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庄子·秋水(节选)
[战国]庄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水边、洲岛难以分辨。于是河伯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朝东望去,看不到边际。于是河伯不再欣喜若狂,抬头看着海神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即是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以孔子所知学问为少,以伯夷的义举为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可怕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海神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所的限制;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因为它的眼界受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的眼界受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走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宽广的了,万千江河归入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永不满盈;排泄海水之处,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永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感觉不到。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无法用数字来计量。但是我未曾借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是因为有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哪里还敢自我夸耀呢!想象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窟窿在巨大的湖沼吗?想象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小米粒在大仓里吗?说到物的数量,常称之为万物,人仅居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仅居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禅让天下,三王争夺天下,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显得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感悟】
空间的延伸是没有穷尽的,时间的流逝亦永无止境,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见识与所长亦是受之于物的。
所以人们不能囿于自身有限的见识而沾沾自喜,应该懂得自身的局限与不足,谦虚好学,努力丰富生命的内涵。
楚辞·渔父[战国]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yú)?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酾(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被放逐后,在江水边漫无目的地流浪,一边走一边吟咏,脸色黯淡无神,身体瘦弱,面色枯黄。渔父见了,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沦落到这般地步?”
屈原答道:“这世上到处都很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流放了啊。”
渔父说:“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相应地改变。世上到处都很混浊,你何不搅浑泥水助长其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跟着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思虑深切、举止高雅,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哪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污浊之物的玷辱?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于鱼腹之内。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微微一笑,划动着船桨离去了,口中唱道:“沧浪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混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渔父放舟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
【感悟】
渔父作为隐世高人,通透人生,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屈原作为士大夫,心怀天下,立志济世为民。二者的对立,是隐士与士大夫的对立,是个人与天下的对立,是江湖与庙堂的对立。
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舍,皆在个人的追求与信念。故屈原不强求渔父,渔父不轻视屈原。两人的相遇,是灵魂的触碰,是和而不同的对话与交流。悲士不遇赋[西汉]司马迁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的志行之无闻。谅才韪(wěi)而世戾(lì),将逮死而长勤。虽有行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zhāo)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wǎnɡ)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pǐ)。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译文】
悲伤啊,士生不逢时,自愧只能与自己的影子相望,不受重用。经常约束自己,希望一言一行都能合乎礼数规范,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为默默无闻。我相信自己才高,可是世道暴戾,恐怕终生劳顿而无所作为。虽有德行而不得显扬名声,徒有才气而不得放手施展。为什么人在困窘和显达之时容易迷茫,确实是因为高尚和丑恶难以区分。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我蒙受诸多委屈,抱负无法施展。
那些秉公处理公务的人,与我志同道合;那些以私心谋求私利的人,我认为他们可悲。可叹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啊!人间的道理明明白白,为什么掌权者还要互相倾轧呢?一个人贪生怕死,就会为有知识的人所不齿;而爱慕富贵,鄙夷贫贱,则会被有修养的人瞧不起。志士透彻地明白事理,并能通晓领悟;庸人昏聩迷乱而不觉醒,是因内心受了毒害。
我的心意如何,哲人自能揣度。我言论中的是非,哲人自能判断、选择。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之为耻。如果早上懂得了道理,即便晚上就死去,谁人能说是不善呢!吉凶祸福的轮转,变化无定。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靠理智的。福未到之前不要去刻意追求,祸未到来之前也不要因处事不当而引发。要顺其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才好。
【感悟】
这篇抒写内心悲愤的汉赋,不隐晦,不迂曲,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它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图:奸佞得势,豪门当道,刚直者不寄于时,有志之士终将隐没。
作者的悲愤之情,无羁宣泄,以至于成为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控诉和反抗;我们在这份犹如火山般爆发的忧愤中感受到的是作者的那份忧国忧民之情。诫子书[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品行,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才能显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平和,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收获。过度享乐,懒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自己就像枯枝败叶一样,无所作为,年老时只能守着自家的穷舍,悲伤叹息,后悔也来不及了!
