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乐 毅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书信卷 作者:傅璇琮 主编;黄维华 注译


乐  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名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东北)人,魏将乐羊之后。初游于赵、魏等国。燕王哙(前320—前318年在位)让君位于相国子之,致国内大乱,齐国乘机而攻,燕国几乎灭亡。昭王即位,招贤报仇,拜乐毅为亚卿,任命上将军,合燕、赵、楚、魏、韩五国之兵,破齐七十余城,下其国都,遂雪国耻。乐毅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临淄东南),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中齐反间计,疑乐毅,改用骑劫为将。毅自知归燕必死,乃逃奔赵国,封为望诸君。后客死于赵。

乐毅奔赵后,燕终于屡屡遭败。惠王悔惧,恐赵用乐毅乘机攻燕,故致书乐毅,责其误听流言,不以先王之遇图报。《报燕王书》即是乐毅的回信。信中极力赞扬先王的贤明,委婉地回答了惠王的责难,表明自己奔赵是为了“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绝不会乘人之危,行所不义。

报 燕 王 书

臣不佞〔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2〕,恐抵斧质之罪〔3〕,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4〕,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5〕,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6〕,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7〕,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8〕,而使臣为亚卿〔9〕。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10〕,闲于甲兵〔11〕,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12〕,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13〕。齐王逃遁走莒〔14〕,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15〕,齐器设于宁台〔16〕。蓟邱之植〔17〕,植于汶篁〔18〕。自五伯以来〔19〕,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20〕,蚤知之士〔21〕,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22〕,收八百岁之蓄积〔23〕,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24〕,施及萌隶〔25〕,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26〕,故吴王远迹至于郢〔27〕;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28〕。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29〕,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30〕,堕先王之名者〔31〕,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32〕。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33〕

【注解】

〔1〕不佞(nìng):犹不才,自谦之辞。

〔2〕左右:原意为王者身边大臣,在给王者的书信中常用以借指对方,以示敬畏。下“侍御者”同此。有时也指王之手下人,如下文“左右之说”。

〔3〕斧质之罪:指杀身之罪。斧质,古时极刑之刑具,以两刃相合,略如铡刀,质,通“锧”,为其下座,如砧。

〔4〕足下:敬辞,古代书信中用以尊称对方。

〔5〕数(shǔ):列举罪状,加以指责。

〔6〕举错:指对人的提拔与处置。错,通“措”。

〔7〕假节:假,借。节,古时使臣所持作为信物的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上加旄牛尾三重。魏王:指魏昭王,襄王之子,前295年至前277年在位。

〔8〕父兄:指与燕王同宗的王室大臣。按当时政规,君有决策大事,须与宗室大臣商议。

〔9〕亚卿:战国时爵位之一,位次于上卿。

〔10〕霸国:成为诸侯国的霸主。霸,作动词。齐桓公(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来齐湣王也曾自称东帝(秦昭王为西帝)。骤胜:屡胜。

〔11〕闲:通“娴”,熟练。

〔12〕宋地:春秋时宋国,在今江苏铜山、河南商丘与山东曲阜之间。前286年,齐、魏、楚灭宋,三分其地。后与淮北之地皆归属于齐。

〔13〕国:指齐国国都临淄。

〔14〕齐王:即齐湣王。前300年至前284年在位。

〔15〕大吕:古代音律名,为十二律之一,《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因亦以为钟名,为国之礼器。故鼎:指齐军杀燕王哙时所掠之燕国宝鼎。元英、历室:均燕国宫殿名。

〔16〕宁台:燕国台名,在今河北蓟县北。

〔17〕蓟邱: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植:树立,《周礼》:“植虞旗于中。”此作名词,指旗杆、旗帜。

〔18〕汶篁(huáng):汶水(今山东大汶河)边的竹田。此泛指齐国境内土地。

〔19〕五伯:与“五霸”同。通常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为春秋五霸。

〔20〕春秋:指孔子所著《春秋》。这里为一般史书之通称。

〔21〕蚤:通“早”。

〔22〕夷:平。万乘(shèng):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甲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因以乘的多少来表示国家实力的强弱。万乘,即大国,此指齐国。

〔23〕八百岁: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后封吕尚(即姜太公)于齐,至前284年乐毅破齐,期间约八百年。

〔24〕庶孽(niè):庶出之子裔。

〔25〕施(yì):延续。萌隶:百姓。萌,通“氓”(méng)。

〔26〕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父奢为楚大夫,以直言受诛于平王。他因此入吴,辅佐阖闾取得王位,整顿国势,并攻破楚国。后因劝阻吴王夫差伐齐、抵制越国求和而被赐死。死后,尸体被装入皮口袋,扔进江中。阖闾:春秋末吴国国君。名光。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后在与越王勾践交战中败伤而死。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27〕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28〕鸱(chī)夷:又作“鸱alt”,即皮囊。取马革为之,或以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本以盛酒,俗亦称“混沌”。

