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僖公四年
【题解】
这篇文章写楚使者及屈完善于应对,最终取得外交上胜利的经过。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楚国,目的在于执行“攘夷”政策,以实力震慑中原诸侯,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盟主的地位。但是当时楚国并没有侵犯中原,齐国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来讨伐,只好说楚国没有进贡菁茅,小题大作;又以周昭王死在楚国为要挟,更是牵强无稽。为此,楚使者及屈完理直气壮地进行反驳,使一场战争不了了之。前后两番对答,针锋相对,词气凛然,并能抓住齐桓公口头上讲求仁义这一点,大谈“以德服人”的道理,迫使齐国收兵。屈完面对侵略,毫不让步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推崇,“方城为城”二句,为后世不少不屈服武力的人所引用;楚使者对齐国的责备也比喻切当,使“风马牛不相及”成为人们熟用的成语。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3〕。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4〕:“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5〕:‘五侯九伯〔6〕,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7〕。’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8〕,北至于无棣〔9〕。尔贡包茅不入〔10〕,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13〕,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14〕?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注释】
〔1〕齐侯: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蔡:国名,地在今河南新蔡一带。
〔2〕楚子:楚成王。
〔3〕风:牛马牝牡相诱相逐。
〔4〕管仲:名夷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5〕召(shào 绍)康公:周文王庶子姬奭,封于召。 太公:即太公吕望,齐始封祖。
〔6〕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之长。
〔7〕夹辅:左右辅助。
〔8〕穆陵:楚地,在今湖北麻城县北。
〔9〕无棣:在今河北卢龙县。
〔10〕尔:你,你们。 包茅:包扎捆束好的菁茅。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古人用来滤酒。
〔11〕共:同“供”。
〔12〕缩酒:滤酒去掉酒渣。
〔13〕昭王:周昭王。周昭王曾南征楚国,渡汉水时,当地人用胶粘的船给他乘坐。船到中流散架,昭王及臣属都被淹死。事已隔三百五十多年。 不复:不回。
〔14〕敢:反语,怎敢,不敢。
〔15〕陉(xíng 形):山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
【译文】
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袭蔡国,蔡国溃败,又接着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人到诸侯军中,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海,寡人我住在南海,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料到您竟然踏上了我们楚国的土地,这是什么缘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上代君主太公说:‘五等爵位的诸侯,九州的长官,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佐周王室。’赐给我们上代君主管辖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该进贡的包茅没有按时进贡,使得天子祭祀时供应不上,缺少滤酒的东西,这是寡人我要向你们征收的。当年昭王南下巡狩没有能再回去,这是寡人我要向你们质问的。”楚使者回答说:“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国君王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昭王没有能再回去,请您到水边去问吧。”诸侯军队又向前开进,驻扎在陉山。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师退,次于召陵〔2〕。齐侯陈诸侯之师〔3〕,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4〕?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5〕,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6〕,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
〔1〕屈完:楚大夫。
〔2〕召陵:楚地,在今河南郾城县东。
〔3〕陈:摆开,陈列。
〔4〕不穀:不善。齐侯自称的谦词。
〔5〕徼福:求福。
〔6〕方城:山名,在淮水以南,长江、汉水以北,今河南叶县附近,为楚与中原国家的边境地带。
【译文】
夏,楚成王派屈完到诸侯军中。诸侯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诸侯的军队列成阵势,与屈完一起坐着兵车检阅。齐桓公说:“这些军队岂是为了我个人?他们是为了继续我们先代君王的友好关系而来到这里。与我们和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为敝国求福,肯降格接纳我国的国君,这正是我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我用这么多军队去作战,有谁能够抵挡?用这么多军队去攻城,什么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您如果以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如凭藉武力,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再多,恐怕也用不上。”
屈完与诸侯订立了盟约。
(李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