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

潮汕历代书画人物录 作者:蔡仰颜,林凯龙 著


C

蔡炳钦(1901—1949),号卧云。揭阳砲台镇石牌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幼随父学泥塑,后以泥塑出名。亦能国画,喜学郑板桥墨竹。抗日战争期间有国画作品参加孙裴谷、范昌乾倡举之“潮汕抗日救国画展”。展出后,有爱国华侨以法币三千元投购携往泰国再次展览,售画款悉数捐赠作抗日之用。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楚生(1906—1968),潮阳铜盂人。1934年编导的《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38年在香港编导了《血溅宝山城》等影片。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1963年与陈残云、王为一合作编导了《南海潮(上集)》。历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电影局副局长、中国影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他一生自编、自导和与人合作编导的影片共26部,创作的电影剧本共12个,发表的电影理论、评论文章和回忆录合计有10多万字。

蔡楚生喜欢书法,他故居大门的牌匾及里屋的门楣,留有其手书“平等”“博爱”“自由”“进步”等,这些作品挺拔俊逸、清新脱俗。

(《潮汕百科全书》《潮阳历代题刻》)

蔡楚畹(清末民初),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区)人,住潮州市甲第巷。擅画花卉,有《富贵图》辑入《瀛壶居士六十征画》,画面为牡丹配两枝盛开着的桂花。牡丹及桂花都繁茂,确切表达题意:“花如海,富贵又长春。”该画作笔墨纯熟,物象表达恰切,牡丹之肥大繁密,桂花之瘦硬稀疏,描出了不同的植物形象。题款为:“竹铭宗伯大人花甲志庆,宗侄蔡楚畹绘祝。”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创荐(1898—1962),字乙斋。澄海东湖村人。少从父亲在乡塾就读。及长,曾先后在汕头、安南(今越南)、港澳等地商界任职。1933年回乡,被乡人推为村中熹东学校义务校长。擅书法,尤精小楷,笔致劲健秀逸,结体妍媚舒展,用墨停匀,布白规整,通篇气象圆融。

(《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蔡达三(1888—1955),名贻裁。揭阳坪上南森乡人。早年在汕头同文学校及商业学校就读。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药理学,期间结识柳亚子并由其介绍加入同盟会。1916年回国后,立志创办新兴的民族工业,1917年在家乡办化工厂,生产小苏打等成药。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汕头,以文为生,原先“汕头金库”“中国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新加坡潮州同乡会馆”的大匾额均为他的手笔。

蔡达三业余以书法为乐,孜孜不辍。其书各体皆精,以楷书为擅,用笔挺劲凝练,结体严谨,古朴苍润,神韵生动。蔡达三为人和善,对待书法却一丝不苟。揭阳河婆的西山公祠门上“西山公祠”四字是蔡达三的书法代表作,这四字前三字笔画简寡,后一字笔画较繁,四字横排在匾额上,在章法分布上确实不易。

(《揭西文史》第2辑)

蔡非(1903—1979),字非子,号是斋。潮阳神仙里人。1923年入上海东方美术学校学国画、音乐,后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初学油画,继攻国画,旁及音乐,兼治金石。毕业后回汕,先后在潮阳、汕头多所中学任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40多年。于山水、人物无不精妙,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写生技法,风格秀逸,恬静优美,充满淳朴的乡土气息。出版有《蔡非书画选集》。

蔡非所画的《水仙图》,描绘沿着斜坡从下往上生长的水仙,一丛丛成斜势,花正盛开。水仙花叶均用勾线填色法画出,色彩淡雅翠绿。花的后面画石头两块,一浓一淡,花石集中在中下部,淡墨点皴把山石画得玲珑剔透,轻微的汁绿在山石凹处烘染,使墨光映发,显得神采奕奕。而山坡上的灌木杂草墨色黑中透亮,充满生机,传达出蓬勃盎然的情调。

(《汕头文化艺术志》《江山漫说潮阳好》)

蔡公衡(1919—1978),字齐均,又字绍度,自署百尺楼主。揭阳锡场潭蔡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就读于广州南中美术学院和岭南艺苑。随名家高剑父学花卉,继而随黎葛民学山水。20世纪40年代居香港,又随赵少昂专攻花卉草虫,再从赵崇正学走兽技法。50年代潜心唐代工笔仕女,师法仇英、唐寅。在香港设百尺楼画院授徒,专心绘画和研究画史。著有《梅兰竹菊画法大全》《花鸟画大全》《蔡公衡画谱》。

(《蔡公衡画谱》)

蔡光讱(1916—1981),字缄铭,笔名冰苇,号杏园主人,澄海程洋冈人。早年肄业于上海美术专业学校,194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师从著名艺术大师潘天寿、傅抱石。蔡光讱擅长描绘山水、花鸟和翎毛等。作品《柳丝鹭鹚》入选1932年全国第二届美术展。革命事迹题材的作品《老虎祠堂山》《大南山马牙槽》《大南山白水磜》入选1956年两广美术联展。蔡光讱在日常创作中,还不断总结提高,撰写了《中国花鸟画起源、演变和发展简史》,并整理出版有《花鸟百图屏》。

1979年出版的《潮汕国画家选集》收入他的代表作《雄鹰》。蔡光讱用书法的笔致写画,故而笔调劲健浑厚、雄奇沉壮。无论是用浓墨画成的鹰,还是用淡墨画的石,均十分厚重而富于质感和生命力。浓淡的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构图上也得以避轻就重,突出雄鹰在画面上的主体处,墨彩神融。

(《程洋冈村志》,《汕头文物》第17、18期)

蔡光远(1916—2003),汕头人。早年师从高振之、黄史庭,后毕业于上海国画院函授班,得名师缪国瑛、许徽白的悉心指导。此后长期在汕头工艺美术部门从事国画创作。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画院画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画作颇具恽南田之风,而又自出新意,以工带写,形成清秀妍丽、刻画入微的画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花鸟虫鱼的神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观察细致,故其笔下花卉翎毛,形神兼备,自然清新。其所画芍药、菊花、鹌鹑各擅胜场,尤以牡丹为人称道,有“蔡牡丹”之雅称。如所作芍药立轴,几株芍药穿插生长于玲珑剔透的湖石前后,骨清神和、赋彩典雅、笔致俊逸。盛开的花朵正侧有姿,一派春意盎然。另一幅鹌鹑图立轴,五只鹌鹑情态各异,以巧石、菊花、雁来红等作陪衬,画面意境空灵,韵致生动。又如《百蝶图》,采用墨线勾勒物象,然后以勾填法填彩,细致入微,工整秀美,所作蝴蝶或清逸淡雅,或妍丽精致,各具神韵,为不可多得的写生佳作。

(《蔡光远国画集》)

蔡鹤汀(1855—1919),名洲,字鹤汀,以字行。揭阳榕城人。贡生。光绪三十年(1904)任榕江学堂校监,襄助主持校务历十余年。设帐授徒,诲人不倦。杨淡吾、黄乾修即其学生。擅文章,工书法,宗颜鲁公,运笔严谨。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寰青(1907—1970),又名蓍,澄海澄城城西人。正风文科大学文东高师毕业,长期旅居马来亚、新加坡。初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秘书;旋任教柔佛新文龙中华中学,兼任马大中文学会国画导师;晚年受聘为南洋大学中文系讲师。其篆书学三代吉金,虽不尽古致,但规矩不爽;行书学赵孟頫,遒劲流美,清丽隽永。

(《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蔡见六(1878—1936),又名名龙。潮州城人,住甲第巷。蔡见六一生经商,曾开办蔡泰泉银庄,1918年8月至1920年7月任潮安县商会副会长。蔡见六办商业之余喜画花卉,并对大儿媳郭瑞珊、次子蔡狂父(又名儒英)都有所影响。蔡见六孙子蔡青宜家中藏有其祖父两幅遗作,一幅是墨梅,40多岁时所画;另一幅是荷花,约任商会副会长时所作。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经德(1927—1996),号尘夫。揭阳砲台镇石牌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少聪颖,好学,尤喜书法,时用笔蘸清水在红砖上练字。初师颜鲁公,进而学北魏汉碑,以楷体为精。所作稳妥端严,笔墨圆润。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敬翔(1906—2007),生于潮安意溪。20岁入汕头美术学校进修人物素描和双勾白描等技法,21岁时又考进上海人文艺术大学,主攻油画,深造西洋画理论和技法。1930年,蔡敬翔于上海艺大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潮汕多家学校。晚年为广东文史馆馆员,创作了大批富有生活气息的翎毛、兽畜、山水、人物题材的精彩作品,充分显示其精湛的艺术功力,并积极参加各级的艺术展览活动。出版有《蔡敬翔画集》《蔡敬翔作品集》等。

蔡敬翔潜心钻研北宗的勾勒、南宗的渲染,并渗透西洋画的透视、光线、色彩等理论,擅长花卉翎毛、人物兽畜、山水风景等题材。他集南北二宗之长,折中中西画技笔法,注重构图、动态透视、虚实描写的合理性,采取“撞水”“撞粉”的技法,洗天染地,丰富画面,创新求变,中西融汇,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蔡敬翔在兴宁潮州同乡会的支持下,举办个人义卖画展,积极救援抗日受害的难民,获得广东省政府和兴宁潮州同乡会的赞誉,并被聘任为广东省文化运动委员会的委员。翌年,又被聘请为广东省艺专副教授,兼任国立侨二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

(《潮州日报》2009年5月21日)

蔡举华(1930—1967),揭阳淡浦村人。曾任小学校长。擅书,宗康有为。著有《书法集》,惜毁于十年“文革”间。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狂父(1920—1970),又名蔡儒英。潮州城人,住甲第巷,系蔡见六次子。狂父因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见六常作画,大哥蔡儒兰常写诗,对他都有影响,使他从小便喜欢书法。长大学有所成,曾为商家写招牌字,也常画花卉自娱。作品得到时人好评,佃介眉曾作《狂父尊人墨梅》诗:“琼枝雅士何尝辞,下笔宁堪甜俗欺。纸上幽香无岁月,问他雪海几多时。”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立绵(1929—1998),字训嵩,斋号嵩庐。澄海岭亭村人。退休前为澄海市委统战部办事员。擅小楷,曾任汕头市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澄海书法协会第一届副秘书长、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届理事。

(《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蔡连辉,澄海城柑园池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曾任河南中牟县令,为人爽直。据传曾因精楷书,而被指名书写围屏为太后祝寿。又工诗能文,少年时曾咏《澄海八景》诗,流传颇广。

(《汕头文物》第16期)

蔡曼精(1915—1972),俗名亚哑,字光彩。揭阳梅云镇大西村(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家贫好学,其叔父在梅云境内任教,随之学。擅书,后以鬻书为生。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梦香(1889—1972),潮州城人,家在潮州城南春路,系著名华侨诗书画家。蔡梦香昔年就读于金山中学,后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曾在潮州开设“困而学舍”,兴办教育事业,是饶宗颐的书法启蒙老师。蔡梦香后到南洋,执教于新加坡之端蒙、崇光、爪夷等校。蔡梦香侨居海外,常以诗书画自乐,给友人诗有句云:“客绪不佳也不恶,生涯依然画书诗。”饶宗颐在《蔡梦香先生墓志铭》中说他的书法“自擎柬小楷,波磔点画,靡不殚究。锲而不舍,若有神鬼役其指臂,而执笔之法屡易,老而日新,自出机杼,俯仰今古,无当意者;晚岁书所造益奇,而解人益不易得矣”。萧遥天也曾评其书艺“其意态多皱折,而情味通畅;其点划似苍劲,而内质实膏腴”。蔡氏书法初学汉魏,后以魏碑笔法入行草,点画苍劲有神。曾见他写赠胡镇福的楷书册页,书写七绝一首,字字坚实,碑意明显。又见其为饶锷《天啸楼集》题签两件于封面及扉页,封面作隶书,秀丽活泼,扉页为碑法行书,体奇笔刚。蔡梦香的山水画独创一格,甚为高雅,蔡梦香长期侨居海外,忆旧怀乡之情甚浓,从其诗作“临老天涯几断肠”“久滞天涯未得归”“回首故知各一方”等可见一斑。1972年游新山时旧病复发,在新山中央医院医治无效逝世。饶宗顾为其撰写墓志铭,表彰其艺术成就。5年后,星槟各地好友为其出版《蔡梦香先生书画诗集》,饶宗颐为画集题词,萧遥天写评论文章:《死生不出地球外,四海六洲皆故乡》。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怒飞(1933—1980),澄海外埔人。20世纪40年代,蔡怒飞就读于外埔学校。高小毕业后,凭着对艺术的追求和爱好,虽然辍学,但他还是经常向名师请教。后来分别到澄海华侨中学、苏北中学、澄海中学、坝头中学从事美术、音乐、语文教学工作。

教学之余,蔡怒飞坚持国画、水彩画、版画等艺术创作。1959年,蔡怒飞与蔡仰颜、李锦堂、李昭泉、丁绍深等画家合力创作了反映潮汕平原新貌的套色木刻版画《园田新歌》组画,参加1960年广东省美术展览后又被编入《广东十年美术选集》大型画册;1963年,蔡怒飞创作的《岭南春早》套色水印木刻又获得广东省第三届群众美术展览二等奖,该作品以一棵盛开红花的木棉为背景,树下放牧着一群白鹅,色彩鲜明,富有艺术感染力。

1978年,蔡怒飞的《百鹅图》被选送广东省美术展览,不但获得广东省职工系统美术评比三等奖,还应邀参加中南五省卫生美术作品巡回展览,备受好评。1980年初,蔡怒飞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

(《汕头特区晚报》2003年2月24日、《征访册》)

蔡起贤(1917—2003),号缶庵。潮州彩塘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曾任韩山师范学校、汕头市第一中学、汕头市教师进修学院、汕头教育学院教师及岭海诗社副社长等。擅长诗词,对地方文史也深有研究。蔡起贤的词承接詹安泰,取径“一石(白石道人)二窗(吴梦窗、周草窗)”,主张重拙大而去其奥僻,晚年所作,更见苍莽,主编《前贤诗萃》,著有《缶庵诗词钞》《缶庵论潮文集》。还整理詹安泰《花外集笺注》和审订温廷敬《潮州诗萃》。

蔡起贤书法明显受詹安泰影响,从唐楷入手,继学“二王”,晚年偏爱“二爨”,以汉隶魏碑笔意入行书,笔画方中取圆,方圆结合,内涵丰富,深藏着学识修养的沉雄功力,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比较简单普通,看似平平淡淡,而其点画笔致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细心体察之后,让人为之倾心,回味无穷。

