正文

第2章 时代象征——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大传 作者:康荞 著


第2章 时代象征——西奥多·罗斯福

当很多人对泰迪熊痴迷不已的时候,估计无人将这只可爱的小熊与美国总统联系起来。1902年,在密西西比,西奥多·罗斯福拒绝杀害一头小型黑熊,获得相当的好评。玩具制造商藉此推出了与西奥多·罗斯福绰号同名的绒毛玩偶“泰迪熊”(Teddy Roosevelt),从此“泰迪熊”声名大噪。西奥多·罗斯福童年时的绰号是“Teedie”(不是“Teddie”);而他的成年时的绰号是“Teddy”,(西奥多·罗斯福并不喜欢“Teddy”,他较喜欢“T.R.”)此后在政治卡通中,就常常用熊来代指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1901~1909年担任美国总统,是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继任总统时,不到43岁,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从政之旅似乎是踩着西奥多·罗斯福的足迹前进,他们两人的经历有相近之处:都主于纽约的殷实之家,都毕业于哈佛大学,都凭毅力与疾病进行抗争,都做过海军部助理部长和纽约州州长。他们两位也都曾在美国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前者在美国社会的新旧交替时期大力推动了改革运动的发展,后者则领导美国顺利渡过了大危机与世界大战的双重难关。西奥多·罗斯福禀赋出众,个性鲜明,经历丰富,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1897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曾与西奥多·罗斯福一家共处过一段时光,后来又颇为荣幸地娶得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埃莉诺为妻。他一度十分崇拜自己的堂叔,其后也屡屡表示,西奥多·罗斯福是他一生中所见过的最伟大的人物。对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人来说,西奥多·罗斯福不啻是一个偶像,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1858年对于美国来说是多事之秋。举国上下因为奴隶制问题而引发的联邦危机闹得沸沸扬扬。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与国会参议员斯蒂芬·道格拉斯之间,围绕奴隶制的命运、联邦与各州的关系、领地居民的主权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准备建州的堪萨斯领地,已聚集了拥护和反对奴隶制的两派力量,就勒孔普顿宪法争议不休,双方剑拔弩张,流血冲突一触即发。这一年5月,激进的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在加拿大召集同道密谋起事,并制订《合众国人民临时宪法与命令》,准备与奴隶主集团及其所控制的政府做背水一战。此外,犹他领地的摩门教徒与联邦军队之间的冲突亦愈演愈烈;女权主义者们在纽约市集会,与会男子们故意起哄,使会场经常陷于混乱。“迫在眉睫的危机”已不是耸人听闻之论,不祥的阴云正在合众国上空弥漫开来。

但是,居住在纽约市一栋3层楼房里的罗斯福一家,其日常生活似乎并未受这种紧张气氛的干扰。这一家人钱袋充实,住房舒适,社会地位稳固,生意兴隆发达,生活得平静安谧。女主人马莎·布洛克·罗斯福身怀六甲,正等着她的第二个孩子的出世。这年10月27日上午,马莎照例外出购物逛街,中午回家吃饭后一切都平静如常。下午3时开始阵痛,到傍晚7时45分生下一个男孩。由于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因而这个新生的孩子便是罗斯福家的长子,依照父名,取名西奥多·罗斯福,乳名特迪。

对年幼的罗斯福来说,国家的磨难毕竟是身外之事,他的痛苦主要来自各种疾病的折磨。与生俱来的疾病并未随年龄的增长而好转,反有加重的趋势。两三岁时,他不断闹病,咳嗽、感冒、发烧、恶心、神经性腹泻,加上严重的气喘症,把他折腾得九死一生。他自觉难受,而别人则担心他能否捱到他的下一个生日。

尽管体弱,他喜欢户外活动,对动物学尤其感兴趣。为了不受其他孩子的欺负,他的父亲迫使他进行身体训练,并且学习拳击。

学业方面,历史、生物、德语和法语是他的强项,而数学、拉丁语和希腊语则表现不佳。1876年,罗斯福进入哈佛大学。1878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在各个方面也更为努力。罗斯福在科学、哲学和修辞学成绩良好。他对生物学兴趣浓厚,并且小有成就。罗斯福养成了大量阅读习惯,记忆力惊人,并且非常健谈。在哈佛,他是个俱乐部活跃分子,热衷于各类体育活动。毕业时,体检医生告诉他,应该找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因为他的心脏有问题。但他无视医生的警告,仍然喜欢剧烈运动。1880年,罗斯福从哈佛毕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188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正式著作《1812年战争中的海战》,这本书成为美国海军学院必修课材料。1881年他得到进入纽约州下议院的机会,于是他从法学院退学,开始公务生涯。

对于像罗斯福这样出生的富家子弟来说,爱情必不可少。他有一部相当精彩动人的罗曼史,这就是与艾丽斯·李的爱情故事。

由于长期生病和艰苦锻炼而闭锁家中的缘故,他很少与家庭以外的女性接触。等到稍解人事,他对异性抱有一种神秘而古怪的想法。一方面,他很注重女子的容貌气质,把他见到的每个姑娘都说成是“甜美”、“活泼”和“漂亮”的;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强调女子的出身和操守,对于那些不守女性本份、德行不高的女子,他从不宽容。他的一位堂兄弟娶了一位法国女演员,他认为是家族的耻辱。在他看来,与异性交往就应该与以结婚为前提,否则不得与女性保持亲密关系。

在少年罗斯福心目中曾有过一位梦魂相系的女友,那就是她妹妹的好朋友伊迪丝·卡罗。她常来罗斯福家玩耍,因而几乎成了多病的罗斯福所能接触的唯一同龄女孩,成了他经常思念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伊迪丝也出落得风姿绰约光彩照人,但不知为何丘比特之箭并未射向她,而是射向与罗斯福仅有数面之交的艾丽斯·李。

进入哈佛以后,罗斯福开始讲究衣着,注重仪表,以取悦于女性。他经常出入社交场合,与一些女孩子厮混得很熟,但惟有艾丽斯·李才燃起了他心里的爱情之火。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罗斯福与艾丽斯相遇了。在波士顿,罗斯福有个朋友叫迪克·索顿斯托尔,他家住离坎布里奇6英里远的切斯特纳特山。这里是波士顿的富人聚居区,环境优雅,景色秀丽。1878年10月18日,罗斯福应邀前往索顿斯托尔家度周末。在索顿斯托尔家隔壁住着一个富翁乔治·卡伯特·李,他是迪克的舅父,有个女儿名叫艾丽斯,与迪克的姐姐罗斯是极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形影不离。罗斯福这次来索顿斯托尔家,自然有幸见到这两位正当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他和这两个女孩子一起在树林里散步谈天,下午又与艾丽斯单独去山上采摘板栗。这是罗斯福与艾丽斯的第一次交往。他是否对她一见钟情已不得而知,也没有证据表明艾丽斯是否对罗斯福抱有特别的好感。11月11日罗斯福第二次见到艾丽斯时,罗斯福就暗自发誓,一定要娶艾丽斯为妻。于是开始了一场罗斯福风格的恋爱,其特色是不屈不挠,不获成功决不罢休。

艾丽斯是一个美丽聪慧人见人爱的姑娘,罗斯福不过是她众多的爱慕者中的一个。那时她年仅17岁,身材修长(仅比罗斯福矮一英寸),面容姣好,眼睛灰蓝澄明,打扮合身得体,在罗斯福眼中更似九天仙女。不仅罗斯福为她所倾倒,几乎所有见过她的人都承认她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她是一个能使所有人都感到愉快的姑娘,终日无忧无虑,既聪明伶俐,又开朗活泼,纯洁得几乎透明。起初她对罗斯福似无特别好感,不过把他看成所结识的众多男孩子中的一个而已。但罗斯福并不这样认为,他很快对艾丽斯爱得发狂,进行着热烈痴情而又提心吊胆的追求。自命正当“金色年华”的罗斯福,毕竟不同于那些浅薄花哨的波士顿纨绔子弟,他的独特个性逐渐显露出来,开始打动艾丽斯,但还没有发展到爱的程度。她与他的交往仍保持着一定的限度与分寸。

