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恋
我是一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老实人。老实人和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
——于若木回忆陈云所说的话
1937年12月,陈云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紧张的工作中,由于过度劳累,陈云流鼻血的毛病又犯了,而且流血不止,来势比以前更加凶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考虑找一位细心能干、政治上可靠的同志负责护理带病工作的陈云。经过认真调查和挑选,这个光荣的任务最后落到了陕北公学的于若木身上。
于若木,原名于陆华。1919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于明信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后来担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是山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于若木少时在济南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1935年,在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的于若木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并在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于若木和妹妹于陆林一起奔赴延安,随后便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尽管于若木以前并未系统学习过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她还是服从组织的决定,很快到中组部报到了。当时中组部的办公地点在延安城内西山脚下的一座小院里。院子里的小山坡上有七八个土窑洞,第一间窑洞就是陈云的办公室兼住所。于若木的办公桌就摆在窑洞的门口,以便陈云在工作时一旦发生情况可以及时处理。
照顾陈云的工作并不复杂,就是定时给他的鼻子点一点药水。因为医生要求陈云静养,不能做很多工作,所以他便经常和于若木聊聊天。一开始只是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后来熟悉了,聊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于若木喜欢唱歌,有时聊得高兴,陈云还会请于若木唱上一首革命歌曲,苏联的《祖国进行曲》的旋律经常回荡在陈云的窑洞前。相处久了,两个年轻人便自然而然产生了感情,关系逐渐亲密起来。
有一天,陈云找来于若木,郑重地说:我们做个朋友好吗?见于若木没有反对,陈云又诚恳地说:“我是一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老实人。老实人和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陈云向于若木坦诚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说自己已经32岁了,又强调自己只是高小毕业。他希望于若木好好考虑考虑他的条件。
可于若木却毫不介意,她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入党之前,就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了。对共产党是非常崇拜的,觉得共产党人、共产党的领导,都好像神人一样,都是不平常的人。我觉得年龄差距也不是问题。虽然他的学历是小学毕业,但是在革命路程当中,他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跟他比起来,我还有自卑感,觉得我还配不上他。”
双方关系确定以后,陈云为了慎重起见,还特意将在陕北公学男生队学习的于若木的二哥于道源请来,坦诚地介绍了自己和于若木相识的经过,并将于道源看作女方家长的代表,郑重地征求了他对两人婚事的意见。于道源对陈云的印象很好,爽快地同意并祝福了他们。
1938年3月,陈云、于若木在延安结婚
1938年春,陈云和于若木喜结良缘。因为陈云和于若木都不喜欢铺张,因此婚事办得非常简朴。大喜之日,陈云拿出了1块钱,买了花生、瓜子、糖果,在同志们的祝福下,举行了一个简单而热闹的婚礼。中组部的同事们坐在一起,纷纷向陈云夫妇致以热烈的祝贺,有的还即兴表演了节目。于若木晚年在回忆此事时曾说:“事后,消息传开,有人要陈云同志请客。他当时虽然手里有点钱,请得起客,但他不愿意摆场面,所以没有请。”
新婚燕尔,陈云却一连花了3个晚上给于若木讲党史。从大革命失败后的盲动主义讲到向忠发、顾顺章的叛变,从第五次反“围剿”讲到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挽救。延安城静谧的晚上,宝塔山下的窑洞里,油灯如豆的光亮照在窗户上的喜字上,映得整个窑洞里红彤彤一片。新郎官陈云讲得兴致盎然,新娘子于若木听得也是津津有味。在延安,“陈云洞房里上党课”一时被传为佳话。
婚后不久,陈云给于若木远在英国伦敦的大哥于道泉写信,介绍了两个人相识相恋的过程:“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而生。自高小卒业后,无力继续学习,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有7年余,此后10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认识,于客岁3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上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于若木也给大哥写了一封信,介绍了陈云的情况:“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不久后,邓小平从太行山回到延安,听说了陈云和于若木的故事,即兴为老友作了一首打油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千里姻缘一线牵”指的是陈云和于若木本来相距甚远,是党组织牵线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鼻痛带来美姻缘”说的就是流鼻血带来的这么一段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说的是宋庆龄本来是孙中山的秘书,而于若木则恰好是陈云的看护员。
正是由此开始,“红色之恋”在延安发芽开花,“先生”和“看护员”开启了58年相携相伴的人生故事。
于若木回忆第一次见到陈云
陈云同志一到延安我就看到他了。1937年11月,他是11月27日到延安的,我那时候是陕北公学学生。有一天忽然吹警报号,有敌机空袭,大家纷纷找隐蔽的地方。还没找好隐蔽地方就传来消息说,大家不要跑了,这是自己的飞机,大家准备去机场迎接。我们就往机场跑,结果又传来话说欢迎会就在我们陕北公学操场举办。不久,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同志,簇拥着被迎接的人,王明、康生、陈云等到了陕北公学操场,就开了一个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会。参加欢迎会的有陕北公学的学员、抗大的学员,还有附近机关的干部,大概有两千来人。主席台就是由几张方桌凑起来的,领导人和被欢迎的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坐。主席台上的人我都看得很清楚。王明、康生、陈云三个领导人,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穿着马裤、长筒马靴,跟延安的服装完全不一样。一看着他们,就觉得特别高大,特别有精神。这个会虽然非常简朴,但是非常热烈、非常隆重,底下的听众也是情绪高涨。这个会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至今还觉得历历在目,好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这是我第一次见陈云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