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诲录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作者:(德)埃克哈特(Meister Eckhart)著;荣震华译


教诲录

下面是埃克哈特兄弟向教会内的青年人传道时的谈话录。其时,他任图林根代理主教,埃尔福特修道院院长。在埃克哈特作这些谈话时,青年们于一个晚上围坐在一起聆听他的讲道,并向他提了不少问题。


论真正的顺从

真正而完全的顺从,是位居首位的美德,无此美德,就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有了真正的顺从,不管所作之事多么细小,多么微不足道,就都是有益的了:在做弥撒或望弥撒时,在出声祈祷或无声默祷时,或者在做任何你能想到的事时,都是如此。随便做哪一件事,你若有了真正的顺从,就必使这事变得可贵。顺从,始终造就万物中的至善。说实在的,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出自真正的顺从,那么,他就不会感到会受到什么妨碍,因为,真正的顺从不会摈弃任何善行。有了顺从,就必定可以无忧无虑,常有善行。

处于顺从之中的人,从他的“自我”中摆脱了出来,抛弃了属他的一切,这时,上帝就必定会在必要的时候进入,因为,如果一个人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会像为自己一样为他要到一切。如果我已经将我的意愿完全交托在我在天上的主的手中,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么,上帝必定会因此而为我要到一切,而且,如果他为我而摈弃什么的话,他为自己也同样摈弃。这样,万事都是如此:如我不为自己要什么,上帝就为我要。但是,注意!倘若我为自己什么也不要,那他为我要什么呢?只要我从我的“自我”中解脱出来,他就必定会为我要一切为他自己所要的东西,不多也不少,就像他为自己要的一模一样。假设上帝竟然不是这样,那么,凭着上帝所是的真理,上帝就会显得不公正了,他就不成其为实实在在的上帝了。

在真正的顺从中,没有什么“我要这样那样”或“我要这个那个”,有的只是完完全全地放弃你的一切。故而,在最好的祈祷中,不应该有“祈求主赐给我这个美德”,也不应该有“哦,主,祈求你赐给我你自己或永生”,应该有的是:“哦,主,祈求你只赐给我你所要的,求主做你想要做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这样的祈祷胜过一切,就像天胜过地一样;而如果人这样来祈祷,那就是做了很好的祈祷,就在真正的顺从中走出了他的“自我”,进入了上帝。并且,就像真正的顺从不应该有“我要这样”一样,它也不应该有什么“我不要”;因为,“我不要”对任何顺从来说确实是真正的祸根。诚如圣奥古斯丁所言:“上帝的忠实仆人不会企望人们对他说出或给予他他想听到的或想看到的东西,因为,他的首要的、最高的追求,乃是听到最最讨上帝喜欢的话。”(1)


论最有力的祈祷和至高无上的作为

最有力的祈祷和几乎能成就万事的全能的祈祷,以及最成功的作为,首先就是出自于一颗纯净的心灵。越是做到纯净,所作的祈祷和作为就越是强有力,越是有成效,越是值得赞美和越是完美。有了纯净的心灵,才得以成就万事。

那么,什么是一颗纯净的心灵呢?

一颗纯净的心灵,不受任何东西的迷惑,也不受任何东西的牵连,从不追求自身的利益,遇事从不想到满足自己,反之,完完全全沉浸在上帝的旨意之中,彻底抛弃属于自己的一切。这样,哪怕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会在其中得到他的力量和他的能力。

我们应该做到全身心地祈祷,让人的所有的肢体和力量,让眼睛,耳朵,嘴巴,心脏和所有的感官全都投入其中。而且,在我们确实感到我们正要与那位我们向之祈祷并已经实实在在得到的主上帝合而为一之前,我们绝不应该停下来。


论那些满怀私念而无法摆脱自己的人们

人们说:“啊,我主,是的,我也希望与上帝同在,我也希望像别人一样虔诚地侍奉上帝,并且,我也愿意过他们一样的生活,甘受贫穷之苦”,或者说:“除非我到另外某个某个地方,除非我如此如此行事,否则我怎么也不行。我必须到陌生地方生活,或者到修道院过隐居生活。”

其实,这里面正到处隐藏着你的“自我”,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尽管你不知道或感觉不到,但确实是你的私念:每次你感到不安,无一不是来自于私念,只是不一定觉察到而已。我们认为,所谓这人应该避离这个去追求那个,也许是指这个地方和这些人,这些方式或这一大堆事情或活动,但是,这些方式或事物妨碍你,过错不在此,在这些事物中,妨碍你的正是你自己,因为,你颠倒了你对这些事物的关系。

因此,首先从自己开始,抛弃你自己!说实在的,如果你不是首先避离自己,那么,不管你逃到哪里,你总是会遇到障碍和不安。那些在外界事物中寻求安宁的人们,不管是在地点、方式、人群还是事业中去寻求,哪怕离乡背井,甘受贫穷自贬之苦,无所不用之极,然而,却一无所是,根本得不到安宁。这样的寻求,适得其反。他们游荡得越远,越少得到他们所寻求的东西。他们好像一个迷路者:走得越远,迷得越深。但是,他们究竟应该做什么呢?首先,他们应该抛弃自己,这样,也就抛弃了一切。其实,如果一个人抛弃了一个王国或者整个世界,但他仍然保留了自己,那么,他也许就什么也没有抛弃。而如果一个人摆脱了自己,即使他还保留有他的财富或荣誉或别的什么,那么,他确是抛弃了一切。

圣彼得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马太福音》,19章,27节),而实际上他撇下的只是一张渔网和一条小船。一位圣者(希罗尼姆思)为此说道:谁甘愿抛弃他仅有的细小的东西,那他抛弃的不仅是这个,而是抛弃了一切世俗的人们已得到的或仅仅向往的东西。因为,如果谁连他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本身也抛弃掉了,那么,他当然实实在在地抛弃了一切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曾经是他仅有的财产和全部的家当。因为,你不想去追求的,你就为了上帝的缘故而献出和放弃掉。因此我们的主说:“灵心方面贫乏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5章,3节)(2),这就是说:“少有个人意志的人有福了。”在此,不应该有人怀疑;再也没有比主下面的话说得更好的了:“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马太福音》,16章,24节)。看住你自己,你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你自己,你就在那里摆脱你自己;这才是至善之行。


论从内和从外摆脱自己的好处

你们应该知道,在今生中,还没有人已经如此彻底地将自己抛弃,以至于他找不到他还能再抛弃自己什么东西。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一点并能持之以恒。这是一种等价的交换和公平的交易:你离开所有的事物有多远,上帝就恰恰如此带着他的一切进入,不多也不少,你也就在所有的事物中如此远地使你完全摆脱你自己。你就此开始吧,让你为此付出你能承受的一切代价。只有如此,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除此,别无可能。

人们不该太多考虑他们应当做些什么;他们倒是应该考虑他们会是什么。善良的人,其所作所为也能闪出光辉。如果你是正直的,那么,你的所作所为也正直。我们不会打算以某一种行为而视之为神圣;我们总是以某种存在而视以为神圣,因为,并不是行为使我们得以神圣,而是我们应该使行为神圣。不管行为看起来多么神圣,但只要它们还只是行为,就绝不能使我们得以神圣。如果我们是神圣的,具有神圣的存在,那我们就使所有我们的行为得以神圣,不管是吃喝、睡觉、苏醒还是其他什么。那些没有伟大的存在的人,不管他们做出了什么样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由此你们应当知道,你们要竭尽全力争取成为善良,而不是在意做些什么事或行为如何如何;重要的是注意这些行为的根基所在。


注意,是什么东西造就善美的存在和根基

人的所作所为得以善美是依赖于他具有善美的存在,而他的善美的存在的根基却在于:他的心灵完完全全投向上帝。你要竭尽全力崇仰上帝,无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都是为了上帝的缘故。其实,越是如此,你的一切行为就越是善美。不管是什么事。你要依附上帝,这样,他就将一切善美赐给你。去寻求上帝,你就能找到上帝并一切善美的东西。是的,说实在的,有了这样的信念,你可以踏到一块石头上去,倒比你一边领受主的圣体但一边想到你自己的私事要更讨主的喜欢。谁依附上帝,上帝也与他同在,使他具有一切好的品德。而你先前所寻找的,现在来寻找你;你先前所追求的,现在来追求你;你先前想要避开的,现在却避开你。因此:谁紧紧依附上帝,一切属神的东西就来依附他,一切跟上帝格格不入的东西就离他而远去。


论离群独居和侍奉上帝

有人问我:不少人甘愿严格地离群独居,以为可以由此得到安宁,就像处身教堂之中一样。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我说:“不!”请看为什么。

其实,一个人,若是为人正直,那么,在任何地方和在所有人中间,都是如此。而若是为人不正,那么,在任何地方和在所有人中间,也都是这样。但是,若为人正直,那他心中就实实在在有了上帝;而心中实实在在有了上帝,他就在任何地方,在街上,在所有的人中间,不管是在教堂里、在荒漠中还是在密室中,都有了上帝;况且,如果他真有了上帝并仅仅只有上帝,那么,谁也无法去阻碍他。

为什么呢?

