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西湖边上不甘寂寞的教书匠

马云新传 作者:王拥军 著


西子湖畔,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骑着单车,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领着老外在杭州城里走街串巷……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小小少年,之后却拥有了三次高考、误打误撞当上大学教师的传奇经历。但即便是做了大学教师,这位年轻人也没有甘于寂寞,他又是一通折腾,竟折腾出中国历史上的一番大事业。

1.侠义少年,风华正茂

2014年9月19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只代码为BABA的股票,首次发行价格就达68美元,一共发行3.2亿股,融资额最多高达250亿美元,刷新全球最大IPO融资纪录。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不是别人,正是其貌不扬的中国人——马云,而马云也因此身价倍涨,一跃超过王健林,成为新任中国首富。

这位五十岁的中年人,按照中国老话来讲,应是知天命之年,但是却依然精力充沛,潇洒昂扬地站在美交所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示着一个神话的诞生。

可是时间倒退到三四十年前,那个时候的马云,不过是一个热衷金庸武侠小说的少年,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他能成为中国首富,连马云自己也不曾幻想过。当年风华正茂的马云,一身侠义,注定将成就一番大事。

1964年10月15日,马云出生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家庭很普通,马云长得也很普通,小脑袋,小身子,大眼睛,高高的颧骨。美国的《福布斯》杂志曾这样描述马云:“深凹的面颊,扭曲的头发,淘气地露出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描述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顽童”二字更是点出了马云的性格。从小马云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孩子。小学、初中、高中,马云上的都并非一流学校,他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但是他却酷爱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个十足的积极分子,热衷于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脑袋里也总是有许多奇思妙想。可能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年少时的马云是个不安分的捣蛋鬼,但是这也充分体现了马云的朝气和活力。

中学时代的马云,正处叛逆期,调皮捣蛋的功夫可了不得,经常是带着一帮孩子在外面打群架,最严重的一次他被打得缝了13针,为此他还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被迫转学。因为这样的事,马云的父亲没少教训他。这里的教训可不是吹胡子瞪眼睛说两句就没事了,那可真是拳打脚踢。也许你们会觉得马云太调皮了,真是让家长不安生,就会给学校惹麻烦,不是个好孩子。但是每一次马云参与的打架,从来都不是因为自己,而都是因为朋友受了委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马云十分讲义气。也许是因为太过于钟爱金庸武侠小说,马云从小身上就有一股侠之大气,喜欢见义勇为,拔刀相助。但是打架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是替朋友“报了仇”,但自己还不是被迫转学了?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可能我们会这么劝马云,不要再为兄弟出头,到处打架惹事了,可是马云偏偏不这样认为。马云曾说自己是个快乐至上的人,他觉得打架也很快乐。这看似谬论,但着实符合马云那侠义的少年情怀。

马云的侠义之情从小时候就有了。马云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那还是一个对家庭出身抱有很大成见的时代,而不幸的是,马云的爷爷曾是国民党的保长,所以马云就被划为了“黑五类子女”。从小马云就是在父亲的拳打脚踢和同学们的蔑视中成长起来的。那个时候马云最好的朋友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他对于书中的大侠,像郭靖、令狐冲、杨过等等很是崇拜,小说中的为兄弟两肋插刀、见义勇为都深深地鼓舞着年少的马云,侠义之心也就在那个时候埋下了种子。少年时代的马云,不善言辞,和许多同龄的男孩子一样,被大人和老师看做是叛逆、爱打架、逞英雄、调皮捣蛋的家伙。的的确确,少年时的马云经常打架,马云对自己儿时性格的描述就是“我小时候很瘦小,但是很会打架”。

可能我们印象中的爱打架的孩子都是五大三粗、虎背熊腰的,怎么也想不到瘦瘦小小的马云会经常打架,又会怀疑他能打得过谁呢?但是瘦弱的身躯可没有影响马云的英勇善战,他从来不惧怕比自己强壮的对手,也从来不在打架中流一滴眼泪。他认为输就是输,赢就是赢,不能在打架中哭爹骂娘,更不能向家人告状。有一次,马云因为一些事情和一个长得人高马大的年轻人起了争执,打起架来,别人都以为身材瘦小的马云会主动求饶,不敢还手,知难而退,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马云非但没有后退,反而主动进攻,毫无惧意,越打越勇。虽然最后由于身体上的巨大差距,马云还是输给了对方,但是马云的气势绝对是镇住了对方,让对方也对马云刮目相看。这股“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体现在多年后阿里巴巴和eBay的大战中,来势汹汹的马云,在气势上绝对是给了eBay重重一击。