(《汕头十四书家遗墨集》)

蔡谦(清初),潮阳铜盂集星村人,乾隆八年(1743)题书铜盂集星村蔡氏始祖祠内匾,雍容厚重,颇具气势。

(《潮阳历代题刻》)

蔡时名(清末民初),揭阳砲台镇埔仔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以泥工为业,擅嵌瓷、壁画等,尤以捏制泥人出名。善观察并抓住人物特征,曾为画家范昌乾之双亲捏制泥人,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亦能国画。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士烈(1893—1983),澄海莲下程洋冈人,是程洋冈卫生馆世代名医的传人。幼承庭训,天资聪颖,矢志勤学,博览医籍,得家传中医治论,仍力学不懈,先后毕业于上海医专和浙江大学中文系。

晚年聘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汕头画院画师和澄海县政协委员,在悬壶之余,又精擅书画和文学创作,晚年致力于文史研究,著有《岭东猫蝶画法》等。

蔡士烈自幼酷爱绘画,早年师事潮汕画家吴凌、吴楷、蔡竹谿等学习绘画,勤攻猫蝶。在上海求学时,又拜于新华艺专教授金镕门下。蔡士烈在注重笔墨的基础上,坚持写生,他经常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猫蝶的神态,注重目识心记,依据生态捕捉他们运动着的美感,达到状物言情的效果,故而作品多能神肖形似,笔致工秀,素艳相宜,雅俗共赏。1979年创作的《百蝶画册》和《猫蝶图》轴由吴南生撰序题词,为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程洋冈村志》《征访册》)

蔡粟庵(生卒年不详),生活在明嘉靖年间,澄海人。澄海莲下程洋冈的丹砂古寺门外牌坊上有蔡粟庵书写的“千年宝光”四字和“香云结影连三藏,德雨敬虞湿十方”诗匾。澄海虎丘山有蔡粟庵所题“即此是虎丘”和“振衣千仞”二处石刻。从这些书迹看来,蔡粟庵的书法用笔浑厚爽劲,潇洒劲健,整体风格飘逸超迈、骏快飞扬,天真自然。

(《澄海县文物志》)

蔡特风(1921—2007),潮安人。毕业于上海专科学校,受业于刘海粟、王远勃诸名师,后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四十多年。擅长油画、书法,作品多次获荣誉大奖,被海内外收藏。出版有《特风油画作品选》及《特风书法集》等。其传略、作品入编《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美术界书法家汉英辞典》等。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油画研究会顾问。

(《蔡特风画集》,张依琳提供)

蔡维田(1857—?),又名蔡心侬,别署如意,耕夫。澄海莲下渡边村人。少年时,佃耕田间,随父学画,用功甚勤,心记手摹,后抵香港从事实业,依然勤画不辍。蔡维田诗书画印皆精,其后裔珍藏有他手抄的《西厢记》及自刻印章50余枚。据传,渡亭村中的“紫气东来”“旧竹光畴”“奠安”“濒溪”等大门门匾皆出其手迹。其书法用笔以方入圆,出于“六分半书”,典丽朴实、柔里见刚、食之能化;其篆刻师法皖浙印派,但师之不泥,融汇新意,以画意入印,平实隽雅。

蔡维田画竹擅用水墨,其作于己酉年的《墨竹四屏》,每幅各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画家借题发挥,以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节操,寄寓作者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在题款诗中更为深刻地借物抒情,表达画家的精神追求。其画法虽出自郑板桥,但笔致趋于平和,整体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堪称雅俗共赏之作。

(《汕头文化艺术志》)

蔡伟民(1938—1993),汕头人。早年攻读美术,自20世纪60年代起任《汕头日报》美术编辑,同时潜心书法,临摹历代名家书迹,吸收各家精华,融会贯通。又喜音乐,好读书。后致力于实践现代书法,吸收篆刻的结构布局,从字的形象到字距、行距都作精心设计,独有新意。有《蔡伟民硬笔书法》《蔡伟民书法》传世。

(《蔡伟民书法》)

蔡戊子(1888—1970),潮州城人。以创作潮绣花稿为业,毕生设计潮州绣花稿无数,用线绘画花纹图案,十分熟练,曾在广州当众表演绘画花稿,得到名家赞赏。他还精通弦乐,幼年曾随师学二弦,二十多岁时其演奏技巧已形成独特风格,远近闻名,有“潮州戊子弦”之称。他生前是潮州市政协委员、潮州民间音乐团艺人。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修其(1898—1944),字锡爵。饶平县蔡厝围人。蔡修其擅长书法、国画、油画。清末至民初,蔡修其研习国画,曾延师张真(潮安人)、黄燕庭(南澳人)教授工笔人物画,20世纪20年代中期赴新加坡端蒙学校教授美术兼学油画,继而归梓受聘于本县第二中学为美术教员,业余兼作画授徒。时有黄冈人黄作德、蔡栖虹、余卓雄等人投其门下学画。蔡栖虹后为泰华艺术协会理事长。蔡修其现存作品有古文、大篆、小篆、籀篆等,还有早期自画油画像,藏于其子蔡汉忠家。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学元,字榕浦。新安(今深圳)松岗沙浦村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任内廷咸安宫官学汉教习。后返广东,改任肇庆府教授(正七品)。十八年(1813)调任潮州府教授,为官清廉。擅书法,笔法飘逸,遒劲秀丽。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彦士(1864—1924),字文炯。揭阳榕城人。中年旅居汕头市,开古董商店。擅书法,尤精楷书。同邑画家王遁画作,多出其手,亦能画。汕头存心善堂现存有蔡彦士书写的碑刻及匾额,皆为碑体,笔画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永青(1922—1993),名秋松。生于潮安县磷溪镇。15岁进通利瓷庄,师承堂兄蔡俊辉,学习彩瓷,从徒工到艺人长达四十多年。作品汲取众家之长,创造了一批潮彩生产样品及精品力作。并独创潮彩山水画“单笔多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被业内人士称为“潮彩蔡家山水画”。1963年被汕头专区授予“艺人”荣誉称号。1986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潮州市政协委员。1937年以前在本村私塾读书。1938年后随堂兄学习丝竹、美人、山水及杂花等彩瓷技艺,并先后在多家彩瓷庄跟其他师傅学艺。1940年在大埔高陂“通利”瓷庄当徒工,1941年在饶平“源裕”瓷庄当彩工。1942年在大埔高陂“南洋”“鹏记”瓷庄当彩工。1944年在揭阳“成化”瓷庄当彩工。1945年在大埔高陂“源裕”“陶精”“同安”等瓷庄当彩工。1946年在“通利”及汕头“陶金玉”瓷庄当彩工。1947年在“合成昌”“源裕”瓷庄当彩工,1948年在潮州“集兴”“陶发号”“源裕”瓷庄当彩工。1950年在由潮州市7家私营彩瓷庄重新组合成立的潮州市城镇联营彩瓷庄当彩瓷工。1952年由17名失业彩瓷工组织成立潮彩加工组(潮彩的创始)并任组长。1956年加工组集体下放至现在的潮州市彩瓷总厂。在潮彩技艺创作室任创作设计员及组长,后任彩瓷总厂科技股副股长,负责全厂的创作设计工作。蔡永青先后在大埔、高陂、饶平、揭阳、汕头等地拜师学艺,得到多位名师的传艺,彩绘人物、花鸟、山水、走兽都很传神,生动逼真。彩绘山水画以独创“单笔皴”技法,结合多种传统山水画技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效果。作品技艺用笔苍劲雄健,爽利精细,多有肃疏野逸神韵,风格独特,被称为“潮彩蔡家山水画”,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对潮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书法也有较高艺术造诣,潮州彩瓷生产的产品的题字大部分出自他手,是诗、书、画、印四绝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家及省级工艺美术作品展并获奖。代表作有《黄山》《孔雀牡丹》《西厢记》《小桥流水人家》等。并编写《潮彩彩绘技法》教材,先后为潮彩培训了大批技艺人才,其中部分已取得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高、中级工艺美术师称号。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蔡兆彤(1917—1995),号濒石、其愚。澄海澄城城西人。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工作,得童大年、叶恭绰指点。书法毕生喜赵松雪,擅作小楷,用笔精绝,秀逸可人,后受王鼎新影响,临习《张黑女墓志》,典雅端庄,晚年兼以行草书行世。作品于1980年入选南方八省、北方十三省美术、摄影、书法巡回展览,并获一等奖。曾为澄海书法协会顾问。

(《书画集萃——澄海首次征集名家书画藏品》《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蔡振言(1934—1997),潮安庵埠人,原籍澄海程洋冈。小学就读于澄海简易师范学校,早年在澄海埔美、港口等地任小学教师,后于汕头师范学校继续深造。善画,1963年在庵埠创办虹霓画室,1965年参与创办庵埠摄制厂,1968年受邀参与创办庵埠乐器厂,其设计制作的古筝、琵琶、小提琴等乐器极具特色,闻名海内外。1979年任庵埠纸箱厂美术设计与会计。曾参加省林业厅举办的书画美术展,获得专家与业内人士好评。1990年其作品《粉画》入选《汕头市宗教界人士书画展览》。

(《征访册》)

蔡竹君(1850—1930),署所居曰凌云别墅。揭阳榕城人。擅书,受任伯年影响,以花卉动物画知名闾里。揭阳黄跃生藏其设色的花卉动物图,作于1919年夏月,受海派影响而略拘束。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蔡竹铭(1865—1935),字卓勋,号瀛壶居士,曾署室名吹万室。澄海城西门人。十五岁举博士弟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循例得岁贡,后就读广州广雅书院,回乡后历主澄海县崇祀先贤、弘扬文化教育之文祠暨其所属同善祠理事。1913年受聘为汕头市总商会协办,1921年在汕头福安街创设有余银庄,1931年在汕头组织瀛壶社,整理出版了著作《小瀛壶仙馆文钞》《小瀛壶仙馆诗钞》《闲闲录》《小瀛壶仙馆别集》等。1924年冬,六十寿辰时,广集诗文画,编印有《瀛壶居士六十征画》《蔡瀛壶遐龄集》。后又刊有《小瀛壶仙馆诗府》。平生书作极少见,仅见得其书与吴雨三、吴泽庵兄弟的信札一帧,此作以楷法为基,收放得宜,冲和雍雅,骨峻气遒。

(《澄海文史资料》第6辑)

蔡宗铭(1927—1992),十六岁时,曾任民国汕头日报社记者,后投身教育事业,任汕头红阳小学教导主任、校长,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被遣送回蓬洲,期间坚持读书看报,以刻印饭菜票谋生,又事母至孝。平反后,回十四中学任教,评为书法级教师,业余痴迷书法,曾在汕头市“万年青”杯书法比赛中获奖。兼能象棋、唱歌。

(黄锦华提供)

蔡醉红(约1914—约1958),澄海人。早年侨居泰国,是泰国泰京文隐深处谜学研究社中坚分子,以诗和谜著称于泰国文坛。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其在泰国创造出被称为“叱字谜”的新谜种。常在有泰国灯谜之县美称的泰针辰协助同乡谜家“四蔡一莲阳”主持灯谜会猜。他极其嗜酒,相传“叱字谜”就是醉中“叱”出来的。平生以代人书写商号招牌为生,终年四十四岁。其书法初师颜真卿、赵之谦,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笔墨趋于放纵,笔力雄健,洒脱自如,饶有赵之谦风韵。0

0

(《潮汕灯谜史》)

陈宝莲(1878—1934),笔名华池氏。揭阳榕城人。绘画、书法、刺绣均能。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其家昭武第创办闺秀女学,授以《幼学琼林》《四书》及绘画、刺绣。后受聘于潮阳、普宁各地,致力于女子教育。擅梅花。孙裴谷曾列其门墙。1931年全国多处水灾,尤以陕西秦川平原饥民最惨,陈宝莲以所作梅花到汕头参加义卖,梅花每件售价三十二元之高,画款全数捐献救灾。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宝瑜(1863—1902),字琼莹,号艮山居士、艮珊,海阳(今潮州市沙溪)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王师愈为其撰《艮山居士传》,谓“君性嗜奇,凡经史文集,偶丽辞赋,旁逮碑帖印章,庄老佛耶,外国之学,莫不探讨。而尤精于史法,尤擅古泉布,广搜而博考,集录三代秦汉至今及外夷岛国为《庋古阁泉拓》若干卷……所著有《改二十四史草稿》《庋古阁篆刻自课》《图书丛集帖本》《图书丛集摹本》”。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亦是鉴藏家,与曾习经友善。

陈宝瑜行书有气魄,曾为少泉写行书四条屏之一(另三幅由谢义谦、王延康、李香黯所书),每幅高123厘米,宽30厘米。陈宝瑜写行书三行,末行最后五个字缩小书写,让出位置落款,款为“少泉四兄大人正,陈宝瑜”,盖白文印,印文为“陈宝瑜印”。该件构图茂密,笔画粗壮,气势万千。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葆真(1914—1969),陈小豪之子。潮安庵埠人。1931年考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越年与张望等发起组织“MK木刻研究会”,作品通过陈烟桥请鲁迅指导,其中《上海之十一月七日》被推荐到法国和苏联展出,《时代的推轮者》等两幅被选入《木刻纪程》画集。1934年5月,“MK木刻研究会”被定为非法组织,陈葆真与周金海等四人被捕。1936年出狱后到香港,一直任美术教师至去世。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本立(1915—1996),潮州人。广东书协会员、汕头书协第一届副秘书长。其书法从唐楷入手,后学王羲之、黄庭坚,多掺己意,别具一格。

(《汕头十四家遗墨集》)

陈秉天(1921—1984),普宁涂坑乡人。毕业于普宁兴文中学。在校即为学校壁报作画,木刻处女作《向前冲》发表于校刊。曾向谢海若学木刻。1940年起先后在普宁、潮阳、揭阳各地学校任美术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普宁县委宣传部部长、汕头地委宣传部文教科科长、汕头地区文联副主席等职。为汕头画院画师。私淑罗铭画麻雀技法。尤擅长竹和雀,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炳忠(1895—1971),字勉之,号训谦。澄海建阳村人。1915年考入广东澄海县立四年制中学,第二年创办私立养和小学校,自任校长,1931年又开办苏湾师范学校,两校均聘名师任教。还曾任县立景完小学教育长,校长,县立职业学校校长。擅小楷。

(陈静娜提供)