罗斯福与艾丽斯接触频繁以后,心目中便只有这一个女孩子,一心想得到她,任何可以做的事他都决不犹豫。为博得她的好感,他以她的好恶为好恶。他开始注重打扮,讲究风度举止,以免惹得切斯特纳特山的主人不高兴。1879年3月哈佛举行了一次拳击赛,罗斯福参加了轻量级的冠军争夺战。艾丽斯应罗斯福之邀在看台上观战,成了罗斯福的力量之源。他打得十分卖力,尽管功亏一篑,但他的勇气赢得了艾丽斯的好感。赛后她痛快地接受罗斯福的邀请,与其他几个姑娘小伙子一起,在罗斯福的房间里举办了一个午餐会。两人的关系日见密切。在1879年的整个春天,他们俩经常外出郊游。罗斯福每日早早起床,上午用功学习,下午便去找艾丽斯约会,那股浪漫的劲头,只有他自己才有体会。5月里的一天,李一家邀请他去共进晚餐,获此殊荣而得此良机,他兴奋不已,一路上猛催坐骑,差点人马俱毁。随着暑假的临近,罗斯福产生了日渐严重的危机感。假期他必须返回纽约与家人团聚,这样就与艾丽斯有数百英里之隔,3个月之内难免发生别的什么事情,若有捷足先登者又要怎么办呢?于是,罗斯福加快了求爱的步伐。在离开哈佛回纽约之前,他和艾丽斯在校园里痛痛快快玩了一天,他正式提出与她订婚的要求,但遭到拒绝,只是艾丽斯拒绝的方式使他感到还有一线希望。罗斯福在沮丧中回到家里,虽整天惴惴不安,但终未绝望。

为了与艾丽斯一起外出游玩兜风,罗斯福特意买了一辆仅仅容纳两人的单马双轮车。在哈佛校园,罗斯福一直被认为是个怪头怪脑、雄心勃勃的人。当他赶着这辆车出现在坎布里奇街道上时,人们便更感怪异。这在哈佛却是前所未有的事,顿时风言四起。可惜,华丽轻便的双轮马车并未在爱情的天秤上增加法码。他与艾丽斯的关系一时晴转多云,前景黯淡。从1879年9月到11月这段不短的日子里,艾丽斯的名字很少出现在罗斯福的日记中。看来他受到了冷遇。11月的某日,艾丽斯明确表示要罗斯福放弃对她的追求。罗斯福闻言加五雷轰顶,突然坠入悲苦绝望的深渊,熬过了好些不眠之夜,不由得谴责“女性那易变的心思”。他后来承认,“我想我不可能得到她,一想到会失去她,我就快要发疯了”。不过他好歹是个“硬汉子”,并未长久消沉不振,而是用发愤读书未弥补掩盖悲苦的心境,甚至连他的同学都未觉察他有什么失恋的迹象。

不肯向失败低头的罗斯福,并没有放弃对艾丽斯的追求。他采用“迂回”的战略,邀请李一家到纽约做客,想通过两家之间的交往而恢复与艾丽斯的关系。11月2日李夫妇如约携女造访罗斯福家,这次拜访极富成效。半个月后,贝米和科琳代表罗斯福夫人回访切斯特纳特山。数日后,由罗斯福做东,在波西林俱乐部请客,罗斯福家、李家、索顿斯托尔家的长辈全都出席,举座皆欢,气氛融洽。罗斯福的这一番“外交”努力,虽然大大加强了两家的联系,此后彼此来往日益密切,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他与艾丽斯的关系。他满以为艾丽斯应对他另眼相待了,可无形的隔障仍旧无法突破,他依然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

那一年年底波士顿市举行了一次传统性的“玫瑰蓓蕾节”。艾丽斯一进入会场,立即成为刚成年的男孩子们聚汇的核心,他们纷纷奔向她的身边,“如同飞蛾扑向蜡烛一样”。罗斯福在一旁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虚荣心促使他对一位熟人表白心迹。“看见那个姑娘了吗?”他远远地指着艾丽斯说,“我要娶她。尽管她不想要我,但我一定要得到她!”口出此言,似乎信心十足,其实这也只是无可奈何中的一种情绪发泄。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凄惶之情,他开始动笔撰写《1812年海战史》。实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便独自一人在坎布里奇的树林中漫无目的地蹓跶,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有一次他的精神几乎崩溃,夜里外出游逛,不想再回宿舍,急得他的一位同学赶忙给他家里发电报求援。幸好他的堂兄詹姆斯·韦斯特·罗斯福就在附近,好歹将他劝回了宿舍。这段痛苦难熬的经历,罗斯福从不愿向人提及,至于他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外人更不得而知。

1879年圣诞节期间的一天,罗斯福的生活中重现光明。艾丽斯造访纽约,来到了罗斯福家。1880年到来之际,正是罗斯福的罗曼史的大转折之时。元旦这天他们两人外出尽情游玩享乐,骄傲的艾丽斯终于投入了罗斯福的怀抱。这一瞬间化解了罗斯福两年来所经受的种种酸甜苦辣。

正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太强烈,所以罗斯福总是自疑自虑,心存隐忧。他一会儿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的,一会儿又担心艾丽斯会反悔。好在这都不过是他的庸人自扰。有时他不免暗自庆幸在爱上艾丽斯之前从未追求别的姑娘,也没有什么不轨行为,完全对得起这位美丽纯真的姑娘,“感谢上帝,我是绝对纯洁的,我能把做过的一切都告诉艾丽斯”。

罗斯福的母亲马莎对这门亲事颇感满意,她觉得艾丽斯与自己年轻时一样,美丽高雅,落落大方,很投她的脾胃。而且,她越来越发现,在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只有西奥多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品格,能与艾丽斯这么纯洁可人的姑娘结为伉俪,无异天造地设。她满心欢喜地致信艾丽斯,正式表示乐意接纳她为家庭的一员。艾丽斯当然也是幸福欢乐的。她在给马莎的回信中写道,自己的幸福难以言表,能得到一位高贵的绅士的爱,真是珍贵之至。不久,李家也正式同意两人订婚。至此,罗斯福对艾丽斯的追求才有了结果。他洋洋得意地对同学炫耀:“我爱上她到现在已近两年;两年里我为了赢得她,把一切都放在了次要的地位。”每每想到追求她的痛苦经历,他不免还心有余悸,因此总是担心会失去自己的爱人。他害怕艾丽斯太美丽了,会招惹别的男子,把她从自己身边夺走。他做了最坏的打算,托人从国外买回一套法式决斗手枪,准备与某位大胆的追求者进行生死较量。为了经常和艾丽斯在一起,他辞去了在哈佛担任的各种社会工作,学习时间也由原来每周36小时减至15小时。和她呆在一起,除了享受幸福的时光外,还有一层用意,就是防备他假想中的情敌乘机插足。

值得庆幸的是一切顺利。罗斯福尽情享有爱情的欢乐。他的恋爱故事很快传遍了哈佛校园,成为不少人议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同学借此取笑于他,有个叫欧文·威斯特的二年级学生甚至还编了一首歌来讽刺罗斯福。罗斯福由于陶醉于恋爱的欢乐中,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他与艾丽斯打网球,坐着那辆双轮马车到处兜风。这时的罗斯福真是情感洋溢青春焕发。他对艾丽斯所爱之深,在日记和书信中时有流露:“我多么地爱她!她像是天堂星的星辰,她在姑娘们中间是那么的鹤立鸡群;我的珍珠啊,我的纯洁之花。当我把她搂在怀里时,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毫无所求;我的命运受着上苍的无尽赐福。啊,我的爱人,我那最受怜爱的小女王!”“我的幸福之杯都满得外溢了。”他用尽了一个热恋的青年所能调动的一切美好词汇来赞美自己的爱人,那么火热奔放,那么情浓意醇,如果不是全身心地爱着,决无此等心境。这时的罗斯福显得十分纯真执着,爱情的确使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双方的家长商定,同意他们在1880年的冬天结婚。罗斯福一想到做新郎的美妙,便禁不住喜形于色:“我想把所有的人都叫到这里,请他们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个叫西奥多·罗斯福的人,下个冬天要把一位美丽的波士顿妻子带回纽约。”有趣的是,世界上真有不少人记住了这一点,不过倒不是由于他口头上的大吹大擂,而是他后来事业上大获成功的结果。

