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茨威格的汪洋大海

已过万重山 作者:周瑄璞 著


茨威格的汪洋大海

茨威格的文学世界是汪洋大海,他写诗歌、散文,写人物传记、小说,他营造的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心理世界。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茨威格的很多作品所反映的,就是这个比大海广阔,比天空广阔的“人的心灵”。

假如说巴尔扎克揭示了广阔的现实世界,是横切面,“拿破仑用剑未竟的事业,我将用笔来完成”,那么茨威格营造的是幽深的心灵世界,是纵深处。我们可否说,上帝那些没有挑明的话,茨威格告诉了我们。一个是广度,一个是纵深,这两种艺术魅力交相辉映,难分高下,甚至,我们只能说,他们同样伟大。

茨威格除了故事的精巧,语言的优美哲理,最能牵动人心的是他那大段大段,甚至长达几十页的心理描写,以及他那神经质的无处不在的优雅,因为,这世上所有的写作,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心灵。也就是说,文学是为心灵服务的,超越国界和种族,达到全人类心灵的沟通与共鸣,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只是外表、肤色、种族、所处社会制度、习俗规约等,除了这些硬指标外,全世界人类总有相同的地方——就像人类历史不论再进步发展,总该有不变的伦理秩序——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茨威格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人物传记、散文。他的一生是行走的一生,倾听的一生,燃烧的一生,是敏感、优雅的一生。他采取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是他一生的完美结局,我们找不出什么再让他活下去的理由了,他做完了他该做的一切,他燃成了灰烬,掏空了自己,他给我们奉献了《昨日的世界》的自传,甚至他写清了“关于我的狗的生活费”,削好了铅笔,在挂断来电时给友人说,听见您的声音我很高兴,所以他平静而坦然地告别。

网上有人逐篇简介他的小说,出现很多的字眼是艳遇、偷情、堕胎、卖淫、政治妓女……文学岂能如此简单解读?只看到了他作品表面的风情,忽略了他大海般壮观而细腻的内心——也许,那是故意忽略,是吸引眼球的一种方式。我不间断地翻阅着三卷本的《茨威格小说全集》、七卷本的《茨威格文集》,回顾我十几年来的阅读,重温他那浩如大海的作品和作品中深如大海的心灵,哪一个不是深沉的哲理,哪一个不是人生的无奈,哪一个不是同情与高贵的折磨和扭结,哪一个又不是人类终极的悲悯与绝望?

《心灵的焦灼》好像是他最长的一部小说,大约三四十万字,封·克克斯伐尔伐先生还是个卑贱的名字时,他从事辛苦而卑微的职业,他窃取巨额财产,摇身变为庄园的主人。他成功了,他胜利了,可自始至终,一种恐惧和自责控制着他,那羔羊般的姑娘只会用感激的目光望着他。他认输了,他向那老姑娘求婚,让她留下来,他们一起做这庄园的主人。多年以后,又一轮同情的故事在他们的女儿身上上演……那个十几年前的午夜,我流泪,我激动,我明白这世上最高贵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同情和谅解。

《命运攸关的时刻》(十二篇),茨威格用精微的体察,如在现场的笔触,描述了人类历史上重要或者著名的时刻。《玛丽温泉的哀歌》就不用说了,一曲爱的绝唱和注定的心痛,年近八旬的歌德老先生爱上十九岁的少女,“宇宙万物纷纭挥霍,我怎能不在其中迷失”。而我想说的是《拜占庭的陷落》,一场紧张万分,浴血奋战的卫城之役,官兵英勇无畏,誓死护城,可是,敌人轻易进入,城池陷落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守卫主要城门,而那个不起眼的小城门——没有上锁,无人看守,压根就被忽略了,敌人是从那里进入的。这多像我们的人生,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奋斗经历,换来丰功伟绩,不断加固精心编织的人生护栏,却败在一件小事上,致使整个人生全盘皆输。我们人生的拜占庭啊,何时才是休。

像我这样的女人,平凡而微小,人生的每一次痛苦和精神深渊,不是为祖国为民族远大前程而担忧——民族伟业国家大计用不上我,我的激情也不是出于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充其量只是为内心自我的意愿或者卑微的情愫,那是不足为外人道的痛楚与焦躁,而我医治心灵创伤的方法便是,投入茨威格的汪洋大海,就像怕冷的人投入温暖的池水,就像怕见阳光的人走入黑夜的怀抱。茨威格为每一个受伤的心灵、挫败的野心准备了最好的温度,那是黑暗中的低诉,那是无声的哭泣,那是陪伴你的心灵世界。你的每一个心愿他都了解,你的每一次伤痛他都知道,你的每一次卑微破败他都看到,他是月光,他是黑夜,他是曲折的回廊外加青藤繁花密密实实地覆盖,他是水温适宜的大海,收容破碎的心和不甘的愿望。我曾经在人生的最低谷反复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女仆勒波雷拉》《感情的混乱》……我知道这个世上不论哪个角落的人都有可能为同样的问题而苦恼过心碎过,那些冗长而缠绵的阅读在沉沉黑夜里,在一个又一个阴霾天,我感到生命中破碎的东西渐渐修复。

哪怕是出于提高女性素质,哪怕是由于爱的功利,哪怕是最基本的文学浏览,中国女性都应该读一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要笑那女人傻,不要讨论是不是值得,她起码让我们知道怎样对待我们的爱情,她让我们明白,高贵和卑贱,原本也是“一对酷似而又迥异的孪生姐妹”。

2009年11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