陈步墀(1870—1934),字子丹。澄海隆都前美人。幼攻举业,以文章自负。后失意于科场,而清廷亦废科举,便弃学从商,赴港协助父兄打理生意。陈家开乾泰隆号,经营米业。其长袖善舞,交游广泛,好接待南北文士,交谊深厚,并在经济上支持遗老效忠清室的活动。曾任香港保良局总理,致力推动慈善事业。

陈步墀在香港刊印《绣诗楼丛书》数十种,保存大量清末民初罕见文献,甚为珍贵。其中《绣诗楼诗》《绣诗楼诗二集》《茅茨集》《宋台集》《寒木春华斋诗》《有光集》六种皆为陈步墀个人的诗集,迭经战乱,知者不多。逝后温肃为其撰《陈子丹墓志铭》。

他的书法,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文人味十足。其故居的石刻门联即出自其手笔,此联可见他书写时既着重于点画之内的丰富变化,写出的笔画浑劲、婉通劲健;又注意点画向外部推进时的形态,笔画显得雄强舒展,气血充沛。

(《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征访册》)

陈昌龄(1877—?),字兆五,号寿南山人、无竞居士、一百五十万道人等,自署愚甫、金山山民,署所居为嘉酒轩。潮安庵埠人。自幼天资聪颖,临摹能力极高,加之刻苦学习吴昌硕等名家技法,打下深厚功底,笔墨熟练,临摹名作几可乱真。书法学秦篆汉隶,纯朴古雅。兼吸收篆刻技法,得金石美。能诗,为南社诗人。陈昌龄墨迹,今世仅见十多件,有些藏于墨工室及胡镇福家。墨工室所藏扇面花鸟画,描写天竹、八哥。胡镇福家藏花鸟画二册页,描写菊花、小鸟及梅花、竹、石、八哥。三幅画均构图恰当,体现出作者笔墨的娴熟,八哥站在枝头或石头上,小鸟歇在花枝上。三只鸟的鸟身都用斜线排笔画成,花卉离开鸟身,突出鸟的形象。扇面画上的题款是“寿德轩主人龄写于汕岛一曲小楼”,册页上题款一为“兆五陈昌龄写”,一为“果甫龄”。墨工室所藏扇面金文,细小精巧,系为“俊臣老兄”而作。胡镇福书斋藏二幅册页书法,一幅是临石鼓文,全文66字,另一幅写隶书,字体方正,笔画均匀。所盖印章有“遇翁”“愚公”“昌”“金山山民”“陈氏金石”等。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筹(1890—1962),名添,字筹,又名海民,笔名半饱,以字行。普宁洪山乡人。先后在揭西、普宁、汕头等地任教职,长达数十年。曾办汕头进国文补习学校。后为汕头华侨中学图书馆管理员,1956年为广东文史馆馆员、汕头市政协委员等。能诗擅书,著有《半饱漫墨》《半饱诗钞》《进集》等,书宗“二王”。

(陈奇元提供)

陈楚生(1922—2007),澄海莲下建阳人。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邮电学院汕头专区邮电局函授站主任、讲师,汕头市超声工业公司工程师。退休后经商,并任澄海版画会顾问。在澄海中学读初中时,得到洪风的指导,开始学习木刻,《澄中版画》收有其作品《不好惹的狂风》《瞄准》等,进入金山中学读高中后,仍坚持木刻创作。晚年重习木刻,并筹划重印《澄中版画》《金中木刻》。

(《澄中版画》《征访册》)

陈传若,又名唐逸。潮安庵埠人。中国翰墨文化促进会会员,潮州美协会员,潮安县美协名誉主席。平生酷爱书画,20世纪70年代创办“龙溪艺苑”,在工艺行业独树一帜。作品多次被选送美国、英国、日本、塞浦路斯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展出。个人作品经常在省、市各级报刊发表,并在潮州市举办个展,蜚声艺坛。作品《墨竹》荣获“广东首届企业家书画大赛”一等奖。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传文(1910—1955),揭阳地美都军民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历任汕头海滨中学教师、韩山师范学校校长。专攻心理学。擅书法。

(《征访册》)

陈垂祖(1925—2004),潮阳海门镇人。长期从事贝雕工艺美术设计,工笔画《鲤鱼》入选1989年汕头市侨眷美术展。

[《潮阳美协会员名录会员作品选》(1990年7月)、《征访册》]

陈大凌(现代),揭阳榕城人。揭阳工艺厂艺人。擅竹编工艺,1954年织成一支竹扇,扇面织出“八仙过海”人物画,景物生动,为其代表作。亦擅长织动物、花鸟,尤以兰竹见长。1962年织制《梅兰竹菊》屏画,被选作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大器,字国成,号石塘。潮阳棉城人。正德丙子(1516)举乡试第二,丁丑(1517)成进士,选东阳令。历巡直隶、山东、广西,差竣,遂有湖广典试之命,旋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有文《重修潮河记》《寄吴月庭书》和诗《游乌岩洞》等传世。告归后偕同年萧与成等雅集于潮阳东山曲水流水帘亭,为觞咏良游,且自书擘窠字“观海”镌于石,“观海”二字,字大逾二尺,以欧体为本,飘逸潇洒,蕴厚遒丽,刚而不狠,健而不犷,有着颇具魅力的创作个性。

(《征访册》)

陈大羽(1912—2001),潮阳棉城人。原名汉卿,后白石老人改其名为翱,字大羽,遂以字行。193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之后到北京师事齐白石,受其激赏,白石老人曾多次在其画上题词策励,如“赵吴之后,独具陈君”,“下笔超雅,陈生过我”。在《虬松图》题:“大羽弟画此幅,真是龙蛇飞动,年小思深,不多见也。”在《雄鸡图》题:“论艺术要有天分过人,有此画鸡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目,况天道酬勤,大羽弟应得大名。”此期间创作颇丰,先后在京、津、沪、港、澳等地展览,为画界所瞩目。1947年冬,在上海出版《陈大羽画集》,并接受刘海粟校长之邀回校执教。之后担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美术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美协、书协副主席。出版有《陈大羽画集》《陈大羽画选》《陈大羽书画篆刻作品集》《九十春秋书画集》,2001年获中国书协艺术荣誉奖。

陈大羽以大写意花鸟著称于中国画坛,兼及山水、书法、篆刻。他长期坚持观察写生,汲取生活养料,不断激发创作灵感,强调笔墨功底厚实和以书法入画,在继承传统中不断追求新意。他常以中锋篆意入笔、侧锋辅之,用笔轻徐疾涩,浓淡枯湿并举,墨色染泼相兼。其画作气势浑厚奔放,笔墨酣畅有致,色彩鲜丽明快,意境清新隽永,厚积薄发而自出新意,作画强调创作激情,重视气韵和笔墨的推陈出新,因而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气势恢宏、爽朗奔放而又苍润浑厚的艺术风格。如其作品《多福多寿》《茹素佳味》《壳坚爪利图》,熔书画印于一炉,也是画家禀赋、气质、才情的总汇,笔墨老辣凝重,赋色雅致拔俗,而又浓艳典丽,缘物寄情,意境清新,充满天趣的自然美。

陈大羽的书法早年临习《张迁碑》,篆书得力于《三公山碑》,糅合石鼓文笔法,体势方正宽博,开张雄畅,壮伟深蕴,纵横驰骋,富有骨力妙趣,一扫当时书坛恪守古法的僵化局面,而直逼齐白石之门。《中国书法美学》(金学智著)把陈大羽、邓散木列为继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直至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篆书、篆刻名家,认为他们的篆书、篆刻是书法形质的历史性延缓。行草则取吴昌硕、齐白石之长,融合古人狂草意态,形成潇洒沉雄、大气磅礴而富于内涵的书风。笔气流丽,潇洒遒劲,气满神光,沉雄秀逸,跌宕奇肆,隽永深长。

陈大羽篆刻初期追秦索汉,后受齐白石的印风影响较大。治印巧拙相济,遒劲有力,痛快淋漓,别具一格,“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潮汕百科全书》)

陈德懋(1904—1969),自号洪阳山人。普宁洪阳人。求学于汕头礐光中学,天资聪慧,爱好美术。后负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得到校长刘海粟等名师的教导,又为吴昌硕所赏识,悉心指导,美术造诣精湛,对于国画、西洋画、水彩、粉彩、水墨等画法,俱能擅长。回汕后在多所中学任美术教职。1937年始于越南西贡南侨中学任美术教师,还曾在西贡、曼谷、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卓有声誉。

陈德懋在绘画美术中为多面手,工于素描。1934年间,曾好画大幅布景,均系西洋油画,名噪一时,及后熔中西画法于一炉,注重写实,传达精神。后期专攻花鸟虫鱼走兽,以画虎称雄。有上山虎、下山虎、临壁虎等,笔墨纵横雄健,虎头大而圆,开口展威,凶猛异常,传神处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之势,色彩鲜明,浓淡得体。其画飞禽,有鹤翔碧空,优游自得,简练明快,生气浓馥。其画花卉,则以素描入手,画梅为精,花密枝荣,行笔劲健,生意盎然。

(《普宁文史》第4辑、《潮汕国画家选集》)

陈典,字吉亭。潮州城人。生活于清咸丰年间。终身以画为业,人物画学晴波、谢铭。在潮州城昌黎路开办“陈典画店”,专画人像佛像及鬼神群像,也画花卉、山水。其子陈松圃继承该画店,仍用陈典铺号营业。陈典画品远销海外,在清末享有盛名。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斗生(1899—?),名焕奎,字斗生,以字行。潮州名书家陈炎初之子。住潮州城内后铺仔,系潮州中学堂(原名金山书院)的首届毕业生。以教书为生,民国后,受聘于凤塘淇园智勇小学、意溪四维高等小学、城南高等小学堂等。自幼跟随父亲习画,又学颜鲁公、赵文敏书法。书画皆有成就,既能作花卉、山水、翱毛以及佛像,又能写小楷以至擘窠大字。抗战时因饥饿死亡。陈斗生书画艺术纯属继承传统,他刻了一方印,文为“我法古人”,在写赠胡镇福的册页中就用了这枚印。两册页一写行楷,一画梅花。行楷秀丽,得“一笔画”效果。题字为“一树寒枝白玉条,迥临邨落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该画作于戊寅年(1938)。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耳(1917—1998),原名伟尔。澄海人。生长在书香世家,自幼学习书法。1936年到新加坡从商。1982年从商场退休后,全心专注于书法,潜心创作诗文及对联并以书法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作品曾多次参加新加坡及国内各种书画展览,1989年获颁陈景昭书法奖。1994年任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副主席,逝世后狮城书法篆刻会为其出版《陈耳诗联书法作品集》。其书法以行草见长,点画圆润遒劲,落笔浑成,首尾相应,笔笔相生,结体工稳而不呆板,很有意趣。

(《陈耳诗联书法作品集》)

陈蕃,字梅林。潮阳河浦人。自幼从伯父英猷游,工古文辞,尤邃经学。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生,嘉庆元年(1796)授四会教谕,节俸薪修葺两庑,倡建绥江书院。在任十年归,有留别诗四章,并各僚友送行诗,成《绥江伟饯集》。居乡立族规,纂修《家谱》。著有《经史析疑》二十四卷、诗集古文辞六卷、《经史余闻》四卷。年八十八犹能楷书小字,笔致圆润而少露锋芒,无滞无碍,超逸神俊,平和简静。

(《潮阳县文物志》)

陈芳跃(1947—1977),潮州市人。系潮州市彩瓷厂技艺室设计师。芳跃自幼酷爱绘画,多方求教,自学成才。他的作品主要是工笔花鸟画,并主攻菊花。他师古师今,更师造化,他注重写生,勤于外出收集素材,哪里有菊花盛开,他便到哪里对景作画。某年,他得知汕头市中山公园举办菊花展览,便前往写生,一连站了几天作画,公园管理人员大受感动,搬来椅子让他坐着作画。他画起画来,如痴如醉,不知疲劳,由于他师法自然,刻苦磨炼,其作品画得十分逼真传神。1972年曾赠丘金峰两件菊花小品,线条坚实流畅,色彩艳丽,画面生意盎然。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凤兮(1905—2002),潮安庵埠茂龙乡人。幼承家学,聪慧过人,12岁已有格律诗在汕头《公言》《大风》两报同时发表。1927年至上海,入田汉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1928年秋,转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时经济无助,在陈望道帮助下,以全部课程90分以上的高分获“苦读生”名额,免去学费。后刻苦用功,3年时间以优异成绩完成4年学业,于1931年留校中文系任教。期间,结识了何香凝、柳亚子等知名人士,颇受何香凝器重。1936年,为避上海法租界巡捕抓捕,远走重庆,在《新蜀报》编社会服务版(时金满成在该报编副刊),颇受读者欢迎。1946年,被越南侨报《远方日报》聘为副刊编辑。后陈毅通过胡志明捎信,邀她回国。1949年夏,她经香港辗转回到北平,后任何香凝秘书,并兼任华侨事务委员会宣传科长。1952年,《北京日报》创刊,她调任该报编辑。“四人帮”倒台后,她老当益壮,笔耕不辍。在《八十一岁抒怀·其一》中,表述了晚年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六十学棋七十琴,学书八十费追寻。丹青若许从零始,九十画山上桂林。”

(《征访册》)

陈庚(1871—1918),字梦初,号家楷。澄海建阳村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岁荐,善诗文,工书法。现其故居遗存有楷书“稚龄宝笈”四字,结体严谨,笔画稳健。

(陈静娜提供)

陈个民(1893—1953),揭阳棉湖人,同盟会会员,曾在汕头创办《晨报》。1925年被周恩来委派,代汕头市市长一职,但不久去职。其书法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沉雄茂密,变化多姿。

(郭培鸿提供)

陈光豪(1928—1989),原名陈俊文。揭阳霖磐镇德桥下畔乡(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1942年考入揭阳一中,毕业后任教于磐东、渔湖、炮台、云路、登岗等地,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为政协揭阳县委员会第五、六届委员,揭阳县美协会员。其画宗岭南派,擅长花卉虫鱼。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骅(1934—2013),原名陈祖明,笔名文舒、阿丹、佐明、沐阳等。普宁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九州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政治学院,留校任教。1962年开始从事潮剧工作,先后在广东潮剧院任编剧、研究室组长、剧团副团长、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退休前任广东潮剧院副院长。退休后受聘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从事潮汕文化传播与研究。曾先后出版《海外潮剧概观》《海外潮人》《潮人在新加坡》《潮人在马来西亚》等专著。与人合作编写《近现代潮汕戏剧》《潮汕文化大观》,由中国戏剧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于闲暇时间勤习书法,有作品见诸海内外报刊并参加全国及省、市有关单位举办的书法展览,为法国、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有关团体及友好人士收藏,并与简历同时编入《中国书法家选集》。2009年出版《陈骅书法作品选》。