因为他惟一只有上帝,只向着上帝,在他看来,一切事物全成为上帝。这样的人,在他所有的所作所为和在任何地点,都带着上帝,只有上帝来对这人的所作所为起作用;因为,任何行为,从根本上实在应首先归属于这行为的导发者,而胜过这行为的实施者。如果我们心目中真的仅仅只有上帝,那么,他必定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起作用,谁也无法阻碍他的所作所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和在什么样的场所。这样,无人能够阻碍这样的人,因为,他不追求任何东西,除了上帝,他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因为,上帝与这人在所有他的意向中合而为一。正像上帝不会因世上形形色色的东西而分心一样,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使这人分心,因为,世上的形形色色本是归一的,而他却已归到这归一之中。

人应当在一切事物中抓住上帝,应当使他内心习惯于时时刻刻心中有上帝,驱使你奋发向上和常有爱心。注意,你在教堂里或在密室中是如何侍奉你的上帝的,你也应该保持这同样的心情,将其带到人群中去,别管那里有多么喧嚣,有多么千差万别。并且,我已多次说过,要说没有差别,并不是指我们应该把一切事情或者一切地点或者一切人都同等对待。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祈祷总是胜过织布,教堂总是比街道更值得敬重。然而,你应该在所有的事情中都有着同样的心灵,对你的上帝有着同样的信托和同样的爱心,有着同样的认真。确实,如果你做到能保持同样的心灵,那么,就没有人能妨碍你每时每刻都与上帝同在。

但是,任何人,如果他不是真正在内心中得到上帝,而总是必须从外部,在这个和那个里面,去取得上帝,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求上帝,不管是做什么事或者在什么人那里或者到什么地方去,这样的人,是得不到上帝的。并且,很容易有什么样的东西会对这样的人产生阻碍,因为,他并没有得到上帝,他并不单一地寻找上帝,也不是单一地去爱和追求上帝。因此,会阻碍他的,不单是坏人,还有好人,不单是街道,还有教堂,不单是邪恶的言语和行为,还有善良的言语和行为。因为,阻碍是在他里面,这是由于上帝还没有在他里面成为一切。

不然的话,他就能在所有的地方和在所有的人那里都守正不移,这是由于,他得到了上帝,无人能从他那里取走,也无人能阻碍他的行事为人。

那么,如何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上帝呢?

这真正地得到上帝,是在心灵之中,是在内心深处对上帝的仰望和企求,而不在于经久不息翻来覆去的思考;因为,这是不可能或者很难以追求的,同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人不应该满足于得到一位由思考而得到的上帝;因为,思想过去了,上帝也就过去了。我们宁可要得到一位实在的上帝,他远远高出于人和一切被造物的思想。上帝不会过去,除非人有意背离他。

谁如此地,也即在存在之中,得到上帝的,那他就以属神的方式得到了上帝,上帝就在所有的事物中照亮他;因为,所有的事物都让他感到了上帝,从所有的事物中他都看到了上帝的形象。在他里面,上帝始终得以荣耀,在他里面,完成了一种解脱,而让他所爱的无所不在的上帝铭刻在他的心中。好有一比,就像一个人口渴已极:他虽然除了喝水以外还想做些别的事情,他还想到一些别的事情,但是,不管他在做什么,不管他想跟谁在一起,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追求,不管他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只要他还是这样渴,那么,喝水的念头就怎么也丢不开;而且,渴得越是厉害,想喝水的念头就越是强烈和迫切,越是无法解脱。或者,一个正处于爱心之中的人,正倾注全身心于此,除此以外别无所求:显然,一个这样的人,不管他在哪里,不管他跟谁在一起,不管他开始做什么事,在他内心,他所爱的对象总不会消失,在一切事物中他都看到了他所爱的对象的形象,而且,爱得越深,这样的感觉就越是强烈。一个这样的人,并不去刻意寻求安宁,因为,没有什么不安宁会去妨碍他。

这样的人,得到上帝更多的恩典,因为他用属神的眼光去把握一切事物,高于它们本身所是的。实实在在,这里面包含有勤奋和奉献,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细察,包含有对人的心灵在事物和人群中如何得以相处的清醒的、真实的、审慎的、现实的认知。靠逃离现实,靠离群独居,人是无法学到这一切的;倒不如说,他应该不管在哪里和不管与谁相处都能学会一种内在的独居。他必须学会突破事物并且能够在其中抓住他的上帝,有力地实质性地将上帝引入自己内心深处。好有一比,就好像一个想学书法的人。说实在,如果他要掌握这门艺术,那他就必须勤学苦练,不管看起来有多么艰难:只要他持之以恒,那他总是能学好,掌握这门艺术。说实话,一开始他必须把他的思想集中到每一个单个的字母,铭记在心。后来,当他掌握了这门艺术,他就不必再左思右想了,可以驱笔疾书,驾轻就熟了。对他来说,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从事自己的艺术就完全够了;即使他不是经常意识到这一点,脑子里还想些别的什么,但他还是能写得很好。

同样,人也应该满怀着属神的心灵,学习他所爱的上帝的榜样,让上帝常驻在他的内心中,使得不必费力就有上帝照亮着他,使得他在所有的事物中都能做到超然其上,不受牵制。为此,一开始总需要多加小心,就像学生学书法一样。


人应当如何最最理性地行事为人

如果有心的话,我们可以不难在好多人那里看到这样的情况:他与之相处的事物对他并不起妨碍作用,也不会使他产生什么割舍不下的念头;因为,只要内心充满了上帝,那么,被造物就不会有存身之处了。但是,我们不应满足于此;我们应该让一切事物高度为我们所用,不管是什么东西,不管我们在什么地方,不管我们看到或听到什么,不管是多么地陌生和格格不入。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做对了。而且,不是就此停步不前了,他可以不断地成长,与日俱增地不断有所进步。

人应当很注意地在他一切所作所为中和在接触一切事物时都运用他自己的理性,并时时处处都对自身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具有一种有洞察力的意识,以尽可能至高无上的方式在一切事物中抓住上帝。因为,就像我们的主所说的,人应该做到的是:“你们应当像那些始终警醒着等候他们主人的人。”(参见《路加福音》,12章,36节)确实,如此等候着的人始终警醒着,他们密切注视着他们所等候的他会从哪里来,他们在一切来临者中期待着他,不管是多么地陌生,看起来不会是他也好。因而,我们应该在一切事物中有意识地期待着我们的主。这样一来,势必需要多费精力,全身心投入;如此,就一切都好了,他们在一切事物中抓住了上帝,同时,他们也从上帝那里找到了这些事物中的许多东西。

虽然每一件事情都不一样,但是,一个人,如果他以相同的心灵去做每一件事,说实在的,他所做的事就都一样,都是做得对的,都是按上帝的榜样做的,其实,上帝既在最最属神的事情中照亮着他,同样也在世俗的事情中照亮他。确实,不可认为人应该去做某些世俗的或不相宜的事;而是,如果他从外界的事物中看到和听到了什么,他应该将其转向上帝。谁能在一切事物中都看到了上帝的存在,谁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理性,那么,只有这样的人,才知道真正的安宁,才得到了真正的天国。

因为,人要想做到守正不移,那么,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是他必须学会在事情中抓住和保住上帝,或者是他必须抛弃一切事情。可是,因为人在今世中不可能没有活动,人活着就必有活动,且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人应该学会在一切事物中得到他的上帝,在所有的事情中和在所有的地方,都保持不受阻碍。因此:初涉世者如果想要在人间做些什么,那么,他首先应该竭尽全力做到与上帝同在,在内心中牢牢地记住上帝,将他的一切追求、思想、愿望和他的力量都与上帝合而为一,做到没有什么其它的东西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论在突飞猛进中持之以恒

对某一件事情,人不应该如此高估,也不可能做得如此正确,以至于他竟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万分放心,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应当经常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意志这两方面的力量来使自己得到提高,就此不断地攀登高峰,并从外部和从内部审慎地抵御各种损害;这样,他在任何事物中都绝不摈弃什么,而是日积月累地突飞猛进。


犯罪的倾向如何总是对人产生好处

你必须知道,对正直的人来说,心中产生做坏事的冲动,也绝不是没有收获和益处的。听着!有这么两个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受到过什么邪恶的引诱;而另一个人生来就是要受到种种引诱。外在的他受到存在着的外在事物的刺激,也会由于不同情况而导致他发怒、虚荣或去寻花问柳。但是,处在他的最高的力量中,他守正不阿,丝毫不为所动,不会犯什么过错,既不会发怒也不会犯罪,有力地克制了自己的软弱;因为,也许是天生的软弱,例如有些人生来就容易发怒或者比较傲慢等等,然而却不愿意犯下这样的罪。一个这样的人理应更得到称赞,他所得的报酬也更大,他的美德比起第一种人来更为宝贵;因为,品德的完善,只有来自于奋斗,正像圣保罗所说的:“好的品德是在软弱上显得完全。”(参见《哥林多后书》,12章,9节)

犯罪的倾向并不是罪,但是,愿意做有罪的事,这就是罪了,愿意发怒,这也是罪。其实,一个正直的人,如果他必须请求得到权力,那么,他不会要求犯罪的倾向离他而去,因为,没有了这种倾向,人在一切事物中和在他的一切所作所为中都会显得无所适从,会对各种事物甚至于对奋斗得胜取得报酬这样的荣誉也漠不关心。因为,由邪恶而引起的冲动和激情,会带来德行并对为此所作的努力给予报酬。也就是说,犯罪的倾向使人奋发向上,守正不挠,有了这种倾向,便驱使他和鞭策他严守德行;因为,人越是感到自己软弱,他就必须越是加倍地武装自己,德行和邪恶毕竟都是存在于意志之中。


意愿何以成就万事,何以一切美德皆在良好的意愿之中

人若知道自己具有良好的意愿,那他就无须担惊受怕,而且,如果不能如愿以偿,他也不该烦恼;况且,如果他知道自己具有良好的意愿,那他也就不应该认为自己离美德还很遥远,因为,美德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存在于良好的意愿之中。如果你具有真正良好的意愿,那么,你就不会缺少什么,不缺爱心,不缺谦卑,不缺各种美德。倒不如说,你以你全部的意愿极力想要的,如果这意愿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和属神的意愿,是一个现实的意愿,那么,上帝和一切被造物都不能从你那里拿走。由此可见,不应该说:“不久以后我要怎样怎样”,这是将来的事,而应该说:“现在我想要如此如此!”听着:如果某件事相隔千里之遥而我想要它,那么,比起已经在我怀抱之中的东西来,我当然就宁可放弃前者了。

善对善,比起恶对恶来,也是同样强有力的。注意,虽然我什么恶事也还没做,但是,我有从恶的意愿,那我就有了罪,就好像我已经做了恶事一样;而且,由于有了某个坚定的意愿,即使我还未付诸实施,但我也许因此而犯下了很大的罪,就等于我将全世界都斩尽杀绝一样。为什么一件善事就不可能也如此呢?其实,还远远胜过于此呢!

