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冰海生死恋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作者:余音 著


第二节 冰海生死恋

“没有月亮,一生从来没有看见过更明亮的星光,它们似乎要跃出天空,像钻石一样光芒璀璨……这样的夜晚,让人为活着而喜悦。”

1912年4月14日夜晚,头等舱乘客玛丽安·塞耶眺望满天的灿烂星光,大发感慨。

然而,几个小时之后,她不得不与丈夫约翰·博兰分属阴阳二界——玛丽安·塞耶登上了救生艇,而约翰·博兰却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也许,有人会用这句中国古话,来诠释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夫妻生离死别。

事实上,这种见识,却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个寒冷的夜晚,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上演”的夫妻别离,堪称感天动地的生死恋。在长达17页的回忆录里,侥幸生还的莱托勒深情地写道:

尽管喊破喉咙,却没有几名妇女愿意与甲板上的亲人分离。我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而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

……只要我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就是当船艉开始沉下水底时人们互相的哭喊声,我听到在那最后一刻,许多人彼此绝望地呼喊∶“我爱你,我爱你!”

一、斯特劳斯太太: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伊西·施特劳斯是德国裔美国人,著名的梅西百货公司的联合创办者。直到今天,坐落在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上的梅西百货公司,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他们的侍女艾伦·伯德获救之后,曾经回忆说:

我跟施特劳斯夫妇的缘分并不深。今年 1月份,他们从美国来到欧洲,逗留了3个月。临走的时候,他们决定找个法国女佣带回美国。但他们找的前一个女佣临阵脱逃了,于是我成功得到了这份工作,也获得了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入场券,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我甚至被安排住在头等舱,船上的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

主人施特劳斯夫妇对我非常友善,是有教养的上等人。他们1871年结婚,共生了7个孩子。在我看来,他们几乎从不分开,即便分开哪怕几天时间,他们也会每天互相写信。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时候,我在房间里收拾,而施特劳斯夫妇正手挽着手,在上层甲板上散步。他们是冰山撞击最直接的见证人。

也因此,尽管船上的官员们没有告诉夫人拉响警报的原因,但施特劳斯夫妇依然很警觉。夫人迅速赶来找到我,让我穿上舒服和保暖的衣服。她告诉我:“乘客们有可能要乘坐救生艇。”

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艘庞然大物会沉没。“他们不是说,上帝都不可能弄沉它吗?”我一面嘟囔着,一面听从主人的安排,急急忙忙赶到甲板上,跟他们会合。

第一艘救生艇坐满的时候,施特劳斯先生非常绅士地站在一边。“只有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上船后,我才能上船。”他试图让施特劳斯夫人坐进救生艇,有一次,他确实接近成功了,但当夫人得知,先生不会一同登船的时候,夫人又从救生艇里走了出来。

“我们共同生活40多年了,我不会离开我的丈夫。要么我们一起生,要么我们一起死。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夫人与先生的争执整整僵持了一个小时,这期间,夫人至少放弃了3次登船的机会。

此后,船上的工作人员说,考虑到施特劳斯先生的年纪,他可以一同登上救生艇,但先生拒绝了,他说:“我不希望受到任何区别对待。”

在施特劳斯夫妇的鼓励下,我登上了八号救生艇。临走的时候,施特劳斯夫人把自己的毛皮大衣脱下来,披在我身上,告诉我:“我再也用不上它了。”

我含着泪,坐在救生艇内,看到他们回到甲板上。

有人说,他们坐在甲板上的一张椅子上,向救生艇上的人们挥手,直到海水把他们吞没;也有人说,看到他们互相挽着手,走回了房间。但我知道,他们永远在一起了。

1912年底,人们在纽约市布朗区,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了纪念碑,上面刻着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

二、阿瑟·韦斯特:一杯牛奶表真情

当年,英国男子阿瑟·韦斯特为移民美国,携妻子埃达和两个女儿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住的是二等舱。大女儿康斯坦丝10岁,小女儿芭芭拉年仅10个月。他们准备在美国打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游轮遇险后,在阿瑟的护送下,埃达拉着两个孩子的手,上了救生艇。