(《戏外翰墨》)

陈鸿,清末庵埠人。善画人物,汕头市博物馆藏其《挑刺图》(立轴),高130厘米,横63厘米,画为渔翁忍痛挑刺场面。渔翁抱足忍痛,挑刺者同情、小心地为其挑刺,一孩童在旁观看,神情十分紧张,三个人物的不同表情反映出不同的身份和性格,是件绝妙的生活小品。题识为:“时在戊寅夏四月,拟新罗山人画法于五山十水之室,即奉口尊兄大人雅属并希指正之。”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厚实(1943—1994),普宁流沙人。196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83年起历任中共汕头市常委、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其间兼任汕头市纪检书记、汕头市党校校长、党委书记等,辑有《陈厚实诗文集》。能篆书,结体修长,遒劲平整,婉畅多姿。

(《陈厚实诗书集》)

陈焕章(1892—1984),乳名毓贞,字慈亨,又名秉元,号亨利。澄海隆都后埔村人。幼时在家乡读私塾,后就读于潮州金山书院,及长转读于广州高等师范学校。30岁任广东省参议员,兼任饶平县县长,在职18个月。1933年转任汕头市商会主席,至汕头沦陷时止。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当选为饶平县“国大”代表等。陈焕章后半生独钟于练习书法,他以“诚默斋”为名出版《诚默斋诗词稿》书法字帖和《书法十讲》两本著作,提倡学书要从临篆、隶入手,还须选临多种字体帖式,多看多写,领悟各家书法结构和运笔之长,融会贯通,合炉而冶为自己之体。在后埔村里建有宅府“百里侯第”,内厅“元庐”匾额便为其手书。1922年“八·二”风灾后,南洋华侨赈灾隆都,用善款在隆都后埔韩堤上建成棠荫亭,当时陈焕章任饶平县长,便为棠荫亭题写亭名,气韵贯通,灵动潇洒。

(《书林拾翠》《澄海文史资料》)

陈惠友(1925—2004),潮阳金灶镇沟头乡人。1946年至1951年任揭阳渔湖京岗乡、潮阳关埠下底乡中心小学四科教员兼训育主任,在此期间师从著名书画家十万山人孙星阁,其书画深得十万山人神韵。1952年被粤东行政公署文化科调进怡梨潮剧团任文化教员。1954年被行署文化科调至潮阳元华剧团任编剧,1958年至1960年在玉浦剧团(后转正为潮阳县地方国营艺华潮剧团)任编剧兼作曲、教唱等工作。

(《戏外翰墨》)

陈惠润(1911—2004),字仰吾,号富之。澄海外砂龙头村人。他是澄海开设西医诊所的第一代西医医师之一,长期居澄海城西,平生喜爱琴棋书画,书法擅楷、篆、草,作品常在报刊发表。其所临《兰亭序》,颇得王羲之用笔之妙。

(《书画集萃——澄海首次征集名家书画藏品》《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陈嘉猷,潮阳金灶镇沟头村人。嘉庆年间秀才,为潮州名门塾师。书法走“二王”、赵、董为主导的正统之路,结体紧密端正,笔法圆浑醇厚,存世作品极少。

(《征访册》)

陈江佑(1914—1982),字遇鸿。揭阳榕城人。同邑余梅画弟子。擅用工笔,受民间彩绘画影响很大,尤精飞禽。有《百鸟图》大中堂,设色多彩夺目,各鸟或飞或蹲或俯或仰,姿态不一,动静有殊,漆画彩绘味极浓。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颉龙(1868—1944),字乙骙,号洁庵。揭阳榕城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秀才。蓝元弟子。长期任教,历任广西、潮安、潮阳、新加坡、汕头诸校校长。1924年任揭阳县县长,富庋藏,架藏典籍两万多册,书宗描金篓纸上,圆劲饱满厚重,小字胜于打大字。《百木园随笔》谓“陈大令洁庵,富藏书,喜在书籍做眉批,随手书写,如水成文,淡然无营,亦自可观”。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锦松(1902—1995),学名柏如,又称石庐居士。澄海人。平生酷爱书画,尤精鉴赏。善书法外,也善画兰竹。

(《书画集萃——澄海首次征集名家书画藏品》)

陈进瑞,澄海人。乾隆年间主讲潮阳东山书院。潮阳东山曲水流有其“有本者如是”题刻,任情率意,血肉丰满。

(《潮阳历代题刻》)

陈景仁,名云秋,号俊澜。潮州彩塘金砂陈厝村人。清末贡生,曾任刑部贵州司主事。父敬堂为新加坡著名侨领。陈景仁曾留学日本,精通日语、英语。参加过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运动,在汕头办《汉潮报》,宣传“戊戌变法”。该报亦是潮州首创公开发行之报纸。他是新加坡中华商会、端蒙学校发起人之一,是商会两届副总理,学校首任义务校长。晚年归梓养老。陈自幼研习历代诸家名帖,善写各种字体,书法造诣很深,尤以隶书见称。他深究汉代《史晨》《张迁》等碑帖。所写隶书古朴有力,金石味浓,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形神兼备,为时人所称道,名闻遐迩。现潮州市文星路中段一门额“宋家园”三个大字及兴宁巷38号大门上面石刻“松园”二字均为陈景仁所书,潮州开元寺修建的石经幢上的隶书也是他写的。陈景仁传世的作品不少,丘金峰家藏其写给王显诏的隶书,高120厘米,宽50厘米,是临《张迁碑》之作,该作品有张碑方劲高古的气质。署名为“陈景仁云秋”。胡镇福收藏其写给卿云先生的隶书扇面,九行十八字,写得很精彩,是书道成熟之作。陈景仁墨迹多是隶书,其他少见,胡镇福还收藏其章草墨迹,是作跋的册页,共三页,写得纯熟古拙无火气,题款是“云秋跋”,盖“景仁”印。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景炘,名炎初。潮州城人,住潮州城后铺仔。宣统年间廪生。民国初年曾任教于潮安龙溪中学。擅画花卉,作品秀丽隽逸,富书卷气。书学清代王文治,得其精髓,曾见其写给“非僧仁棣”两件行书,气势磅礴,结体严谨恣肆,用笔遒劲爽健,其中一件是扇面,至今完好无损,另一件是条幅,已经破烂,有数字残缺。行书是陈景炘脱颖之作,其汉隶也深得古法,作品有浓烈的魏碑味道,不落俗套,个性较强。当时潮州各商家请他写招牌者甚多。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景昭(1907—1972),早年负笈上海,毕业于暨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曾于广东省立高级商业学校、汕头礐光中学及广州大学任教,1949年到新加坡,历任端蒙中学校长及中正中学总校教师。陈景昭从教之暇,融情于书画,热心参与新加坡的艺术活动。曾担任新加坡文化部及各美术团体联合主办之多项美展评选委员、中华书画研究会导师及中华美术研究会监察主任等。

在上海求学时,深得谢公展、黄宾虹、叶恭绰等名师指点,并博览各家所藏古今名迹,艺事大进。其画以花鸟为主,受谢公展影响最大,尤以菊花见长。书法各体皆精,擅长正、行、草书,于魏碑用力至深,既有碑的厚重,也有法帖的笔墨韵味。行草书中受叶恭绰影响很深。其用笔运腕,独有心得,书风峭拔遒劲,刚柔并济,绰约多姿,跌宕有韵。

(《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翰墨集珍》)

陈榘(1933—1987),澄海莲下人。195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并于当年被分配到湖北省监利县城关中学工作。1980年荣获“地市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同年调到荆州市教育学院(现为长江大学)工作,任该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并担任荆州市政协委员。

陈榘擅长古筝、扬琴、二胡等乐器,书法颇精,尤擅行书、隶书、篆书。

(陈静娜提供)

陈君励(1925—1984),字锦伟,号梅窗,自署老君、陈燮、爱梅庐主等。揭阳仙桥镇永东乡(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幼年随舅父学画,随本乡陈书春学古文诗词。1951年进入揭阳县文化馆,任《榕江文艺》编辑。1961年调任仙桥学校。1983年受聘至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书画培训班授课。擅书,初宗赵之谦,中年师何子贞,晚年醉心郑板桥“乱石铺街体”。画以梅花见长。作画多题自咏诗。有《莺啼序》长调多首评论历代书法,为书家麦华三所激赏。范昌乾称他“善于构图,画面清静,水墨尤美,诗书画三者和谐结合,可谓揭阳一绝”。有《梅花诗三百首》《金瓯诗集》稿本。今人刘青山主编有《陈君励书画集》。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开贤,揭阳榕城人。活动于清中晚期。与同邑木雕艺人林西科、谢国强齐名。曾参加潮州安政王朝的木雕装饰工程,当时,雇主在开工前招各地木雕艺人,请每人自撰题材各雕成品,再加评议,以决定人选。时陈开贤自报雕“蟹篓”,人皆笑其避难就易。待“蟹篓”雕成,但见篓壁篾眼织细小巧,纹路交错,繁而不杂,而且篓底之蟹共二十多只,神态各异,爬行俯仰,备极传神。其他艺人方为之叹服。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垲,天津人。光绪十五年(1889)任潮阳知县,曾为潮阳西岩问潮泉、后溪古渡天后宫题刻。“问潮泉”三字及落款为楷书,端正劲美,庄重怡然,“问潮泉”下有其所书题记,用行楷写成,冲和淡远,遒劲秀挺。

(《潮阳县志》)

陈昆(民国),号泉六。潮安庵埠人。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曾收徒授画,弟子余翔继承其技法,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颇有成就,亦以绘画为业。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廓连(?—1977),澄海鮀浦乡(今汕头市金平区)人。父琼之,国民党员,曾组织地方保卫团,自任团长。陈廓连初任职于乡、县政府机关,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出任国民党澄海县党部书记长。1946年选为澄海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旋当选为澄海县议会议长。1949年10月往香港,后举家迁台湾,任台北纺织公司安全室主任等。其书法轻灵娴熟,中宫紧收,体态瘦长,神清骨秀。

(《汕头史志》1993年第3期)

陈来凤(1690—1736),揭阳霖田都棉湖人。陈元才之兄。康熙五十年(1711)武举人。擅书,宗王右军、李北海。有题棉湖“花果古寺”匾,点画大度,不乐浮华。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礼传(1912—1998),别字思源,外号晚香斋主。澄海上华人。曾获国立中山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并任“中华学术院”哲士、香港诗书画会会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正风教育出版社,编著出版有《六十年来海外潮州人物志》《陈礼传书画集》《晚香斋诗文瀚墨选》《龙蛇书画集锦》《孙中山心理建设自序书法》《生存与生活》《亲情》《应用文之写作》等专著二十多种。

陈礼传能诗文,善绘画,工书法。其诗格高古,文风朴实,画风隽逸,以意怡情。书法早年得于右任亲授,出颜入碑,融会众体,尤擅章草、小楷。陈礼传的章草飘洒飞逸,奇趣超妙。学古而能变,把碑和帖的用笔、结体、气质、风韵共同糅入古体的章草中,形成洒脱随意、风流蕴藉的用笔气质,又有结构凝练、点画矫健的间架特征。

(《征访册》)

陈良弼,福建海澄人。康熙六十年(1721)任南澳总兵。在南澳深澳金山顶有其两首石刻诗,一首是《登金山绝顶》:“地分闽粤界,人共摄衣观。雾霭岚光小,烟消海宇宽。百年空说剑,此日庆安澜。棠荫留余泽,思君借寇难。”另一首是《九日登金山》:“十载驱驰岛上秋,高峰勒马问丹丘。太平不事安边策,一剑霜寒百粤流。”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盘踞,笔势圆劲流丽,中锋运笔,疾迟交互,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

(《南澳县文物志》)

陈良伟(1938—?),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人。1958年毕业于韩山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30多年。系美协汕头支会会员、潮阳美协理事、峡山书画协会会长。水彩和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市、县级展出并获奖。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到广州美院中国画系进修,所作花卉注重笔墨的写意性和线条的书写性,华丽之中具有清新脱俗的风韵。2004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陈良伟书画选》。

(《陈良伟书画选》)

陈烈彬(1933—1993),潮州人,生于越南堤岸,少年时期与父母随祖父在越南经商。12岁随父母回归故里。他自幼喜欢绘画,小学五年级时曾获全校美术比赛第一名。13岁因战乱而辍学,当彩瓷工人。1950年进照相馆工作,一直到退休。1951年参加“潮州市工人业余美术组”,得名师指导,画艺日高,被选为美术组副组长。1957年油画《出田》入选全国青年美展,收入《全国青年美术作品选》。1959年创作的《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干杯》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还被复制成巨型大画悬挂上海街头。后又编入年画美术刊物《东风》《建国十周年宣传画选集》。接着又创作《庆丰收》《向1960年迈进》,均在上海出版。20世纪60年代,广东出版界向陈烈彬约稿,他创作了年画《旭日东升》《毛主席像太阳》,在广州出版。1960年陈烈彬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1965年创作年画《欢乐歌舞颂英雄》入选全国美术展;创作木刻《金谷山村》,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0年创作瓷塑《白蛇仙子》、年画《南国瓷花》,入选广东民间美术展览。1986年摄影作品《吻》入选广东省第十一届摄影艺术展览,得金牌奖。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林每,福建莆田人。康熙六十年(1721)从征台匪朱一贵,以功拔把总,升守备。乾隆十年(1745),调任南澳总兵,十六年(1751)调任台湾总兵。在南澳深澳蒙庵,有其“瞻屺”大字题书,遒紧健劲,丰润浑茂。

(《南澳县文物志》)

陈龙庆(1868—1929),字芷云,晚号潜园老人。先世为海阳籍,避乱居澄海蓬洲所,因此有两籍。未弱冠补博士弟子员,负笈穗垣吕香谱门,文誉日噪。前后七度赴秋闱,频得复失。遂援例以府经历分闽,后弃去。与台湾丘沧海、梅县杨季岳、大埔何士果,设《岭东日报》社并任主笔,开启民智。1904年,在家门张联曰“家庭办学校,世界进文明”,广招乡中弟子入学,不久创办沦智两等小学兼师范讲习所,复倡立毓秀女子师范学校。其书少见,在鮀浦绎思堂有其所撰的《绎思堂重光赋六章》题壁,隶书写成,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征访册》)