其实还没有等到冬天,就在毕业典礼之后,他便把美丽的未婚妻带回了纽约,一起在靠海的奥伊斯特湾他祖上留下的别墅里度过了快乐的10天。游山观海之际,罗斯福忽发奇想,要为他的“小女王”在这山顶上盖一所房子。房子后来的确是盖成了,但遗憾的是,搬进来的女主人却并不是艾丽斯。

婚礼于罗斯福22岁生日那天在波士顿举行。宾主尽欢之后,罗斯福携新婚妻子外出旅行,不久返回纽约,开始安居度日。罗斯福长久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之中,感到“我的幸福太大了,几乎让我觉得害怕”;“我们热烈的幸福如此圣洁,不能形诸笔墨”;“我好像生活在梦乡”。的确,两人每日不是外出郊游,就是讨论政治和诗歌!不是打网球,就是读狄更斯和司各特:入夜相拥而眠共进温柔梦乡;有什么比这一切更富诗意、更令人陶醉呢?罗斯福暗中祈求:“我多么希望这一切能永久继续下去啊!”

然而天地不仁,造化无情,罗斯福的梦竟被残酷地击碎。他的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结局却出乎意料的悲惨:他们的幸福生活只延续了4年,1884年艾丽斯在生下一个女孩后突然染病死去。两年后罗斯福与少年时代的女友伊迪丝·卡罗结婚。这第二次婚姻有多少浪漫色彩可言,恐怕只有罗斯福自己知道了。

直到大学毕业前夕,罗斯福对政治都没有特别的兴趣。从政似乎与与他的志趣不相投合。可是,刚步出哈佛不久,他就涉足政界,从此开始职业政治家的生涯。

1880年11月,他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在著名法学家T·w·德怀特教授的门下学习法律。在法学院进修的同时,罗斯福开始接触实际政治。他加入了所在的第21选区共和党协会,经常出入其设在莫顿大厅的总部,参与各种活动。

1881年4月,有一批人在州议会提出一个超党派的“纽约街道清理法案”,罗斯福深表拥护,在莫顿大厅发表演说以示声援。但党机器反对这个法案,所以罗斯福所获支持票数寥寥无几。他从政后参与的第一次较量就碰了钉子。当年年底,罗斯福参加纽约州议员选举并获得成功,1882年元月2日下午晚些时候,罗斯福只身抵达纽约州府奥尔巴尼,住进德拉文旅馆,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州议员任职,也开始了终其一生的职业政治生涯。

罗斯福是个雷厉风行的实干家,在到任的48小时里,一口气提出了4个法案。一项是关于净化纽约的供水的议案,一项有关改进市参议员的选举,一项关于废除城市日渐减少的基金中的股票与证券,最后一项则主张减轻上诉法院的司法负担。4项法案中获得通过的仅第2项,即关于市参议员选举的法案,而且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就任不久,罗斯福就被卷入他平生第一场真正的政治较量。他发现纽约政治十分腐败,在他看来,州议会里大约有1/3的人是只认钱财的,党机器头目们经常在议员休息室里公开与公司代表做政治交易,提出一些用语模棱的法案,以为企业主们大开绿灯;更有甚者,一些议员还赤裸裸的对一些企业老板进行政治敲诈。对此,罗斯福深有体会。一次,曼哈顿高架铁路公司委托罗斯福提出一项法案,授予该公司以建设纽约市终端站设施的独占权。罗斯福认为该法很有价值,故愿意提交议会表决,但要求该公司的院外活动者不用任何不当手段来促成其通过。结果马上就有人故意阻挠其通过,乘机进行勒索。罗斯福毫不让步,甚至还准备好了一条椅子腿以对付那些寻衅的对手。到头来椅子腿没有派上用场,而法案也始终搁浅。那家公司感到这个年轻人不谙立法奥妙,遂将法案移交给几名年长的议员办理,竟奇迹般马上获得通过。罗斯福愤懑不平,明知其中有鬼,但又查无实据,只得暂时按捺在心里。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揭露企业与政治联手作弊的机会。他的朋友伊萨克·亨特发现纽约州最高法院法官T·R·韦斯特布鲁克涉赚受贿。罗斯福闻讯马上着手调查,四处收集证据,准备对这位法官发起弹劾。在调查中,罗斯福弄清楚了韦斯特布鲁克与工业巨头杰伊·古尔德相互勾结,利用司法职权以谋私利的行径,事情还涉及纽约州总检察长。尤其令罗斯福愤慨的是,这位堂堂大法官居然向古尔德许诺:“为了保护你的广泛利益,我愿意把司法任意决定权(judicial discretion)用到极限。”罗斯福几乎拍案而起。他在议会提议由司法委员会对大法官韦斯特布鲁克和总检察长汉密尔顿·沃德的行为进行调查。这项动议事关重大,大部分议员一时瞠目结舌无比震惊:这个“花花公子”竟做出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据目击者回忆,罗斯福的话如同一颗炸弹,使整个议会会堂闹开了花。一些党机器的成员当即反对这项动议,并要求推迟辩论。接下来罗斯福就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劝说和警告。在辩论时,他仍坚持原议,并出示了不少有关的证据。他的演说本身是具有说服力的。但党机器的抵抗也更为强烈。老迈的前任议长汤姆·奥尔沃德教训罗斯福说,如此冒失莽撞,会毁掉自己的前程;那些“公共人物”(指大法官和总检察长)的人格是高贵的,不能够轻易攻击。他还横蛮地表示决不会对罗斯福让步。在强大的阻力面前,罗斯福的动议被暂时搁置起来。他的这一行动在外界引起广泛关注。第二天,不少报纸均在头版显著位置披露这一事件,罗斯福一时成了舆论“红人”。《纽约时报》预言,罗斯福作为一名改革者,肯定前程远大;但代表杰伊·古尔德利益的《纽约世界报》则对罗斯福冷嘲热讽。议会中的党魁和古尔德集团的代理人也在幕后紧锣密鼓地活动,企图扼杀罗斯福的动议。在次日的表决中,议长和计票员大做手脚,宣布以54票对50票否决了动议。罗斯福心知有鬼,便要求进行记名投票。这次以59票对45票同意对动议再作考虑。

报界对此事的讨论还在继续,对立集团的反击活动也在紧张进行。他们知道罗斯福是不可能彼收买的,就设下美女计来陷害于他。一日,罗斯福在回旅馆的路上,看见一女子在他前面滑倒,他走过去把她扶起,并帮她叫了一辆车。但那女子坚持要罗斯福送她回家,这引起了他的警觉,便极力拒绝,并派侦探去调查,发现果然是对手们设的圈套。最后,迫于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议会终于以104票对6票的绝大优势,同意对此案进行调查。

调查的结果本来对罗斯福十分有利,议会也准备对韦斯特布鲁克和沃德发起弹劾。但后来党魁和公司代理人又施诡计,用每人2500美元的代价来收买议员和调查委员会成员,结果报告被改写成替被调查者辩护的文件。罗斯福气愤难当,大骂本届议会糟糕透顶。公众舆论也认为,这届议会是自特威德被清除以来最为腐败的一次。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罗斯福都已获得了一次巨大的成功。通过此事,他树立了一个不可腐蚀的自由主义改革者的形象,他的名字不胫而走,传遍全纽约州,几乎家喻户晓,他的才干与品格获得广泛的赞扬。事实确实证明,这一事件在罗斯福的政治成长中也具有有很大的意义。罗斯福从中见识了党魁政治和金钱政治的危害,也吸取了与党魁和大公司代理人打交道的经验。而且,这次事件也表明,罗斯福具有不同于一般政客的品质,他富于政治良心,具备从政道德,敢于向权势挑战,不惧怕风险得失。正是这些品质,使他的政治生涯获得巨大的成功。