说实在的,我用意愿可以无所不能。我能够担当一切人间的苦难,救济一切穷人,什么人的事都能做,只要你能想到的。就意愿而言,什么也不缺少,只是不一定有能力去做到,因而,在上帝面前,你什么都做到了,没有人可以把它从你那里夺走,甚至一刻也无法阻碍你;这是因为,在上帝的面前,我如果能够,就愿意去做,和我实在已经做到了,这二者是一样的。倘若我甚至于想要有像全世界所有的那么多的意愿,而且我对此有很大和很广的追求,那么,我确实是有了它;因为,凡是我想要有的,我就有了。同样,如果我真的想要有那么多的爱,等于所有的人总共曾经得到过的那么多,如果我想要同样那么多地去赞美上帝,或者任何你能想得到的,那么,如果这意愿是完美的,你就确实有了这一切。

现在你也许会问,什么时候意愿才会成为一个正当的意愿呢?要使一个意愿成为完美,那它一定没有任何的私念,已经彻底摈弃了自我,已经转化成为上帝的旨意。是的,越是如此,这样的意愿就越是良好和真实。而且,在这样的意愿中你无所不能,不管是爱心或者你所愿望的其它什么事情。

现在你会问:“既然我感觉和觉察不到这种爱心,不能像好多人那样大有作为,显示出非凡的虔诚和许多奇迹,而我却一点也没有,那么,我如何可以具有这个爱心呢?”

这里,你必须注意存在于爱心之中的两件事情:一件是爱心本身,另一件则是爱心的作为或者说爱心的表现。爱心本身只存在于意愿之中;谁有更多的意愿,谁也就有更多的爱心。但是,谁会有更多,别人谁也不知道;这隐藏在灵魂之中,而上帝又是隐藏在灵魂的根基之中。这个爱心完完全全存在于意愿之中;谁的意愿多,谁的爱心也多。

可是,还有第二件事情:爱心的表现或作为。这件事诚然特别显眼,譬如虔心奉献和大声欢呼,然而,说到底,毕竟这不是至善之事。因为,它有时并不是来自于爱心,而也会是出自于一种本性,即人们会有这样的喜悦和愉快的感觉,或者,也许会是受了天象的影响或感官的作用所致;而如果他们经常如此,那就总不是最好。因为,即使它真是来自于上帝,那我们的主也只是把它给予这样一些人,为的是吸引他们,使人们由此而得以与别的一些人远离开来。但是,如果同样的这些人日后在爱心方面有所长进,那他们也许很容易发现他们自己不再有那么多的感觉和体验了,而这就清楚地表明他们具有了爱心:虽然他们没有了这样的保留,但他们全身心地忠诚于上帝。

现在,即使确实是出于完完全全的爱心,然而这样还算不上是至善之事。这可以从下述情况中清楚地看出。我们有时应该停止这样的大声欢呼去做一件从爱心出发来说更好的事,做一件恰恰如雪中送炭般的献爱心的事,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正像我已经说过的:如果一个人处在像圣保罗曾经有过的那种狂喜之中,这时,他知道有一个病人渴望从他那里得到一小碗汤,那么,我认为,出于爱心,你应当停止这样的狂喜,以更大的爱心去满足这个病人的需求。

人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会由此而丢弃掉恩典;因为,人出于爱心而自愿放弃掉的,他会极其光荣地加倍得到,就像基督所说的:“凡为我的名撇下的,必要得着百倍”(《马太福音》,19章,29节)。是的,人为了上帝的缘故而撇下的和放弃掉的,——也许是,如果他为了坚决要得到这种受到安慰和感到亲密的感觉,而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事情,但上帝并不给予他,他因此也就不再追求,自愿地为了上帝的缘故而加以放弃,——他也将如此地在他(指上帝)里面得到这一切。譬如说,他虽然曾经应有尽有,但为了上帝的缘故却心甘情愿地将其舍弃掉,那么,他就将百倍地获得。因为,凡是人愿意拥有,但为了上帝的缘故而忍痛舍弃的,不管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他都在上帝里面得到这一切,就是这一切,人曾经拥有的,但又自愿加以放弃的;因为,人理应为了上帝的缘故舍弃一切事物,在爱心之中脱离一切的安慰,出于爱心而牺牲一切的安慰。

关于我们有时出于爱心而应该撇下这样的感受这一点,充满爱心的保罗如此告诉我们:“为了对我弟兄的爱心,就是与基督分离,我也曾经愿意过”(《罗马书》,9章,3节)。他这里所指的是爱心的现在的方式,而绝不是先前的那种方式,而按照这现在的方式,他一刻也不愿意为了天上地上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缘故而与基督分离,由此他所指的是:安慰。

但是,你们应该知道,上帝的朋友是绝不会没有安慰的;因为,上帝所希望的,就是他们的至高无上的安慰,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否有安慰。

十一
当人失去了上帝而上帝隐而不现时人该做些什么

你还应该知道,良好的意愿绝不会失去上帝。但是,人的心灵在感觉上有时会以为失去了上帝并且经常误以为上帝已经离他而去。这时,你该做些什么呢?恰恰应该做你在得到最大的安慰时所做的;当你处于最大的苦难之中时,要学会也如此,百变不移其志。要得到上帝,再好不过就是要在你们放松他的地方找到他。你最后得到了他,因为你失去他而又找到了他。然而,良好的意愿是绝不会失去上帝的。许多人说:“我们具有良好的意愿”,但他们没有上帝的旨意;他们愿意有他们自己的意愿,竟然想叫我们的主做这做那。这绝不是良好的意愿。我们应当在上帝那里研究他的至善的旨意。

在一切事物中,上帝的目的都是希望我们放弃我们自己的意愿。当圣保罗与我们的主说了很多话、而且我们的主也跟他说了很多话时,这一切都没有记入,直到他将自己的意愿放弃并说:“主啊,你要我做什么呢?”(《使徒行传》,9章,6节)因为我们的主知道要他做些什么。当天使出现在圣母面前时,也是这样:她和他尽管说了很多很多,但这一切都不会使她成为上帝的母亲;而一旦她放弃了她的意愿,她就立即成了这永恒之道的真正的母亲,立地受胎于上帝;上帝成了她的自然的儿子。除了放弃意愿,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一个人成为纯真的人。确实,如果不能在一切事物中放弃自己的意愿,那我们在上帝面前根本什么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们能做到放弃我们全部的意愿并且为了上帝的缘故敢于从外部和内部摆脱掉一切事物,那么,我们才算是做到了一切,而在这之前就做不到。

也有少数这样的人,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总是不希望完全这样,他们希望能感受到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他们向往的是奇特的方式和出奇的场面:这一切,其实只不过是他们的私愿而已。你应当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上帝,这样,至于他如何以他的方式行事,你就不必操心了。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了进了天国,他们并没有完完全全摆脱他们自己的意愿。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进入上帝之中而不再有自己的私愿了,那么,这才是完善和纯真的意愿。谁在这方面达到得越多,谁就越是真正地投身于上帝。是的,有一首“圣母颂”说到了这个意思:人摆脱掉自己,这胜过念一千遍《诗篇》而摆脱不了自己;是的,如此走一步,胜过无此而越过海洋。

人若如此将自己的一切都抛弃掉,那他就完完全全地投入主的怀抱之中,以至于要碰到他就势必先要碰到上帝;因为,他在上帝的怀抱之中,就像我的帽子盖住了我的头,谁想要拉我,就必定先要拉我的衣服。同样的是,如果我要喝东西,那么,总先要流过我的舌头,辨出滋味。如果我的舌苔发苦,那么,不管所喝的酒原本多么甘甜,但由于它必须经由我的舌头,因而我感到是苦的。确实,一个人,如若已经将他的一切都摆脱掉了,那么,他就由上帝护卫着,世上任何被造物要想触动他,必须先触动上帝;要加之于他的,必须先通过上帝然后才到达于他;他这才辨得了滋味,是上帝赐给他的。不管有多大的苦难,它总是先经过上帝,上帝先承受了这苦难。是的,凭着上帝所是的真理:人所遭受的任何苦难,不管多么细小,甚至于只不过有些不称心或者有些反感,只要将其放到上帝里面去,就会大大地触动上帝,远远超过对本人的触动,上帝为之感到难过,也远远超过人。如果说上帝的确是为了某种在其中预见到的对你的好处而容忍了它,而如果你甘愿遭受这个上帝也在遭受并且是经过他才临到你的苦难,那么,当然这就是属神的了。遭人蔑视与备受敬重,苦涩与甘甜,漆黑一片与光辉灿烂:这一切的滋味都是从上帝那里得到的,都是属神的,因为,只要人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别无所感,那么,临到他的一切,就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而形成的;因此,无论在苦涩还是甘甜之中,他都抓住了上帝。

在黑暗中有亮光照入,那里,我们察觉到了上帝。教训或者亮光对人们的好处,不就在于使他们能由此而受益吗?当他们处在黑暗之中时,他们即将看到亮光。

是的,我们拥有自己的东西越多,我们拥有上帝的东西就越少。摆脱了自己的所有东西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失去上帝。但是,他倘若偶尔失足或失言,或者出了什么差错,这时,正因为上帝一开始就亲临其境,他必定毫不犹豫地承担其损失;但你不可因此而中止你的行为。在这方面,我们在圣伯尔纳(3)和另外许多圣者那里都找到了例子。在今世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遇到这样的偶然事情。但是,不能因为谷子里面混进了杂草种子而就要把好的谷子丢弃掉。说实在的,对于善于与上帝融洽相处的正派人来说,有一些这样的苦难和偶然事情,乃是一种福分。因为,善良的人万事都会得到益处,就像圣保罗所说的(参见《罗马书》,8章,28节)以及圣奥古斯丁所表述的:“是的,连罪孽也是如此。”