陈玛原(1922—2010),澄海莲阳乡建阳村人。幼承家学,精通潮乐,广涉西洋音乐,谱曲作词皆有造诣,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潮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潮州市民间音乐团顾问,澄海潮乐研究会顾问。陈玛原亦擅长书法,晚年作品多为狂草,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落笔千钧,气势奔放纵逸。发行有《赤叶河》《潮筝古韵》,著有《玛原书法选集》。

陈玛原从小能操潮乐的二弦、椰胡、扬琴、古筝等多种乐器。19岁担任小学教员,后考入浙江衢州新闻大队宣传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此期间创作歌曲《解放大合唱》、潮州方言歌曲《硗仔苦》《刺仔花》《南风凉哩哩》等。1959年他参与潮安文工团的组建工作,并担任该团编导组长,继续从事潮州方言歌的创作实践。1961年调入潮剧团工作,先后担任正天香潮剧团、潮安潮剧团编导组长,他致力于探索潮剧的唱腔和音乐改革,尤其在科学发声和解决男女同腔同调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实践,并先后为神话剧《八仙闹海》、现代戏《杜鹃山》《焦裕禄》《平原作战》等剧目作曲。20世纪80年代移居汕头市,从事书法与古筝的研究,曾应新加坡邀请赴该国举办个人书展和古筝演奏。

(《征访册》)

陈明德(?—1535?),字思准。海阳县下外莆都辟暨村(今属汕头市澄海区)人。陈明德在私塾求学时便接受陈白沙的学说,没有参加科考,专心揣摩“道心合一”的学理,学成后曾在玉林书院、玉华书院、宗山书院等学府讲学多年,受到当时潮汕地方官和学子的尊崇。陈明德能绘画,作品不传,曾画墨竹赠揭阳主簿季本。

(《潮汕文化百期选》)

陈墨夫,别署爱桐山人。潮安东凤乡人。其性静雅,嗜画,入名家黄史庭之门,颇得其师真传,用笔豪放,气韵横生,造意超尘。曾到上海举办个展,得到海上名家鼓励,赞为后起之秀。1931年加入孙裴谷等在汕头组织的艺涛画社,其作品《花开富贵》入选艺涛画社出版的《岭东名家画集》,用笔酣畅,清逸可观。

(《岭东名家画集》)

陈朴庵(1897—1961),原名陈成名,字丁榜,号朴庵,自署朴庐主,以号行。揭阳仙桥古溪玉寨村(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宣统元年(1909)秀才。曾习经弟子。长期任教职。擅诗,与林清扬时相唱和。著有《朴庐诗存》稿本。擅书,宗柳公权、欧阳询,苍劲秀逸。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普之(1911—1950),原名建通,又名兰伽。澄海东里樟林南社人。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年底与张望、陈葆真、金逢孙等发起组织“MK木刻研究会”,由当时的版画家陈烟桥送作品给鲁迅指导,鲁迅把普之的《船夫》《黄包车夫》两件作品选入我国第一部木刻作品选集《木刻纪程》。他的木刻连环画《轮辗》等拓稿,一直由日本友人内山嘉吉保存,先后编入在日本出版的《鲁迅先生与中国新兴木刻艺术》与香港出版的《中国现代木刻选》。

陈普之创作勤奋多产,但多已散佚。其作品现保存于日本和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仅十多幅,却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艺术观和政治倾向。他刻作时,在深思熟虑之后,竟然站立,激情亢奋,引刀直干。如前面谈及的《黄包车夫》,人物风骨嶙峋,目光炯炯,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富于反抗精神的工人形象,画风粗犷遒劲,手法洗练,被评为“中国式的表现派”。

(《潮汕百科全书》,《汕头文物》第17、18期)

陈其铨(1917—2003),号奇明。丰顺人,生于潮州。1929年考入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得李芳柏、詹安泰及王显诏亲授,以篆、隶、草、真融合一体,自成面目,独创综体书法。有《论书》诗云:“笔法传承源一脉,顿提转折道兼通。篇章离合情虽异,点书回互理则同。气韵风神窥品学,纵横欹正显机锋。错综群体浑成趣,篆隶草真共治融。”

1937年抗日军兴,投笔从戎,后随军至台湾。历任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嘉应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晚岁往返海峡两岸之间,于汕头市环碧花园设席课徒,并在韩山师范学院设陈其铨书道馆。多次举办个展及书法讲座,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书道传统。

(《征访册》)

陈奇鸿(1920—1993),揭阳榕城西门陈厝池人。20世纪20年代末随长辈来汕,汕头沦陷后回揭阳至抗日战争胜利,遂定居汕头,开办印染、印刷作坊,精通丝版印制,在当时的汕头埠小有名气。公私合营后,先后在汕头印染厂、第二电机厂工作。工余坚持自学,晚年以园艺自娱,所栽盆景多参加各项展览,远近知名。书作多为行草书,率意放情、清劲可喜,惜身后作品几无存世。

(《征访册》)

陈祺年(1866—1918),字康侯。揭阳榕城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吉林候补知府,以病告假归家。1914年起任惠来县县长两年多,刑简政宽,郭玉龙戏之曰“宰葵二十多余月,赢得慈悲菩萨名”。书法欧阳询,亦研习北碑。揭阳市博物馆藏其行书四条屏,笔画挺秀,章法疏朗,字距变化不大但很连贯。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谦(1913—1999),原名彰谦,又名肖文、肖丹等。饶平海山人。历任汕头市文联主席,汕头市副市长、中共汕头市委副书记,汕头市政协主席等。离休后任岭海诗社社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著有回忆录《履迹思痕》《苑边草》等。擅长行、草书,温润娴雅,笔意流动而神含不露,其间意态挥洒,用笔遒劲,结体妍丽。

(《履迹思痕》《韩师史略》)

陈琴仪(清末民国),澄海莲下建阳人。现存她写给学友陈长淇的信札,书法不仅见功力,也见格调。她主要是受清代帖学影响,用笔劲气内敛,左右盘辟,管随指转,浓纤相间,顺逆互用,结体似漫不经心,却伸缩自如,通篇茂密流畅,为一般女书家所不逮。

(《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陈琼,号韩江,字玉山。明末生于澄海下外都,中年移居潮州,在金山北坡陈厝楼居住,善山水,与黄壁同师翁铨。幼时即能写生,后攻习人物画,但传世作品以水墨花鸟画为多,融合闽、粤两派画家之所长,独出心裁。其画声名远播,作品时人皆宝之,得之皆称珍品。其传略见于《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岭南画征略》《广东画人录》《广东历代名画选集》等。广州美术馆藏有其水墨画《鹭鹚觅食图》,澄海博物馆藏有其《富贵花开图》等作品。

潮州博物馆藏其所画的《修堤图》,反映清代中期潮州人民的修堤情况,全画分“截流抢险”“填土打夯”“筑堤植草”和“演戏庆功”四个部分,反映当时潮州人民齐心协力,修复韩江北堤热火朝天的场面。其中以“演戏庆功”最为精彩,画面是广场上临时搭建的六柱戏棚,台上以竹帘为幕,竹帘两边的“出将”和“入相”门有绣帐为障,帘后可见锣鼓和准备上场的演员,帘前有一桌二椅,奏乐者分坐两边,左边是三人:一抱琵琶,一吹笛,一奏钹;右三人:一吹笙,一拍板,一击鼓,神采各异。台前广场观众人山人海,其中有官员,也有农夫、小贩、奔走叫卖的小童和远处楼阁上观戏的妇女,无不神形毕肖,生动多姿。

(《潮汕百科全书》)

陈瑞琼,澄海莲下建阳人,生活在清末民国。曾先后在建阳养和学校和林培翮山房任教。从其传世手札看,虽是小字,但行笔流畅,字多舒展,中锋用笔,颇见豪气。

(《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陈尚发(1848—1902),又名宗陶。澄海澄城沟下池人。行伍出身,历任潮阳海门中军守备、南澳镇澄协中军都司、广州大鹏协镇等职,曾随抗法名将刘永福入越抗法和赴台御倭。现在潮阳海门莲花峰峰门石阶右侧有擘窠大字“龙”,是陈尚发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示其对刘永福将军的崇仰而题,风骨烂漫,天真纵逸。

(萧泽阳提供)

陈少文(1891—?),澄海岭亭人。两广方言专门学校毕业,曾任汕头自动电话管理委员会总务委员、汕头自来水公司总经理,汕头商会会长。1931年,参与组织修筑汕樟公路,1947年任汕头参议会参议员。其书法常以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潇洒大方、平和娴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汕头市临时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会刊》)

陈实甫(1890—?),揭阳榕城人。陈祺年长子。大学毕业。民国初任榕城敦睦小学校长。1924年12月至1925年3月任揭阳县县长。擅书,今存祠堂石刻“晓风清彻骨”五绝首句,书宗黄鲁直,舒放雍容。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士献(1650—1726),号梅亭。揭阳磐溪都奎地村人。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初任四川荣县知县,有政声,民为其立生祠。仕至南城兵马司指挥。擅书,宗董香光。《百木园随笔》称“偶得梅亭前辈书杜工部七绝诗轴,惜已残破,上款不能识”。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世霖(1919—1993),潮阳溪东人。自幼喜丹青,17岁学画于广州新华职工美术学校,1938年到上海拜王师子为师,学画3年后赴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深造,师从汪亚尘、王师子、唐云等。1948年回潮阳,在多所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为汕头美术家协会会员、潮阳文联顾问。工花鸟,善画金鱼、雏鸡,笔墨娴熟,意态生动。1956年所画《金鱼》入选“全国第二届国画展览”。

(《陈世霖画集》)

陈世缨(1917—2003),字静山,别号小山,署室名憨猿云洞。澄海人。长期在潮州市做文博工作,擅长书画、篆刻和文物鉴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潮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书法以行书和隶书行世,沉厚朴拙,雄健老到,别具意趣。

(《征访册》)

陈书本(1912—1985),揭阳仙桥镇玉寨村(今属揭阳市榕城区)人。十六岁随同村艺人陈时华学泥塑壁画,后又向陈名石学嵌瓷。出师后到饶平黄冈当泥水匠,在黄冈镇即景所画的《众人围听留声机播唱图》,极具生活气息,为在场观众所赞扬。1954年进揭阳县文化馆,专事泥塑工作。1959年进揭阳县工艺厂。擅泥塑、漆画,所作生动传神。亦能国画。孙淑彦主编刊印其遗作成《陈书本作品选》。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斯鸣(1925—2007),普宁人。毕业于普宁兴文中学、桂林国立汉民中学、国立厦门大学。1939年参加地下组织,长期从事青年学生工作。1981年参与筹建汕头大学工作。曾任汕头大学书法学会会长,汕头市老年书协理事、名誉理事。善隶书,其书师法汉碑张迁、曹全,旁涉清人金农、李瑞清。其书有清人味道。

(陈红冰提供资料)

陈暑木(1901—1988),澄海樟林人。生于泰国,8岁时回中国读书。1926年在泰国创办《晨钟日报》。1932年夏考入黄埔军校第八期华侨特别班,同年北上抗日,转战于河北、热河一线,参加过长城抗战各对日作战战役。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暑木回乡组织民众抗日,1939年调任饶平县县长,在任内组织饶平民众打游击战、伏击战,抵御日寇。后又任揭阳县县长。1981年,陈暑木作为国家邀请的唯一泰国华人代表,赴北京参加辛亥革命纪念大会,199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华侨与抗日战争展览”,展出了陈暑木的这一事迹。著有《陈暑木诗文选编》。

陈暑木兼善诗书,榜书、小楷均极精妙,其在饶平石壁山上题有“锦绣河山”四字,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气象浑穆。

(《陈暑木诗文选编》)

陈舜羌(1919—1987),潮安县意溪镇莲上村人。1934年开始当木雕学徒,师从张鉴轩,进步很快。1954年师徒二人应邀到广东省美术创作室创作潮州金漆木雕,有近百件作品问世。1955年他创作的《蟹篓》,参加波兰国际艺术展览会,获三枚纪念章。1957年师徒合作的金漆木雕送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展览会展出并获奖。20世纪80年代退休后先后参加潮州开元寺等处古木雕修复工程。1986年任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陈舜羌儿子陈培臣继承父业,在潮州城百花台创建“陈舜羌金漆木雕研究所”培养人才,创作金漆木雕,畅销国内外。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松圃(1894—1976),潮州城人。画家陈典之子。松圃继承其父画坊,终生经营,招牌沿用“陈典”字号,以致有人误认他就是陈典。画店位于潮州城昌黎路,占地十平方米。主要画人像、佛像、神鬼群像,曾为某华侨绘韩文公像,该华侨对陈松圃作品十分满意,来信称赞他“妙笔传神”。陈松圃作画用大画板,靠墙树立,画纸四边黏糊贴于板上,用纸捻灰打稿,站着作画,描线、渲染皆方便。渲染时,画面先用清水喷湿,后用淡墨多次染成,称为“洗托”,表现雨景特别有气氛。1949年后,松圃画店生意冷落,晚年生活清贫,终日闲坐店中。偶有顾客请他画老人相、祖公相,所得酬金低微,不足维持生活。他曾对丘金峰叹息:“人生不可以画为业。”1976年寿终,享年83岁。

潮州各画坊,维持到1949年后的不多,维持至“文革”时期的就更少了,“文革”后仅存陈典画坊及庄叔舆画坊。陈典、陈松圃都以画佛像为主,兼善画山水、花卉。松圃曾于1964年至1975年先后为丘金峰画过几幅山水,其一是《水榭攻读》,作于1974年,该画纵70厘米,横35厘米,画面群山隐隐,山脚下的丛林里深藏屋宇,室内老翁手捧书卷,小童侍茶一旁,山坑水从屋宇下流过,画面层次丰富,雅俗共赏,是潮州民间山水画家的代表作,美中不足的是作者书法水平太低,他认认真真写了:“韩江松圃作”。另两幅小册页(每幅纵18厘米,横27厘米)作于1964年。1974年丘金峰要求作者补款,作者不乐意写字,只盖了三个章。以上三幅山水画风格雅致,都极尽渲染(洗托)之能事,有树木处必加染,天空、水面也渲染,仅于某些显凸处留白,使画面亮起来,不因渲染而灰暗。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素(1893—1981),字予龄,号慎五、无那。潮安人。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参加学生军,光复潮汕,曾主编《汕头新报》,任普宁饶平县县长。创办武汉《中山日报》。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港澳总支部执委兼书记长,抗日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书法各体兼善,著有《东海吟草》等。

(《征访册》)

