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有何意义 作者:胡适 著


科学的人生观

这个题目,自从民国十年夏间我在暨南学校讲演以来,前后共讲过五次;我因为不敢自信,至今不敢发表。去年我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讲此题,笔记的共有七份,由原笔记人法专,《晨报副刊》记者三处转交给我修改,我都压抑下了,不敢让他们发表。今年看了科学与玄学战争的许多文章之后,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稍稍有所修正;八月十二日在浙江暑期学校讲演此题,力求明显浅近,不能不刊落一切枝叶,专注重我所认为今日我们必不可不有的几个要点。山中无书,深感不便。我希望将来有细细修正的机会。

民国十二年八月廿二日 胡适

什么叫做人生观?一百天的科学玄学之战,虽然起于“人生观”的问题,不幸双方都不曾给“人生观”下一个明白清楚的定义。只有丁在君先生在《努力》五十五号上曾说:

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他的知识情感,同他对于知识情感的态度。

又有唐擘黄先生在《努力》五十六号上曾说:

人生观不过是一个人对于世界万物同人类的态度。

在内容的方面,这两个定义也许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是他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的知识,情感也只是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的态度。然而从文字和论理方面说来,唐先生的定义似乎说的更明白些,更浅近些,更不容易引起误解。所以我们在这里只采用唐先生的定义。

从字面上去看,“人生观”自然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见解。但“人生”不是孤立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跟着一个人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的见解决定的。我们平常说人生的价值,其实我们的意思只是说人生在这天地万物之中占一个什么地位,有什么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生观”就是我们估计人生在世界万物里占何地位,有何意义的种种见解。比如前人说,“人为万物之灵”,“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人与天地参”……这都是把人生和宇宙万物比较来的人生观。所以唐擘黄先生又说:

人生观是因知识而变的。例如,哥白尼的太阳居中说,同后来达尔文的人猿同祖说发明以后,世界人类的人生观起绝大变动。这是无可疑的历史事实。

这是很不错的。人生观是我们对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态度;我们对于宇宙万物有了正当的了解,自然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正当的了解。这是唐先生下的定义的解释。

怎样才是科学的人生观呢?我们所谓“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一是充分采纳科学对于宇宙万物的解释,使这些科学研究的结果成为我们的人生观的一部分。一是随时随地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应付一切人生问题。

……(缺)(1)都可以用传记材料来解释,丝毫没有什么可以惊讶的。

今日的最大病根在于一点,就是哲学赶不上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在二百年中,已把许多关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的问题逐渐解答了。但一班哲学家还在那里谈玄说妙,寻他们所谓“最后之因”,寻他们所谓“绝对的”,寻他们所谓“命根”。这个现象,在西洋固然不免,在中国尤其显著。张君劢先生说“国人迷信科学”,其实我们的国人只有迷信,哪有科学?旧式的学者,仍旧在那里高谈“太极”、“阴阳”、“精、气、神”、“理、性”;时髦的学者,或者摭拾佛家的唯识一派的心理学,认为天地间希有的宝贝,也不睁眼看看现代心理学进步到什么地位了;或者摭拾西洋几个反科学的玄学家的余论,以为人生是超科学的而智慧是不能了解人生真象的,也就认为“天经地义”了。谈哲学的人如此,更下一层的普通老百姓自然更不消说了。同善社、悟善社的努力弥漫于全国,济颠、吕祖的照片公然出售于北京、杭州的市上。我们可以大胆说,今日的中国还只是迷信的世界,科学的知识还不曾在一般人的人生观上发生丝毫影响。

换句话说,现在一般中国人的人生观,全不配称做二十世纪的人应该有的人生观,因为这些人虽然生在二十世纪科学昌明的时代,然而他们的人生观还只是依据他们的太高祖时代的模糊影响的经验和信仰,全不曾受着科学的影响,全不曾容纳科学的结果。他们为什么深信济颠、吕祖的鬼照相呢?因为“鬼”是他们太高祖以来相传的迷信,是他们懂得的;而“照相”是科学的出产品,是他们不懂得的。他们不懂得照相,只懂得鬼,所以他们谈“鬼照相”,其实只是谈鬼。

我们今日最大的急务,是要把科学的常识宣传出去,叫他变成人人的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既如我们上面说的,不过是一个人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的态度;两三百年来科学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的问题已有一部分的答案是已经证实无可疑的了;何以人们——懒惰顽固的人们!——还只顾尽力宣传他们太高祖传下来的宗教迷信,而不肯尽量容受科学的新知识呢?在这里,我们可不能不责备那班学科学的人了。他们教科学的时候,只把那教科书式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每一种科学好像各自成一个特别世界,和人们的现实世界好像全没有关系,全没有交涉。所以学校里的学生们至多也只学了一个点线面的世界,一个杠杆轮盘的世界,一个氢氧钠钾的世界,一个花岗石英的世界,一个微菌细胞的世界,一个飞走胎卵的世界……却全不明白这种种知识都只是科学帮助我们解释世界万物和人的材料,都只是科学给我们的一个人生观的底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