十二
论罪恶: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罪恶之中时我们该如何

说真的,犯了罪,如果我们为此感到内疚,那就不是罪了。人不可心甘情愿去犯罪,不管是一时的还是经常的,不管是大罪还是可宽恕的小罪,都如此。谁真正信奉上帝,他就应该时刻牢记,可靠而又充满爱心的上帝使人脱离罪恶的生活而进入属神的生活,使他由敌人而成为朋友,这些,胜过创建一个新世界。这个也许就是使人完全投靠上帝的最强的推动力之一,并且,令人惊喜的是这样必定会使人以强大的爱心做到完完全全地摆脱他自己。

是的,谁真正投入到上帝的旨意中去,他就不应该希望他业已陷入的罪恶最好不曾发生。当然,之所以不应该,并不在于这罪恶是违反上帝的旨意的,而是由于你得以由此而增加爱心和变得更谦卑,可见,并不是因为他已经作了违反上帝旨意的事。然而,你应该真正地信赖上帝,相信他让你有此遭遇是为了使你由此而得到最大的好处。而一旦人完全从罪恶中解脱出来并彻底远离罪恶,那么,我们所信靠的上帝就不再追究他曾经犯过的罪,一刻也不要他为他所犯的罪作出偿还;即使所犯的罪多得像所有的人所犯的加起来那么多,上帝也不要他作出偿还;他给予他曾经给予任何一个被造物的一切信任。只要他现在信奉主,主就不计前咎。上帝是一位只注视现在的上帝。他一找到你,他就接纳了你,不计较你曾经是怎样,而只看你现在怎样。一切罪恶可能让上帝蒙受的各种屈辱,他都甘愿忍受并忍受多年,无非是希望人就此可以大大加深对他的爱心的认识,从而,使他自己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得以大大增加,怀有更虔诚的敬神之心。这种情况,的确非常合乎自然地经常在犯了罪之后发生。

因此,上帝甘愿容忍罪恶的祸害,似乎往往视而不见,最多让其降临到那些特经他挑选要按他的旨意成就大事的人头上。看:还有谁比使徒们更得到我们的主的爱和信任呢?而他们中无一人得以免于陷入大罪;他们都曾经是大罪人。在《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他多次借助于那些后来成为他最亲近的人来证明这一点;即使今天,我们还很少看到有成大事者不先有这样那样的过错的。我们的主这样做,目的就在于要我们认识他的怜悯心,要我们真正做到谦卑和虔诚。因为,每加一次悔过,也就增加一次爱心,使爱心得以增强。

十三
论两种悔过

有两种悔过:一种是暂时的或者说感性的,另一种则是属神的或者说超自然的。暂时的悔过总是导致更大的苦难,使人陷于如此的悲哀之中,似乎他就此身处绝境而不能自拔。

而属神的悔过就完全不同。一旦人感到不对头,他就立即向上帝祈求,意志坚决地永远摈弃一切罪恶。这样,他充分信靠上帝,赢得了很大的安全。而且,由此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它使灵魂从一切苦难和悲哀中得以升华,使它牢固地紧靠在上帝那里。因为,人越是感到自己软弱和欠缺,就越是会以全身心的爱去紧靠上帝,在上帝那里,没有罪恶和欠缺。如果我们要完完全全地敬奉上帝,那么,我们能够踏上的最好的阶梯就是:藉助于属神的悔过而摆脱罪恶。

而且,我们自己越是认识到罪孽深重,上帝就越是乐意于宽恕它,亲临我们的灵魂来赶走这罪恶;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去去掉它最讨厌的东西。罪恶越是深重,上帝就越是愿意宽恕它们,越是愿意尽快的宽恕它们,因为它们也使上帝讨厌。这样,只要属神的悔过上升到了上帝那里,所有的罪恶都立即消失在上帝的深渊之中,快得甚至我还来不及闭上我的眼睛;然后,它们就完全灭绝,就好像它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只剩下有一个完美的悔过。

十四
论真正的信心和论希望

要识别是否具有真正而完善的爱心,就要看是否对上帝怀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除了信心以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识别是否具有完全的爱心。显然,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完完全全地爱另一个人,那么,就一定由此而产生信任;因为,我们在上帝那里敢于信托的一切东西,我们就真的在他里面找得到,并且还超过了千百倍。而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对上帝怀有高度的爱心,那么,这人也就无法信靠上帝。我们所能够做的所有的事情,没有一件能像信靠上帝那样得益。在由于对上帝的信靠而赢得的一切东西中,上帝都会记住用它们来成就大事。他清楚地明白,这所有的人的信靠都是出自爱心;而爱心不仅产生信靠,它还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无可置疑的安全性。

十五
论永生的两种保障

在今生中有两种关于永生的知识。第一种是来自于上帝亲口对人所说或派天使转告或通过一种特殊的指点加以启示的。然而,这并不多见,只针对少数人。

另一种知识就较此更好和更有益,能为所有具有完全爱心的人所得知。它基于人出于对上帝的爱心和在多次交往中产生的信赖而完完全全地信靠他,对他笃信无疑,而且,由于这样的人在所有的被造物中一视同仁地只爱他的上帝而更笃信无疑了。即使所有的被造物都奚落他,赌咒发誓要与他断绝往来,甚至上帝也好像对他无动于衷,他却还是坚信不疑,因为,爱心是不会心存疑虑的,爱心总是满怀信心地有着良好的期待。我们根本不需要对付出爱心者和接受爱心者说些什么,因为,就凭他(指上帝)感知到他(指人)是他的朋友这一点,他就同时懂得了所有于他有益的和带给他福乐的事情。因为,只要你对他一心一意,那么,他就加倍地加爱于你,加倍地信任于你。因为,他就是真之本身,我们在他那里当然可以不必有任何顾虑,一切爱他的人也都不必有什么顾虑。

这后一种保障,比起前一种来,要远远来得大,来得完全和真实,绝无半点虚假。反之,一时的灵感则可能含有虚假的成分,很容易会是一种虚假的觉悟。而现在这后一种保障,则是我们在灵魂的全部力量之中感知到的,它对那些真正爱上帝的人是绝不会有半点虚假的;他们对此坚信不疑,就像一个这样的人对上帝坚信不疑一样,这是由于,爱心确实驱走了一切的恐惧。正像圣保罗所说的,“爱里没有惧怕”(《约翰一书》,4章,18节);还写道:“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得前书》,4章,8节)。因为,有罪恶的地方,就不能有完全的信任,也不能有完全的爱心;爱心完全遮掩罪恶,爱心对罪恶一无所知。并不是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犯过罪,而是由爱心完全抹去和驱除了罪恶,就好像从来没有过一样。因为,上帝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的完善和充裕,因此,他所宽恕的人他就完完全全地给予宽恕,宁多弗缺,由此而得以造就完全的信靠。我认为这后一种知识远远胜过前一种知识,比之更纯真,带来更大的酬报;因为,无论是罪恶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阻挡不了他。确实,上帝以相同的爱心对待的,他也就给予相同的评判,不管这人犯过大错还是根本就没有犯过错误。但是,能得到更多宽恕的人,也必定有更多的爱心,就像我们的主说的:“他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他的爱多”(《路加福音》,7章,47节)。

十六
论真正的忏悔和论福乐生活

许多人都以为他们必须做一些显眼的大事情,例如斋期禁食,赤足行路等等,称之为忏悔赎罪行为。然而,真正而至善的忏悔,也即使人得以强有力地和最高度地改邪归正的忏悔,却在于人使自己完完全全地远离一切不是上帝的和在自身及一切被造物那里不完全是属神的事物,在于使自己以一颗无可动摇的爱心去完完全全地投靠亲爱的上帝,这样,使他对上帝的虔诚和请求变得伟大。做一件事使你觉得在这方面有长进,你就越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越是这样做下去,忏悔就越是真实,就越是能抵消罪恶,甚至也抵消了一切惩罚。是的,确确实实,你若是能够如此迅速地痛改前非,远离一切罪恶而信靠上帝,这样,即使你曾犯过自亚当时代开始即有的和以后还会有的一切罪恶,你也会得到宽恕,也会免于受罚,你死后即能面见上帝。

这才是真正的忏悔,而它特别地和以最最完善的方式建筑在由我主耶稣基督的赎罪行为所代表的庄严受难之上。人对此越是深入思考,一切罪恶和因犯罪而将得的惩罚就越是离他而去。而且,人还应该习惯于在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中始终深思我主耶稣基督的生活和行事为人,深思他的所取和所舍,他的受难和复活,每时每刻常在眼前有主,就像主也常在他的眼前有我们一样。

这样的忏悔(不外)就是那源自一切事物而完全在上帝里面得到升华的心灵。而你能在什么样的行为中最大限度地得到这个而且通过这样的行为确实得到了,那么,你就完全放心地去做吧。但是,如果某种表现于外的行为,不管是斋期禁食,守夜不眠,大声读经还是别的什么,对你在这方面有所妨碍,那么,你应当毫不犹豫地停止下来,丝毫不用担心你是否会因此而在忏悔赎罪方面有什么过失。因为,上帝并不在乎你的行为怎样,而是惟独注意你的爱心如何,你是否虔诚,在你的行为中你的心意如何。他并不十分看重我们的行为,而是只注重在我们所有行为中的我们的心意,注重看我们是不是在一切事物中惟独敬爱他。因为,在上帝那里得不到满足的人,实在是过于贪得无厌了。对你的行为,只要你的上帝知道了,只要在你的行为中一直念着上帝,那么,你的所有的行为就得到了报酬;这对你永远是足够的。而你越是坦诚而单纯地侍奉他,你的所有的行为就越是实实在在地赎去了一切的罪恶。

你也许会想,上帝是整个世界的普遍的拯救者,而如果他单单为了拯救我一人而做了什么,那我的感激之情确是无以言表的了。所以,你自己也应该成为一个普遍的拯救者,去拯救你自身由于犯罪而败坏了的一切;你应该带着这一切去紧紧地投靠他,因为由于你的罪恶你已经败坏了你自身的一切:心,感官,身体,灵魂,体力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已病入膏肓,彻底败坏。所以,你要逃到他那里去,在他那里,什么也不缺乏,一切纯真纯善,他是帮助你排除你身上所有的败坏的一位普遍的拯救者,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败坏。