凛冽的寒风中,阿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马上回转身躯,跑回客舱;就在救生艇即将降下、划开之际,他又跑了过来。

“我们是第一批离开这艘船的乘客。阿瑟帮孩子们系好安全带,并把她们带到了甲板上。看到我们安全地上了救生艇后,阿瑟返回轮船上去取了一瓶热牛奶。当他回来发现救生艇已经被降下时,他立即借助绳子爬到了艇上,把那瓶牛奶交给我们。之后,他就返回到甲板与我们永别。”埃达回忆说。

海上寒冷,埃达和孩子们还不知道要漂流多长时间,才能获救。这瓶热牛奶,可以给她们带来温暖,带来生的希望……

1953年,埃达谢世。临终前,她依然保存着这个保温瓶——那里面装满了丈夫火热的爱,让她永生难忘。

三、约翰·斯奈德:我娶了一个非常好的妻子

2010年10月,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的98年之后,美国的两名幸存者的家属首次公布了一批历史档案,其中包括灾难现场照片和幸存者的信件。

这封信由头等舱乘客约翰·斯奈德所写。

当时,斯奈德24岁,妻子内勒23岁。夫妇俩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经营一家汽车公司,已有3个孩子。根据他的描述,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之后,他俩就醒了。他向走廊里的服务员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感觉到问题不是太大,就钻进被窝,准备继续睡觉。但内勒却异常气愤,一把掀掉他的被子,执意让他起床,去甲板上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他俩才没有稀里糊涂地坠海喂鱼。

他的信是在获救不久,写给一位朋友的。

在信中,他以感激而自豪的口吻写道:“我只能告诉你,我娶了一个非常好的妻子,除了上帝外,她是我必须要感谢的人。如果没有他,我不可能还有机会写这封信。如果不是内勒,我可能已经死了。当时我本打算继续睡觉,但她执意让我起来。船发生相撞事故时,我们都在睡觉。我不知道是否是撞击导致的将我弄醒,也记不住内勒和我说话时,我是否已经醒了。她让我起来,到甲板扶梯升降口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最后决定起床穿上衣服前,我出去看了三次。”

斯奈德接着写道:

登上顶层甲板后,我们发现甲板上的人并不多,有人告诉我们下去系上安全带。我们照做了。

我们当时认为这只是一种预防措施。

再次来到顶层甲板上后,我们发现他们已经准备好救生艇,而后通知人们上艇。站在我们前面的几乎所有人都往后退,我们差不多就是第一个登上救生艇的人。

当时甲板上的人不多,他们认为留在船上可能要比上救生艇更安全。在划了一段距离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艘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已经难逃厄运。舷窗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从3排到2排,最后完全消失,船头也最终沉入海水。

泰坦尼克号大约在11点40分到50分发生碰撞,凌晨2点22分沉没。

1959年,斯奈德在一家高尔夫球场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享年71岁。

1983年,内勒逝世,享年94岁。

四、海伦·丘吉尔·坎迪:“忠诚但不幸”

发生在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还有许多。而最为著名,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海伦·丘吉尔·坎迪与爱德华·肯特的“一夜情”。

坎迪就是美国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女主角露丝的原型,而肯特则是那个风流倜傥的穷画家杰克的原型。经过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再现,坎迪与肯特的爱情故事,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已经成为人间爱情经典。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说,除了年龄之外,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的。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与坎迪、肯特的真实经历十分相似。在泰坦尼克号上,两个人一见钟情,不仅演绎了一段浪漫感情,而且,与电影中情节一样,肯特在海难中丧生,坎迪活了下来。

那一年,美国作家坎迪52岁,而高级建筑师爱德华·肯特年近花甲。两个人在泰坦尼克号上意外相逢,可谓“黄昏之恋”。

但是,爱情是不分年龄的,而且具有返老还童的奇效。

1859年,坎迪生于美国纽约,当过护士、作家,也做过记者,还是妇女选举权的倡导者。在那个年代,离婚女性都会受到教会、社会的歧视,但坎迪夫人敢于离开虐待自己的丈夫,并依靠个人的才智,抚养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靠写作过上了体面生活。她写的《女人如何自力更生》是当年的国际畅销书,这使得她能够收获大笔版税,买得起世界上最豪华游轮的头等舱船票。

