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也纳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会场外休息(1998年)
在日本川崎医科大学消化科进修,进行病历讨论。作者为第一排左二(1987年)
在中华医学会礼堂做学术报告(1996年)
学术会议中间休息。左起:北京协和医院柯美云教授、陆星华教授,北京友谊医院于中麟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甘毓麟教授,作者(1995年)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第一届编委会。作者为第二排左四(1997年)
北京消化内镜学会全体委员的合影。作者为右二(2002年)
在亚特兰大出席美国消化病周(2001年)
涂银萍(右二)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会后与评审专家合影(2001年)
战胜非典后的喜悦。第二排右五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张建,作者为第二排右八(2003年)
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上讲授《老年便秘的防治》(2002年)
出席华润凤凰医疗集团学术年会(2017年)
奋进中的集体——北京市健宫医院消化科。前排中间向右依次为科主任刘小芳、作者、科护士长张娟、胃镜室护士长于媛媛(2019年)
老友欢聚。右起: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王世鑫、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于中麟、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杨昭徐、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2018年春节)
入学五十年,重返母校——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和妻子参观恭王府(2006年)
三代人(2014年春节)
前言
诗词在人类浩瀚的文学史中占有独特地位,滋润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我自少年时就喜欢并背诵一些诗词名句,有点闲暇就尝试着“学步”。从医50年,尽管工作紧张、忙碌,总有不断受到的启示和感悟。写下来,不敢说是诗词,很多是顺口溜,算是东施效颦吧!多年下来,积存了二三百首。这里选编其中的大部分,将其分成几个时期,就如同自己的成长过程。选编时也放进了我青年时的习作,尽管充满了年轻的幼稚和青涩,权且作为一种纪念。纪念那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在我心中存在过的世界。
从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开始,学员队的学习训练,四清运动下乡,“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毕业分配,步兵侦察连当兵锻炼,团卫生队当军医;以后转业回北京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参加农村医疗队,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赴日本川崎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回国后担任科室主任,退休后又受聘于北京市健宫医院。时间默默地改变着一切:年龄、思想以及我们的社会。那些激情燃烧、充满活力的既往以及平凡生活中的人间真情,依然鲜活地留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正是这些坎坷而多重的经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时光匆匆而去,带着真诚,也带着遗憾和怅惘。借着时代的光和热写下了这些文字,是我美好的心情或是印象深刻事件的纪实。我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诠释自己的心灵,并能不时回顾与怀想。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记忆。虽然自知写得不好,可毕竟把当时的所思所想以浓缩成诗词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如同完成了一桩桩心事。而每一次的回看,也总能把自己的心境带入一片净土里,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那里有着我熟悉的一切,有快乐也有疼痛。
我感恩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感谢我的恩师、曾经共事的同事、同学、友人,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以及对我数十年信任支持的广大患者朋友。因为在我这过去的几十年中,正是有他们的支持,我才能有如此深刻的感悟,能够随意地想写就写,做着对一个人来说是颇为奢侈的事,并把这些难得的经历和受益永久地保存在记忆的花园里。
张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