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2 职场: 放弃小聪明,追求大智慧

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 作者:萧秋水 著


PART2
职场:
放弃小聪明,追求大智慧

身在职场,必须有职业化精神

有位朋友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培训师,去外地做一个培训,因为对一些事情不满意,立刻订了回去的航班,走了。

人不见了,培训组织方也无法可施,培训无法进行。

后来,组织方就不敢再和这位培训师合作了。

应当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还有习惯,对事情不满意,做出过激反应,也是正常的事,只是,一走了之,这不是职业精神。

较好的做法是:

即使不满意,也要信守之前的承诺,把事情做完,以后可以不合作,但是不能负气而走,把那么多人晾在那儿。虽然给了主办方一个不好收拾的残局,心理上是痛快了,但是,也要为参加培训的人着想,他们是无辜的,就算没有付费,也付出了时间,何况也付了费。


有位读者给我留言,说前两天骂了一位顾客,本来是一番好意地电话联络,送温暖,谁知道顾客认为他们脑残什么都不懂(正常顾客会觉得他们只是寒暄,给打电话制造一个由头),总之没处理好,他算是很克制的人,也怒了,最后不欢而散。事后他反复思量,为什么会发怒?他发现,很多时候,一旦情绪上来,事情就会偏离原来的航向,本身是解决A,因为情绪上来,最终被带入毫不关联的B而不自知,这是最悲剧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到的方法是淡化“我”这个主体,遇到任何事情,不是“我想”、“我看”,而是把“我”当作“他”,于是,很多事情豁然开朗。这一方法可以用在任何事情上。比如这个东西我大爱,把“我”换成“他”,可能会发现也没那么值得惊喜和迷恋的。

他这个分析很好。我另外提醒说,不管怎样,都不应该和顾客对吵,要控制好情绪。

情绪的控制也是一种能力。很多人会说,因为我不喜欢,因为那个事情让我不舒服,所以我做不好,其实,最考验人的,就是即使不舒服,还是要做好事情,不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好,你让我不舒服对吧?那爷还不伺候了呢!如前面所述的培训师,其实最后砸的,还是自己的牌子。当时痛快了,但以后的路也就堵上了。

可能有人说,那这样不是太虚伪了吗?明明心里不高兴,面上还得微笑。对,就算是虚伪,职场上也需要这样的虚伪。人不能带着情绪去做事,这样会对事情有不良影响。在前一分钟,你为这个事情生气,脸上布满怒气,后一分钟,面对别人,你需要换上笑容,需要礼貌,而不是迁怒;需要把事情按标准的要求达成,而不是因为心怀不满就不做或用一个较低的标准进行。


个性可以有,但不适用于这类场合,就像演戏一样,上了场,你得进入角色,下了场,你才可以恢复个性。你可以决定以后怎么面对,但不能立刻做出反应,即使当众人了解了来龙去脉后,这个反应看来是合理的,但是,通常你并没有这样完整的解释机会,别人看到的,只是你拂袖而去的一个定格,并且从此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不要说,因为损害了无辜者的利益,而让他们也产生不良印象——我们要记住:就算我们有百般理由,通常也不见得能够解释,即使解释了,也不见得都被接受,即使道理在我们一边。放弃解释,将事情做好,这是职业精神。

最终,形成一个人的职业形象的,就是他做人的品格、做事的态度和能力。

寻找那些让你热血沸腾的东西

有些人一生都活得温吞,按部就班地出生、长大、受教育、工作、恋爱、结婚、生子、退休、看孙辈……然后,然后就这样了。

这就是一生。

就好像有几个模子,很多人虽然长得不一样、学校不一样、娶的媳妇或者嫁的汉不一样……但也都差不多,都能套进那个模式里去。

就是说,如果要写传记,就会发现,也没什么好写的。反正就那样,反正都那样。


杨炼有篇精彩的短文《山·第六》:

有一个故事说:后来,人统统变成了蟑螂,就是从柜子木缝儿里探头探脑、溜进溜出的那玩艺儿——可别小看,它差不多是唯一熬过了好几次冰河期,不仅活下来,甚至连体形都没大损坏的虫子——生存能力之强,绝非看上去漂漂亮亮的人类敢望其项背。

进化论真是非同小可!