【感悟】
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充满智慧之言的家训,也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作者用短短八十六字,道出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多种关系,并指出了成学成才的充要条件是:一要有志,二要淡泊宁静。这就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完整含义,也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ɡ)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江上的风和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一样的颜色。我的船随江流漂浮荡漾,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有一百里左右,沿途的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千丈深的地方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透出一丝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仗着各自的地势争相向高处、向远处伸展,直指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冷冷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不停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遮蔽了天空,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感悟】
文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志向,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也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的崇尚,对生命的高歌礼赞。它比“居庙堂之高”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处江湖之远”少了份悲观,多了份爽朗。这种自在自得的常人心态,也许才是生命的本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chì)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流声,好像身上的佩玉相互碰撞发出的声响,我高兴极了。砍倒竹子,开辟一条小路,顺势往下看去,只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一块完整的石头为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的岩石向上翻卷露出水面,成为小洲、小岛和不平的岩石。四周绿树翠藤互相掩映缠绕,摇曳连缀,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全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附。阳光直照到潭底,石头上映着鱼儿的影子,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来往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小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竹木环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禁心神凄凉,悲戚忧伤。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逗留,于是题字离去。
同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崔家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感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悦耳的水声、美丽的无名小潭、自在的鱼儿,这些景物都让作者“心乐之”,暂时忘记被贬的烦恼失意。然而这种快乐是暂时的,景物虽幽静恬美,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忧伤、凄凉的心境流露无遗。秋声赋[北宋]欧阳修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cōng)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使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夜里我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大吃一惊,说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汹涌,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哎呀,可悲呀!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色调凄凄惨淡,烟蔼飘散,云气收敛;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清明;气息清冷萧瑟,大风凛冽,寒气刺骨;意境冷落苍凉,山川寂寥。所以秋天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秋风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凋零树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征伐,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主宰西方的声音,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之名。商,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就会悲伤。夷,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愁煎熬他的心,无数琐碎烦恼事劳累他的身,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达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脸色变得苍老枯黄,乌黑光亮的头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非金石的肌体去和草木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考虑一下,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感悟】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作者一方面承袭了描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另一方面却高屋建瓴,延伸出了“人事忧劳甚于秋之肃杀”这一主题。
感秋声之悲凄,叹人事之多艰。然而作者并未拘泥于“悲苦”的凄凉悲惨,而是引导人们从人事忧劳中超脱出来,练就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自得心境。前赤壁赋[北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想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小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水面没有波澜。我举起酒杯劝客痛饮,吟诵着《诗经·陈风·月出》的诗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星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横锁江面,水光与天色连成一片。任凭苇叶似的小舟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漂来漂去。浩浩荡荡,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漂向何处;飘飘然如脱离人世而独立,变成神仙,飞升仙境。
这时候,大家酒喝得尽兴,高兴极了。我敲击着船舷唱起歌来:“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制的桨,击破清澈透明的江水啊,让船儿溯着浮动的波光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恍惚渺茫,心上的人儿啊,仿佛在天的那一方。”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应着歌声的节拍伴奏起来,箫声呜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低诉。余音悠长婉转,像那似断非断的丝缕,简直能使潜藏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使独居在孤舟上的寡妇悲苦哀泣。我闻声凄然变色,不禁整理衣襟,端坐,问客人道:“为什么箫声如此悲凉?”
客人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章吗?这里西望是夏口,东望是武昌,山围水绕,郁郁葱葱,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想当年曹孟德攻破荆州,打下江陵,顺江东下,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蔽天空,他在船上洒酒祭江,横握长矛赋诗,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如今又在何方?何况你与我在江边打鱼砍柴,与鱼虾为伴,和麋鹿交友,驾一只树叶似的小舟,举着酒杯相互劝酒,寄托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于天地间,渺小得像汪洋大海中的一粒粟。哀叹生命是如此短促,羡慕那长江不停地奔流。想要同仙人一起遨游,想要和明月一样不朽。我知道这一切不可能轻易得到,只好在秋风中借箫声寄愁。”
我说:“你也知道那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吗?逝去的就像那流水,其实并不曾消失;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明月,始终没有减少和增长。要是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间的事物片刻都不曾存留;要是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我们永远都存在,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如果不是属我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应去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就成为悦目的颜色;获取它们没有人会阻止,用起来也永不枯竭。这才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是你我可以共同享受的福分呀。”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痛饮。菜肴和果品全部吃光,酒杯和盘子东歪西倒,一片狼藉。主与客相互靠着在船中呼呼大睡,不知不觉中,东方已露出了白色。
【感悟】
该文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作者苏轼怀抱一腔经世济民的热血,却屡遭贬谪。面对失意,面对迫害,作者选择了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就是把儒家坚守的坚毅精神、老庄超然物外的自得心境和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观念有机糅合起来。作者借此蔑视苦难,消解痛苦,让心灵在逆境中依然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予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jiōng 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日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kǎn)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特别是下雨时,雨水直往下灌;每次移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直接接受阳光照射,一过中午,太阳偏了,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修补一下,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我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面前也不离开。每月农历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到半截墙上。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情,也有很多悲伤的事情。
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内外小门就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穿过邻家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总共变动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已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母亲住的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吗?’我在门外一一向你母亲作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侍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好读书但没有一个取得功名,恐怕可以等待这孩子取得成就吧!”不一会儿,祖母拿了一个像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该会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大声号哭啊!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待在轩中,时间长了,就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的缘故吧。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丹砂矿,利润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她建造了怀清台。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里不被人知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俩?我住在项脊轩里甚是渺小,得意之时,以为会有神奇之事发生;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呢?