陈泰年,又名芝,字式瑞,号东溪。清代潮阳河浦人。陈英猷弟,从小受哥哥的熏陶和教诲,发奋向学,刻苦攻书,富有聪明才干。陈泰年二十三岁时考中庠生,三十四岁进京参加礼部会试,次年出仕任浙江於潜县令。他为官清廉,治政有方,秉公断事。在河浦叠石山,有陈泰年所书“海阔天空”等石刻,皆雅健浑厚,笔力内藏,刚而不露,极为沉着。

(《河浦乡情》)

陈天啸(1898—1978),号天啸外史。潮安庵埠人。生于木工世家。自幼攻读古典文学兼学中国画,青年时代在乡里就小有名气。20世纪20年代末到香港,任天真石印局画师。30年代被聘为上海美术学校专科教授,上海东吴大学文学、美术教师,参与组建杭州中国画院。

曾先后在温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反响热烈。20世纪30年代初期至1949年,漂泊欧亚各国,曾先后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意大利、法国、瑞士等11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总计达百余次之多,盛况空前,受到各地观众特别是华侨的热烈欢迎。得到不少国家政府官员、华侨社团及学校的展出邀请。当地华侨报纸曾评论说:“斯为首创,关系我国国粹。”5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二届全国画展上,他的国画《梅花》两次获奖。50年代末被错划为右派。

陈天啸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海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将七成收入捐赠给当时宋庆龄、何香凝主持的“中华妇女协会抗日救国后援会”,得到蔡元培、王震、叶恭绰、林森等人的赞赏。

陈天啸书画艺术用笔劲健,寓意深远,功力非凡。少时书学钟、王,兼学苏、米。继学颜真卿及夏承碑,画宗石涛、复堂辈。其画专研徐天池、陈白阳,以古拙脱俗为美。擅山水、花卉、人物,尤以画梅特工,写竹颇示己意。

每次出展时,他必演奏古琴,时人誉为“诗、书、画、琴”四绝。其艺术上的成就名扬海外,张大千先生曾许以“梅竹之友”,叶恭绰先生誉为“邦家之光”,原中国美协主席邵宇为其题字“艺德永存”。陈天啸有著作《国画存津》一册,《放庐艺刊》两册,《天啸之画》两册。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陈天啸画辑》。

[《中国美术年鉴·国画家陈天啸传略》(1948年)、《陈天啸画辑》]

陈天资,字汝学,号石冈。饶平人。生于嘉靖年间,系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湖广布政使,晚年归里,钦赐进阶一品,并敕封“真乐翁”。住饶平县东界大埕。

陈天资擅书法。曾于饶平东界区龙湾乡西北面普陀岩(又名上湾岩)题诗《九日游普陀岩》:“海国深秋乐事稀,普陀岩下扣禅扉。寺经岁月几僧在,木落山空一鸟飞。欲觅黄花迷旧径,暂从玄圃问真机。题糕忽忆当年事,插遍茱萸酩酊归。”款识为“明湖广布政使陈天资”。陈归故里后,曾撰写《佘氏族谱序》及《东里志》。《东里志》为手抄本,经数百年流传而不废,是粤东现存地方志书中较早的一部,为史家所重视。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铁汉(1928—?),又名少铧,斋号碧海画苑。潮安人。自幼喜爱美术,师承家学,担任小学美术教师十多年,曾任浮洋镇庵后小学校长,后从事美术工艺设计,任汕头陵海美术工艺厂负责人,产品销全国十多省市。擅长丝版制作及设计小连环画图片等实用美术。作品精工细致,古朴典雅。其人像写真、历代名贤图像绘制深受客户喜爱,对仙佛、仕女、山水、花卉、走兽、虫鱼、名将、博古界样样均能,油画、水粉画、电影广告、舞台布景、商标设计等均能按客户要求制作。作品以民间画与文人书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艺术风格。

(《征访册》)

陈廷对,福建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科试状元,曾任南澳巡检,崇祯二年(1629)任南澳副总兵,善草书,题有《金山》诗:“九日登高处处同,谁从岭表控闽中。搀枪已就星躔落,格泽还凭霜露融。碧海洗兵堪对酒,青山秣马欲追风。丹心不用茱萸佩,叼沐皇灵重化功。”此作笔势圆劲流丽,中锋运笔,疾迟交互,凌空取势,痛快沉着,直按直提,甚有笔力。

(《南澳县文物志》)

陈廷杰(1867—1941),字莪士,普宁洪阳人,举秀才,后东渡日本,进宏文师范学院。1905年回国,曾在潮阳东山、普宁三都高等小学堂任教,民国后迁汕头。其能诗擅书,与张兆熙、陈芷云等日夕唱和,时称“鮀江六老”。其书法受何绍基影响极深,又渗以“二王”、张旭、怀素等法帖,骨力遒劲,雄健气足。

(《汕头文物》第17、18期)

陈抟夫(1901—1978),笔名洪岩樵叟。普宁洪山乡楼上村人。1929年侨居泰国,初当杂工,后办实业。1957年组织泰国红黄蓝球队到中国观光、比赛,受到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接见。在“五一节”登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后,书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返泰后,遭当局怀疑,被囚五年,于1962年经亲友营救始出狱。擅书画,曾与泰国潮属书画家庄礼文兴办雅庐书画社。书宗“二王”和清代刘石庵。著有《书后闲话》和《余光拾墨》,均为他平生研习书法经验之谈。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望(1922—2006),揭阳棉湖人。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木刻创作,毕业于广西省立艺术师范学校。1946年由重庆赴泰国,任华文报社美术编辑。1949年夏回汕,任《团结报》编辑、《潮汕日报》美术编辑。1953年调广东省美术工作室。195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1958年任《汕头日报》美术编辑。1960年后,历任汕头专区文联、汕头地区文联副主席、汕头画院副院长,后任汕头市文联名誉主席、汕头画院名誉院长等。作品被法国及国内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1991年获“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出版的作品有《木刻选集》和《陈望版画集》《陈望国画集》《陈望版画新作》等。

陈望在1949年前的木刻创作,是直接受当时左翼文艺思想的熏陶,同时也受到西欧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存在着珂勒惠支和米勒等艺术大师的“影子”。1949年后,他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成了生活的主人,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农民对文化渴求以及对建设新农村的决心和憧憬,都在他的作品中生动和形象地体现了。

(《潮汕百科全书》)

陈伟烈(1904—?),澄海鮀浦人(今属汕头市金平区)人。1924年,自汕头私立回澜中学毕业后,投考广东大学不中,转而负笈上海群治大学,曾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初,转学广东大学法律系(同年底,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1929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在学校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任职于潮阳、澄海、揭阳、汕头等地国民党党部,1939年被聘为省府参议,负责在潮汕沦陷区开展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汕头市党部书记长,兼潮汕区11县市局党务督导,1945年后任汕头市参议会议长等。陈伟烈任汕头市参议会议长期间曾规划筑东南长堤、建华侨新村、兴筑南潮等“三大建设”,还曾参与筹办潮州大学。1949年底,陈伟烈往香港,翌年再往台湾。

其书法楷隶相参,隶意浓厚,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颇具个性,奇姿异态,稚拙古朴,拙中带巧。

(《汕头史志》1993年第3期、《汕头市临时参议会第一、二次大会会刊》)

陈文希(1906—1990),揭阳渔湖白宫村人。自幼钟情于绘画艺术,幼年读私塾后,负笈揭阳县城,之后到汕头读书。中学毕业后,初考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再转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毕业后,曾执教于汕头多家中学,并担任韩山师范学校和汕头南侨学院讲师。1948年起定居新加坡,从事教育和美术研究、创作工作,为南洋美术专业学校讲师、新加坡美术研究会及艺术协会会员。出版有个人画集8册,曾获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新加坡总统尤索夫授予其公共服务勋章。

陈文希国画受其师潘天寿影响,继而受黄瘿瓢、齐白石影响。花鸟画受徐青藤、八大山人的影响,而没有为古贤所囿,重在师法自然。中年后又钻研西洋画,从后期印象派、表现派、野兽派、立体派到抽象派,无不认真学习,深入其中并汲收各派精华和技法,融为我用,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论者以为,“陈文希氏的技巧乃冶各家不同作风于一炉,即将传统的中国画法与现代的西方作风合而为一,但是在作品所表现的创作上,却保留着其独特的中国笔法”。

陈文希致力于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尝试与创作。其西洋画由写实入手,融全印象派的色彩效果和野兽派的创作手法,并发展成为非具象的特点;其中国画能从造型入手,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既有中国画的传统特点,又富于现代感,实际上是传统中国写意画与西洋现代画融合的结晶。其画风强烈厚朴、泼辣豪放,不落俗套,自立艺术门径,以成功的融合中西艺术的技法,而被著名书画家王学仲称为“东方之毕加索”。

所作《葫芦鸡》中,画家满怀激情,舞秃笔如蛇矛。潇洒出尘的笔法,摇曳着淋漓酣畅的墨彩藤枝的纷披历乱。几个葫芦深浅不一,意在其神而形似脱;三只鸡在觅食,用色画鸡身,再用墨粗略勾出其线,便是栩栩传神,既融入西画的色彩效果,而不失中国书画的笔法墨韵,达到继承、融合、发展、统一的高度一致。

(《陈文希画集》)

陈吾(1924—1995),海丰人。擅长水彩画、中国画。早年曾在汕头生活,1944年毕业于广西艺师。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作品》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秘书长。作品有《峡谷涛声》《远眺橘子洲》《南海》等。

(《征访册》)

陈武升(清末民国),普宁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汕头建存心善堂,带徒弟何翔云应聘,同潮阳、澄海嵌瓷艺人竞技,获得好评。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熙壁,澄海苏湾银砂人。乾隆十七年(1752)中恩科进士,其祖父春英则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号称公孙进士。现澄海建阳龙舌铺斯友祖祠有其手书画像赞。此作藏露结全,逆入回锋,多为圆润,笔道停匀,腾挪起伏,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字形趋扁方,字势横展,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书林拾翠》)

陈贤忠(1934—2004),潮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韩山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1964年转入潮州市彩瓷厂。1979年被评为工艺美术技术员,先后担任厂胶印设计室主任,总厂研究所业务负责人,瓷用花纸厂副厂长等职。在任技艺室胶印负责人期间,潜心研究陶瓷生产的胶印刻制、花样设计和瓷用花纸印制技术,追求胶印工艺达到手工绘画效果。研制设计的作品线条刚柔得体,再现手绘精彩笔法,有效进行批量生产。图面创新上,运用书法篆刻深厚功底,创作了潮州彩瓷产品底标“中国潮彩”,使用几十年,已是传统专标。创作的以纯胶印操作的餐茶具花面,得到用户、同行好评。与此同时,做好技术的“传、帮、带”,培养出一批技术人员。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显达(1921—1986),曾用名伯琦。幼时就读于樟林广智小学,于汕头大中读完初中后,到香港珠江中学读高中,后到万国美术学院学习。1939年至1941年在广智小学、饶平下堡乡中心小学任教。1942年与杜国庠到广西桂林找其叔陈卓凡。1943年在四会县政府任科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樟林,后到澄海县党部任宣传委员会秘书。1946年曾任汕头市党部宣传干事。1948年在香港参加民革。在香港期间,以“阿琦”为笔名在中共机关刊物《群众周刊》发表漫画,宣传革命。1950年,在陈卓凡帮助下,经人介绍到若瑟中学任教。1951年回家乡参加劳动。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长期遭受批斗。直到1978年摘去“地主帽”,才真正恢复自由。1984年,省政协李洁之、胡希明两位副主席联名向省统战部推荐安排他在文史研究馆工作。1986年4月,他接到省有关部门的通知,要求他填写其个人简历等情况后到澄海县文联上班。可惜的是他回家后刚填写完有关简历等情况就突然去世。

(《樟林塘西》《征访册》)

陈香泉,又名陈泽。清朝道光年间人。家住潮州城柳衙巷。善画人物,也画屏风松鹤,艺授詹沄。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湘兰,祖居澄海隆都,随父来潮州城石牌巷居住,遂为潮州人。陈系富家女,自幼喜欢书法,尤擅隶书,师从陈景仁。其书法艺术闻名于民国。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小豪(1888—1950),潮安庵埠人。民国初毕业于汕头华英中学。1918年,在汕头创办《民声日报》,开辟“暮鼓晨钟”专栏以针砭时弊。1925年12月,在民众要求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中,华英中学校长英国人华何力把校权交出。小豪被推为校长,更校名“南强”。1943年潮汕饥荒,陈小豪上书县政府请减征粮,并为文登载于汕头报陈其事。1946年,为汕头市参议员。陈小豪能诗善对,擅书法,曾书杜甫《秋兴》八首四幅送广州书法研究会主任劳适予评定,后送南京全国书展,积书法作品成《南村存稿》。用笔沉厚劲健,气势开张,真气弥漫,魄力不凡;笔画劲健厚重,字体秀美,法度严谨,神采焕发。

(《庵埠志》)

陈修龄(1900—1982),潮州城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会员、潮州市政协委员、潮州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陈修龄昔年毕业于潮安金山中学,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达40年之久,一生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在教育和艺术创作中堪为典范。他从小喜爱美术,长期刻苦自学,从潮州刺绣、彩瓷、木雕等民间艺术中吸收养分,广征博采,艺事日进,教学之余,常伏案作画,时有佳作面世。其作品内容丰富,山水、花鸟、人物等都有所描绘。他既擅工笔,也能写意,有全国知名画家曾誉之为“能文能武”。陈修龄的作品,以工笔菊花最为精彩,工细精妙,形质俱佳,生气盎然,赋色明丽而不妖冶,笔法工整而有力气,风格明净、清新、隽逸、雅致。陈修龄昔年画蝶学岭东画蝶名家胡楷技法,采用炭精粉画蝴蝶翅膀,以加强质感和动感,使之更显得栩栩如生。蝴蝶的黑眼睛周围以白粉勾勒,更为传神。他收集蝴蝶标本,潜心研究,作起画来胸有成竹。代表作《蝶恋花》构图新颖,色彩缤纷,菊花丛中粉蝶成双成对、翩跹起舞,一派生机。另有代表作《百蝶图》,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将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蝴蝶集中于尺幅画面中,构图聚散有致,开阖有度,群蝶起舞,刻画入微,神态毕现。更于绿茵草地上,淡描数朵争妍斗艳的花朵,更烘托出春光明媚、繁荣昌盛的景象。墨工室收藏其工笔菊花、蝴蝶条幅,纵128厘米,横28厘米,作于1972年1月,署“绍彭陈修龄设色”,画面有红、黄、白各色菊花八朵,蝴蝶三只,两只对舞,一只停在花上。菊花设色华丽,层层加染。陈修龄在“文革”时期没有受到冲击,每天作画不止。时纸张紧缺,他常用学生作业纸练笔画兰草。陈修龄为人谦和、谨慎,甘居一隅,辛勤耕耘。晚年退休后,还应邀到工艺美术部门传授工笔画技法,培养设计人员,门生众多,有的现已是工艺美术行业中的佼佼者。1986年1月,潮州市文化部门在东门楼举办“陈修龄先生国画遗作展览”,展出陈修龄创作的国画作品六十多幅及部分金石篆刻,深得观众赞赏。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秀升(1870—1932),字钟毓,号天问先生,别署白云野史、黄石东邻、桂山小隐、希夷第二、太瘦生等。潮阳贵山都华美乡人。幼聪敏好学,四岁入塾,五岁识字千计,能切四声。光绪九年(1883)应童子试第一,十五年(1889)中秀才,入潮州金山书院,受业于翰林吴玉臣门下。十七年(1891)偕族叔陈龙友入双髻山石室治经济之学,以为当时时势,外侮将至,而深究兵事、地理、外交,以待时用。二十三年(1897)入国子监。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仕出无门,顿感失意,遂在乡倡办联立界河小学堂,翌年任潮阳县劝学所所长。历任潮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六都高等小学堂校长。1924年倡办桂屿文学社,任社长,以研究文学为职志,保存国粹为宗旨,主撰《桂屿文学社季征》共两期。晚岁闭门谢客,沉酣哲理、诗文、书画、医学,采辑《孔门学案》。今人汇辑其遗文为《天问楼集》。潮阳贵屿北门村有其所书石刻,用隶书写成,运笔沉着,稳而不板,入以方笔,出以铺毫,方整劲挺、古拙雄浑。