又有一个故事说:再后来,蟑螂们不满于自己有腿有脚的累赘(何必日夜为生活奔波、为荣誉冒险?为争夺异性不惜残废地大动干戈?),于是一个早上,全都变成了青苔。据说,连火星那么严酷的环境里也有它们一动不动的同胞,现在,足够拥有一种宇宙性的骄傲了。

你别误认为它们死了,仔细瞧瞧,整个星球在改变颜色!

到了结尾的时候,已没有语言能传达人的幸运,我虽然忝居其一,但要描述自己也实在无能为力。倘若用比喻,说是“镂空的石头”,也远不足形容那种静、那种高超、那种美。不吃不喝、不明不暗、不冷不热——和死一样,比死更强,是慢吞吞地活。

这才叫“不可说”之境!

——不管别人的看法是什么,我是不愿意像小强和青苔一样活着的,生命力强大又怎样呢?熬过十个冰川期又怎样呢?日复一日地生活于脏乱差的环境、年复一年地不动不动不动,这想想都是让人无法忍耐的事啊!

那样的生活,过上几天就厌倦了,何况是一辈子呢?如果是那样的一辈子,生命也未免太长了。


有段时间我痴迷于视频,为了做一个视频文案海报弄到凌晨三点,虽然发布后没多少人看,可谓票房惨败,那也没关系,毕竟制作的过程还是很让人开心的。

当然,想做想学的事太多,创意层出不穷,也有恶果,热血太沸腾,脑子太活跃,弄得有时失眠。

有位关心我的朋友,嫌我太不顾惜身体,为了督促我,经常过来找我爬山,有时候顺便敲诈我一顿饭,不过他现在也不太劝我了,说明白我这种人燃烧为要,身体次之。我当然大多数时候都会自我平衡,只是偶尔还真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所以呢,像我这种人,不恋爱不结婚也是好的,有几个人能忍受半夜三更爬起来做视频的人呢?所以就当是为艺术牺牲了吧!


当然,兴趣不见得必须和生活分开,寻找兴趣的过程未必要脱离现实。很多矛盾其实并不存在,矛盾往往是人为制造的。我做个秒拍视频起码还能卖出一本书赚两块钱(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有位读者说看了视频立刻就去下单了),其实我也是胸无大志,花了10分钟赚到2块钱都已经很知足了(可不是每10分钟赚2块钱)。

如果你觉得2块钱实在不值一提,那么你可了解有不少工作安稳的人在业余时间做网站、做微信公众号、做App,收入甚至超过自己的正职薪资?

赚钱,很多时候,都是从2块钱起步的。所以不要看不起2块钱。

现在问题来了:如何找到那些让自己热血沸腾并为之痴迷的事情呢?

说来很简单:多看、多听、多试、多想、多问、多走。

但是简单的问题背后有着庞大的体系:

看什么?怎么看?听什么?怎么听?试什么?怎么试?想什么?怎么想?问什么?怎么问?去哪里?怎么走?看了听了试了想了问了走了,然后呢?你的产品是什么?市场认可吗?——其实市场不认可也没关系,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那就值得。并不是一切都需要用金钱衡量,尤其是人生的品质。

这都是你自己需要先思考的东西,不要指望拿到现成的答案。

选择题还是问答题,你愿意养成哪个习惯

自从“元芳,你怎么看”火了以后,很多人都养成了这样的提问习惯。

不过很多人都忽略了,狄大人的身份是元芳的上司,可以这样问。如果是元芳问狄大人“大人,你怎么看”,就有点怪异了。

不过职场上经常会有类似的问法:

“这个事情不好办啊,你看我该怎么做?”