十七
既然不像当年基督和许多圣者那样受尽苦难,那么人何以能心安理得;他又该如何去跟随上帝

人们经常会感到恐惧和沮丧,因为他们看到我主耶稣基督和圣者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严谨和艰苦,而人却做不到这样,并且也不想这样做。为此,当人们发现自己如此地与此大相径庭时,他们就以为自己远离上帝,无法跟随。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不管是由于有所欠缺或是由于有什么弱点,或者由于别的什么,人都不可据此就以为自己远离上帝。而且,即使你所犯下的大罪使你十分惶恐,觉得再也不能靠近上帝了,然而,即使如此,你还是要认定上帝是在你的身边。因为,人将自己置于远离上帝,这里面包含着很大的祸害;确实,不管人远近如何变化,上帝却绝不远离,他始终留在你的近处,而如若他无法留下,那他只得离去,但也还是并不远,他停留在你的门前。

至于如何仿效严谨,也然如此。注意,你该如何仿效。你应该看到和已经注意到什么是上帝对你的最强有力的告诫;因为,绝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途径蒙召的,就像圣保罗所说的那样(参见《哥林多前书》,7章,24节)。如果你觉得你接下来的路并不在于什么显眼的行为和吃大苦耐大劳,——除非有人是上帝特地为此而有意挑选的,使他有能力如此去做而不会扰乱他的内心——,如果你确实并不感到你有这方面的能力,那么,你尽可以满足,不必为此而耿耿于怀。

你也许会说:如果可以不必耿耿于怀,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许多圣者,要这样做呢?那么,想一下:我们的主给了他们这种方式,也给了他们将这种方式贯彻到底的力量,而他确实喜欢他们这样做;他们应当如此来达到他们的至善。上帝并不将人的得救束缚在某种特定的方式上。一种方式所具有的,另一种方式就不具有;然而,上帝已经将实施能力赋予一切良好的方式,任何良好的方式都不被拒绝,因为良好的东西并不相互排斥。人们自己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偶尔见到一个善良的人或者听到在谈论他,发现他并不遵循他们的方式,这时,他们绝不可因此而立即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他们不喜欢他的方式,就立即对他的良好的方式和良好的想法不屑一顾,这样做,是不对的!在看待人们的方式时,更多的要看他们是不是有好的想法,对任何人的方式都不要加以鄙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只有一种方式,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只有一种方式,一个人也不可能具有所有的方式,不可能具有任何一种方式。

就让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他的良好的方式,在其中包容所有(其它)的方式,并且以他的方式去把握一切的善和一切的方式。方式的变更使得方式和心灵都不安稳。某一种方式能提供给你的,你也能够在另一种方式中得到,只要它是良好而值得推崇的,是眼中惟独只有上帝的。况且,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走一条路。有关仿效任何一个圣者的严谨的生活品行,也是这样。你固然应该热爱这样的方式,也会喜欢它,但你不一定要去效仿它。

现在,你会问:我主耶稣基督的方式总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按理总该时时效仿他吧。

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确实应当效仿我们的主,然而,并不是指任何一个方式。我们的主,他曾禁食四十天;可是,没有人应当这样去效仿他。基督做了好多事,他想要我们在精神上而不是肉体上去效仿他。所以,我们应当努力以精神的方式去效仿他;因为,他更注重我们的爱心,胜过我们的行为。我们应该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效仿他。

那么,如何做到呢?

听着:在一切的事物中!怎么样和以什么方式做到呢?那么,正像我经常说过的:我以为精神的行为远远胜过肉体的行为。

为什么?

基督禁食了四十天。你要效学的是:你注意自己最乐意做的或者最方便能做到的事,就试着去做,然后对自己保持着敏锐的注视。这样,你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比你完全禁食还要作更多的放弃。因而,有时要你不说某一句话甚至比要你什么话都不说还要来得难。因而,有时对一个人来说,听一句无足轻重的脏话比挨打还难以忍受,在大庭广众中一人向隅远比独居荒野更难以做到,常常是放小比放大还难,做小事比做大事还难。这样,处于软弱之中的人还是能够效学我们的主,可以不必以为自己离开主很遥远。

十八
人若自然而然地享有锦衣美食并交友广阔,那他可以以什么方式去享受这些

你不必因方式中的衣食之类的事而感到不安,似乎觉得这样过于优越不太好;那么,你倒应该让你的内心深处习惯于远远超越这些。除了上帝以外,什么东西也不应使你感到快乐与钟爱;与之相比,一切别的事物都显得渺小。

为什么?

因为只有软弱的内心才会要藉助于外在的衣服以求得妥当;说得正确一些,内在的东西应当恰当地规定外在的东西,因为只有前者才是你拥有的。可是,如果它(指外在的衣服)确已属你所有,那你就可以出于你内心深处在如下的方式中将其作为好东西接受下来,即你确实做到如果脱掉它了你还是同样无动于衷。对于食物和朋友和亲戚,以及对于一切上帝可以赐给你也可以从你手中夺去的东西,都是这样。

所以,我以为最好是这样:人完全将自己交托给主,这样,如果上帝要让他挑起什么重担,受耻辱也罢,劳累也罢,或者别的什么苦难也罢,他都满怀喜悦和感恩加以接受,让自己更多地得到上帝的引领,而不是自作主张。所以,如果你们愿意在一切事物中学习上帝和效仿他,那你们就是做对了!这样你们也会得到荣誉和舒适。但是,如果人失去了荣誉和舒适,那也要忍受,并且是心甘情愿地忍受。因此,人们既可以理直气壮地吃,同时也对禁食挨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这也确实是理由,说明为什么上帝让他的朋友免于遭受巨大的苦难;否则,凭他的无比的纯真似乎不会允许这样做,因为在苦难中实实在在包含着如此多和如此大的恩赐,而他不愿意也不可能让什么善美的东西遗漏掉。但他却宁可让自己满足于一个良好而正直的意愿;不然的话,他也许为了包含在苦难之中的无法形容的恩赐的缘故而不让他们免于遭受苦难。

既然上帝也满足了,那么,你也应该满足;但是,如果他喜欢你别的什么,你也照样应该满足。因为,人应当从心底里用他的全部意愿归顺主,他根本就不可由于方式或行为的缘故而使自己感到不安。你尤其要避离一切的标新立异,不管是衣着还是食物,还是言辞,如夸夸其谈,或者矫揉造作,这些,都是毫无好处的。这里,你还应当知道,并不是禁止你有任何特点。有许多特殊的东西,是我们在许多时间和在许多人那里必须遵循的;因为,谁是一个特殊的人,他也就必须在许多时间以各种方式做许多特殊的事。

从内心来说,人应当在一切事物中都效仿我主耶稣基督,做到在他里面找到他所有的行为和属神的现象的一个反射;并且,只要能做到,人就应该通过刻苦努力把基督的一切行为带到自身里面来。你如此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他就会接纳。你要以你完全的奉献和你整个的心念做下去;让你的心灵在任何时间都习惯于此,即习惯于在你的一切行为中都效仿他。

十九
为什么上帝经常会让一些真正的善人在行善事时受到阻碍(4)

上帝之所以会让他的朋友们常常陷入软弱之中,其目的仅仅在于使他们失去一切他们能够向往的或者能够得到依靠的所有的支撑。因为,对于一个有爱心的人来说,当他能够做各种大事,不管是在守夜时还是在禁食时,或者在做别的什么特别而艰难的事时,他都会感到莫大的喜悦;他们把这看作是重大的喜悦、支撑和希望,这样,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行为就成了他们的支撑和信赖。而我们的主正是要从他们那里去掉这个,他希望只有他才是他们惟一的支撑与信赖。因为,他要给他们很大的恩赐,而这纯粹是出于他的慈悲心;他应当是他们的支撑和安慰,而在上帝的一切巨大的恩赐中他们应该看到自己一无所是。因为,归给上帝的心灵越是纯净,越是受到上帝的支撑,人就越是深入地投入到上帝里面,就越是能得到上帝的所有最宝贵的恩赐,因为,人本来就惟独只应该信赖上帝。

二十
论我们的主的圣体,论我们应该经常地领受圣体,论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和虔诚去领受圣体

愿意领受我主圣体的人,不必去观察他自己感受到些什么或者他的内心灵感和虔诚心有多大,而是应当注意他自己的意愿和他自己的心灵究竟处于什么状态。你不应该把你的感受估计得很高;你倒是更应该以你所爱的和所追求的为大。

愿意并能够无忧无虑地去到我们的主那里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使他自己的良心完全不再受到所犯罪恶的谴责。第二,这个人的意愿要切切实实转向上帝,他除此以外别无所求,他所追求的,惟独是上帝以及完全属神的事物,凡是不适合于上帝的,他必不乐于求取。因为,正是如此,人才认识到他离上帝有多远或者有多近:正是如此,人才认识到他由这样的举止行为中得到的是多少。第三,他必须牢牢谨记,对圣餐礼和对我们的主的爱心应当由此而不断增长,不至于由于时常领受圣餐而反而使敬畏之心有所减弱。因为,是生是死,常常因人而别。所以,你应当密切注视着,看看你对上帝的爱心是否有所增长,对上帝的敬畏之心是否还保持着。这样,你越是经常领受圣餐,你就越是有所改善,领受圣餐对你就越是有好处。因此,不要因了某些议论而对你的上帝心存疑虑;你领受圣餐越多越好,上帝也就更为可爱。我们的上帝也乐于与人同在。

现在你会问:啊,主啊,我觉得我是那么的空虚、冷淡和懒惰,所以,我不相信我能进到主你那里。

那么,我说:你这就更需要进到主那里去!因为,在他里面,你会热情高涨,在他里面你变得圣洁,与他紧密相连,合而为一。只有在圣餐礼中,你才真正地得到了恩典,这恩典使你的肉体的力量由于我主圣体的亲临这样一种无比崇高的力量而得以归一和凝聚,使得人的所有的分散的感觉和人的心灵得以在这里凝聚和归一,这样,虽然它们原本确是趋向于向下散落,但现在在此挺拔而起,呈献到主的面前。这样,居住在他里面的上帝就使它们安于向内,戒除掉由于尘世的事物而形成的种种属肉体的障碍,轻装上阵地进到属神的事物中去;而且,由于受到主的圣体的强化,肉体也得到了更新。因为,我们应当变成像主一样,完全与他合而为一(参见《哥林多后书》,3章,18节),属他的就是属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的心和他的心成为一颗心,我们的身体和他的身体成为一个身体。这样,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愿和追求,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肢体,都应当进到他里面去,在肉体和灵魂的一切力量中都察觉到有他。

现在你会说:哦,主啊,我在我里面除了贫困以外察觉不到什么别的东西。那我怎么敢去领受圣餐呢?