在经历了婚姻和事业的双重打击以后,罗斯福曾经远走西部。经过一段时间的疗伤之后,罗斯福又振作起来,同小时候的玩伴伊迪丝结为夫妇,重新投入到政治的怀抱。1886年,罗斯福参加纽约市市长竞选,但是却以失败而告终,这也是罗斯福从政以来最大的失败,他本人也耻于向人提及,但是,通过这个事件,他更清楚地洞悉了实际政治的运作过程,积累了与党魁打交道的新经验。

1888年总统大选时,罗斯福在中西部为共和党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助选。哈里森当选总统后,任命罗斯福到美国公共服务局就职。1892年大选中哈里森落败,虽然罗斯福是前总统的支持者,当选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仍然将其留任。1894年他的任期属满。6年来他为执行文官改革立法,也为奉行自己的政治准则,与不少有权有势的人进行过较量。他那种力求独立行事、凡事自作主张的个性,得到更鲜明的展现。一个文官委员所能起的作用当然是微不足道的,罗斯福虽心存宏图大业,但也不以事小职微而不为。

他一直是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的,这是他与那些趋炎附势者的最大区别所在。据他自己在《自传》中说,也就在文官委员任期将终之际,他已朦胧认识到,仅仅改善政治条件是不够的,必须作更大的努力以改变经济条件,取得社会与工业正义,保证个人与阶级之间都有公正待遇。如果真如此,那就是他后来的社会改革思想的雏形了。将告别文官委员会之际,罗斯福准备再度竞选纽约市长,但为妻子所阻,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再做这样一次所费不赀的冒险。罗斯福已做了多年任命官员,很想搞一次竞选,怎奈囊中羞涩。结果,共和党提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候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竞一举当选。罗斯福又一次失去了机会,不免暗自遗憾。

1895年,罗斯福出任纽约市警察总局长。他任该职务两年,对警察局的运作施行了激烈变革。当时,纽约的警察队伍从上层到底层,都被腐败之根完全弄得道德败坏。警察、社区政客、酒商、罪犯之间彼此交替榨取,并相互勾结以榨取广大公众。罗斯福明白,要打破这种局面,紧紧依靠警察部门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借重舆论的力量。雅各布·里斯是个很有名气的记者,1890年出版了《另一半人如何生活》,对社会底层的生活处境有所研究,具有根强的改革情绪。他还是罗斯福的仰慕者,二人一拍即合,决定配合行动,对纽约警察的状况进行一次调查。林肯·斯蒂芬斯则是罗斯福的助手。

罗斯福与其他3名委员进行了分工,他自己负责全盘事务,并充当警察委员会的发言人。他凡事大包大揽,处处充当主角,惹得同事颇为不快。有位叫帕克的警察委员抱怨说:“好像整个警察局就他一个人似的。”但他的工作却干得十分卖力,每天投入十几个小时,一心要改变纽约警察队伍的面貌。他大力整饬内部,对警员实行逐个审评,强调办事公开化,杜绝一切幕后交易,从会议记录到提升者的品行,都向外界公布。他仔细认真地审查了基层警察的品行,有一天就当面询查近百人。

他毫不留情地拿伯恩斯这个警察油子开刀。此人1863年当警察,确有能力,曾抓获过曼哈顿银行抢劫案犯,并深得华尔街一些银行家的赏识,得以步步升迁。但他利欲熏心,手段极黑,与犯罪团伙多有勾结,早已是纽约警官中的地头蛇。他倚仗后台老板的支撑,把罗斯福的挑战毫不放在眼里,并四处扬言,警告罗斯福:“这会使你倒霉的。你会让步的,你不过是个凡胎。”但罗斯福从不轻易向人出手,一旦动手,必抗争到底。结果倒霉的是伯恩斯,9天后他卷着铺盖滚蛋了。紧接着,罗斯福开除了一个以横蛮残暴出名的警官。对这两个人的处理如此干净利落,令整个警察队伍大为震慑。报界也公认他在纽约警察部门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为了解决基层警察纪律涣散、效率低下的问题,罗斯福从6月起开始夜间巡查。据说自1702年以来纽约从未有官员做过如此举动。他微服查访,发现值班警察玩忽职守的情况十分严重。一次,有个叫威廉·拉斯的警察在夜间巡逻时躲在一家酒馆吃喝,正好被罗斯福撞见。罗斯福走过去问:

“警官,为什么不在你的岗位上?”

“这与你有什么相干?”拉斯不认识罗斯福,粗声粗气地反问一句。

“你胆子不小啊,”酒馆伙计也过来帮腔,“跑到这里来管一个警官的闲事!”

“我是罗斯福局长。”罗斯福说。

“是啊,你可不是吗,”那警察揶谕说,“你是格罗弗·克利夫兰,你还是斯特朗市长呢!你都是的。现在快给我滚,不然——”

“快闭嘴,比尔,”那伙计机灵,赶快制止拉斯,“真是局长大人,真的,你没看见他的眼镜?”

“马上回到你的岗位!”罗斯福严厉地命令。

那警察飞快上岗去了。

还有一次,有个警察正在喝酒,看见罗斯福来了,撒腿就跑,被罗斯福追上,第二天就受到审理。堂堂警察局长竟会突然出现在值班警官面前,这真是破天荒的事情,令那些基层警察提心吊胆,凡见到戴着眼镜、满嘴大牙的人,都不免有些紧张,从此不得不注意仪表和坚守岗位。

夜间巡视还带来了不少意外收获。谁也说不清罗斯福查访过多少街区。他亲眼目睹了纽约下层民众的生活,看到了贫民窟那拥挤、龌龊的环境,了解了街道照明状况的恶劣,听到了各类人士的谈话。正是由于对社会下层生活处境的观察,改变了罗斯福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其政治思想的发展,有极重大的影响。

另外,罗斯福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警员进行年度体能检测;新警员招聘严格依据体能和智力标准而非政治关系;招收少数民族和妇女警员;关闭导致腐败的、警方运营的商业设施;在所有的分局安装电话等等。

1886~1896年这10年对于罗斯福来说是飘忽不定、前路不明的10年,罗斯福一方面藏器待时,一方面勤奋工作,他对自己所渴望的政治成功究竟有多大把握,恐怕连他本人也说不清楚。但有人却说得十分肯定。在此期间见过罗斯福的作家布拉姆·斯托克在日记里写道:“(罗斯福)将来一定会当上总统。他是个既不能哄骗、也不怕恐吓、更不能收买的人。”

罗斯福自幼对海军和海战史十分着迷,他的两个舅父都曾在南北战争时期服役于邦联海军。罗斯福于1880年结识了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后者于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1660-1783年历史的影响》研究了制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关联,海权至上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各国领导人,也强化了罗斯福的信念,只有急剧扩张海军力量才能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1897年威廉·麦金莱总统任命他为海军部副部长。海军部长约翰·隆(John Long)长期称病、不理政事,麦金莱对海军也不感兴趣,以至罗斯福大权独揽。他致力于海军现代化,并且大力推进美国的造舰能力。他的工作为未来的美西战争做了出色的战略准备。