可也是因为爱打架,马云被老师和家人、亲戚邻里认为是“问题少年”,所以大家也都对这个捣蛋鬼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别人都说马云这样为同学朋友出头打架是傻,但是马云的朋友都说马云是最有兄弟义气的人,因此马云在朋友们那里收获了极高的评价和忠诚的信任。有一次马云为同学出头打架,竟然打到白骨都露了出来,当时马云被紧急送往医护室,可是却没有了麻药,所以只好直接缝针。马云噙着眼泪忍着疼痛把伤口缝好,他也因此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马云觉得这针缝的挺值的。

少年时代的马云,其实也并不是只会打架,何况马云的架不是自己主动挑起的,他也并不是爱好打架、喜欢挑事儿,而都是出于帮助朋友的愿望。除了打架,上初中的时候,马云的英文水平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虽然当时马云的数学成绩烂得一塌糊涂,甚至考过1分,但是他的英语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尤其是他的口语,和外国人交流基本无障碍。由于出色的英语口语,马云就利用中学放暑假的时间做起了小导游,骑着自行车,拉着老外满杭州城地跑。不为能挣多少钱,不管蹬得有多累,马云高兴地干着这份工作,在其中享受着和老外聊天的快乐。通过这些经历,马云的英语口语突飞猛进,社交水平也大大提高。

少年的马云,不安分、倔强、叛逆、好动,这些形容词放在他的身上似乎再合适不过,但是,与此同时,讲义气、勇敢、有魄力、敢想敢干、有朝气,这些形容词放在他的身上仿佛也十分贴切。哪个少年不贪玩?哪个少年不打架?可是却很少有少年能像马云那样贪玩不忘学习,贪玩不忘把自己的特长英语学好,学到能和老外交流;打架只为朋友,打架也打出了自己的骨气和魄力。这种少年时性格的养成,注定了马云绝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梦想往往植根于年少时不安分的心灵,未来往往掌握在蕴含无穷力量的年轻人手上。马云的少年时代,正是因为他的独特个性和努力,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个风华正茂、侠肝义胆的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未来冉冉升起的耀眼之星。

2.三次高考,风雨求学路

每一年的高考日,都牵动着无数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些人为了高考,每天废寝忘食,没有娱乐时间,就连休息时间都很少,天还未亮,就起床读书、背单词,晚上到了后半夜,也依然在挑灯夜战。家长更是为其全身心投入和付出,有的家长甚至一年不看电视,跟着孩子进入高考状态。

且不论这样为一次考试投入值不值得、是否正确,但是高考,这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对公平的考试,是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为此,付出些牺牲和努力有什么不可呢?马云,为了圆上大学这个梦,为了摆脱“既定”的人生轨迹,为此到底付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呢?

从上小学开始,马云的成绩就一直是父母头疼的问题,尤其是数学,简直一塌糊涂。他的数学差到什么程度?马云初中毕业那年,自知数学成绩十分差劲,不敢报考一流的高中,而是报考了水平一般的高中,但是结果却是连考了两次都没被录取,两次原因都出在数学成绩上,结果只能上了一个三四流的高中。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依然不见长进,当时毕竟年龄还小,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偏科的严重性。虽然数学成绩不高,但是马云的英语成绩非常棒,这也就给了马云坚定的信心,认为自己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所以在第一年高考的时候,马云在自己的高考报名志愿表上赫然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

在外人看来,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在家长和老师看来,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对马云抱有一丝希望。高考来临,马云轻轻松松地步入考场,轻轻松松地从考场出来。是考题简单吗?是他胸有成竹吗?在父母的期望和老师、同学们的怀疑下,高考成绩出来了——马云,数学成绩1分。这个成绩在1982年的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中,不敢绝对肯定地说是倒数第一,但也绝对是整个浙江省的倒数前三名。

第一次高考,马云铩羽而归,内心很是沮丧、气馁,理想是国内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现实是数学成绩——1分。这个差距实在太大,怎么够也够不到。