(《潮阳县贵屿镇志》《儒学在潮阳》)

陈衍虞(1699—1688),字伯宗,号园公。海阳县秋溪(今潮州潮安区)人,居潮州城铁巷。其父陈延策,崇祯年间贡生,在乡里教授诗文。衍虞自幼随父读书,专攻诗文。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出任广东番禺县教谕,升任广西平乐县令。后以老乞归。

陈衍虞的书作,笔致稳重而隽逸,柔中有刚,神韵生动。现存笔迹有开元寺前大照壁上石刻“梵天香界”,潮城管巷火神爷庙前照壁石刻“阳海阴晴”。

陈衍虞归里后,以诗自娱,建“种墨亭”,修湖山胜迹,优游其间,所著诗文甚多,有《蔚园文稿》《莲山续文稿》《照潭集》《色乘论》《序录》《种墨亭后集》《尺牍》,还有哭陆汉东(陆竹溪后人,我潮名士)诗等。相传陆汉东与陈衍虞为莫逆之交,汉东忽卒,衍虞苦之以诗:“乱后无家家转多,芝坪桄岸各营窝,二乔不并铜台锁(公多内宠),千里常随铁骑过(两地往来每尾兵后)。墨浪吹纹成豹彩(善书),楸坪落子烂山柯(善弈)。茫茫地下今埋玉,黄鹤双歌听得么?”

(《韩江记》《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阆中(今属四川)人。宋端拱元年(988)登进士第。咸平二年(999)任开封府推官,时因上书针砭时弊获咎,被贬至潮州任通判。在潮虽不满二年,却关心民疾,重视教育,修建了孔子庙、韩愈祠堂,并在各地开办了些学校,培育了不少才士。其时鳄鱼遗种肆虐,在韩江硫黄村吞噬了个姓张的孩童,陈尧佐派了百余名勇士把鳄鱼捕获。他亲自撰《戮鳄鱼文》,宣布恶鳄的罪状后,把鳄鱼当众杀死。

陈尧佐对潮州有着深厚感情,回京后曾写有《送登第归潮阳》:“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潮州自此有了“海滨邹鲁”的美称。潮人没有忘记陈尧佐的功绩,每年二月中旬,龙湖村民都要举行舞蛟龙游园活动,以示纪念。在潮州历史上,陈尧佐与韩愈并称“韩陈”,足见其功早与韩愈齐名。景祐四年(1037),陈尧佐拜相。

陈尧佐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著有《愚丘集》《遗兴集》《潮阳编》《野庐编》等。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一松(1498—1582),字宗岩,号乔东,晚年自号玉简山人。海阳南桂都(今属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登癸卯科举人,二十六年(1547年)登丁未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除兵部主事。后历任湖广佥事、广西苍梧道佥宪、福建粮储参议、湖广副使、陕西参政、福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应天府(今南京市)尹等地方官职。所到之处有宦声,去职时民遮道挽留,又为其立生祠崇祀。隆庆六年(1572)二月至万历元年(1573)九月,任大理寺卿,不避权势,竭力平反一批冤案,深受朝野正义人士赞扬。万历元年九月,迁任工部左侍郎,督修皇陵加俸服一级。乞省墓归乡,闭门谢谒。后卒于家,皇帝下逾祭葬。曾筑室讲学于玉简峰甘露岩,著有《玉简山堂集》10卷。

陈一松书法今传有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村“刺史刘公祠”与“大夫堂”二匾、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林氏家庙”匾、潮安区彩塘镇境内桑浦山甘露寺“玉简书院”石刻。以上书迹皆为行楷榜书,唯仙都“林氏家庙”匾有“兵部尚书翁万达赠”“工部侍郎陈一松书”上下两款,余皆无款。(陈振鹏提供)

陈乙星,号天枢。潮州城人,居铁巷。自幼聪颖好学,弱冠以书画音乐知名。三十岁左右,创办世馨小学,自任校长。“五四运动”时,潮安各界掀起抵制日货高潮,他自编自导救国新剧,在世馨小学演出,颇有影响。抗战开始,潮城遭受空袭,陈乙星避居黄金塘乡,仍以教学为生。后因外出时适逢山洪暴发,与女儿齐溺毙于水。其画学吴昌硕,有较高水平。曾画扇面墨梅花一幅,构图疏聚有致,用笔简练有力,用行书题诗,笔画浑厚刚劲,书画并美。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亿谦(1901—?),笔名陈谦。澄海溪南埭头人。14岁便在东里樟林画家温德庵的指导下专攻工笔画,18岁回埭头开画馆以画头像、富绅像为生,潜心钻研画鲤鱼的技法,所画鲤鱼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备受行家的好评。后经常应邀到澄海县文化馆作画参加展览并被收藏,其子孙几代人均承家学,以画鲤鱼名世。

(《征访册》)

陈翼(1846—1900),字鹤生。澄海莲下建阳人。同治年间潮州府试第一,继又授业于探花陈子砺门下,诗词书法皆精妙。一生设帐授徒,桃李盈门,淡泊度日,严课子孙,勤奋向学。遗作有《陈鹤生先生诗课遗稿》。书法笔画清秀,圆转遒丽,间架方正,字势横展,重心平稳,显得严谨端庄。

(《书林拾翠》)

陈银笋(1889—1983),又名长淇。澄海莲下建阳人。少时在家做手工。30岁才开始读书,由陈瑞琼老师授教三年。33岁随老师同往樟林培翮山房任教。后又回家乡仰荣家塾、协顺书斋任教,边教边进修诗文、书法,前后三十多年。其小楷结体匀称,点画一丝不苟,颇见功力。

(《澄海历代书法概览》)

陈英飞(1933—2010),笔名石草。潮安人。生于泰国,幼年随父母回国。196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62年开始从事剧本创作,任潮安潮剧团编剧。1978年调任潮剧院编剧。主要作品有《袁崇焕》《德政碑》等。出版《陈英飞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出版),戏外之余,对书法颇有研究,擅行、草书。

(《戏外翰墨》)

陈英皋,潮州城人。善书画。20世纪50年代在潮安一中工作,任学生宿舍管理员。那时该校的美术教员主要是郑茂熙、林白桦,不教美术的画家有庄华岳、蔡瑜、黄孝仁;至于陈英皋,学生只知他会写大字。每逢节日、校庆或政治宣传需要写大字时,少不了派陈英皋的差,而美术工作,未见陈英皋显身手,只有到过他宿舍,见到他画作的人,才知道他画得很好。曾闻其宿舍墙上挂有幅风景炭精画,非常精美。陈英皋经常身着四口袋中式衣服,戴着眼镜,瘦个子,略微弯腰,工作耐心。胡镇福藏陈英皋行书册页二幅,写得随和圆美。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英猷(1676—1752),字式霭,号石泉,门人称为“叠石先生”,民间称为“死国师”。潮阳河浦人。陈英猷4岁开始认字,14岁参加乡试考取庠生。在河浦叠石山上扩建书斋,招纳门生。他专攻《周易》,研究孙吴兵法及武侯阵法,评选《史记》《周礼》《秦汉》等书。他认为《周易》疑义殊多,并提出见解,历十四载撰写《演周易》四卷。其书法笃实纯厚,骨力遒劲,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

(《河浦乡情》)

陈映曦(清末民国),字晓棠,号石颠、磊落小隐、石颠山人。澄海人。生平镌印谱十余卷,篆刻高古朴拙、气势博大,苍劲雄奇。

(《暹罗澄海同乡会成立一周年特刊》)

陈永铎(1940—2006),达濠人,电影三级美术师,曾任潮阳县影剧院宣传组副组长。1961年毕业于汕头艺术学校,后随刘昌潮学国画,所作墨竹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奔放不羁,不拘泥于形似。作品多次被选送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展览。曾为美协汕头支会会员、潮汕国画会会员、潮阳美协常务理事。

[《潮阳美协会员名录会员作品选》(1990年7月)、《征访册》]

陈咏文(1925—2000),字铭赋,号人诗。汕头市金平区鮀东桥头人。早年耕田,晚岁耕砚。知天命时,弃田事砚,服务乡民,设“鮀农斋写处”于鮀浦直街,晚号老鮀农。晚年皈依三宝。能书法,曾主持1990年鮀东首届书画展,并任鮀东书画社名誉社长、升平区书画协会成员。能诗,所作平和,常以俚语入句。

(《征访册》)

陈用先(1901—1965),饶平县黄冈镇人。教育界知名人士,饶平二中第一任校长。青年时随兄到泰国半工半读,1921年回国,考进中山大学,专攻博物(即生物)兼修外语。1926年中大毕业后,执教于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与詹安泰、李芳柏为挚友,协力推行新教育。1926年回饶平,首任饶平县第二中学校长,连续12年。在校努力革新学制,招聘优秀师资,扩建校舍,设置图书馆、实验室,奠定发展中学教育基础,并致力公益事业,曾任黄冈中山公园管理处主任,为黄冈丁未革命烈士纪念碑手书碑文。抗日战争时期,到潘段、长彬、大埕等村小学任校长。1949至1950年再出任饶平二中校长,1951至1953年执教饶平一中。因受极“左”路线影响,于1953年被诬下狱,1961获释,1965年病逝。1986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其无罪,撤销原判,恢复名誉。

饶平黄冈中山公园中的“黄冈丁未起义纪念亭”有其所书的《黄冈丁未革命死难烈士纪念亭碑文》,楷书。款曰:“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第二师第三团团长抗日将领钟芳峻敬,饶平县立第二中学校长陈用先敬书。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日竖。”

(《饶平县志》,黄外浩提供)

陈由亮(1925—2003),澄海隆都前美村人。历任澄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科教(文)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党校副校长等职。退休后从事文化活动,参与并主持点校嘉庆《澄海县志》,编写《澄海四百年大事记》,后受聘为新编《澄海县志》副主编。主编《晚晴集》《王天性集》,著有《苜蓿集》。曾为汕头岭海诗社社员。其书法多为小楷,端正方整,秀雅和劲。

(《征访册》)

陈玉堦(1889—1952),字璇玑。普宁占陇镇四德村人,生于潮安。武进士陈见田子。两广工业高等学堂毕业。历任金山中学和韩山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师。1942年举家迁回普宁,创办三民小学。能画,擅长山水、花鸟,以中西画艺结合,形成较有个性的画风。有长卷国画《金山全景》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代表作有《江东图》《潮州西湖全景》。其后人亦多能画。1985年普宁县举办“陈玉堦家庭书画展览”。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元才(1694—1778),字汉光,号健亭。揭阳霖田都棉湖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武举人。后封文林郎。性喜任侠抱不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甚得乡人及知县陈树芝好评。乾隆六年(1741)以举人身份赴鹿鸣宴。擅书,垂心颜鲁公。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元德,普宁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巴县知县。乾隆十年(1745)参与编修《普宁县志》。能诗,工书,书法“二王”。今普宁县马嘶岩有他在乾隆年间书撰的行书诗碑,跋为“马嘶岩,唐大颠师初创道场,韩夫子方外交实始于此。乙丑兴修普志,得悉其详。寄题二绝句,百花洲陈元德草”。字体遒媚,点曳亦工。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元章(咸丰间),字燮山,号巴凌樵子。在潮州城以画为业。擅画花鸟,作品精细,书法也佳。陈元章作品不多见,画友翁桂芝先生家藏四幅,中有两幅系绢本花鸟画,每幅高96厘米,宽24厘米。一幅画紫藤燕子瀑布,紫藤自左边向右边生发,占画面主要地位,叶茂花艳,藤下(画幅正下方)出口流水潺潺,空中一对燕子比翼双飞,另一只燕子在藤上观望,画面描绘春暖花开、小鸟歌唱的美好景象。题字为“蕊生三兄雅正,燮山陈元章”,盖二方小印,一为“元”字,一为“章”字。另一幅右下角画地坡、石头、茶花,画面中部右边向左画二花枝,花枝上各站一只鸟,一上一下,两相对望。题字为“仿包山子笔法,燮山”。盖白文印“元章”。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沅(1885—1958),字梅湖,号光烈。饶平隆都大巷(今属汕头市澄海区)人,秀才。早年在泰国曼谷等地经商,任泰国中华公学学监。民国建立后在粤军、广东高等法院等任职,曾任广东通志馆编纂。1939年汕头沦陷后汕头市伪政府成立,陈沅任秘书长、警察局长,后任东区绥靖督办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1941年春自以迂戆为由辞官,后剃度受十戒并灌顶皈依佛门。其题刻于南澳叠石岩上的“天南法乳”,容夷婉畅,编著的《南澳县志》稿本,书体行、草、楷皆备,娴熟娟秀。

(《征访册》)

陈运彰(1905—1955),潮阳铜盂人。原名陈彰,字君漠,又字蒙安、蒙庵、蒙厂、蒙父,号华西,斋堂为证常庵、华西阁。历任上海通志馆特约采访、潮州修志局委员、之江文理学院、太炎文学院及圣约翰大学教授等。擅书画,精篆刻,工诗词,又喜印章。