确实,如果你想要完全改变你的贫困,那么,你就应该去往放满金银财宝的地方,让你致富;你心中自应明白,只有找到了宝藏,才能使你心满意足。你就这样说吧:“所以,我要到你这里,希望你的财富能够弥补我的贫困,希望你的海阔天空可以填补我的空虚,希望你的莫测高深的神性来充实我的可耻而沉沦的人性。”

“啊,主啊,我已经犯了很多的罪;我无法赎罪。”

正是为此,你就该去领受圣餐,它已经承担了所有的罪过。在它里面,你可以为你的所有的罪过向你在天上的父献上确有所值的祭品。(5)

“啊,主啊,我极愿赞美我主,但我做不到。”

那么,你就该去领受圣餐,惟独这,才是天父所悦纳的感谢,才是对所有属神的善美的无比崇高真诚而完美的赞美。

总之,如果你想要完全摆脱一切的贫乏,想要具备美德和恩典,想要带着所有的美德和恩典返归到自己的本原,那么,你应当使你自己能够庄重而经常地去领受圣餐;这样,你就与他合一,以他的圣体而变得高贵。是的,在我主的圣体里,灵魂跟上帝靠得那么近,以至于所有的天使,不管是基路伯还是撒拉弗(6),都无法把二者区别开来;因为,他们碰到了上帝,也就碰到了灵魂,而碰到了灵魂,也就碰到了上帝。这是何等亲近的合一啊!因为,灵魂之亲近上帝,远远胜过使其成为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之间的亲近程度。这种合一,远比把一滴水滴入一个酒桶里更要亲密。水滴入酒桶,水还是水,酒还是酒;而灵魂与上帝合一,完全合而为一,没有一个被造物能够加以区分。

现在,你会说:怎么会这样呢?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如此!

究竟怎样呢?你越是不大感觉到,你越是坚定地信仰,你的信仰就越是值得称赞,越是得到重视和赞扬;因为,真正的信仰在人里面远远不是什么纯粹的臆想。在真正的信仰里面,我们具有真正的知识。说实在的,我们所缺乏的,不外就是正当的信仰。至于我们有时觉得在某一件事里比在另一件事里有大得多的收获,那么,这只是由于一些外在的条条框框,而事实上没有大的差别。所以,有着同样的信仰,所领受到的和所得到的也相同。

现在你会说:既然我尚未达到更高的境界,我有很多缺陷,对许多事物都有所留恋,那我怎能企望去信仰更高的事物呢?

看,你必须看到在你身上有两类事物,而我们的主也同样有着这两类事物。他也同样具有最高的力量和最低的力量,二者有着两类行为:他的最高的力量在于拥有和享受永恒的福乐,而他的最低的力量则在同一时间处于在地上遭受到最大的苦难和你争我斗之中,而在他的密切关注之下,后者不会对前者产生妨碍。于你也是如此,即你的最高力量应当上升到上帝那里去,完全奉献给上帝,与上帝连在一起。更甚于此:我们还应当将一切的苦难完完全全托付给肉体和最低力量以及感官,从而使得我们的灵心以其全部的力量得以升华,得以不受束缚地专注于上帝之中。感官及最低力量的苦难,还有这一类的诱惑,并不触动其灵心;因为,斗争越是激烈,取得的胜利以及因胜利而获得的荣耀就越是令人赞不绝口;因为,遇到的诱惑越是大,做恶事的冲动越是强烈,而人却克制住了,那么,你就越是品德高尚,深得上帝喜悦。因此:如果你想要隆重地领受你的上帝的圣体,那么,要注意把你的最高力量奉献给你的上帝,注意让你的意愿去追寻他的旨意,注意你在他那里所追求的目标,注意你对他的忠诚达到何等程度。

处于这样的境界,人所领受到的,就绝不单是我们的主的宝贵的圣体,他领受到的是无比浩大的恩典;而且,次数越多,所得的恩典也越大。是的,人可以带着这样的虔诚和信念来领受圣体,即如果安排他到最底下的唱诗班,那他就可以惟一一次领受圣体,使他得以升到第二层的唱诗班;是的,你可以带着这样的虔诚去领受圣体,使得你被认为有资格进到第八层或第九层唱诗班。因而:如有两个人,毕生情况都相同,而其中一人比另一人多一次庄严地领受了我主的圣体,那么,这人就可能由此而大大超过这另外的人,如日中天,达到了与上帝的特殊的合一。

对我主圣体的这样的领受和充满福乐的享用,这不仅仅在于外在的享用而已,而是在于以渴求的心灵和虔诚的合一而得到的灵心上的享受。人可以充满信心地这样领受到,他比地上任何一个人都更因蒙恩而富有。人可以日复一日地千遍万遍地这样做,随时随地,不管是在病中还是健康无病,都可以做到。然而,我们还是应该像参加领受圣餐礼时一样对此作好充分的准备,一切按照规定去做,使之适应于所求之事的强度。如果我们并无所求,而我们还是对此作好充分的准备,热情洋溢,那么,我们就能立时成圣,得到永恒的福乐;因为,上帝随后就到,直到永永远远。愿我主,真理之师,贞洁之爱,永恒之生,将这赐给我们。阿门。(7)

二十一
论热心

当一个人想要领受我主圣体时,他可以毫无顾虑地去领受。但是,如果我们能事先作忏悔,哪怕根本就没有负罪感,仅仅只是为了由于忏悔而使圣餐礼更有效果,那么,这就更为恰当和有益了。然而,倘若有什么事判定某人有罪,使他因负罪而不能去忏悔,那么,他应当到他的上帝那里去,对自己的罪深切悔改,直到他感到自己必须去忏悔为止。只要他不再有负罪意识或自责感,那么,他可以认为,上帝也已经将其忘记掉了。我们向上帝忏悔,理应先于向人忏悔,而且,如果我们有罪,我们就应当十分认真地在上帝面前忏悔,尖锐地责备自己。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去领受圣餐,那么,我们就不可为了追求表露于外的忏悔而轻易将此丢弃,因为,在人的所作所为中,要紧的是使他的灵心保持正直,保持属神和善良。

我们应该学会在我们行事为人时在内心里做到不受束缚。可是,对于一个对此感到生疏的人来说,要让他做到不受周围的人群和行为的妨碍——这可需要很大的热心才能做到——,要让他感到常有上帝与他同在,感到上帝何时何地都在照亮着他,那确实是一件不寻常的难事。这需要一种灵巧的热心,尤其是要做到下面两件事。第一,人应当保持内向,使他的心灵能抵御外面形形色色的影像,不让它们进入自己里面,不让自己受它们的误导,不让它们在自己里面有存身之处。这第二件事,就在于人不管是在他的内部影像(可能是什么观念或者心灵的升越)还是在外部影像中,或者在别的什么他所遇到的事物之中,他都不可因此而神分志夺。人应当使他自己所有的力量都矢志于此,始终保持内心的纯正。

现在你会说:但人若是要做些什么事他却是务必要面向外界的;除非以其固有的表现形式表现在外,不然要么就什么事也不做。

这是对的。然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对于熟知其道的人来说,就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因为,在注重内心世界的人看来,一切事物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属神的存在方式。

面对一切事物,必须要做到的是:人一定要正确而完全地使他自己的理性适应于上帝,运用他自己的理性;如此,使他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着属神。就理性而言,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上帝那样完全拥有着它,随时随地都运用着它,十分的贴近着它。它绝不改弦易辙。它并不致力于已深陷于暴力和不义之中的众多被造物,它在那里遭受到的是横加破坏和颠倒是非。这样,如果它在某个年轻人那里,或者,在某个人那里,已经彻底败坏,那么,非得花大力才能使其回复,要尽一切所能竭尽全力去重新找回理性。因为,对它来说,尽管上帝是那么的顺理成章,那么的合乎本性,但是,一旦它受到误导,把根子扎到了被造物上面去,带有被造物的种种色彩,习惯于此,那么,它在这一部分就变得如此的软弱,无以自制,原先高贵的企求因此而受阻,以致人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完全得到恢复。而且,即使一切就绪,他自己还是需要得到经常的保护。

在一切事物面前,人必须注意使自己培养起坚忍而正直的习惯。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人,如果也想要像一个已具有良好习惯的人一样地行事为人,那他也许会彻底崩溃,一事无成。只有当人摆脱了一切的事物,与其疏远,然后,他就能够审慎地行事为人,可以放心地去做什么事,也可以不受阻碍地不去做什么事。反之,如果人爱上了什么,对之有兴趣,他甘愿服从于这个兴趣,不管是吃什么还是喝什么,或者别的什么,那么,在一个还没有良好习惯的人那里,这也往往会引起一些害处。