高考失利之后,马云选择和表弟去宾馆打工,但是却因为自己长相不佳被人歧视,未被录用。之后马云又换了几份工作,都因为自己的不佳长相遭到了或多或少的不公平待遇。最后还是托人拉关系,才找到一份帮出版社送书的工作。本以为日子就会这么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但是不曾想,马云在送书的过程中读到了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马云的观念。马云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不能被生活中一点挫折而打倒,不能自甘堕落。于是马云毅然决然地决定再来一次,重新高考。

这一次,马云准备得很充足。高考的决心和毅力是有的,但是毕竟离开校园有一段日子了,再加上之前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所以第二次高考,马云依然未能顺利考上大学,数学成绩依然拉了他的后腿——19分。虽然比起第一次有了些许进步,但是离进大学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马云有些不知所措,更加难以接受的还有他的父母。本来以为儿子信誓旦旦地说要再来一次,肯定是有信心和决心的,但是没有想到结果和第一次分毫未差。父母对马云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也不再支持他学习,无奈的他们劝马云老老实实地找份工作,让他死了上大学的心,去学门手艺。

再一次的失败,对于马云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打击,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也很无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杭州的街头晃荡,对于未来感到迷茫。当时的中国,正在热播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里面的主人公永不言败的精神打动了马云—为什么别人在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之后依然能够站起来而我却不能呢?再一次坚定信心后,马云决定三战高考。

有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马云这一次十分刻苦,但是由于父母不再支持自己,也是怕父母担心,马云决定白天继续上班,然后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夜校去学习。马云甚至为了激励自己,也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每周日大老早,天还没亮就跑到浙江大学图书馆去看书学习,希望在那里能够提前感受到大学的气息,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大学梦。第三次高考,那一年,马云20岁。在走进考场的那一天,有一位姓余的数学老师对马云说:“马云,你的数学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试及格,我的‘余’倒着写!”

马云的数学一直是他的心头刺,这么短的时间想要弥补从小学到高中落下的所有课程,是不现实的,所以马云就投机取巧,一直在背诵几个常用的数学公式。考试的时候,马云就是用这几个倒背如流的公式一个个套。出了考场,马云赶紧和同学们对答案,听同学们说完之后,马云长舒一口气,这一次肯定是能及格了。及格对于马云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最起码这说明考上大学还是有希望的。几天之后,成绩下来了,马云手捧着成绩单,红了眼眶,数学79分,当时满分是120分。终于,第三次,数学及格,他也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狠狠地给了那个老师一个回击。

人们常说“再一再二不再三”,但是马云用行动告诉我们,失败多少次没有关系,关键是你还有没有想要站起来的愿望。不得不说马云的高考之路是艰难的,是充满曲折的。也许一般人早就认命了,找一份稳当的工作,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也没什么追求和理想。但是正因为这么想,所以注定了将平凡地度过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而马云很理智,很清醒,深知在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高大英俊的外表以及优异的成绩的前提下,成功不那么容易,成功靠得就是不屈服、不妥协的精神,要对生活有追求,要对自己有要求。

人生路漫长而曲折,没有谁的路是笔直的,也一定充满了荆棘和坎坷。选择哪个路口继续向前走决定了你将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是四亩见方的一块田?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的权利,不要放弃它,紧紧握住它,只要你不放弃,它就不会抛弃你,纵然前进的路上会遇见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但是终有一天,那些困难都会成为你成功时美好的回忆。正如马云回忆他的三次高考,他不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相反,他觉得这是他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精彩的大学生涯

几番周折,也算是历尽千辛万苦,马云终于步入了象牙塔,虽然不是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但是毕竟是三次高考,用汗水和泪水、用无数个日夜换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机会是十分珍贵的。而从马云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他的大学生涯是如何度过的呢?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精彩!

