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 刘建伟

让梦飞翔:浙江山村走出的科学发明家张其善 作者:李福林,陈永楷 著


序二 刘建伟

前些日子,本书作者李福林先生找到我,恳请我为张其善教授的传记写序。让我这个晚辈为长者的传记写序,着实感到诚惶诚恐。推辞再三,终拗不过,遂决定写段文字,以志对长者的尊重与感激。然思忖半晌,却无从下笔。回首往事,与张教授从相识到相知的点点滴滴便涌向心头。

初识张其善教授是在2003年国庆节。9月的某一天,我在青岛办公室的电话响起,电话的那一端传来了一位慈祥老人的声音。在老人做了自我介绍后,便直奔主题,说他看过了我的简历,想约我当面谈谈,问我何时回北京。时值国庆节前夕,而国庆节我要回北京探亲,因此我们约好国庆节在张教授的办公室见面。

来到位于北航逸夫科学馆三层的办公室,张其善教授早已如约在里面等候我的到来。见到我,张教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并倒上一杯热茶。虽然张教授当时是北航的大牌教授,但他丝毫没有给我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随意,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张教授给我的感觉是精神矍铄,性格爽直,非常健谈。虽然年逾花甲,但他浑身透着一股年轻人才有的激情和求贤若渴的精神。经过长时间的交谈,张教授显然对我的情况很满意,遂力邀我加盟北航。面对张教授发出邀请,我深深地被老人的真诚所打动。我既感到非常高兴,又感到几分忐忑,因为我不知道未来在北航的表现是否能让张教授满意,生怕辜负了老人的殷切期望。

在张教授帮助下,北航人事处向我发出了到北航入职报到通知。然而,在海信集团公司周厚健董事长和于淑珉总裁的极力挽留下,加之合同未到期,故不能如约来北航报到。当张教授听到我不能按期来北航报到的消息后,深感遗憾,但表示可以理解。张教授越是彰显大度,我越是感到内疚。但我向张教授表示,时机成熟后我还会再来。

时间飞逝,转瞬又是两年过去。2005年的10月,当我再次提出了入职北航的请求后,张教授没有丝毫的怠慢,又一次全力以赴地为我东奔西走。由于前次的爽约,北航人事处对我的再次申请格外谨慎。在张教授的鼎力支持下,我终于如愿于2005年的11月来北航报到,成为一名光荣的北航人。

从加盟北航至今,已经过了6年又10个月。现在再回忆起这些往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些年来,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听到张教授的鼓励声音;当我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总会听到张教授的逆耳忠言。在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上,能得到这样一位慈祥老人如此的关爱,实乃我一生之大幸。

今天,张教授已经进入古稀之年,北航也迎来了她的甲子之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李福林先生为张教授撰写并出版传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我读过传记的初稿后,我便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个科学家的艰辛历程;我看到了他是如何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看到了他是如何教书育人,严谨笃学,赢得桃李满天下;我看到了他是如何求贤若渴,甘为人梯,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高风亮节;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张其善教授充满传奇的故事,留给我们年轻人诸多思考。从张教授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人如何去做才能取得成功。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他的事迹不啻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李福林先生用真情的语言,将张其善教授的故事写成传记,对于鞭策和激励后人,确实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北航建校六十周年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出版这部传记,也是献给北航和学院的最好礼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谨以曹操的诗句作为本序的结尾,也向尊敬的张其善教授献上我最美好的祝愿。

是为序。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9月15日星期六于北航新主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