1898年2月15日,美国海军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被击沉,罗斯福认为将西班牙势力驱逐出古巴和菲律宾的天赐良机到来了,虽然麦金莱并无此雄心。这一事件发生后的第十天是星期五下午,约翰·隆因故临时不在办公室,罗斯福越俎代庖,向海军加勒比海舰队司令和停泊于香港的舰队发出战备命令。隆部长事后对此越权行为也无意追究。4月25日美国国会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的两支主力舰队早已整装待发,罗斯福主动辞职从军。当时他的这一决定不少人大为震惊。亨利·亚当斯大叫:“难道他的妻子死了?或是跟什么人吵架了?还是他已经发疯了?”他的上司朗也认为他真的失去了理智,嘲笑他“将只能在佛罗里达的沙地里骑着马,驱赶着叮在他脖子上的蚊子”。也有人预测,“如果时来运到,他会做成某种了不起的事情的!”他的亲朋好友中,没有人支持他的决定,反对最激烈的要数妻子伊迪丝和朋友洛奇。

4月23日,麦金利总统下令征招125000名志愿兵参战,其中包括3个由具有特殊素质的边疆居民组成的骑兵团。陆军部长阿尔杰很理解罗斯福急于上前线的心情,决定将第一骑兵团的指挥权交给他,授予上校军衔。罗斯福表示,自己对部队的装备不够熟悉,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他建议由伦纳德·伍德任团长,他自己做伍德的助手,任中校。阿尔杰认为罗斯福太傻,给他出主意说,由他任上校团长,而伍德任中校团副,具体工作可由伍德去做。罗斯福却自傲地回答说,他不愿意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坚持要伍德任团长。陆军部只得同意这个安排。但待到第一骑兵团招募士兵的消息一传出,人们都一直认定这个团是“罗斯福的团”,伍德的名字很少被人提及。应征的边疆牛仔、体坛名宿趋之若鹜。

临上战场前,他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购买了无烟火药,添置了两匹好马,还让纽约的眼镜商订做了10多副钢边眼镜,以备在战场摔碎眼镜之所需。后来作战时,他把备用的眼镜装在马褡裢里,一次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马,有士兵说马一定受了伤,他却说:“我知道!可谁知我的眼镜怎么样了?”有趣的是,罗斯福参战的消息竟传到西班牙,而且越传越神。马德里的一家报纸说:“美国军队的总司令是一个叫做特德·罗斯福的人,此人从前做过纽约警察”,毕业于“一所叫做哈佛学院的商业学校”。

在整个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攻打圣胡安山。在攻打圣胡安山的前夕,伍德调任新职,罗斯福升任团长,授上校衔。

圣胡安山乃是扼守圣地亚哥的屏障,攻占这座险关,即可直取该城。西班牙人在此驻扎重兵,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在大举进攻之前,罗斯福和他的团已从山下的营地行进到茶壶山的山脚扎营待命。西班牙人猛烈攻击他们的阵地,导致数人伤亡。罗斯福命令士兵撤入山林隐蔽。炮击过后,美军开始全面出击。罗斯福率部绕到山的右面,等候攻击的命令。冲在他们前面的正规军在圣胡安小溪受到西班牙人阻击,尸累成山,令勇猛骑兵们大为骇异。

不久他们即接到行动的命令,开入圣胡安山下的一个小山包后面隐蔽起来。按照作战部署,罗斯福的团队只是后备力量。但罗斯福不愿坐视他人去抢头功,便一再派人请示上司,要求主动出击,终于获准协助正规军攻击圣胡安山。

接下来的战斗危险而激烈。冲在前面的正规军停滞不前,罗斯福对他们吼道:“让我的人过去!”他本人脖子上系一条手帕,成了一个十分显眼的靶子。一颗子弹擦着他的眉毛飞过。他一路冲在前面,奔到山顶时,发现身边只有一个士兵了,而山上的西班牙人却很多,如果不是后面的部队马上跟进,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勇猛骑兵抢在正规军的前头攻占了茶壶山。此山本来无名,因士兵上山后看见地上扔了不少装糖的壶,便顺口叫它茶壶山。接着,罗斯福又率部参加了攻占圣胡安山主阵地的战斗。由于太过紧张,他竟忘了下命令,只顾自己朝山头冲过去,身边仅5人跟随。待他回头下令时,已有两人被打死了。他们全团人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迫使西班牙人放弃阵地,圣胡安山被顺利占领了。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罗斯福一直骑在马上。这在冲锋时真是危险之至,因为他鹤立鸡群,成为敌人射击的突出目标。据自己说,骑在马上的主要目的是让士兵们时时看到自己的指挥官冲锋在前,起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同时也便于下达命令。在这次战斗中,罗斯福的团损失89人,在所有志愿兵团队中是伤亡最重的。他很为自己的勇猛骑兵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承担了最危险的任务,率先攻占了圣胡安山。这一仗实际也是整个美西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因为突破这个关口,西班牙人的军事重镇圣地亚哥就已完全暴露在美军的炮火之下。从军事学的角度看,美军能够攻占圣胡安山,完全是悖乎常理的。美军人少火力弱,又是从下往山上攻,居然能一次得手,实在匪夷所思。这是一次带有罗斯福风格的战斗,在不经意中做出令人惊异的事情来。罗斯福在战斗中身先士率,英勇无畏,已披人们奉为传奇英雄,授勋之议很快传开。但是当时并没有授勋,直到2001年,国会追授他荣誉勋章。罗斯福的小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中将由于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英雄表现也获得荣誉勋章。罗斯福父子均获此项荣誉,在美国历史上这样的家庭仅有两个。

从古巴归来后,罗斯福再度进入纽约政界。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州之一,其在全国政治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拥有为数最多的总统选举人票。任何政党如欲在大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重视这个州。而纽约的各政党组织,对本州在全国政治中的份量亦颇为清楚,为了控制州内事务,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共和党和民主党围绕各种职位的选举明争暗斗各显神通。的才具和抱负,而只是要利用他的名望来实现本党对纽约州的控制。在那个政治十分腐败的年代,多数政客均有这样或那样的污点劣迹,像罗斯福这样有点政治理想和从政道德、又具备全国性声望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因而被共和党人看好为1898年的州长候选人。他之所以被推举出来,并非由于共和党人欣赏他的才具和抱负,而只是要利用他的名望来实现本党对纽约州的控制。对罗斯福来说,在奥尔巴尼的州长办公室与白宫之间,仅有一步之遥,由州长而总统,无疑是一条坦途,因此,他十分重视此事。当年11月7日选举揭晓,罗斯福以17794票当选州长,其时他度过40岁生日仅10天。

在罗斯福自己看来,在他担任州长期间所作的最实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制定福特法案。官商结合在当时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造成一系列危害极大的后果。这种结合的突出表现就是党魁政治。大党魁,本身就是大资本家。他们运用金钱来操纵政治谋求权力,又利用权力来增加财富。罗斯福虽不得已而与党魁们周旋,但从心眼里是不满于金钱与权力的结合的,他恪守从其父那里继承的政治信念和从政道德,对林肯式的民主理想神往不已。在他做州议员的时候就对政客与资本家相互勾结的腐败现象采取过行动,现在身居州长之位,更想整肃纽约政治,限制财富对政治的控制,以维护民主制的正常功能。