马云的大学本科之路说来也真是个奇迹。1984年,三战高考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今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当时他的分数只够专科分数线,距离本科分数线还有5分的差距,可是偏偏凑巧的是,那一年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班没有招满学生,因此,马云捡了个大便宜,被破格录取,成为了一名本科生。到了大学,马云并没有因为自己专科成绩的原因而感到自卑,相反的是,马云在校园里十分积极,踊跃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由于学习的是自己非常喜欢和擅长的英语专业,马云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马云还因为优异的成绩和活跃的课外表现,被选为了学生会主席。

今天,大学生数量陡增,入学的门槛也在降低,大学毕业生每年都以百万的庞大数字向社会输送,当大学生就业成为人们头疼的事后,人们开始说,上大学没用,还不如上个技校,学门手艺。但是马云说,上大学是非常有用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学的四年时光。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马云还收获了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转化为马云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他觉得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却没有更为深入地学习文化。

大学四年,不是你老老实实地坐在课堂里,听着老师的话,做着课堂笔记,就是学习的意义。四年的时间,你需要得到提升,大学,教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风风雨雨的大学,会有自己的校风,而它会给你提供一种氛围,会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和涵养。所以马云在一次演讲中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有一个理想去考大学,一定要有理想在大学里呆四年,这样,就会有来自天南地北的有共同追求的年轻人走到一起,与热情洋溢的青年人交流,比什么都更为珍贵。

在大学里,马云结交了真挚的朋友,并且还将这位真挚的朋友变成了自己的爱人。朋友,什么是朋友?志同道合为朋,共同进步为友。张瑛,是马云的师妹。马云由于出色的英语口语和在学生会担任主席的原因,一时间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这对于小师妹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张瑛,面容姣好,性格温和,成绩也十分优秀,这样的女孩在马云的眼里那简直就是典型的美女、才女加乖乖女,是自己十分心仪的对象。但是同时也是众多男生心仪的对象,所以张瑛的背后有很多的追求者。

面对这么多的竞争者,马云却迟迟不肯出手表白,直到有一天,马云听到同学们在商量着给张瑛介绍男朋友,这下子马云是真的着急了,他决定表白。而马云这一出手就是惊天地、泣鬼神,他居然选择在男生宿舍楼下昭告天下,他要追到张瑛,要娶她做老婆。这个举动在当年来说可是件挺轰动的事件。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马云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追求的人,是肯下大决心、做出大举动的。这在他后来的创业生涯中凸显得更为明显。这个爆炸性的新闻当时立刻在校园里炸开了锅,成为大家的谈资。其实当时张瑛早有准备,之前马云也多次向张瑛暗中示好,但是都被张瑛婉拒了。这是张瑛在考验马云,考验他的耐心和毅力。果然,马云没有让张瑛失望,马云在多次被拒后没有气馁,也没有生气,而是屡败屡战。他知道自己长相不佳,但是他淡定自若地对张瑛说了句后来风靡一时的至理名言——“通常情况下,男人的长相和智商是成反比的。”张瑛被这句略带幽默但又饱含真理的话逗乐了,也让她更加关注马云这个人。

张瑛发现,马云这个人虽然相貌平平,但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跃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再加上马云从小养成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品性,使得马云在校园里人气暴涨。张瑛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有想法有前途的人。就这样,张瑛和马云牵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张瑛在马云的背后默默地支持他、默默地付出。正是张瑛这样的奇女子才成就了马云这样的大丈夫。

除了收获佳人之外,马云也收获了众多好友,原因就在于马云的仗义和正直。有一次,班上一名同学因为一点小错误被取消了研究生考试的机会,马云觉得非常可惜,所以就在和这位同学没有什么过深感情的情况下,马云仗义相助,主动找班主任、系领导、院领导,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说服了他们,给了这位同学考试的机会。时隔多年之后,这位老同学专门从广州飞到深圳感谢马云,马云当时一脸茫然,一说起,才知道这就是当年那位同学,此刻已是一家著名外资企业广州分公司的总经理。马云的真诚和仗义换来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路遥写的《人生》这本书,马云说小说中主人公高加林给他的印象十分深刻,高加林高考失败,但是没有放弃,再一次考试。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影响了马云。从概率学上来讲,一个人在大学里认认真真地度过四年,比起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的成功率是要更高的。因为上大学是对你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你经验的积累,这种能力能不能够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那就是你个人的因素了。

学习没有止境,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点限制。精彩的大学生活,只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一个小小分支,而未来的路想要怎么走,能走出什么样来,往往就取决于大学这四年你是如何度过的,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还是明明白白地过日子,这完全在于你的个人选择。如果考上大学在中国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已经是一件足以让全家人欢呼雀跃的事情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份喜悦保持下去?不要辜负这份喜悦,考上大学只意味着你有一只脚踏入了你理想的生活,但是只有把这四年过得有意义、有价值,才能保证另一只脚也踏入理想的殿堂,拥抱幸福的生活。