陈运彰喜《兰亭序》,连居室名也称为五百兰亭室。汉、魏、唐、宋碑帖收藏极多,并详加考订题跋。在欣赏大量名作的基础上,陈运彰的书法由“宋四家”上窥褚遂良、“二王”,从而使其书法具有平淡而又痛快、潇洒中见天趣和浓烈的书卷气的特点。

陈运彰挥毫时得心应手,运笔十分讲究,点画及转折均极为精到,行笔中强调了起伏顿挫,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他还巧妙地将“二王”、欧、褚诸家融为一体,又加入浓厚的隶味,使笔画粗细有变,既瘦劲飘逸,浑穆圆润,又绰约多姿,和谐自然。陈运彰的草书,圆转流畅,蕴藉典雅,深得王羲之之韵味。而其行书则笔画圆润,流转秀逸,字体娟秀,行间宽疏,温文尔雅,含有宋四家的风格。(《征访册》)

陈章滨(清末民国),号石流。揭阳桂岭古溪乡(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擅诗词、书画、篆刻,有墨迹稿本数册传世。书法宗颜鲁公,篆刻师汉印,西泠印社张耕源读其印,称“极具汉铸印风范,非有相当功力而不可为”。有自撰自书联,颇可见其治学精神:“惜精神,闹中取静;做学问,忙里偷功。”卒时仅三十余岁。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哲,澄海人。高振之弟子,其擅长花鸟画,特别是画鹌鹑和紫藤,20世纪50年代曾和刘昌潮、蔡光远等老艺人同赴北京献艺。用笔潇洒,用墨淋漓,自然流畅,全在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之中。其风格以清高秀逸和超凡脱俗的格调取胜。

(《征访册》)

陈哲明(1890—?),学名天寿,号戒怒,乳名来庆。澄海樟林南社人。1917年南渡马来亚创业,开采锡矿,又从事粮食、椰油、杂货、肥皂等生意,也曾设帐课徒。陈哲明为人温文尔雅,磊落慷慨,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历任霹雳火葬会财政、霹雳佛学社副总理、德善堂副总理、各寺院名誉理事、韩江公会及育华学校文化主任等。

陈哲明1957年回乡捐资重修公益设施,如樟林的东官路、石汀渡的二处凉亭,均有其所撰书法,由此二件作品而论,其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别具神采。

(《马来亚潮侨通鉴》《中国纪游》)

陈镇庭(1898—1963),字振庭。澄海城北人。1939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在学期间,成绩卓著,受到刘海粟、谢海燕等画师器重,毕业之后留任教职。1942年先后到泰国和越南培英学校任教,并创办“国画社”,门墙桃李,遍及泰越。在泰期间,多次举办画展,所得笔润,均资助家乡福利事业,出版有《镇庭翎毛走兽图册》《陈镇庭画存》等。

陈镇庭绘画无所不精,西画、国画皆具风格,尤以国画为最,特别擅长翎毛走兽。赋色淡雅,疏朗散漫,线条精妙,刻画入微,墨韵清幽。陈镇庭书法受欧阳询影响,用笔刚健险劲,起笔收锋应规入矩,转折提按分明,结体略取长势,既有方正峻利之势,又有风姿秀雅之韵。

(《汕头文物》第17、18期,《汕头市文化艺术志》)

陈之华(清末民国),揭阳地美都(今属揭阳市揭东区)人。廪生。以教书为业,历任华美学校校长。年七十卒。能书法,初学柳公权,后学颜鲁公,擅长楷书。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芝山,潮州府城人,住潮州城昌黎路。作品多数是花卉。“文革”前王显诏家中客厅挂其立轴,画面纵110厘米,横34厘米,画牡丹、桃花及兰花,兰花连根离土,牡丹、桃花均为摘枝。三种花组成长条形构图。题识为“仿新罗山人”,其实该画并无新罗山人风格。该图用熟宣纸,以工、意并举笔法为之,所绘形象准确,构图恰当。“文革”期间,王显诏怕招“四旧”之嫌,用自己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将其覆盖住,及至书法取出展览时,这幅花卉已霉烂不堪,颇是遗憾。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钟鸣(1936—?),潮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1岁进瓷庄从事陶瓷彩绘。1956年进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工作。在艺术实践中,坚持理解材料、适应材料、驾驭材料,将艺术规律用活。人物瓷塑以塑为主,充分运用枫溪瓷土质地柔润洁白的特点,少施彩绘。在继承中国传统瓷塑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作出独具新意的古代仕女系列作品,不局限于一种风格,丰富多彩。他还善于从当地富有特色的工艺美术门类中汲取养料,使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1986年其作品《金陵十二钗》获全国美术陶瓷评比一等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黛玉葬花》被中国博物馆收藏;《妙韵》瓷塑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寄菊琵琶通花瓶》(合作)获保加利亚国际博览会金奖。同年在多伦多科技中心做了为期半年的技艺表演,受到好评。其所作瓷塑《张衡》由中国国家地震局赠送给美国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科学博物馆。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仲容(约1885—1927),又称陈二。揭阳和顺乡莲塘村(今属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莲池村)人。曾任教于揭阳榕城工业学校。与吴泽庵、林芙初甚投契。能诗,《泽庵诗集》中多有其唱和诗,如《秋夜有怀仲容羊城》《喜陈仲容君至》《读陈二过随园诗》等。擅书。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著升(1922—2004),又名贤顺,笔名云中子、云樵子。南澳县云澳镇人。系清代南澳武进士陈定举后裔,父亲陈象力是位渔业桁槽长年(技术员),后为船主。陈著升虽命运多舛,但乐观豁达,刚直不阿,奋斗不息。18岁患肺病,但他在岛上屏山岩休养,大种白菊花,长期煮其叶饮之,两年后病愈,并自此自学成业余中医。30多岁时胃病严重,练内养功治愈。57岁大病住院,以晨练新气功疗法康复。中年逢逆境于饶平山内,吃苦耐劳,科学种田养猪,皆胜人一筹。同时无偿为村民治病,治愈邻居一少年聋哑症。其虽仅读至初一,但天资聪颖,记性极佳,刻苦自学,以学为乐,以书为伴,勤钻研,善思考,重积累,活到老,学到老,磨炼出多才多艺,参加南澳县政协海韵诗社吟翁、擅诗联,工书法,通医道,善器乐。“文革”结束后,常至汕与族兄定持诗僧酬唱。诗联逾20首(副),书匾数幅,被载于南澳诗刊、书籍,并多数书刻于寺庙。

(《征访册》)

陈卓凡(1898—1976),原名万安,澄海樟林塘西人,1919年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日参加留学生爱国运动,与彭湃等组织赤心社。1924年毕业回国后,历任揭阳县县长、漳州各属政治监察员、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1928年参加邓演达创立的中华革命党,任组织委员会和工农运动委员会委员,并在上海创办南强书局。1930年8月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翌年任该会南方委员会副书记。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龙溪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广东省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集团军政治特派员办公室主任秘书、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特派员、粤汉铁路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后,历任中国、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参事室副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委员等。

陈卓凡的书法以北碑为基,运笔精深,提按清晰,间架平整,出规入矩,方圆兼用,秀润挺拔。又以魏碑笔法参入行书,行笔迅起急收,点画峻利沉实,结构疏密自然,字密而行疏,错落有致,洒脱隽逸,给人以秀雅恬静的美感。

(《潮汕百科全书》《樟林塘西》)

陈卓坤(1908—2002),又名李福如、呈陆,别名陈广。兴宁人。1928年就读于西湖国立艺术院,学习中西绘画及图案。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主办团中央《少年真理报》,江苏省团委机关报《先锋》。1931年参加鲁迅创办的木刻讲习班,为13名成员之一,参与创办上海“一八艺社”。1930年至1933年参与主持左翼美术家联盟工作。期间发表有《评庞熏画展》《美术大众化与大众美术》等长篇论文,创作第一幅鲁迅木刻像。他还几度被捕,1937年于南京出狱奔赴延安,长期在革命部队工作。1949年后历任汕头市文教局局长及汕头市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办公室主任等,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始致力于中国画创作,擅花鸟画。他的作品以花鸟画为主,深受海派任伯年、赵之谦、吴昌硕以及齐白石、潘天寿等影响,又能自创新意,他的画充满稚气,真率钝拙,却又狂傲恣肆,似有刚烈之气充斥于画面里,更显得卓尔不群。

(《兴宁文史》第1期)

陈子承(1728—?),族名文赜,字铁山,号仰斋,揭阳霖田都棉湖人,陈元才仲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仕至衡州通判,病逝于任上。四十八年(1783)任《揭阳县志》分纂。能诗善文,工大字。揭阳黄岐山崇光岩现存有他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书刻的“峉啸雏吟”四字,字大一米见方,行书,属颜鲁公笔意,遒劲俊逸。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子南(1876—1953),潮州城待浩巷人。以医为业,曾于潮州四狮亭脚开设“世兰轩”中药店。幼年喜临颜真卿字帖,打下用笔基础。晚年以书画自娱,作品颇多,但都在“文革”期间毁灭,现能见到的只有其亲戚林逸民家中所藏山水画,画冬夜归途,一老者披风戴雪帽被一小童护着行路。该画作于乙丑年(1925)。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陈子欣(1918—2007),又署梓欣、老梓。其书法结体端庄,字势雄强,尤擅长榜书。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汕头市井的招牌尤其是商业行业的招牌大多出于其手笔。如人民饭店、大华饭店、杏花饭店、鮀江旅社等,还有华侨、百货、石油等公司的招牌。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后,位于迎宾路的“万商楼”大招牌字也是陈子欣所书。

(吴著明提供)

陈宗瀚(清末民国),惠来梅花宫人。光绪间任湖南衡阳知县。擅书,今惠来名胜榕石庵有他于光绪十六年(1890)所书“榕石”二字石刻,大字师北碑,宽厚凝重;小字“光绪十六年庚寅人日邑人陈宗瀚书”,为篆书。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宗瑞(1910—1985),名楷,字式华。汕头鮀浦人。从小就偏喜艺术,课余摹影自娱,并独自负笈上海。回汕头后与曾幻一、陈文希、林受益等创办春阳绘画社举办展览、培训,为西洋画在潮汕普及做出贡献。1931年美术专业学校毕业后,陈宗瑞移居新加坡,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先后在马六甲中华学校、新加坡道南学校、端蒙中学、华侨中学、中正中学、师资训练学院、南洋美术专业学校等机构任职。1935年,他倡办“中华美术研究会”,先后担任副会长、会长,该会定期举办活动,并多次接待国内画家到新活动,如徐悲鸿、王济远等。他还长期兼任新加坡艺术协会副会长、水彩画会会长和财务;执掌多次该国绘画比赛的评审工作,两度获得新加坡总统颁发的该国给予艺术家最高荣誉的“公共服务星章”。

陈宗瑞驰骋于艺坛逾半个世纪,涉猎甚广,水彩、中国水墨画、油画、素描、中国书法,无不学而后精。作品取材宽广,他曾于1952年,与刘抗、钟泗滨、陈文希等画家到马来西亚东海岸写生,之后又多次与画友到世界各地写生;他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艺术信条,重视写生与技法的结合。他的画作多在强调传统功力的同时,做到尊重自然,着意表现真实。

(《新加坡第一代书画家翰墨集珍》)

陈作舟(1788—1860),字楫,号笠渔。潮阳河浦人。1834年任梅州东山书院主讲,之后出任三水县训导,1839年任广州府教授,因治学有方,人才辈出,成绩斐然,清廷于1845年下诏钦加州同衔,1847年又奉旨钦加五品衔。1848年权授罗定州训导。其诗作诗律精细,雅隽不俗,文朋诗友遍布海内。著有《罗浮篇》《羊城杂咏》《同声集》《三益轩诗草》等书。陈作舟故后,遗体葬在现河浦龙虾山、他生前自选的彩云洞。现洞口大石上保存他为自择墓穴所题的石刻二件。一件是题诗,另一件是他从1834年至1848年的任职简述。从这些题书来看,陈作舟书法结构严谨、端庄方正、笔画清新、刚劲有力。

(《河浦乡情》)

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又号惟道。海阳县隆津都龙湖寨人。嘉靖十六年(1537)考中举人,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被誉为“潮州七俊”之一。成子学初任江西峡江县令,政绩卓著。后调任两淮监察御史、江西按察司佥事,迁湖广布政司参政、山东按察司副使,累官苑马寺卿。成子学青年时期师事心学大师王阳明,《海阳县志》载其:“得良知宗旨。又与吉水罗洪先往复寓书,阐明理学。”

成子学书法今可见有江苏淮阴盱眙第一山中其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所作的草书诗刻《玻璃泉亭成惜别一首》。全文为草书阴刻,共二十行,218个字,整个石刻横约三十二寸,竖约十八寸,字径约一寸。

其诗曰:

“天地有正气,一六钟灵杰。涓涓出山下,分自瑶池泬。风恬波不兴,露浥味还冽。崛起淮泗滨,影漾崆峒月。春和玄鸟鸣,夏吞黄河咽。霜雪零秋冬,玉佩环金阙。代谢成古今,清渟被朱越。静涵空谷音,造化理应泄。撼石震寒蛩,穿树惊啼鴂。流澌涤肝胃,奸回骨已裂。光泽洒杏林,佳人日采撷。掬之荐明堂,岂为涧沚啜。芬芳通鬼神,洗心得真诀。一笑扫沉疴,寿世消白发。亦有流离子,探取疗饥渴。顿令尘世人,登览羡奇绝。倬彼玻璃泉,萃美镌水碣。对饮甘醇醪,惜别诗弥切。”

末处落款是:“嘉靖癸丑春二月之吉,赐进士第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海阳井居成子学书。”

这处题刻是成子学现今唯一可见的书法作品,而传闻潮安区庵埠镇梅溪乡洪氏家庙内原来也悬挂着一块成子学题写的牌匾,其正文为“祀先堂”三个大字,其末落款为“甥成子学拜赠”,而原匾已佚,今所见的牌匾为祠堂重修时乡人所仿造。

程赞(乾隆间),潮州城人。作画师陈琼,擅山水、人物画,尤善画龙,曾于潮州开元寺壁画龙,时人称“程赞龙”。

(《潮州历代美术家辞典》)

池泉,揭阳梅冈都人。嘉庆十九年(1814)贡生。擅书,有诗稿残本传世,师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劲峭严正。

(《揭阳美术家人名辞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