1899年3月27日,罗斯福向州议会提交咨文,指出,对大公司征税太轻显然不太公正,因为大公司既然从州里获得种种特权,就应当向州里上缴其收入的一部分。因此,他大力支持制订一项法律,就大公司所拥有的公共事业特权进行征税。当时议会已收到几项这类法案,其中有一项是由民主党参议员约翰·福特提出的,规定对该州经营煤气、管道、快运等公共事业的大公司征收普遍州税。罗斯福对这个法案很感兴趣,决心促成其通过。罗斯福预计,如果此时坚持要通过福特的法案,必定会遇到百般阻挠,因此做了很多努力。同时向报界透露,如果福特法案获得通过,他是乐于签署的。出乎他的意料,4月12日福特的法案竟在参议院神秘地获得通过。罗斯福便利用这个机会公开出面支持该法。4月14日他要求众议院马上将该法送交他签署。但是却受到阻挠,众议院不仅毫不理会罗斯福的要求,反而提出一项与福特法案完全相悖的法案,有意展开没完没了的辩论,以便拖至4月28日本次议会休会。他亲自出马,与议员逐一接头商谈,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支持福特法案。最后,罗斯福不得不动用州长所拥有的最后武器,向议会发布紧急咨文,要求议长立即将法案支付表决。但是议长不仅不向议会宣读罗斯福的咨文,反而将咨文文本撕成碎片。这对州长的权威是一个极大的侮辱,罗斯福奋力加以还击。就在这时,他又收到大公司代理人的警告,如果他再次发出咨文要求通过福特法案,那他将永远不会再获得任何职位的候选人提名,因为没有哪家大公司会出钱支持他的竟选。罗斯福此时已是离弦之箭,那里还有回头的可能,他置种种威胁利诱于不顾,在28日上午再次向议会发出紧急咨文,用更为强硬的语气要求众议院立即通过福特法案。他还警告说,如这次议长不公布他的咨文,他将亲自到议会来宣读。这次议会的代理人作出让步,将福特法案交付表决,结果以109对35票的绝对优势获得通过。在这场短兵相接、险象环生的较量中,罗斯福虽然获得胜利,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已完全得罪了大公司代理人,今后的政治命运受到新的威胁。5月22日,他又对议会发出特别咨文,要求尽快将修改过的法案通过,并解释说,这么做对大公司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本人乃是大公司的真正朋友。经过几个回合的折冲樽俎,罗斯福于5月27日签署了修改过的法案。

罗斯福州长任内还推进了纽约的文官制度改革和劳工立法。他在1883年参与制订的那项文官改革法,已于1897年为共和党占多数的议会所废除,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共和党人分赃的欲望。罗斯福在文官制度改革协会的协助下,提出一项新的文官制度法。该法在当时的美国州一级文官立法中,乃是较为出色的一项法令。在劳工立法方面,罗斯福也做了尝试。他促成了几项改善劳工处境的法令的制定。其中一项旨在改善经济公寓的“血汗工厂”的工作条件;一项强化了工厂检查制度(主要检查工厂的生产安全条件);一项对女工和童工的最高工时做出了规定;一项规定对州政府的雇员实行8小时日工作制。此外,他还加强了劳工监督局的权力,以保证工人免受资方的过度压榨。这些立法反映出罗斯福在社会问题上态度大有转变,也使纽约州跟上了当时一些在社会改革方面走在前面的州。

罗斯福在全国政治中的声望逐步上升。1899年夏天,他前往新墨西哥州参加勇猛骑兵团的第一次聚会,沿途每个火车站都有一大群人在欢迎他,他感到自己所受的乃是总统候选人的礼遇。在堪萨斯,威廉·艾伦·怀特已经在为他的总统提名而进行活动。怀特认为,“就人格植根于人民心中的深度而言,无人能出西奥多·罗斯福之右,他不仅是1904年总统的可能人选,他就是正在走向20世纪的美国”。

1900年大选,共和党推举他做麦金莱的副总统候选人,罗斯福有苦难言,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初衷而接受了提名。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身不由己任人宰割。麦金利1897年出任总统时,美国经济已开始从1893年危机的谷底上升,经过几年的复苏,经济再度呈现高度繁荣景象,麦金利因此而得享“繁荣的总统”的美誉,共和党的政治资本更为雄厚。民主党再次推举布赖恩为旗手,重弹自由银币的老调,市场似乎不大。布赖恩是个富有感召力的演说家,但现在他碰上了一个更厉害的对手。罗斯福的个人形象和演说才能已屡经证明,在当时是罕有其匹的。这次麦金利几乎没有亲自出面竞选,重大事情基本上是由罗斯福承担的。至11月3日,罗斯福足迹已至24个州,行程21209英里,在567个城镇发表了673次演说,每一天都在高度紧张的日程中度过,非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者莫为。

西奥多·罗斯福与家人

麦金莱赢得了大选,罗斯福也跟着进了白宫。不过,副总统这个闲差对于罗斯福这样的人而言,显然非常无聊。这段时期,他给人留下印象的行动是,在一次演讲中说出能表达其行事作风的名言:“温言在口,大棒在手。”为了替1904年做一些必要的铺垫,为了取得企业界的理解与信任,他特意邀请J·P·摩根共进晚餐,以示和解,并暗示他在纽约的反企业行动不会影响他以后的经济政策。他自我解嘲地把这次与老摩根的会面称为“代表了我在与有势力的阶级打交道时力图成为一个保守派的努力”。摩根对这次会见颇感满意,回去后便着手组建美国钢铁公司,该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近14亿,乃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垄断企业。除此之外,罗斯福重操旧业,读点法律;或与妻子儿女一起外出旅行,过着悠闲的生活。

1901年9月6日,一位叫列昂·佐尔戈斯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布法罗博览会上乘麦金利接见之机连开两枪,均击中麦金利的要害。据说麦金利在昏迷之前曾让人不要伤害凶手。罗斯福得讯后即与助手火速赶往布法罗。但几天以后,麦金利的伤势好转,似乎已渡过危险期。罗斯福便俏然离开布法罗,前往纽约州境内的阿迪朗达克山区一个狩猎和登山营地,他的妻子儿女正在那里等他去度假。9月12日,呆在阿迪朗达克山区的罗斯福,率家人开始登山探奇,在山上过了一夜。翌日是13日,星期五,一个西方人观念中极不吉利的日子,天气阴冷,暗云四合。由于山高路险,罗斯福让家人返回营地,自己与另外几个人一起向峰顶攀登。待到山顶,云开雾散,天清日朗,风光无限。这是否意味着罗斯福的政治前途亦将由阴转晴,将臻理想境界呢?当他们下山之时,再度云遮雾锁。他与随行者来到山腰一个叫“云之泪”的湖边,停下来吃午餐。这时有人爬上山来,送上份电报,告以麦金利伤势恶化,请他速去布法罗。当他赶到最近的火车站时,已是第二天黎明。这时麦金利已死,罗斯福已经是美国总统了。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盼望已久的一天竟会在如此悲惨不幸的情状下到来。佐尔戈斯射出的子弹,就这样提前4年把罗斯福送进了白宫。罗斯福补位登上总统宝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罗斯福向来心性高傲,富于自尊,对于踏着麦金利的坟茔而成为总统,总认为是一件不够风光、让人悲哀的事情。初入白宫,他总感到自己处于前任的影子之下。他在上任后不久即发现各种麻烦都在等着他,他深感步履维艰办事不易。为了取得企业界的信任,他在继任之时即宣布,留用麦金利的原班人马,绝对执行麦金利的政策,以保证国家的和平、繁荣和荣誉。对于留用麦金利的班子,罗斯福的朋友担心这些人不会忠实于他,而且有可能使他本人成为麦金利的一个翻版。但他不得不如此。

然而,罗斯福毕竟不是一个仅仅关心自己的政治命运的二流政客,他在多年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使他有可能对美国社会的深层问题做出思考。上任不久他就意识到,“在本世纪的开端我们已面临着种种困难而复杂的问题——社会与经济问题,这将要求我们大家花费极大的精力去加以立即解决”。他在纽约州长任上的政策,树立了一个改革者的形象,在他入主白宫后,国内的改革派深受鼓舞,不少人还跑到华盛顿来,以亲眼看看改革派总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罗斯福继任以后,一直没有大的建树来证明他是一个有个性的总统,也没有什么大的举动引起国人的瞩目,但是他并不甘于平淡,总想追求轰动效应。1902年,他终于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1902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北部铁路的控制,以便直达太平洋,美国几个最大的资本家,J·P·摩根、爱德华·哈里曼、詹姆斯·希尔等人,联手创建了北方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为4亿美元,系当时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公司之一。在正式成立之前,摩根等人曾征求过一些司法专家的意见,他们都认为既然《谢尔星反托拉斯法》从未认真对大公司实行过,故不构成障碍。但这次他们却估计错了。据司法部长费尔南德·诺克斯宣称,该公司发行的股票中,有30%是空股,按照反托拉斯法,股票掺水乃是违法行为。罗斯福得知此事,决定拿这家公司开刀。这一决定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如果政府败诉,行政部门脸上无光只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这会得罪企业界和惹恼共和党保守派。他的行动极为保密。他担心会泄露风声会使摩根等人提前做好准备,他也不想因内阁成员意见不一而导致延误。所以在未与任何内阁成员通气的情况下,他指示诺克斯秘密收集北方证券公司的材料,做好起诉的准备。这引起了内阁里不少人的不满。