我完成上面这篇志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问及一些往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小妹的话:“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曾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的巨伞。
【感悟】
“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作者选择日常生活琐碎之事娓娓道来,素朴淳厚,不事雕琢,却情深意切。
文章以日常生活细节为依托,略施白描点染,看似随意着墨,实则蕴含着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深怀念之情。恰是作者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琐碎透露出的这份真挚自然,才让我们有掩卷仍难以释怀的感慨。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凌晨,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烂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有如此闲情雅致的人呢!”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询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感悟】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其中,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没想到亭中已有人先他而至,幸遇知己,唯有举杯畅饮,然而酒尽的散,各复西东,分别之时才问及对方姓氏。原来朋友之间贵在志趣、心灵方面的相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通通不在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延绵不绝的青青草,铺展的是心中那份牵挂与思念。本篇所选的几则短文叙说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展示的是兄弟间的那份宽容,夫妻间的那种温情,父母对儿女的嘱托与牵挂,儿女对父母的感激与怀念……
这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常琐事,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贴近,一经入文,便带给我们许多感动,还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温情。风筝鲁迅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儿。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地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不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地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气和冷气。
【感悟】
鲁迅明白了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幡然醒悟,敢于自省。虽然事隔久远,他还是一心想要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致使他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作者的沉重,与其说来自弟弟对兄长的宽容、不计较,不如说来自弟弟对儿时被“虐杀”的健忘与毫不抗争。心灵的灰烬傅雷聪:
亲爱的孩子。
收到你9月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的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你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把烦恼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和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的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使你过分紧张,低潮不使你过分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人也有了很大的帮助。你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去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会逐渐学会这一套,变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以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说到音乐的内容“非大家指导见不到高天厚地”的话,我也有另外的感触,就是学生本人先要具备条件。心中没有东西的人,再经名师指点也是枉然的。
为了你,我前几天已经在《大英百科辞典》上找Krakow(克拉可夫)那一节看了一遍,知道那是七世纪就有的城市,从十世纪起,这个城市的历史就很清楚了。城中有三十余所教堂。希望你买一些明信片,并成一包,当印刷品(不必航空)寄来,让大家看看,喜欢一下。
父亲 1954年10月2日
【感悟】
这是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写给儿子——著名钢琴大师傅聪的信。傅雷与傅聪父子俩都具有一种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刚烈性格,永远像一团燃烧着的烈火,而不是什么“心灵的灰烬”;永远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而不是什么古战场边的凭吊者。
读罢此文,除了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父爱,我们更多的是晓得了面对困难和苦闷时的一种姿势——保持心理平衡,客观分析前因后果,用乐观的心态、执著的坚持去挑战困难,赢得成功。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那一年的冬天,我们正要从丹娜丽芙岛搬家回到大加那利岛自己的房子里去。
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美丽无比的人造海滩引进了澄蓝平静的海水。
荷西与我坐在完工的堤边,看也看不厌地面对着那份成绩欣赏,景观工程带给人的快乐是不同凡响的。
我们自黄昏一直在海边坐到子夜,正是除夕,一朵朵怒放的烟火,在漆黑的天空里如梦如幻地亮灭在我们仰着的脸上。
滨海大道上挤满着快乐的人群。钟敲12响的时候,荷西将我抱在手臂里,说:“快许12个愿望,心里跟着钟声说。”我便在心里重复着12句同样的话:“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送走了去年,新的一年来了。
荷西由堤防上先跳下了地,伸手接过跳落在他手臂中的我。
我们十指交缠,面对面地凝望了一会儿,在烟火起落的五色光影下,微笑着说:“新年快乐!”然后轻轻一吻。
我突然有些泪湿,赖在他的怀里不肯举步。
新年总是使人惆怅,这一年又更是来得如真如幻。许了愿的下一句对夫妻来说并不太吉利,说完了才回过意来,竟是心慌。
“你许了什么愿。”我轻轻问他。
“不能说出来的,说了就不灵了。”
我勾住他的脖子不放手,荷西知我怕冷,将我卷进他的大夹克里去。我再看他,他的眸光炯炯如星,里面反映着我的脸。
“好啦!回去装行李,明天清早回家去!”
他轻拍了一下我的背,我失声喊起来:“但愿永远这样下去,不要有明天了!”
“当然要永远下去,可是我们得先回家。来,不要这个样子。”
一路上走回租来的公寓去,我们的手紧紧交握着,好像要将彼此的生命握进永恒。
而我的心,却是悲伤的,在一个新年刚刚来临的第一个时辰里,因为幸福满溢,我怕得悲伤。
不肯在租来的地方多留一分一秒,收拾了零杂东西,塞满了一车子。清晨6时的码头上,一辆小白车在等渡轮。
新年没有旅行的人,可是我们急着要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去。
关了一年的家,野草齐膝,灰尘满室,对着那片荒凉,竟是焦急心痛,顾不得新年不新年,两人马上动手清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