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洞邱小石:
大家来交流,不是讲座的形式,每个人都要发言
知道读易洞,是在微博上,而且还是华茂店。后来,有机会参加新书《业余书店》发布会,好多记忆都留在那一年,2011年。
以前跟身边人说起读易洞,我总会说,房子是洞主自己的,人家不盈利也很快活。后来被蜜蜂书店的老张听见,他立即反问我:“你怎么能说人家不盈利?”
带着这个疑问,2014年我终于在做书店纪录片时,可以问问洞主了。跟读易洞洞主邱小石做过两次专访,这期间,间隔一年。
第一次采访他的时候,是晚上,洞里很安静。在不熟悉阅读邻居的情况下,我问了很多基本问题。也就是在那晚回家的路上,他的话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荡,刺激我想参与阅读邻居。
后来,我在一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四次阅读邻居。有在洞里,也有在洞外(布衣书局、798的咖啡厅)。我的感受是,每次参加读书会,大家分享的信息量很大。“想法流”,会让我有种“存在感”。
我把两次采访关于阅读邻居的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2014年秋天】
好摄女:阅读邻居,比如说我也想参与,有门槛吗?
邱小石:阅读邻居,核心的就是要读书。每个月一次,提前一个月公布书目,参加的人的门槛就是要读这本书。读完了之后,现场每个人都要发言的,不是旁听。
阅读邻居创办人邱小石,也是我文中的洞主。
好摄女:我的意思就是说,你怎么考量我真正读了这本书?
邱小石:你现场会发言。
好摄女:怎么发言?
邱小石:轮流来。
好摄女:那万一来了一个没有读的人呢?
邱小石:没有读,反正你可能一次不读,不可能两次,那大家都会对你有意见,因为大家都是来分享的,又不是说你光来听。
好摄女:你这里的人群,分年龄段吗?
邱小石:不分,门槛就是读这本书,只要你觉得对这本书有兴趣,读了,你就可以报名,来参加,没有什么别的门槛。
好摄女:有没有从第一期,一直跟到现在的?
邱小石:有那么一两个。
好摄女:你当初做阅读邻居,是慢慢摸索到的,还是说起初就有一个方向?
邱小石:应该说一开始就特别的明确。发起人杨早、绿茶,我们都住在这个小区。
我们讨论的就是用这样的一种形式来读书,公布书目,确定主题,然后大家来交流,不是讲座的形式,每个人都要发言,从第一期就这样了。这个机制我觉得非常好,随着阅读邻居慢慢越做越多,陆续搭建网站、公微、微刊等,以及在网络上互动,形成一系列的流程,就标准化了。
好摄女:阅读邻居每一期大概多长时间?
邱小石:两点到五点半,一般三个半小时,基本上都会拖,拖到六点钟左右。后期工作量也很大,文字整理,陆续发布,然后有一些好的话题,媒体也会转载。
好摄女:读者是用哪种方式报名参与?
邱小石:报名都是通过微博私信,因为我们这个空间有限,而且这种发言方式人不能太多,因此每次我们都是十二到十五个人。
好摄女:比如某一期大家都感兴趣呢?
邱小石:只能是,谁先报谁就有机会。如果有二十几个人,每个人发一通言,就没有时间互动交流了。
好摄女:活动预告通常会提前多长时间发布?
邱小石:差不多一个月,因为你读书还要花时间。我们几个,一天一天把这个事情持续做下去就行。只要你每一天都做,每一天都弄它,它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一些结果来。就跟做书店一样,最初也根本没想到,一做做了八年的时间,中间发生那么多戏剧性的故事,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意料之外的礼物。
日复一日,每期都耕耘,积累,坚持做。做一次觉得没什么,做两次,慢慢地很多东西就有一点点感觉了,就是这样。
好摄女:这个感觉是什么?