2月19日下午,诺克斯向新闻界宣布,政府已向北方证券公司提出起诉。举国立即为之震动。21日的《纽约论坛报》报道说,华尔街事先对罗斯福的行动毫无所知,消息传来,深感震惊,致使股市遭遇自麦金利遇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股市风潮。老摩根的反应更为强烈。他当时正在与朋友共进晚餐,从电话里听到消息,很是惊骇,满脸沮丧。

他起初不肯相信这竟是事实,因为在他的合伙人中,罗伯特·培根是罗斯福的哈佛同学,乔治·珀金斯是罗斯福的朋友,他们都经常出入白宫,对总统这么重大的行动不可能毫无耳闻。但罗斯福就是擅长在人所未料处突出奇招。老摩根十分不快,悻悻地说,他把罗斯福当成君子,可罗斯福却不事先打招呼就采取突然行动,即使罗斯福要解散这个公司,也该让他有机会自己来动手才是。的确,罗斯福的做法是没有先例的。在以往,政府凡采取与企业界有关的措施,必先与企业界的头脑人物打招呼。老摩根在美国企业界是很有实力的人物,从未受过这等轻视。于是他匆匆赶往华盛顿拜会总统,商讨一个解决的办法。他首先对总统的不宣而战表示抗议,在他看来,合众国总统采取如此重大的行动,居然不考虑华尔街的态度,实在有悖常识。

“这本是我们很不想做的事情。”罗斯福说。

“如果我们做错了什么,”摩根单刀直入地提出私下了结此事,“派你的人到我的人那里去,他们会解决的。”

“不能这么做。”罗斯福拒绝了摩根的要求。

“我们不是要解决它,”在座的诺克斯插嘴说,“而是要制止它。”

摩根很关心地打听总统会不会对他的其他公司,如美国钢铁公司,采取什么行动。

“当然不会,”罗斯福颇为宽仁地保证,“除非我们发现它们做了一些我们认为不当的事情。”摩根对这次会见的结果很不满意,回到旅馆后给罗斯福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他马上与希尔等人商量对策,雇请全国第一流的律师和法律顾问,准备在法庭上与总统一决高下。摩根所请的法律代表都能言善辩,颇为自负,具有长期为大公司效力的经验,认为这次必胜无疑。他们轻蔑他说,总统会发现自己在干了一件傻事。罗斯福丝毫不退让。双方剑拔弩张,全国上下都很关心此案的进展。

案件最初在圣保罗的联邦巡回法院审理,1903年4月9日做出了有利于政府的判决。被告不服,上诉最高法院。全国一些知名的公司律师纷纷为北方证券公司辩护,理由是该公司的成立并未违背最高法院1895年作出的“赖特案判决”。次年3月14日,最高法院以5∶4判决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应予解散。这一结局使司法界不少人感到意外,他们当初预料政府肯定要败诉。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舆论气候的变化。举国舆论正日益强烈地要求政府打击违法公司,最高法院也受到感染,改变了以往在托拉斯问题上的立场。罗斯福十分重视这一案件,得知判决结果后更是激动不已。罗斯福的欣喜之情自然掺杂着个人因素。他需要通过一个事件产生轰动效应,确立自己的政治声望,现在北方证券公司一案使他如愿以偿。罗斯福本人也因此获得“托拉斯克星”的封号。

罗斯福继任总统后另外一件重要的功绩就是改善劳资关系1902年5月,因为矿主对矿工的残酷压榨,在美国矿工联合会的领导下,宾夕法尼亚西部无烟煤矿区的工人发起一次大规模的罢工。当时,矿工的工作条件恶劣,伤亡事故频繁发生,工资很低,工人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之中。忍无可忍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矿主承认工会,实行8小时工作日制,提高工资10—20%,对工人采掘的煤实行公平过磅。由于矿区生产的煤主要供东部城乡取暖之用,所以这次罢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矿主们根本不考虑罢工者的要求,雇佣非工会会员从事生产,导致冲突,至少有20人死亡,40余人受伤。宾夕法尼亚州州长派遣2000名民兵前往矿区维持秩序,但无济于事。劳资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罢工进入胶着状态,一直持续到秋天,尚无任何解决的迹象。

9月1日前后密西西比河以东各州的煤供应量不断减少,市场出现紧张,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起来。罗斯福很早就关注事态的发展。在他看来,矿工的要求并不过分,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不满意矿主们的态度,因为他们不仅毫不让步,而且拒绝一切干预和调解,一味要求政府派兵镇压罢工者,显得十分顽固和冷酷无情。社会的同情也是偏向罢工者一方的。面对日益临近的煤荒,罗斯福感到如不加以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他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此事直接涉及总统的宪法权限和契约自由、财产权利等美国赖以立国的基本原则,如贸然采取行动,也恐招致混乱。

到了9月底,罗斯福感到必须采取行动以解决危机。他派鲁特去找摩根,通知他说,总统将在三四天内着手干预罢工,有可能邀请矿主和矿工的代表到白宫来协商,通过仲裁的方式来使双方达成协议。10月1日罗斯福正式向冲突双方发出邀请,协商会议将在3日举行。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一些报纸站在矿主立场上,反对总统进行干预,理由是宪法并没有授予总统这种权力,干预私人事务显然是违宪的,可以就此对总统提出弹劾;有的还宣称,总统的干预会助长矿工的气势,延长罢工时间;云云。罗斯福一旦决定了,就从不顾忌外界如何评论。会谈如期举行。经过几轮磋商,最终达成协议,将工作时间从每天10小时缩短到9小时,并且让工人得到10%的加薪,结束了持续163天的罢工。

在1904年大选期间,罗斯福为争取工人的支持,曾反复渲染他对这次罢工的调解,标榜说,他的政府既不为富人,也不为穷人,而是为每一个正派的人,他对所有公民都一视同仁,他所奉行的是一种“公平之政”(Square Deal)。此后,“公平之政”一词几乎成了他的全部国内政策的标签。

1904年对于罗斯福来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尽管势态并不明朗。在没有继任总统之前,他把这一年当成一次入主白宫的机会,等到当上总统后,他又谋求在这一年用自己的名义当选。为了这一年,他苦心孤诣、忍辱负重,他要力争在这一年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达到整个政治生涯的顶峰。在第一任期内,他扶持自己的亲信、扩大共和党在南部的影响、尽力博得企业界的好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此做准备。1904年总统大选时,罗斯福在共和党内的主要对手病逝,遂使他轻而易举获得党内提名,并赢得大选。

在重新赢得大选以后,罗斯福的政治倾向和施政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一改过去那种谨小慎微的姿态,变得激进、强硬,显得更加雄心勃勃了。这主要是因为第二任开始之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局面,对他都十分有利。那时进步主义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革之势不可抗拒。1901年,罗伯特·拉福莱特就任威斯康星州长,艾伯特·B·卡明斯就任艾奥瓦州长,以中西部为主体的州一级的改革逐步展开,成果斐然,所实行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对联邦的改革既是一个呼应,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城市的改革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不少地方渐次进行,市政管理的改善、公用设施的改进和劳资关系的协调,乃是其突出的成就。民间各种改革团体纷纷成立,五花八门的立法要求、改革主张都得到宣扬。人心思变已经成为社会潮流。从企业主到工会领袖,从政府官员到社会名流,均以“改革”相标榜,“进步派”的头衔是人人都想拥有的一种殊荣。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的改革主张终于获得了实施的大好时机。