4.“铁嘴”大学讲师

都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马云的大学生涯转眼就要结束了。1988年的夏天,马云以优异的成绩,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顺利毕业。很多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而马云却丝毫不用为此担心。

四年的磨练,马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要费尽心力、三次考试才考上大学的傻小子,他摇身一变,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品德好、成绩好、人缘好。那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推行到了第十个年头,但是改革的步伐还不是那么大,许多旧体制还存在。像师范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所以,那一年,马云的同学大多数毕业后都被分配到了各自的家乡,到了地方中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看似马云的命运也应该如此,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幸运女神再一次光顾他,24岁的马云,接到了一个让人欣喜若狂的通知——经领导研究决定,拟分配马云同学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教。

这是一个足够让其他同学羡慕嫉妒恨的机会,对于马云来说,他也感到这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懵懵懂懂的马云,对于这次机会的降临,还没有做好准备。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的院长亲自找到马云,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马云啊,你这个机会来得不容易,为了你的分配,我们可是没少费心啊。如今这个时代,有不少年轻人热衷于什么‘下海’经商,我希望你可不要随波逐流啊。你可要记住了——你肩上扛着的是我们杭州师范学院的牌子,你一定要给我好好扛下去,至少五年之内不能倒下。”就是院长的这一番话,让马云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六年。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在已经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时,这所理工科大学里,主要专业都是电子、控制、机械等专业,这方面的优秀老师也很充足,反而是商务、贸易、外语这些文科类专业师资力量比较匮乏,马云的英语特长正是该所学校急需的。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及国际贸易专业,当了一名讲师。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也为马云后来在国际贸易领域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进入校园,但身份已经从学生转换成了教师,这需要马云立刻在心理上做出调整。而这次当老师的机会,成为了马云充分展示自己外语水平、教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绝佳平台。

大学的英语教学,没有高中那么紧张,但是当时中国的英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学生们只是在题海战术中历练自己,可是却忘记了英语只是一门语言,应该作为一种工具被学习,而工具是要拿来运用的。可是在当时,即便就是今天,英语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让人头疼的,所以马云想要把英语课上得生动、充实一些,让学生们真的喜欢上英语,让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真的得到提高。

课堂上,马云摒弃刻板教学的老套路,而是推崇互动教学,老师和同学多交流,把课堂营造成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一开始,马云采用的这种全英文式的课堂教学,让很多学生不适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都爱上了这种教学方式,因为他们感到在这样的课堂上轻松自在,更重要的是,自己还学到了知识,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马云和其他老师不同的教学方式还在于对待“差生”的态度上。很多的老师对待所谓的“差生”都是不闻不问,觉得他们不爱学习,有时候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所以都不是很喜欢他们。但是马云的态度却是相反,他格外照顾“差生”,因为从小学到高中,马云一直都被老师当做“老大难”,不受重视,所以马云十分理解一个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情。他自己当了老师之后,他不能够以相同的态度对待这些孩子们,因为这种被歧视的感觉是非常不好受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老师一视同仁的对待。所以,马云的态度就是对所有人都关爱、都细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这些所谓的“差生”经过马云的一番调教,居然也能够在课堂上轻松自如地和老师同学们用英文交流了。直到今天,马云也经常说,没有弱智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

但是马云的这一系列举动,在当时却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反感。由于马云总是在课堂上讲一些非课本的东西,有时候是幽默的笑话,有时候是最新的资讯,有时候谈古论今,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马云的课,甚至有很多同学为了听马云的课,居然逃本来应该上的课,这一点就引起了其他老师的不满。有的老师就跟马云诉苦:“你那边是门庭若市、熙熙攘攘,我们这里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大学教书的马云,每个月的工资并不高,只有几十元钱,这点钱在当时对于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也算还不错,但是这点工资,买房子还是非常有压力的。有很多和马云一样的穷老师,根本买不起房子,所以就选择住在学校提供的免费宿舍里。但是马云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借钱,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买下了一套还算比较大的房子。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很多人眼红。过了几年,等到老师的福利有所增加,大家纷纷开始买房。但是此时的马云却选择把原来的那套房子给卖了,又在西湖区文华路买了一套接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这后来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创业基地——湖畔花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云很有商业头脑。