邱小石:感觉呢,就觉得我们这个群体,有一个相对类似的特质,确实是精神驱动的一些人。
精神享受驱动的人,怎么理解呢,大家可能都有一定的事业,但未必是主流的财富积累,大家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享受的乐子。
阅读、分享、交流,这些东西成本很低。如果喜欢读书,它其实是一个特别便宜的精神生活方式。这个群体的人,特别一点儿的就是对这个东西有要求,对精神生活有要求。
好摄女:我的理解是,大家是同类。
邱小石:就是同类,从中获得很多乐子。
好摄女:而且这个是不是边筛选,边培养的过程?
邱小石:也有,有的人也是跟随我们的读书活动,慢慢找到一些读书的方法,读书的计划,慢慢觉得读书带来很大的乐趣。
两年二十八期,对一个人来讲,就是每期都有一本书要精读。你至少从第一期跟到现在,精读二十八本书,读完之后,还来跟十几个人交流同一本书,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与阅读之前、没参加过之前,有很大的改变。
有一两个人是从第一期就开始,一直到二十八期都还在参加的。有可能一开始什么都说不出来,但是二十八次之后,读书有了自己的方法,也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见解。
好摄女:你说的这一两个人,大概的年龄段如何?
邱小石:年龄比我相对年轻点儿,可能也就是1980年前后的,还有刚刚大学毕业的,也来参加过好多回,当然也根据他们自己的时间。
好摄女:我猜想大部分读者是你们小区的。
邱小石:不是,全北京都有,很远的地方也有,甚至有广州、上海的。
好摄女:挺丰富的。
邱小石:有组织的读书,对读书还是一种保障。
对一本书,读书会相当于是一个读厚的过程。读完之后,每个人还发言,相互激发,虽然是一本书,最后大家交流完,这本书变成十本书的那种感受。
这种模式,需要有带头人,要有稳定持续的空间,还有组织保障,它才能够有所延续,的确需要有像杨早、绿茶这种专业领域的人的带动。
【2015年秋天】
好摄女:这期阅读邻居,大家一起读《大先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邱小石:阅读邻居今天第三十八期了,有些时候方式方法需要调剂一下。一个是书的种类不同,另一个是分享的方式不一样,反正都是体验吧,多样化一点儿。
读一本书呢?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知识和进入书的角度肯定都不同,大家聚在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谈的这个话题肯定是多样化的。你可以从别人的视角,了解你没有看到的东西,这就是一个读书读厚的过程。
读书不分享的话,你形成这种观念和阅读的乐趣,它是比较稳定的。跟别人交流你未必会改变自己,但是呢,你确实能听到很多别人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有更多人一块儿去交流,你看到多样性,或者社会的完整性。
2015年秋天,我有幸采访了阅读邻居的另外两位创办人:杨早和绿茶。早老师也是每期阅读邻居的主持人,他能抛出问题,让大家交流,也能控制住“场”,比如参与者在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时,其他人不许打断或插话。茶老师不一定每期都参与,总是在中、后半场才出现。
阅读邻居创办人杨早
阅读邻居创办人绿茶
2016年12月,读易洞的阅读邻居,已经做了五十期。洞婆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投票选最喜欢的五期阅读邻居。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已参加过六期了。在阅读邻居,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爱读书的土城和半价。后来,我们仨一起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叫“有人读书”。
总说书店慢慢进入我的生命,其实阅读邻居也是那么顺其自然地走了进来。
洞主说他不送自己写的书,因为他不确定别人喜不喜欢这本书。
我说,我遇到过这种情况,别人说你不是出书了吗,你给我送一本,我给你送一本吧, 那我是送?还是不送?
