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章(第二章)[1]

先秦散文选(全二册) 作者:董洪利,张量,方麟,李峻岫 选注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生平不可详考,据史料记载,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做周朝史官的时期,一是退隐后做隐士的时期。老子所做的官,名曰守藏史,其主要职责是掌管东周王朝的图书。退下来之后,老子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许多情况不为人所知,史书的记载也十分简略。司马迁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史记·老庄列传》)。

所谓“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就是流传后世的《道德经》,人们习惯上都称为《老子》。《老子》这部书究竟是谁写的,成于什么时候,在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现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成于战国中期,大约在孟子之后,庄子之前,是老子后学的作品。今本《老子》凡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分为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差异。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切变化的总门,否定了中国古代以天作为世界万物主宰的观念,同时他还对天与道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看法,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巨大贡献。《老子》中还包含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中充满着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孤立的、凝固的,而是处在对立统一之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意思是: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知道什么是恶了。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这是永恒的道理。这些话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人也要效法自然之道做到无为。因此他反对一切有为的政治措施,反对一切有所作为的政治学派,主张实行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对儒家强调的以仁义治国的政策,对法家主张的以法治国的政策,统统采取反对的态度。这些观点是老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老子》的文章用辞简粹而旨趣隽永,韵散结合,错落有致,诗一般的语言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辉,对后世诗歌、散文、辞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章(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2];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3],难易相成,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7],行不言之教[8]。万物作焉而不辞[9],生而不有[10],为而不恃[11],功成而弗居[1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本章列举大量的矛盾现象,说明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并用以论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道理。

[2]这二句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知道什么是丑了。斯:这里作“这就”讲。又,“斯”后承上句省略了“知”字。下句“斯不善已”之“斯”,同此。

[3]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比较而产生的。

[4]长短相形:长和短是相比较而显现的。形,显现,显示。

[5]高下相倾:高和低是相比较而对立的。倾,倾轧、排斥,这里引申为对立。

[6]音声相和:音和声是相应和而协调的。《诗经·关雎序》:“声成文谓之音。”意思是,把声音按照节奏和韵律曲调加以修饰,使之朗朗上口富有文采,才能叫做音。

[7]无为:老子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指不妄为,不强求,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意志为所欲为;要顺应世界万物的客观规律办事。

[8]行不言之教:指不用发号施令的手段管理、教育人民。“言”,这里指行政法令。一说“行不言之教”指行教不托空言,亦通。

[9]作:兴起,产生。不辞:《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以下简称帛书)(乙本)作“弗始”,即“不始”,也就是不创造的意思。

[10]生而不有:生成万物而不据为私有。按《帛书》甲、乙本均无此句。

[11]为而不恃:施惠泽于万物而不自矜功德。

[12]弗居:不居功自傲。

天长地久章(第七章)[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2],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3],外其身而身存[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5]

[注释]

[1]本章指出,天地永恒,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人亦应效法天地,只有“后其身”、“外其身”而无私,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2]不自生:指不为自己而生存。一说“不自生”指天地不刻意追求自身的长生,任其自然发展。亦可参考。

[3]后其身而身先:意思是谦居人后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4]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

[5]私:个人利益。无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正因为无私,所以个人利益反而能够保全。

三十辐共一毂章(第十一章)[1]

三十辐共一毂[2],当其无[3],有车之用[4]。埏埴以为器[5],当其无,有器之用[6]。凿户牖以为室[7],当其无,有室之用[8]。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9]

[注释]

[1]本章论证有与无的辨证关系,并举车毂、埏埴、户牖为例,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2]辐:木车轮中间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即“辐条”。共:向,环绕。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中空,用以安插车轴,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轴承。“毂”也常泛指车轮。

[3]无:指车毂的中空之处。

[4]以上三句意思是,三十根辐条环绕着一个车毂,只有当车毂中空插入车轴,才能起车的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