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真想再见到老杨的菜车

下乡手记 作者:王慧敏 著


2.真想再见到老杨的菜车

家住报社的一个小区,尽管居住面积不大,可有一样让我很是满意,买菜极方便。每天早上,天麻麻亮,一辆“小四轮”就会悄然驶进家属区。须臾,楼前的空地上便摆满了还带着露珠的各色蔬菜。卖菜的是位老汉,人挺老实,静静地蹲在那儿,从不大声喧扰院子里的住户。他的菜,不仅新鲜,价格也比街上的便宜。顾客付了钱,临走时,他还总忘不了添上一把。这份真诚,深得大伙儿信赖。几天不见老汉的身影,大伙就会互相打问。也怪,每月总有几天老汉会无影无踪。待他再出现,大伙儿问起原因,老汉总是一脸歉意:“这两天,城管查得紧,没敢来。”几年间,老汉总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大伙儿也不约而同地遵守着这种默契。

时间长了,和老汉熟识起来。他姓杨,河北三河人。谈起生计,老杨总是很落寞。说,近些年,挣钱越来越难!

老汉愣是整不明白,为啥老是走背字儿!他说,单靠种粮,富不起来。1993年,他一咬牙承包了村里的5亩鱼塘。全家人当作心肝宝贝侍弄,老天爷也帮忙,年终,不管鲤鱼还是白鲢,都长到了三四斤。可那年,养鱼的人太多,活蹦乱跳的大鲤子,一斤两块五也没人要,饲料本儿都搭了进去。养鱼不行,咱养点儿稀缺的吧。瞅准餐馆虾价看涨,养的人又少,来年,他上了趟江苏,买了3万尾罗氏沼虾苗。刚开始,虾苗长得挺欢实,可长到寸把长的时候,虾苗开始大批大批死掉。他心急火燎地跑到南方一家水产研究所,搬来救兵。啥法儿都用尽了,还是不管用。那年,欠了4万多元饥荒。1996年,听市里一位搞外贸的同乡讲,种日本的“理想大根”,一亩地纯收入四五千,还不愁卖,产品由外贸部门负责收购。他借钱承包了村西10多亩河滩地,眼看丰收在望,谁料一场大水,全泡了汤。这些年,致富的法儿试了不少,有的,是没有市场;有的,有市场,又没有技术……

9月的一天,我买菜时,老杨忧心忡忡对我说,今后他可能不再来了,最近城管、交警查得紧,他已被罚了好几次,今早来时,又给逮着了。城管说,再来,连车子也没收!老杨说,他承包的这十几亩菜地,还有3年合同才到期。菜卖不出去,今后可如何是好?此后,再没看到老杨的身影。

没了老杨,大家不免有些失落。起初,还可以上街去买菜,过了不久,门口的各色摊档全不见了,只剩下空荡荡一条长街。当然,超市里也卖各种包装精美的蔬菜,但价格要贵得多,对工薪阶层来说,掏腰包时便免不了踌躇再三。

80年代初,集贸市场重新在城镇出现时,曾有多少人为之欢呼雀跃!这些市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方便,也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近些年,城市越建越漂亮,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地方,群众购物却越来越不方便。事实上,衡量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看环境,更应该看社区设施、吸纳劳动力和辐射周边的能力。从老杨的经历看,目前农民增收,由于受科技、基础设施的限制,增收渠道有限。城市能不能敞开广博的胸怀,给农民提供尽可能大的增收空间?这样做,实际上是一根甘蔗两头甜!

真想再看到老杨的菜车……

(2000.11.13)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