他说:“都不送。有些时候是抹不开面子,大家都说到那个份上了,也不想让别人难受。但是基本上我会担心,别人不一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不关心你写了什么东西。阅读是一个心甘情愿的事情,所以说不会送,除非是这本书里面涉及相关的人员,跟他有密切关系,确实对我有很多帮助的人,那是很自然的,跟这个书没有关联的,即使是很好的朋友,我都选择不送。”
不送书的洞主,这些年却出版了好几本书。第一本书叫《业余书店》,是他和洞婆合著的,也就是开书店五年(2006—2011)的日记合集。这本书不是他们一两个月写出来的,很多内容曾发表在微博、博客上。洞主还说,为开书店单独建立了一个博客,就叫读易洞。我有很深的印象,当年他博客里的背景音乐很好听。
阅读邻居上,洞婆在拍大家,而我拍到了洞婆。
洞主有个习惯,每年读易洞过生日的时候,总会做出点儿东西留念,比如出版书。《天晓得》《做个小人真快活》,我都购买了签名本,来自读易洞的微店。
2016年9月11日,读易洞十岁了。洞主说要出版一本新书,搞了个众筹,用户们都在文章里赞赏了,以享受新书的折扣。我也一样,赞赏了十块钱。
写读易洞,写着写着,发现自己是不是偏题了?越来越跟书店没关系了?我问过洞主“开书店有没有压力”这种有点儿开不了口的问题。
他很坦然地说:“一方面我在外面有工作。另外这个书店做了八年(截至2014年),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有些机构委托我们做图书顾问,这是书店一个重要的利润来源。我做了好多比较大的机构会所图书馆服务,也不单单是配书,还包括空间主题等咨询建议。《业余书店》里面有描述,包括香港马会会所,SOHO崇光百货生态馆,最开始就是帮他们做书,应该是例外进入这个领域初步尝试,比方所还早两年。还有帮助一些地产开发项目做社区图书馆,比如说融科千章墅的会所书房。还有去年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沈阳的一个社区图书馆,差不多四万册图书,在当地也是引起很大的反响,包括省图书馆,都主动跟他们去做资源的嫁接。”
我还追问过他,做这些赚钱吗?
他说,当然赚钱了,收取咨询费。我们书上不赚钱,比如出版社给我们多少折扣,就直接给客户,我们都不过手,但是我们收服务费。
大家都说洞婆是“守店人”。准确地说,这些年,她一个人在打理读易洞,没有招聘过任何人。
洞婆是天蝎女,典型的慢热人。在洞里她倒茶水的时候,我会主动说声“谢谢”,印象中,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不多。
每一次阅读邻居的合影,她不加入,给大家拍照。后来在我拍摄的图片素材里,总会发现她的身影。2015年秋天,我在记录阅读邻居的时候,很偶然地拍到了她给大家拍合影的背影。
相比而言,洞主就是读易洞对外表达的那个人。
做纪录片《有一种生命叫书店》时,我策划了两个共同问题问书店创始人。洞主的回答很有个性。重要的是,他说了为什么。
好摄女:如果你现在的角色是我,比如给你这样一个机会去采访书店的老板,你最想采访谁?
邱小石:我真没这种兴趣。我对这种东西不好奇,我觉得都是个人的生活。我自己开这个书店之前,我对书店一点儿都不了解的,我也没有去学习。比如现在经常有人想开书店,过来想跟我取取经。我们开这个书店没有这个过程,想当然地直接就开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所以说我觉得没有想采访谁的愿望,了解别人是如何做的。
好摄女:如果你现在不是书店老板,你觉得你会在做什么?
邱小石:不做书店,做什么?不知道。
好摄女:因为你有别的主业。
邱小石:那个主业是另一回事,为什么开这种书店,我觉得还是希望生活能够更丰富,不要一种非常单一的生活状态。如果不开书店,有可能也做点儿别的有趣的事情。
这些年,我拍到读易洞的照片并不多,可能我跟洞婆一样是慢热的人。参加阅读邻居时,我不好意思去拍。可是洞主就很习惯拍大家,大家也习惯他的抓拍。洞主不仅爱拍人像,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更新也很及时。这是我一直佩服却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