这六年的教学生涯,使得马云不单单收获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喜爱,而且也让他收获了一群可以同甘共苦的好朋友。而这帮朋友都知道马云是个不安分的人,他不会满足于这三尺讲台,所以就在马云提出要在西湖边上办一个英语角的时候,大家都纷纷站出来支持他。

在教学的同时,马云因为出色的英语水平,被很多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疯抢,高薪邀请他去做专职翻译。但是马云的心底一直守着当年那个和老校长的五年之约,所以他没有辞去老师的职务,而只是兼职去做翻译。

三尺讲台,证明马云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六年的执教生涯,是马云人生的积累和沉淀,是为了厚积薄发。

5.为了承诺,甘做六年教书匠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英语教师这个职位,马云一待就是六年。六年的时间不算短,而马云又是个不安分的人,他的内心里其实一直憋着一股劲儿,他想要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可是他却心甘情愿的在大学的象牙塔里认认真真地教书,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年和老院长的“五年之约”。

马云是个信守承诺、说一不二的人,在教书的过程中,马云就是拿着每个月89元的工资,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满怀热情地面对着一张张稚嫩的脸,认真负责地上好每一堂课。六年多的时间里,马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每当新学年开始的时候,马云看着一张张新面孔时,每一个学生看到马云的长相,再加上他瘦小的身材,都好像是看见了外星人一样,当同学们得知这居然是他们的老师时,都跌破了眼镜。

显然,马云知道自己的长相不讨巧,同学们有可能不太喜欢他,所以他想自己只能靠讲课方式来吸引学生。英语,在那个年代,是众多大学生讨厌的学科,一是觉得它无趣,二是觉得它难学。马云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就下决心把英语课上得生动,要让学生们爱上英语课,尤其爱上他的英语课。马云的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马云不仅仅讲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经常给同学们讲一些课外知识,介绍一些海外趣闻,所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的课。

马云后来的创业伙伴之一韩敏,曾经就是马云的一名学生,他回忆说:“当年马老师讲课从来不按书本,而是天南地北地和大家聊天。而当时好多同学都在大一的时候就报了英语四级,而这完全是为了马老师而考的,因为大家觉得考不过就没脸见他了。”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马云的教学水平和受到同学喜爱的程度。

马云流利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当时杭州很多做外贸生意的老板的重视,他们都向马云抛出了橄榄枝,高薪聘请马云做他们的英语翻译。马云因为与老院长的约定,所以不肯辞去教师一职,只是兼职做翻译。

但是马云天生骨子里就是一个活跃分子,相对安逸的大学校园环境无法满足他狂热的内心,不能出校园,马云就想了个其他的方法来折腾。马云一心想要将英语推广到大众,让大家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马云在西湖边上设立了一个英语角,他还经常带领学生去英语角交流学习。

马云兼职去做英语翻译,后来聘请他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怎么办呢?马云发现,自己身边的许多老教师,退休在家,无事可做。而英语翻译不正是一个让他们再一次动起来的机会吗?这些退休老师赋闲在家,常常会感到孤独和失落,而且当时的退休工资也让他们过得很拮据。所以,马云就计划着发动这些退休老师发挥余热,去外贸公司做英语翻译。而这个想法有了之后,马云不像其他年轻人似的,睡醒一觉就全忘记了,而是有了想法就要去实践的人。所以在1992年的时候,马云就在杭州创办了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海博翻译社,这也是杭州市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这家翻译社虽然不算大,但可以说是马云万丈高楼的第一片瓦。

当时,马云已经快要接近而立之年,但是他却依然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魄力。刚刚创立的海博翻译社的主要员工除了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之外,就是一些退休的英语老师,而马云则依然全职在校园里做他的英语老师,只是在课余的时间里去翻译社工作。可是通常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当时的海博翻译社虽然是云集了一批精通英语的老教师,而市场上也的确有很多商家需要英语翻译,可是这毕竟是杭州市第一家翻译社,而商人又是十分的精明,所以他们不愿意把钱花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翻译社上。因此,海博翻译社创业初期就举步维艰,开门一个月,仅仅入账700元,而当时马云租的房子一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