1912年4月,正在欧洲度假的坎迪突然接到一封电报,说她的儿子哈罗德在纽约的一次飞机事故中受伤。而尽快赶到纽约的唯一办法,就是乘坐即将开始处女航的泰坦尼克号。

她心神不宁地登上泰坦尼克号,竟没想到,上帝对她那么眷顾,让她与肯特不期而遇,并很快坠入情网。肯特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并缓解了旅途中对于儿子的思念和焦虑。

而令人痛惜的则是,爱情来得太晚,结束得又太早。

奇迹般生还后,坎迪百感交集,一口气写下了36页回忆录,用文字把那场大海难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当时我正在浴室,准备洗热水澡……灾难降临,我们的船撞上冰山,这消息简直把我吓蒙了。”坎迪写道。

一名乘务员闻讯跑过来,安慰她不要惊慌。

不久,肯特把坎迪夫人护送到六号救生艇边。“我们撞到了一座海上大山的顶部,一座我们以往从未发现过的山。一定是这样。”

分手时刻,两个人泪眼蒙眬。坎迪夫人将一个银酒壶和一个镶有自己母亲画像的镀金吊坠送给了肯特。

“请帮我保管,你知道,我们女人没有衣兜。”坎迪对肯特说。

“他拿走了我的珍宝,默默地,尽管心有预感,他还是离开了船舱。我再没见到过他……”坎迪写道。

坎迪还写道,史密斯船长命令所有在底层甲板动力舱工作的工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尽管他知道这些人下去以后绝无生还的可能。“他告诉他们,‘下去,伙计们。你们每个人都下去。’这些人什么话都不说就下去了。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也上不来了。”

在摇晃不止的救生艇上,她含泪与心上人诀别,并亲眼见证了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大海的全过程。

柔软、安静的海水没过第二行舷窗。轮船必沉无疑……简直就像世界末日。

……倾斜的船身慢慢沉没,灯光一盏接一盏地滑入海水。船艉的空间越来越少,人们安静地等待着死亡。再也没有无线电呼救声,也没有发射火箭求救。船上的人以超然的勇气等待死亡,没有尖叫和悲号,相反,所有人的恐惧和绝望全都化为一声沉重的呻吟。

……断裂的船头沉到水里,甲板上唯一露出来的地方,是在高高翘起的船艉。在这个时刻,一堆人挤在那里,以超凡的勇气迎接死亡。

肯特没有坎迪那么幸运,他把名字留在了沉船罹难者名册内。

后来,救生人员在打捞尸体时,发现了肯特。人们在他的夹克衣兜里,看见了吊坠和已经被压扁的银酒壶。那个扁平银酒壶上刻着一行字:“忠诚然而不幸”——这是海伦的娘家、美国丘吉尔家族的家庭格言。

1913年5月15日,肯特的妹妹夏洛特将这个小酒壶和微型画饰物寄还给了海伦,并在信中这样写道:“我非常高兴你能重新和这些物品团聚。”

再后来,酷爱深海探险的著名导演卡梅隆拜读了坎迪的回忆录,感动不已,经过十来年的潜心构思、精心创作、细心打磨,终于推陈出新,超越了以往的所有同类题材的作品。

在世界电影史上,还没有哪一艘沉船像泰坦尼克号这样,受到如此持久而广泛的重视,接连不断地拍摄了十几部。

就在1912年4月18日这个风雨之夜,载有幸存者的卡佩西亚号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目光,也引起了埃克莱尔电影厂制片人儒勒·布鲁雷特的浓厚兴趣。布鲁雷特42岁,他的恋人多萝西·吉布森就是泰坦尼克号生还者之一,因此,他比一般人更有先天之便。于是,他派出一个摄制组,留下了许多幸存者下船时,与亲友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后来,又经过船方的允许,登上卡佩西亚号拍摄外景……