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习惯,即在任何事物中都不寻找和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是宁可在一切事物中去找到和把握上帝。因为,上帝绝不会给出这样的恩赐,而且确实也从来没有给出过这样的恩赐,以至于使我们可以坐享它而无需操心了。宁可说,他迄今在天上和在地上已给出的一切恩赐,他总是只到终了的时候才给予,证明他所能给予的恩赐,就是他自己。(8)他用所有那些恩赐,只是要为我们准备这个恩赐,这就是:他自己;而上帝在天上和在地上所做的一切事,他做这些,只是为了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创建福乐,从而使我们能够享受到福乐。所以,我说:在上帝的一切恩赐和作为中,我们必须学会注视上帝,我们绝不可由于什么而沾沾自喜,安于现状而停步不前。在今世生活中,我们不可有任何方式的停步不前,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如此,哪怕他多么功成名就。在一切事物面前,人都应该始终向着上帝的恩赐,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我想稍稍讲一下一位女性(9)的事。她十分想要从我主那里得到些什么;可是,我当时就对她说,她尚未真正准备好,而如果上帝在这样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给予她什么恩赐,那这种恩赐反而会变成坏事。

现在你们会问:“为什么她没有准备好呢?她毕竟是具有一个良好的意愿,而你们也说过,良好的意愿无所不能,一切事物,一切完善,尽在其中。”

这不错,然而,就意愿而言,我们应区分两种意义:一种意愿是一种偶然的和非本质的意愿,而另一种意愿则是决定性的和创造性的,是已经习以为常的意愿。

确实,人的心灵因一时冲动而要将自己与上帝联为一体,潜身修道,这是不够的。人一定要具有习以为常的虔诚信奉,以前如何,以后还是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领受来自于上帝的大事,并在万事中领受到上帝。若是有人未曾准备好,那么,他就败坏了上帝的恩赐,而且,跟这恩赐一起,也败坏了上帝。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帝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赐给我们我们所求的事的道理所在。这过错不在他,因为,他想赐给我们的心情千百倍地胜过我们想要取得的心情。可是,是我们使他不得不克制住,是由于我们行了不义之事而因此阻碍他去做他原本要做的事。

人应该学会,在得到所有的恩赐时都要把自我舍弃掉,不再保留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去追求什么,包括利益,乐趣,挚情,享受,报酬,天国,自有的意愿。上帝从未曾而且以后也不会按照某个陌生的意愿将自己赐予;他只按照他自己的旨意将自己赐予。但是,当他找到了他自己的旨意时,他就将自己赐予,并且以一切他所是的投入其中。这样,我们越是摈弃我们自己,我们就越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上帝的恩赐。所以,我们如果单是某一次抛弃掉我们自己以及一切我们所有的和我们所能的,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时时履新,使我们自己在一切事物中变得纯朴而解脱。

还有一件极有益的事,那就是,人不要满足于仅仅在内心里具有诸如顺从和清贫等美德,人应该让自己在行为和美德的结果中付诸实践,经常地检验自己,并且争取通过别人来使自己得到实践和检验。所以,我们履行德行,对主顺从,甘于清贫和受贬,或以另外的方式使自己保持忍辱负重和泰然自若,这样还不够;我们更应该要不断地奋发努力,直到我们做到从本质和根基上赢得美德。至于我们是否具有了美德,可以以如下的方法来加以识别:如果我们倾心于美德胜过所有别的事物,如果我们无须作出准备即能履行德行,在履行德行时并不特别考虑到要以此成就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为行德行而行德行,是出于对美德的爱心,说不上有什么缘故,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完全具有了美德,否则就还谈不上具有美德。

只要我们还没有彻底抛弃掉所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就始终要学会有所不为。不管我们是否察觉到,实际上,一切狂躁和不安总是来源于私欲。我们应当连同所有属于我们自我的东西,在确实摈弃掉各种愿望和企求以后,投入到上帝的真善而至爱的旨意中去,而且,必须是真正连同我们在万事中可以愿望的和企求的一切。

有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有意识地要把所有对上帝的甜蜜感情也抛弃掉呢?而这不可能是由于懒惰和对上帝少有爱心所造成的吗?

是的,如果不作区别,那当然是这样。因为,究竟是出于懒惰,还是出于真正的超脱,这就要看我们是不是在内心里做到超脱,是不是在超脱以后还是像处于激情时一样地忠诚于上帝,还是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减弱,对于一切安慰和帮助,还是一如既往地感到不受任何约束。

对于具有如此善美意愿的正直的人来说,时间绝不会太短暂。因为,就意愿而言,他总是要万事如愿以偿。不单是现在,而且,既然他将千百年地活下去,他就要做一切他能做的事。这样一种意愿,把我们千千万万年也许能做到的事都包括进去了;而在上帝面前,他已经做到了一切。

二十二
论我们该如何跟随上帝,兼论良好方式

人若想要开始新的生活或行为,那他就应该信靠他的上帝,全力以赴和满怀虔诚地祈求上帝赐给他至善至美,赐给他他认为最亲爱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他则不去企求什么他自我的东西,而是一心一意于上帝的旨意,除此别无所求。只要是上帝所加之于他的,他都直接从上帝那里受取,并视为他的至善至美,完完全全地在其中感到满足。

虽然在这以后也许他会觉得更喜欢另一种方式,但是,他应该想到:这种方式是上帝赐予你的,因而它是上帝认为最好的方式。这里,他应该信任上帝,他应该将所有好的方式都纳入到上述方式中去,并以此去接受所有多种多样的事物。因为,凡是上帝认为是好的方式,我们也必定在一切良好的方式中找得到。我们正是要在上述一种方式中把握一切良好的方式,而不是这方式的特殊性。因为,人总是只能做一件事,他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总是要有这样一个“一”,他必须在这个“一”之中去把握万物。因为,如果人什么都想做,既做这个,又做那个,不要上帝给予的方式而采取另一种他特别喜欢的方式,那么,就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一个脱离尘俗进入一个教团并始终留在那里的人,之所以要比那种从一个教团转到另一个教团的人——哪怕这教团多么圣洁——更要来得完善,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后者那里有了方式的转变。人理应抓住一种良好的方式后即始终保持,并将所有良好的方式都引入到它里面,将它看作是从上帝那里受取到的,因而不可朝三暮四,这样也就无须担心会有什么闪失。因为,与上帝同在,我们就不会有什么闪失;上帝没有闪失,与上帝同在的我们也就不会有什么闪失。所以,你们应该从上帝那里受取“一”,然后从这个“一”中引出所有的善美。

然而,如果它们彼此之间不相协调,互不相容,那么,对你来说,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说明它们不是来源于上帝。各种善美,绝不相互排斥,因为,正像我们的主所说的:“凡一国自相分争,就成为荒场”(《路加福音》,11章,17节),而主同样又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路加福音》,11章,23节)。所以,对你来说,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某种善美不容许甚或破坏另一种善美或即使是微小的善美,那么,它必定不是来源于上帝。如若是来源于上帝,则必能将其包容,而不是加以破坏。

这里插入一个简短的注释:毫无疑问,忠诚可靠的上帝对每一个人都以其最佳予以接纳。

这是千真万确的。对某一个人,上帝如在他站着的时候可以找到他,就不会在他躺下时才去找到他;因为,上帝出于他的善美本性,对万事都力求其最佳。

有人问到,有一些人,上帝明知他们受洗之后将要堕落,堕落以后也无法再重新站立起来,那么,上帝为什么不采取最佳的方式,就是在他们还在童年尚未懂事时就让他们死去呢?

我说:上帝不是破坏某种善美的东西的破坏者,他是一位实施者。上帝不是本性之破坏者,而是它的完成者。上帝的恩典也并不破坏本性,而是去完成本性。如果上帝在一开始就这样来破坏本性,那就是将暴力和不公正加给本性;他不会这样做。人具有自由意志,他可以选择善和恶,而上帝对他指明,行恶者死,行善者生。人应该可自由选择,自主他的行为,不受破坏,也不受强制。恩典并不破坏本性,它是去完成本性。(10)上帝显灵并不破坏恩典,而是去完成它,因为,显灵乃是完成了的恩典。由此可见,在上帝里面没有什么对某种存在之物进行破坏的东西;宁可说他是万物的完成者。同样,我们也不可破坏我们里面任何的善美,不可因了某个大的方式而破坏一个小的方式,我们应该完成它们,直到至高无上。

这里说起一个人,他要从头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我就以这样的方式对他说:你要做这样的人,即在万事中寻求上帝,在一切时间,一切地点和一切人那里以一切方式找到上帝。如此,我们就能够无论何时都毫不间断地取得进步,永无止境。

二十三
论内在的行为和外在的行为

假定有一个人,他想用他全部的力量,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使自己闭目塞听,修身自好,在他的内心,既没有任何观念,也没有任何强制性的驱动力,使他内在或外在均无任何行为可言:那么,要注意,处在这种状态,是不是出于本身并没有行为的需求。而如果不是这样,即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吸引人去做什么行为,并不是他不想做什么,那么,他还是应该强制自己去做出行为,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因为,尽管看起来似乎很好,但人绝不可固步自封。这样,如果他受到压力或者出于自我约束,使得大家可以得到他是被驱使去行为而不是自动做出行为的印象,然后他就学会与他的上帝共同行为了。并不是要人们逃避或脱离或拒绝他们的内心活动,而是人们应当学会正是在其中、藉助于此并由此出发来做出行为,使得他们的内心活动得以展开获得实效,并且又将这实效引入到他们的内心活动中去,使得他们如此得以习惯于不是被迫去行为。因为,人们理应将眼睛盯住这内在的行为,并由此出发来做出行为,不管是做弥撒还是做祈祷,或是需要时所做的一些外在的事。可是,如果这外在的事对内心活动起破坏作用,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内心活动。二者能一致,那当然最好,我们就得以与上帝共同行为。

有这样的问题:既然人业已超脱了自己和所有的行为,——正像圣狄奥尼西所说的那样(11):以最美的语言谈论上帝的人,由于内心的富有反而可以闭口不谈,——既然一切的想法和行为,一切的赞美和感恩,都已去除,那么,我们还应如何做到与上帝共同行为呢?