入不敷出,让马云很是头疼,当时也有好心的同事劝马云赶快收手,放弃吧,还有人嘲笑马云是在犯傻,稳稳当当的大学老师多好啊,非要成立个什么翻译社,真是瞎折腾。吃紧的财务,让马云的一些合作伙伴开始动摇,他们也张罗着关门大吉。可是马云是个不服输的人,他不相信自己这么容易就被打败。他认为一定要坚持,希望一定就在前方。

马云不想关闭海博翻译社,而入不敷出的局面又必须得到解决。所以马云就开始挣外快,而这份钱着实不好赚。南方的夏天,天气格外热,马云顶着太阳,背着个大麻袋,从杭州跑到义乌、广州,去批发一些小工艺品,然后再千辛万苦地背回杭州。就这样,一个大学教师,蓬头垢面地混迹在各种小商小贩中,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有着稳定工作的大学老师。而马云对于自己身份的转变,一点也不感到失落,他感到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支持自己的事业是一种骄傲和幸福。

除了卖小商品之外,马云还推销过医疗器材,而这样的“倒爷”生活一过就是三年,他靠着这些钱足足养了海博翻译社三年,让本来不被大家看好的翻译社支撑到1994年,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1995年就开始盈利了。而当海博翻译社步入正轨后,马云就放手将其交给自己的合作伙伴们去做了。这期间,马云虽然为海博翻译社操足了心,但是学校里的课却一点都没有耽搁,他还是全校课程最多的老师,也依然在学生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

“五年之约”终于结束了,马云也算是守住了自己的诺言。大学教书的生活,马云兢兢业业,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且马云在教书的同时就能够有创业的想法和实践,这也就证明了他绝不是一个能够做安逸工作的人,他注定要在商海里遨游,他的天地注定要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大。

六年大学教书生涯,给了马云很多的锻炼,多年后马云回忆起来依然十分怀念做老师的日子。这是他日后创业的基础,是他走上人生大舞台的第一步。从这里起步,马云以后的日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6.可贵的阿甘精神

怎么来形容马云的个性呢?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一定会被电影主人公阿甘的坚持和坚韧的精神所打动,而现实中的马云就是有着像阿甘一样的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翻译社的成立,给了马云很大的动力,也给了马云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创业初期,公司的收入难以支付公司的日常支出。但是马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想尽方法要将翻译社支撑下去。为此他付出了许多,甚至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努力和付出。

1994年1月,马云租了青年会沿马路的两间房,当时的房租一个月就有2400元。简陋的环境下,海博翻译社成立了。而为什么取名“海博”?马云曾经解释说,海博是英语“希望”的音译,而马云希望这个翻译社有大海一样的博大的胸怀,有着远大的希望。

翻译社刚刚成立的时候,主创人员们为了翻译社的生意可谓是都铆足了劲儿,其中还有几个马云的学生,也参与了该翻译社的运营,他们主要负责翻译社的对外宣传工作。翻译社开张的那一天,同学们还热情洋溢地拉着大条幅去杭州武林广场做宣传,顶着烈日,大家伙挥汗如雨,却干劲十足。有激情是好事,可是残酷的市场却是实实在在的,由于海博翻译社刚刚成立,没什么名气,所以当时的外贸公司老板们都不太愿意花钱在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上。接不到生意,但是公司的房租、水电费、人员工资还是要支付的,所以这就让马云陷入了财政赤字的尴尬局面。当时很多人都劝马云放弃翻译社,安心当大学老师就好了。但是马云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万事开头难,挺过去就好了,就是怀着这样的决心,马云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挣点外快。

大家都知道浙江是小商品制造大省,尤其是义乌,所以当时,马云就想到去义乌批发小手工艺品,拿到杭州来卖。就这样,马云兼职做起了“倒爷”的日子,扛着大麻袋,风尘仆仆地坐上客车跑到义乌,有时候甚至会坐好几个小时的硬座到广州进货,然后再周转回杭州。蓬头垢面,邋邋遢遢,一点形象都没有。虽然马云受了很多的苦,但是马云心头很甜,因为他觉得这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些都是值得的。回到杭州后,马云就在租的房子旁边开始沿街卖小工艺品,还有鲜花之类的小礼品。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卖小手工艺品的钱总算是堵住了海博翻译社的财政窟窿,到1995年年底的时候,海博翻译社终于实现了盈利,渐渐步入了正轨。翻译社步入正轨之后,马云就放手把它交给年轻人来管,自己又去干另一番事业了。

