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退耕更要节耕

下乡手记 作者:王慧敏 著


5.退耕更要节耕

时下到农村采访,有一个挺时髦的词儿,那就是“退耕”。

对我们这个生态环境如此脆弱的国度来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无疑是利国利民、泽被后世的善举,但本人在采访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片面强调退耕,而忽视了节耕。

在西北某山区县,县长介绍情况时说,今年计划将30%的耕地退耕,明年争取达到40%。记者在退耕现场看到,山坳里砌有石堰的平展展的台地也划在了退耕区内,便问县长:“这样的地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吗?”县长支吾了一下说:“按道理……不……不会吧。”旋即,他又补充说:“地区定有退耕任务……得想办法完成。”

在另一个县,一位老农技工作者告诉记者,有些藤蔓作物,经过多年的科学改良,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质,对解决群众温饱意义重大,水保功效也比种草好。可按照县里的规划,必须退出作物种植,全部种草。他还告诉我,前些年,一到农闲季节,县里就组织群众修建拦洪坝,坡改梯,每年要治理几百条沟壑,造出近千亩良田。现在,这些活动都停了下来……

把造田和水土流失完全等同起来,似乎欠妥。实际上,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生态问题,不单单是种草种树,必须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专家指出:大于25度的山坡地强行种庄稼,一场雨下来,必然泥石横流。相反,如果把沟沟坎坎用拦洪坝改造成梯田,水土流失就会大大降低。所以,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因地制宜,该退的必须退,不该退的切莫一哄而退。在区域规划时,也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多年来,赶风头、赶潮流的亏,我们吃得还少吗?

由于连年丰收,群众手里有了余粮,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人均只有一亩二分耕地,目前粮食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在一些地方大喊“卖粮难”的时候,不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吗?

据报载,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口基数,今后的30年,每年约增加1000万人,以人均年消费400公斤粮食算,全国每年至少必须增加40亿公斤粮食产量。这就意味着每年还须开垦1600万亩耕地。而我国后备资源土地中可开发为耕地的约1亿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可增加耕地1400万亩。也就是说,用不了10年,我们就没有土地可开发了。若再考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村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灾毁耕地等因素,则粮食需求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地若撂荒,再恢复地力,得相当长一段时间。去岁今春北方有些地方连续干旱,群众已对家里的存粮格外关注了。如果灾害持续下去呢?

对于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耕地始终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在退耕的时候,千万莫忘了节耕。

(2000.06.1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