经过日夜拍摄、剪辑,4天之后,泰坦尼克号纪录片就公映了。布鲁雷特采取“移花接木”手法,把他所拍摄的卡佩西亚号甲板上的素材,与史密斯船长生前在泰坦尼克号姐妹船奥林匹克号上漫步的画面,巧妙地拼接在一起,镜头中,还有沉船海域的冰山镜头,以及泰坦尼克号刚刚竣工时的影像……这一新闻素材片,不仅“第一次将被媒体雇用的拖船和摄影师拍进了镜头,更证明了影像视频可以和平面媒体一样,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新闻信息”。一经上市,就引起了观众的热捧,在美国院线持续热映了好多天。

成功之余,布鲁雷特决定趁热打铁,摄制一部无声电影,就由他的恋人多萝西·吉布森担纲主演。一个月后,也就在5月16日,经过连天加夜的忙碌,以多萝西·吉布森经历为基础的无声故事片《从泰坦尼克生还》隆重上映,并迅速征服了观众。《电影消息》评价说:“女主角多萝西·吉布森小姐是这场海难中最引人注目的生还者之一。通过这部电影杰作,她告诉了我们泰坦尼克号遭遇冰山之后的可怕悲剧的始末。”

随后,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影视作品,便一发而不可收。

1915年,意大利导演皮尔·安格鲁·玛佐洛蒂拍摄了无声电影《泰坦尼克》。

1943年,德国法西斯出于反英宣传的需要,请著名导演沃纳·柯灵勒拍摄了《泰坦尼克号》。该片特别强调批判资本主义和英国人,没有描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勇敢献身的犹太富豪古根汉姆,而将身为德国人的三等舱乘客作为中心,加以颂扬。

1953年,第一部全面再现这场灾难的代表性电影《泰坦尼克号》由简·尼古拉斯科导演,女主角由好莱坞“无冕的最佳女演员”芭芭拉·斯坦威克主演。

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推出了黑白故事片《冰海沉船记》,好评如潮。该片描写了泰坦尼克号因撞击冰山而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而艺术水准最高,世界影响最大的,首推卡梅隆版的《泰坦尼克号》。

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卡梅隆在素材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巧妙加工。其中,吊坠和银酒壶被改造成为“海洋之心”蓝宝石。卡梅隆版的《泰坦尼克号》获得巨大成功。1997年公映之后,不仅征服了世界的亿万观众,创造了全球票房收入18.4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票房亚军;又征服了苛刻的评委,一举夺走了11项奥斯卡金奖。

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卡梅隆坦率地说:

1912年4月10日,工业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将近20年的连续不断的奇迹。人们开始对这没有止境的进步想当然,有什么能比泰坦尼克号——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可以移动的物体来更好地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呢?但是,4天半之后,整个世界改变了——这艘“梦之船”的处女航以不可理喻的噩梦般的结果而告终。人类的独特的劣根性:傲慢、自满和在非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贪婪就这样永远地摧毁了人类拥有不可战胜力量的信念。

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的毁灭,而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的不幸的神话、寓言和隐喻,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2012年4月,在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的日子里,又有两部佳作与世人见面。一部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了四集迷你剧《泰坦尼克号》,每集一个小时,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不同人在灾难临头时的所作所为。另外一部,就是卡梅隆3D版的《泰坦尼克号》。此前,他的《阿凡达》为他赢得了“3D 之父”的美誉。由此,他萌发了将《泰坦尼克号》转换成3D影片的念头。他亲自参与了每一帧画面的转制过程,把每帧画面都当成艺术品来对待,每个画面的3D效果和深度呈现,对于他和制作团队都是重新创作的过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300位电脑师辛勤处理了29.5万帧画面,力求推陈出新。

4月10日,3D版《泰坦尼克号》全球公映,让亿万观众再次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中国观众对于3D版《泰坦尼克号》更是情有独钟。据《新京报》报道,3D版《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各大影院第一周,就获得了8810万美元票房收入,位列全球票房之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