〔29〕先论:指伍子胥生前曾说,吴国若一意伐齐而不先灭掉越国,必定会被越国攻灭。

〔30〕离:通“罹”(lí),遭受。

〔31〕堕:通“隳”(huī),毁坏。

〔32〕洁:使洁,这里是表白的意思。

〔33〕唯:语气助词,有表示希望之意。


【译文】

臣下我没有才能,不能敬承先王的遗训,从而顺合您的心意,又怕回来受到杀身的罪刑,以致使先王的英明受到损害,并且还有损于您的义德,所以才逃奔到赵国。自己把不贤的罪名承担了下来,所以也不敢推脱罪责,进行辩解。

现在大王您派遣使者责备我的罪过,我怕您身边的人不明了先王留养并宠幸我的理由,而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要那样侍奉先王的心意,因此才冒昧地用书信来回答。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用爵禄去赏赐他的亲信,对功劳多的才给予;不把官职随意授给他所喜爱的人,对能力足以胜任的才给以安排。所以,考察了能力后授予官职的,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君主;选择有德行的人去结识交往的,是能树立名声的贤士。我用所学的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的用人之道,表现出高于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才凭借着魏王使臣的身份,能够在燕国受到举用。先王破格提拔,把我从宾客中提升起来,而且让我位居群臣之上,不和宗室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奉受了先王的命令和训教,就可以凭此侥幸地免于罪罚了,所以接受任命而并不推辞。

先王指示我说:“我国对齐国有世代的深仇大恨,不计较自己力量的微弱,也要把对付齐国作为自己当务之事。”我回答说:“齐国,有称霸诸侯的遗训,又有屡次取胜的经验,熟悉军事,擅长攻战。大王若要讨伐它,就一定要发动天下的力量才能达到目的。发动天下的力量去谋求这个目的,没有比联合赵国更直接了。况且齐国的淮北和原宋国之地,那是楚魏两国都想得到的,赵国如果同意结约,有楚、赵、宋尽力协作,四国联合起来攻打它,齐国就可大举攻破了。”先王说:“好。”我于是接受了先王亲口下达的命令,准备好符节,往南出使赵国。我回国复命后,就发兵随先王去攻打齐国。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声威,黄河以北的地区随着先王率军到达而全部被攻占,直至济水边上。推进到济水边上的军队又奉命追击齐军,大获全胜。轻捷精锐的部队一直攻入齐国都城。齐王逃奔莒国,只身脱险。而珠玉财物、兵器珍宝,全部缴获运入燕国。大吕钟挂置在了元英殿里,原本属于燕国的宝鼎又回到了历室宫,齐国的器物放在了燕国的宁台;原来竖立在燕国都城蓟邱的旗帜,插在了齐国汶水边的大地上。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及得上先王的。先王认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认为我没有贻误使命,所以就分地封赏我,使我能与小国诸侯地位相当。我没有才能,但自以为奉受了先王的命令和训教,可以凭此侥幸地免于罪罚了,所以接受封命而不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后就不再让它废弃,所以能名显于史册;有预见的贤士,名声成就后就不再让它败坏,所以能称扬于后世。像先王这样,报了仇雪了耻,征服了实力强盛的大国,收回了它八百年来积聚起来的财富,一直到他离开群臣而去世的那一天,还留下命令作为告诫后王的遗训,这是执政任事的大臣遵循法令、使庶出的王子顺服的依据,把这推行到百姓中去的话,也都可以用来教育后代。我听说善于创始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事,开头好的人不一定结果就好。从前,伍子胥的意见被吴王阖闾所接受,所以吴王远征的步伐能达到楚国的郢都;吴王夫差就不是这样,而是赐给他一个皮囊,把他的尸体抛入长江。原来,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先前的话可以用来建立功业,所以将他沉入长江而不悔;而伍子胥不能预见两个君主气量不同,所以直到被抛入长江也不改变主张。

脱身免祸,保全功勋,用来昭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受诋毁和诬辱非难,败坏先王的名望,这是我最怕的事情。将要受到不可预测的罪罚,而凭着侥幸去图谋私利,这是从道义上讲不能去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断了,也不说人家的坏话;忠臣即使被迫离去,也不为自己的声名辩白。我虽然没有才能,但也多次接受过君子的教诲。我恐怕您听信了身边大臣的话,却不明察被疏远之人的行为,所以冒昧地用书信回报,希望您对此有所考虑。


【简评】

这封信以申辩为内容。言辞慷慨,辩难恳到,主旨十分鲜明,表现了作者坦荡的胸怀和正直理智的品格。信中充分运用事实进行说理,通过对照和衬托,显示了惠王的愚钝和轻率,在委曲婉转和心平气和中达到了申述辩解的目的。作为早期的书信,本文表现了“敷陈明白”(明吴讷《文章辨体·书》)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注重理性和长于辞说的人文风范和语言风格,对后世书信散文的发展影响甚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