众所周知,马云最擅长的就是英语,而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爱上英语,英语口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马云成立了一个英语班,由于马云在校教书的名气,和自己出色的英语水平,使得英语班的名气大振,许多人慕名而来,学生也是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有大学生、也有参加工作的,甚至还有残疾人坐着轮椅来上课,当时就有一位电视台主持人带着母亲一起来上课,还有奶奶带着孙女来学习,足以看出大家都把马云当做是明星一样看待,对他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尤其这位奶奶,当时已经有80岁的高龄了,但是学习热情不减,她说,其实自己很早就是马云的“粉丝”了。在马云办英语班之前,曾经有段时间在涌金夜校教英语,当时这位老奶奶就有事没事总去夜校闲逛,看到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有这么多的学生,一时好奇也就跟着听听,谁知这一听就入了迷。后来知道马云创办了英语班,就慕名而来,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学员。

马云对这位特殊的学员很是照顾,由于这位老奶奶年事已高,腿脚不便,马云还安排工作人员去接老奶奶上课。有一次,一位员工被安排去接老奶奶,这位工作人员到了她家门口,敲门,没想到门一打开,就看到马云和其他几个同学已经先到了那里。原来是英语班的事情传到了电视台,所以他们专门安排摄制组来拍摄。老奶奶和马云的关系很好,直到1995年的秋天老奶奶过世了,马云还带领一批学生去为她送行,希望她能走得安心、走得幸福。

多年来,马云对人对事都很执着有爱心,他像阿甘一样,对人真诚,所以身边朋友很多,有些朋友甚至是从小就结识的。马云在小的时候认识一个澳大利亚朋友,这位朋友还诚恳邀请马云到澳大利亚做客。马云到了澳大利亚后,起先他还担心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多浮华的东西,或者是过得很不好,所以才需要我们去解救。但是后来慢慢的,马云就发现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而且他们也很喜欢中国的文化。有一次在澳大利亚的公园里,马云看到有很多人在打太极拳,这可是马云最喜欢的运动,所以就高高兴兴地参与其中。后来这位澳大利亚朋友在自己已过古稀之年还去英语班听马云讲课,他和上面那位老奶奶可谓是英语班上的一道奇特的风景。

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坐在长凳上,手里拿着一盒巧克力说,“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拿到的是什么口味。”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充满未知,充满奇迹。马云对于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激情,他曾说,100个人想要创业,可是会有95个人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因为市场很残酷,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存活下来的。当年的海博翻译社,如果不是马云的坚持,不是马云的破釜沉舟,怎么会有今天的成绩?我们今天看到了马云的庞大的电子商务王国,可是我们却不曾看见马云创业背后的千辛万难。乱世江湖,什么事情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马云却能够保持一个侠客的精神和魄力,勇往直前,不断前进。就像阿甘一样,不停地在奔跑,跑完了这个阶段,还有下一个目标,所以马云没有满足于海博翻译社的成功,而是要向着自己更为远大的抱负前进。

马云说,做像海博翻译社这样的小公司,重要的战略就是活下来,挣钱。一开始,我们不能就想着如何赚大钱,没有积累,没跌过跟头,你怎么会知道如何跑得更快?所以海博翻译社虽然刚成立的时候资金吃紧,也不被大家看好,但是马云心里很清楚,只要能够捱过创业初期的艰辛,面包总会有的。因此马云不怕吃苦,即便是要当时作为大学教师的他,穿的破破烂烂,风尘仆仆地去进货、卖小手工艺品,他都不在乎。成大事者,必能吃得苦中苦。

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马云不但有阿甘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有一种领导的气质和睿智。创业者有很多种身份,但是有一个身份至关重要,那就是领导者。而作为一个领导者,重要的不是该领头人有多么大的本事,能够一个人干十个人的活儿,而是他能够调度,能够知人善用,能够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能够在员工心中形成一股凝聚力,这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而马云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在马云的团队里,有朋友、有同学、有学生,有人比他年长,有人比他年轻,但是他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员工,他善于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将其放大,他就作为一只领头羊,像个磁场一样吸引着大家,让大家围绕着他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创业的路上,马云从来不是孤胆英雄,他的身边总有各路好汉陪伴,所以他的事业方能稳如磐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