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人物传记要尽量做到“不侮古人,不负古人”,既不要贬低损害古人形象,也不要表现不出古人本来的优秀品质和他所创造的业绩。这是笔者创作历史人物传记所一贯奉行的原则。
我们没有必要去拔高古人,也没有必要去仰视古人,而是要用平常心去观照理解古人。我便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创作《王安石传》的,要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上真实的王安石。
但做到这一点又相当困难。不说两宋一些笔记小说对王安石有种种诬蔑不实之词,就是《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也有一些诬蔑不实之词,如熙宁后期关于契丹之领土要求,说王安石有什么“欲取姑予”的话,便是颠倒黑白,我有极其充足的理由证明王安石在对待这次契丹要求重划边界问题上是最坚定的维护主权派,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志士。
两宋近三百年天下,最富足、最有活力、最有战斗力的阶段便是王安石变法以及新法推行时期。我们在历史的空间、在史书的字里行间仔细搜寻,便可以看到王安石当年的风采,以及其不爱财、不爱色、不爱官、不爱权、“在朝不蓄势,在野不蓄钱”的高洁品格。
本书对王安石生平大事以及人际交往,都仔细考证推敲。如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原先以为是王安石病前,后来仔细考证推敲,确定为王安石大病后二人相见。类似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考索。
为更加接近历史,在一些读者基本可以明白的地方引用了一些当时历史人物的原话或者原文,这样会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而这些原话都进入到情节的叙述中。当然这样的引用只在非常关键的事件和问题上,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
本书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叙事的简明和描写的生动,追求可信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尽量把王安石的人物性格凸现出来,写出一个立体的、鲜活可感的王安石来。写完全书,掩卷深思,王安石的形象和性格在我的心中是鲜活的,似乎可以感受到王安石的喜怒哀乐和脉搏的跳动,但愿给予读者诸君的也是这种感觉。
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笔者一直牢记夫子这句教导,不作无稽之谈,不说无根之语。故写作此书始终处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中,稍有不敢确定之处,便立即查找文献落实之。尽管如此,也不敢保证书中没有纰漏,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所引王安石诗歌都出自南宋学者李壁注《王荆文公诗笺注》,所引王安石文都出自《王文公集》,随文只标注卷数,如果引用四部丛刊《临川先生文集》则专门注出。
《王安石传》终于全部完稿。这是我从事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以来写作最为艰难的一本书。现在感觉是孜孜矻矻,煞费苦心,自己感觉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用梁惠王的话说:“尽心焉耳矣!”
感谢“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辑委员会对我的信任,将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传记交给我来写,确实有受宠若惊之感。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好友张洪溪先生,是他把我推荐给参与其事的黄宾堂先生,我才知道这一消息,及时上报选题,获得专家组的认可而通过选题论证。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多同人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二○一二年末参加“第三次《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创作会”,亲耳聆听那么多专家的指导意见,接触那么多有名的作家,当时即兴曾写作《西江月》词一首:“京北温都酒店,壬辰岁末时光,群贤荟萃论华章,拨动心弦下上。万古文明不断,寰球唯我羲皇。续燃薪火永光芒,华夏千秋兴旺。”
二○一三年夏交稿后,得到审稿专家张水舟先生和王曾瑜先生的热情鼓励和倾心指导,他们为本书花费很多心血。遵照二位先生的意见,特别是王曾瑜教授关于增写荆公新学内容以及王安石对于《易》学研究成果的指教,我对全书进行两次全面修改,三易其稿,使本书的内容得到完善,质量得到提升。原文竹女士为本书之出版也付出很多劳动。史佳丽女士编辑本书,字斟句酌,极其负责。还有美编、版式设计诸君幕后默默奉献,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忱。
但愿本书不负组委会的期望,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诚恳希望来自各界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