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石毓澍是我国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他为心脏病学科呕心沥血,挽救了无数垂危病人的生命。他将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奉献于病人,以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态度温暖着病人。
石毓澍于1918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杨柳青。14岁考入北平中法大学高中部。1937年19岁的他从北京远赴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1944年秋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45年8月1日,石毓澍从巴黎回国。先后在天津、云南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天津总医院内科工作。1952年8月至1953年3月,石毓澍被调到中国国际反细菌战代表团工作。回国后,在天津总医院内科从事心脏病临床诊断学研究,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先天性心脏病内科诊断新方法,为提高心脏外科治愈率奠定了基础。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受到不公正待遇。1970年恢复正常工作,于1971年底年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医院,成为一名军医,负责中央领导医疗保健工作,从此离开天津总医院。
1974年9月,石毓澍从部队转业,又回到天津工作。那时天津医学院成立了第二附属医院,他被调到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工作。1978年春,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对医学科研事业的热情再一次燃起,开始在天津着手筹建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心脏病学研究所。1980年,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所长。
1981年,石毓澍受邀请前往法国里昂访问,促成了天津医科学院与里昂中法学院的合作。随后几年,所里先后选派7名优秀年轻医生前往法国里昂进修。此外,美国、荷兰、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著名医学专家来到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讲学。心脏病学研究所建立后,石毓澍被批准为国家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前后共培养了14名硕士、6名博士。石毓澍除指导研究生研究、撰写论文及答辩等工作外,还编写了《临床心律学》及《临床心电生理学》两本著作。1984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医学会第四届会长。1986年,当选为《中华内科杂志》副总编。1988年,年过七旬的他辞去了行政职务,被天津医学院授予终身教授。同年,石毓澍荣获法国里昂荣誉市民称号。1991年,他协助心外科成功完成了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一例冠脉搭桥手术。
1995年,在中华医学会成立80年大会上,石毓澍被评为全国80名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之一,并受到表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授予石毓澍中国开创心电生理学奖牌。1996年7月6日,石毓澍同夫人张季鸿女士离开中国,前往澳洲定居。
石毓澍定居澳洲后,在写作《临床心脏病学讲义》(2016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之余,开始着手撰写回忆自传,先后经历若干年完成初稿。2017年,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认为,石毓澍口述并撰写的传记很有价值,并有教育后人的意义,决定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并出版,以祝贺石毓澍教授百年寿辰。在这期间,石毓澍收到了英国女王和澳大利亚总督对他百年寿辰的贺信,又为本书的出版增添了光彩。石毓澍作为一名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教育家,在其从医的一生中,从不图名利,而是一切为病人着想,始终将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这种高尚的医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永远是从医者学习的楷模!愿这本书的出版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书作者在叙述中使用了一些法文地名、人名,为避免音译误差,故未用中文标注,而保留法文写法,特此说明。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