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逋

彩图全解宋词三百首 作者:[清] 朱孝臧 编


林逋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译文】

金谷年年(生青草),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残花落下的地方,满地和着烟雨。

又是离歌,一首长亭过后日暮已经降临。王孙离去,芳草萋萋,生满南北东西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的主体是春草,词人借歌咏春草来抒发离愁别绪。

上片写暮春景致。“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西晋石崇那繁华富丽的金谷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生、蔓草遍地,荒凉无主了。“乱生”二字描绘出了杂草丛生的荒凉状。“谁为主”暗含世事沧桑之叹。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这是一番多么凄凉的暮春景象呀。春色凋零,花朵纷纷坠落,枝头稀疏的余花,也被疏雨打落在地。末两句饱含着词人无限伤春之情怀。

下片抒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于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暮”字暗示了离别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由于别意绵绵,依依不舍,不知不觉暮色已经降临。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写离情,大抵都要与芳草相联系,芳草象征着亲人对远行之人的思念。末三句以茫茫无涯的芳草作结,写出了送行之人的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评这首词道:“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可谓中肯。

⊙作者简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生不仕,长期隐居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擅行书,工于诗。有《林和靖诗集》。词作仅存三首。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注释】

①“罗带”句:古时女子常将罗带打成心形的结,送给自己的爱人以示永不分离之愿,此句是说同心结未打成,爱人就要离去了。

【译文】

吴山青翠,越山青翠,两岸的青山迎送(船行的游子),它们谁又明白离别的悲伤呢?

你眼泪盈眶,我也眼泪盈眶,丝带未能打成同心结,江头的潮水已经平息。

【赏析】

这首词采用乐府民谣的歌调,以一女子的口吻,抒发婚姻的不幸与离别的悲哀。

上片写景,借风景抒发感情。“吴山青,越山青”,这两句词人巧借地名,描画出一片色彩鲜明的江南胜景。春秋战国时期,浙江省是吴国的一部分,越国的所在地,两国以钱塘江为界,北面属吴国,南面属越国。所以,“吴山”为钱塘江北岸的山;“越山”指钱塘江南岸的山。

“两岸青山相送迎”,自古以来,钱塘江两岸的青山不知道迎送过多少人。“谁知别离情?”青山无情,亘古不变,而它迎送之人却是心含无限离别情意的。此处用拟人手法,向青山发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的有情。

下片抒情,并以景写情。“君泪盈,妾泪盈”,承前片“离别情”而来,由写景转入抒情。女主人公与心上人即将分离,两人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罗带同心结未成”,他们是情投意合的,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外力的阻拦,使得两人不能长相厮守。“罗带同心结”,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作“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的爱情遭到破坏。

“江头潮已平”,钱塘江涨潮了,潮水同堤岸相平,意谓船儿就要起航了。这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含无尽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