回答是:有一个行为是合乎情理的,那就是,否定自己。然而,这种对自己的否定或者贬低会是十分重大的事,以至于如果不是由上帝亲自在某一个人里面予以完成,就总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只有当谦卑已达到足够完全,当上帝让人可以通过人自己而达到谦卑,只有这样,人才算是完美有德了。

还有一个问题:可是,上帝如何让人可以做到自我否定呢?这种对人的否定似乎是一种由上帝而得到的提升,因为福音书里说到:“自卑的必升为高”(《马太福音》,23章,12节;《路加福音》,14章,11节)。

回答是:又是又不是。他应该“自卑”,但这不能够就此为止,我们要看上帝是如何做的;他“升高”了,但并不是说这自卑是一回事,而这升高又是另一回事。宁可说,升高所达到的至高的高峰正存在于自卑的最深下的根基之中。因为,根基越深下,升得就越是高,井打得越是深,这井也就越是高;高和深,二者原本就是合一的。所以,一个人,越是能够自卑,他就越是高。所以我们的主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马可福音》,9章,35节)。(12)愿意作那个的,也就必须作这个。先要成为这个,才可以是那个。成为最小的,其实就是最大的;已经成为最小的,也就已经是最大的了。这样,证实和成就了福音书作者的话:“自卑的必升为高”(《马太福音》,23章,12节;《路加福音》,14章,11节)。因为我们整个的存在,无非就是植根于归向虚无。

《圣经》中写到:“你们在他里面万事富足”(《哥林多前书》,1章,5节)。(13)说实在的,我们一定要先做到在一切事物上一贫如洗,不然就做不到那样。谁想要得到一切事物,他也就必须放弃一切事物。这是一个公平的交易,是一个等价的交换,就像我很久以前说过的那样。所以,因为上帝愿意把他自己以及一切事物都无偿地赠予我们,因而,他也就要从我们那里把一切属于我们的东西完全取走。是的,上帝很不希望我们仅仅只占有用我们的鼠目寸光所能看到的那一点点东西。因为,他迄今所给予我们的所有的赏赐,不管是自然之赏赐还是恩典之赏赐,他都只抱有一个愿望,即希望我们什么也不要占有;他对他的母亲,对任何人或任何一个被造物,也都从未以任何方式这样给予过什么。而为了教导我们和使我们对此有所准备,他就经常从我们那里把肉体的和精神的财富都取走。因为,荣誉不应归于我们,只应归于他。我们宁可应该如此来拥有一切事物,即把它们看成是借给我们的而不是赠送给我们的,我们对它们没有所有权,不管是肉体还是灵魂,感觉,力量,外在的财富或名誉,朋友,亲戚,房子,庭院和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

可是,上帝如此蓄意将这一切加诸我们,究竟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要做到只有他自己才成为我们所有的全部。他愿意如此,并力求做到如此,他一直致力于使他能够和可以做到如此。他的最大的喜悦和乐趣,也就在于此。而他越是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做到这个,他就越是欢欣鼓舞;因为,我们对一切事物越是占有得多,我们对上帝就越少拥有,而我们对一切事物越是少有爱恋,我们就越是享有上帝以及他可以提供给我们的一切。所以,当我们的主在谈论各种福乐时,他把灵心的贫乏(14)放在一切福乐的首位,把它放在首位,为的是表明一切福乐和完善毫无例外地以灵心的贫乏作为其开端。确实,如果说确有什么根基使得一切善美得以建于其上,那么,没有这一点它就不能存在。

因了我们摆脱掉我们的身外之物,上帝愿意赐给我们天堂上的一切,赐给我们天堂及其全部的力量,是的,赐给我们由他里面流出来的一切,赐给我们天使和圣者所享有的一切,希望我们像他们一样地享有它们,比我们享有任何东西都更高。因了我为他而抛弃我的自我,上帝就把一切他所是的和他所能够提供的都完完全全地归我所有,他有什么,我也有什么,不多也不少。他归我所有,千百倍地胜过一个人曾经获得过的某一样东西,不管是把它藏在箱子里还是爱不离身。我拥有任何东西,都无法与上帝将他自己及其所能和所是的一切归于我相比拟。

而为了要得到这,我们应当丢弃尘世间一切我们所拥有的,丢弃一切不是“他”的东西。并且,这种贫困越是彻底,我们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就越多。然而,我们不应以这个报酬为目标,不可眼睛盯住它不放,不应计较做了什么好事就要得到些什么。因为:越是不在乎,就越是得到得多,就像圣保罗说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哥林多后书》,6章,10节)。这样的人,没有私有的财产,不去追求也不想要,对自己是这样,对一切自身之外的东西也这样,是的,即使对上帝和对一切事物,也都是这样。

你想知道,如何才是一个真正贫困的人吗?(15)

一个真正贫困的人,能够省却一切非必须的东西。所以,那位裸体坐在桶内的人对征服了全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说道:“我比你大得多;因为,我所蔑视的,超过你所拥有的。你自以为了不起所拥有的,我却不屑一顾。”(16)能舍弃万物并对之无所需求的人,远比那些刻意追求而占有万物的人更为幸福。能省却不急需的东西的人,最为好。所以:能最大限度地省却和蔑视的人,就会尽最大可能加以抛弃。如果一个人为了上帝的缘故作了巨额的捐赠,建成了多个修道院房,并救济穷人,这算是一件大事了。但是,那个为了上帝的缘故而同样程度予以蔑视的人,也许更为有福。能得到真正的天国的人,为了上帝的缘故可以放弃万物,不管是上帝所赐予的还是没有赐予的。

现在你会说:“是的,主啊,我有很多的缺点,那我岂不是因此而成了障碍了吗?”

如果你感到有很多缺点,那么,你就理应再三地祈求上帝,看他是否愿意让这些缺点从你那里去掉,要知道,没有他,你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他把它们去除掉了,那你就感谢他;而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你就为了他的缘故而忍受,但不再是作为一种罪孽的缺点了,而是作为一种伟大的实践,你应该以此来获得报酬并练习忍耐。不管他赐予你还是不赐予你,你都应该满足。

他对每个人总是按照什么对他最好和最适合于他来赐给他。我们做衣服时要度身裁衣,对这个人适合的,对另一个人就不适合。对每一个人都要按他的尺寸给他裁衣。上帝也是如此,他赐给每一个人的,都是他认为最适合于他的。其实,谁完完全全信靠他,谁就能够在最小的事物中得到与在最大的事物中所得到的同样多的东西。假如上帝想要赐给我像他当年赐给圣保罗一样的东西(17),那么,如他所愿望的,我就乐意受取。然而,如果他不想把这个赐给我,——因为,他只愿意让很少的人在今世生活中就达到这样的知识——,如果上帝不给我这个,那么,我还是同样的敬爱他,我还是同样的感谢他,同样的感到完全的满足,对他的不给予视为同他的给予是一样的;我对此同样的心满意足,虽然它只在我周围,但我还是同样的爱慕它,就好像上帝也已赐给了我一样。确实,对上帝的旨意我应当如此感到满足:只要上帝他想要做什么或赐给什么,那么,对我来说,他的旨意就是如此地可爱和宝贵,一点也不亚于如同他将这赐给我本人或者在我自己里面做这事。这样,上帝的一切恩赐和他的一切行为,就都是我的,从而,无论所有的被造物行善或行恶,都于我无损。既然给予一切人的恩赐也都是我自己的,那我怎能发怨言呢?其实,对于上帝为我做什么或赐给我什么或不赐给我什么,我都感到心满意足,因为我一分钱也不付出却能够过我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生活。

现在你会说:“我害怕我对此不够努力,没有尽我所能地去敬爱他。”

你要以此为憾,然后用耐心去承受它,将其作为一次练习而得以安心。上帝他甘愿忍受屈辱和劳累,甘愿得不到侍奉和赞美,为的是使那些敬爱他和跟随他的人能得到安宁。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计较他赐给我们些什么或我们还少掉些什么,因而得不到安宁呢?《圣经》中写到,我们的主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5章,10节)。一个即将被绞死的罪有应得的贼,或者一个因犯有杀人罪而依法将被处以极刑的犯人,倘若他们也能够坦然地认为:“看,你是为了正义而受此苦难,无可非议”,那么,他们无疑也变成有福的了。确实,不管我们如何感到不公正,但如果我们把上帝为我们所做的或没有做的都认为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是为公正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为了上帝的缘故而忍受苦难,那我们就有福了。所以,你不可发怨言,要发怨言,只应埋怨你竟然还在发怨言,尚未感到满足;你只应为你已有了太多太多而发怨言。因为,凡是正直的人,无论是处在贫乏之中还是处在富有之中,他的感受是一样的。

现在你会说:“上帝在那么多人那里做了那么伟大的事情,使他们因此而显得属神,可是,那是上帝的作为,而不是他们的作为啊。”

那么,你就应该在他们里面感谢上帝,而如果他将其赐给你,以上帝的名义,那你就拿下吧!如果他不赐予你,那你也该心甘情愿地没有得到。你应当心中仅仅只有他,至于你的行为究竟是上帝所为还是你自己所为,你就根本不用为之操心;因为,如果你心中仅仅只有他,那么,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必须这样做。

你也根本不用去关注,上帝究竟给予某人什么东西或什么方式。倘若我是如此善美和圣洁,以至于大家把我抬高到圣人之列,这时,人们就议论纷纷,要追根究底看看这里面是恩典还是自然所使然。其实这是不对的。应当让上帝在你里面起作用,将你的行为归于他,然后你就不用去过问他做事是遵循本性还是超乎本性;二者都是他的:本性和恩典。至于他认为如何行事比较恰当或者他是在你里面还是在另外一个人里面行事,这与你有什么相干呢?他自己会选择怎样或在哪里或以什么方式去行事。

若有一个人想把泉水引到他花园里来,他会说:“只要泉水能引来,我才不管用什么样的水槽,铁的,木的,骨色的或锈色的,都可以。”所以,有些人成天在考虑上帝是通过什么在你里面行事,到底是本性还是恩典,这样的人,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就让他去行事吧,你尽可安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