1904年12月4日,罗斯福发布第四次年度咨文,提出一个较为详细具体的改革方案,内容涉及管理铁路、保护资源、劳工立法、政府节约、改进农业、反对腐败、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从这篇文件可以看出,罗斯福的改革思想有新的发展,对政府、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他主张政府全面承担责任,主张对社会实行更富成效的管理。他对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解释,呼吁每个集团都对社会承担责任。他说:“在资本家和工人中,都应逐渐培养一种责任感和容忍之心;每个人都应养成尊重他人权利的习惯;应当培养一种广泛的社会利益感,不仅关心资本家自己的利益,也不仅仅考虑工人自己的利益,而应注重资本家与工人相互之间的利益,注重他们两者与那些同他们一起构成整个国家的同伴之间的利益;这一切比任何立法都要来得重要。”他所揭示的是一种新的社会整体观;他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是社会的和谐。当然,试图把两个相互对抗的阶级的利益纳入同一轨道,多少带有空想的色彩;而且,不问青红皂白地要求工人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显然忽视了工人的特殊处境和自身利益。其实上面的想法也不是罗斯福个人的发明,而是进步派当中流行的基本信念之一,罗斯福的贡献,在于把这些观点写进了国务文件,从而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

西奥多·罗斯福体验空中旅行

在具体的施政方面,罗斯福第二任开始时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强对铁路的管理。20世纪初,铁路被视为强大的力量。罗斯福认为政府应加强对铁路运输和垮州贸易的监管和规范,使国会于1906年通过了《赫本法案》,授权州际贸易委员会设置铁路运费上限,同时也禁止铁路公司为关系公司免费运输货物。当时无人预料到未来蓬勃的汽车运输业对铁路的挑战,该法案对消费者和商业企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同年,他还促使国会通过《食品和药物纯净法案》和《肉类产品监督法案》,对养畜和肉类加工企业进行稽查和实施强制卫生标准。国会修正了该法案,以免小型屠宰场的不合卫生标准的产品损害出口和国内市场。除此之外,罗斯福还促成《雇主责任法》的通过,这是罗斯福在争取劳工赔偿立法的道路上迈出的试探性一步,也是他关于社会成员共同发展的社会整体观的反映。

罗斯福对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大力倡导和推动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当初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的设计者们之所以把他放在其中,主要意图也就是借以昭示他在这方面的历史功绩。如果说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总统中的第一位环境保护论者,那么,罗斯福就是第一个身体力行地加以实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猎人和渔民阶层获得了广泛支持。1904年3月14日,他在佛罗里达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鸟类保护区,也是野生动物庇护系统的雏形。1905年,他敦促国会成立美国林业服务局,管理国有森林和土地。罗斯福设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比其所有前任所设总和还多,共1亿9千4百万英亩,举世闻名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就是其中之一。他常给《户外生活》(Outdoor life)杂志撰稿,昭示自然保护理念和报告国家公园进展。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的发展与永久性财富的资源保护有密切的关系。”他并非极端环保主义者,认为自然资源应有效地使用,避免浪费。1906年,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全国州长会议,讨论对于水、森林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有效规划、分析和使用问题。

罗斯福在外交上最显赫的成就是开凿巴拿马运河,将纽约与旧金山之间的水路航程缩短了8000英里(约1万4千公里)。当时,巴拿马是隶属于哥伦比亚的一个省。哥伦比亚与尼加拉瓜竞争运河选址。1902年,哥伦比亚与美国政府谈妥了一个条约,由美国出钱从法国购买巴拿马运河工程的设备,1881年法国在巴拿马有过失败的尝试。条约签字后,在哥伦比亚参议院批准的手续中出了麻烦。哥伦比亚参议院的要价比条约高出一千万美元。美国政府拒绝就价格重新谈判,哥伦比亚政客于是提出新建议,将条约中第三方的法国公司踢开,结馀的款项付给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参议院在谈判中意图诡诈,罗斯福对于欺骗法国公司的做法感到厌恶。

1903年,罗斯福做出最后决定,出于对巴拿马运河利益的考虑,支持巴拿马独立。独立战争仅持续了几个小时,哥伦比亚士兵每人接受了50美元的贿赂,便放下武器。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共和国诞生,启用美国事先起草的宪法。不久,美国与巴拿马缔约,以一千万美元的代价拥有巴拿马运河的开发和使用权。1904年运河工程开工,1914年竣工。

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的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普兹茅斯条约。罗斯福因此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后来,他又仲裁了德国与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划分。

在罗斯福第二任期的尾声,他派遣了一个由16条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舰队环绕地球,航程始于1907年12月16日,止于1909年2月22日。罗斯福向世界展示美国海军有能力登上世界舞台。这个航程对于日益紧张的日美关系发挥了微妙的影响。日本帝国海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了沙皇的舰队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力量显得薄弱。罗斯福巧妙地宣示了美国海军在这一地区的控制权。罗斯福的海军战略为美国在列强面前赢得了尊重。

1907年12月3日,罗斯福在年度谘文中,要求国会授权减免和取消庚子赔款中超出实际损失部分,将多余部分用于资助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留美费用。1908年,美国向中国退回半数庚子赔款。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开办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大学立校后,将一个体育馆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

罗斯福虽然贵为总统,但仍本色不改。他喜欢带着朋友甚至内阁官员进行野外徒步,在白宫里拳击,跟孩子打闹,高声朗读等等。1908年的一次拳击练习使其左眼永久失明。他精力充沛,对许多事务有狂热的兴趣,以至某国大使无奈地说,“记住,总统就像六岁小儿。”罗斯福曾试图推动英语拼写改革方案,在政府公文里强行推动新拼音,并给政府印刷机构下令采用新文字。甚至总统关于巴拿马运河事务的公文都用了新拼音。这一改革给公众带来很大困扰,最后他被迫收回成命。这一举动为大众提供了不少幽默话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福竭力支持英法联盟,认为他们是在捍卫人类文明。他主张对德国采取严厉措施,报复其潜艇袭击。当时德裔和爱尔兰裔美国人主张保持中立。罗斯福对此强烈谴责,指责这些人不爱国,将德国和爱尔兰的利益置于美国利益之上。1917年美国参战后,罗斯福自告奋勇组织一个志愿步兵营,但被威尔逊回绝。罗斯福对威尔逊的批评使共和党于1918年重新夺回国会的控制权。罗斯福在选民中仍有很高的号召力,使他萌生角逐1920年总统大选之念。然而自1918年,疟疾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同年,他的小儿子昆腾参加空军赴法国作战,战机被击落后阵亡。昆腾是罗斯福的幼子,并且在精神气质上最像父亲。丧子之痛使罗斯福的身体再未完全康复。

尽管晚年疾病缠身,罗斯福仍保持乐观的生活方式。他是童子军活动积极推动者。美国童子军总会授予他“首席童子军公民”称号,他也是唯一获此头衔者。1919年1月6日,罗斯福在自己的居所内平静地离世,享年60岁。收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儿子亚齐给亲友们发电报说:“老狮子去世了。”

拉什莫尔山雕塑

1927年,罗斯福与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亚伯拉罕·林肯并列雕刻在拉什莫尔山的美国总统纪念公园。美国海军用罗斯福的名字命名了两艘舰艇:罗斯福号潜艇于1961至1982年服役;罗斯福号航空母舰自1986年起在大西洋舰队服役。

罗斯福在总统任内开创了诸多先例。1901年首次邀请一位黑人(Booker T.Washington)在白宫共进晚餐;Oscar S.Straus成为第一个被任命为内阁部长的犹太人;麦金莱遇刺后,罗斯福成为第一位接受特勤部门全天候保护的总统;他是第一位在总统官方肖像上打领带的,自此成为美国总统肖像的着装惯例;他是第一个从副总统继位总统,并于下次大选中获胜连任者。1906年,罗斯福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人。同年,他视察巴拿马运河区,开创现任总统出国访问的先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