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学赏析 大海的音符
这是诗人为大海谱写的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
作者生长于大海之滨,自幼与大海耳鬓厮磨。夜晚伴大海的涛声入眠,黎明在海风吹拂下醒来。体察日久,感情日深。想对大海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但发而为诗,又不能不加节制。诗正是大海的一滴水,可以映出大海的颜色。
诗人经过比较、选择,采取了比喻、拟人的手法,依次把大海比拟为老人、姑娘、顽童,最后又归结性地把大海比拟为“朋友”。在逻辑上,这是一种先分后合的结构。这样的比拟手法和逻辑结构,使诗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对读者的理解也颇具启发性和诱惑力。
诗里,诗人先把大海看作“年迈的老人”,继而把大海看作“妙龄的姑娘”,随后又把大海看作“活泼的顽童”。诗人为什么会取这样的眼光?又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这里,我想做些臆解。我觉得诗人依次把大海比作“老人”、“姑娘”、“顽童”,对应的正是诗人的年龄由小到大、由少到长的过程。把大海看作“年迈的老人”,这正是孩子的眼光。在孩童眼里,大海正像一位老人,历经沧桑,苍老而又慈祥,包罗万象而又神秘莫测。而把大海看作“妙龄的姑娘”,则是青年时期的眼光。青年时期,充满理想,心怀天下,愿把自己的心事和志向对姑娘般的大海倾诉。而随后又把大海看作“活泼的顽童”,则是一位智者的眼光,在大海身上发现了自己丢失的童年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