“这个案子听说已经报到客户老总那边了,但老总迟迟没有回音,那我们怎么处理呢?”

“新产品得定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好呢?”

……

网络上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

问别人:我这个名字好不好?

别人说:不太好。

问:那你帮忙取个呗。

别人:这名字其实挺好的。

看上去是在请示或请求帮忙,很尊敬的样子,实际上,是把工作交给领导或他人去完成。


较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先思考,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写出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选项,然后交给领导,由领导定夺,这是选择题的方式。

前面列举的做法,是问答题的形式。自己不思考,把思考的事情交给他人来做。

你觉得,对于领导来说,是选择题思维的人更受欢迎,还是问答型思维更受欢迎?

很多新入职场的人会觉得,我本来就什么都不会啊,领导应该好好教我,所以我当然要多请示了,这也表示我努力学习了。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进入职场以后的“教”,通常不再是大学里那种“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是做中学、学中做,需要勤动脑、勤动手,而不是遇到问题就去问领导“这个事情怎么办”,领导更喜欢“这个事情能不能这样办?因为……”这样的人。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领导,你又会喜欢哪类人呢?


至于那种“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的问法,就更错误了。一个只有一年职场经验的人,和一个十年职场经验的人怎么等同呢?让对方设身处地为你着想,放在你的位置上考虑,这是“考人”啊。

要请教别人问题或者请人帮忙,应该先把障碍扫清。有次遇到一个提问,一位小朋友把自己手写的一页纸发给我,让我判断,因为对那个名字有印象,所以就提了点意见,然后对方立刻输入到电脑里发给我,这不是我傲娇,而是很多人的手写体,自己认着没问题,但发给他人辨认,可能非常费力。

有些人也会发送手写体给人,不过通常是在写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别人的辨认问题,不会龙飞凤舞。能够做到这样的人,要么是职场老鸟,懂得凡事为他人着想,要么虽然是职场新人,但是细心和体贴。

全方位指引做好情绪管理

这篇文章力图从各个层面,给出情绪管理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于每个人,但建议先尝试,就算尝试无效,也可以沿着推荐书籍等继续发掘、思考,结合自身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之道。所以,即使方法不适用,但如果愿意认真阅读,仍然会有启发。

文章有点长,涉及书籍推荐豆列等,信息量相当大,有些人可能缺少耐心读,但这也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


想要做好情绪管理,首要的一条,是去除疑虑心。你要相信,情绪是可以管理的,一定有有效的路径,如果心存怀疑,可能不会愿意尝试或者浅尝即止,这样,再好的方法也无效——这本身已经是在进行情绪管理了,疑虑,也是一种情绪。

其实,这就是正确地认识情绪。是人,就有情绪,只不过,有些不良情绪,如果蔓延,可能会有妨害,所以要有效管理。即使是看上去较好的情绪,比如快乐,如果不加节制,到达狂喜的地步,对身心也并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管理情绪,是因为从来没有认真、全面地了解情绪,对自我缺乏了解,因而容易失去控制。有些女性认为,女性天生就是情绪化的,所以纵容自己耍小性子,有些男性认为,男人就是要靠情绪来彰显自我,这些,都可能是认知误区。

另外,人不仅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要有管理他人情绪尤其是安抚的能力,身为管理者或在家庭中,这都是重要的能力。

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端正了认识的前提下,可以进入具体的情绪管理方法,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后到前进行控制、有意锻炼。


1. 情绪过后的分析、整理,透过反思慢慢改进。

人在开始的阶段往往缺少情绪控制能力,过程中不容易达到调控,所以需要在情绪过后,进行分析、整理,了解情绪的由来,思考如果再有类似情绪,应该怎么办。

可以采用的工具是:清单。不要小看清单,这是一个简单的工具,但是有效。最好不要用电脑,较好的方法是一张纸、一支笔,在情绪平复后,认真思考一下,然后在纸上列出来:

是什么让情绪产生?

涉及什么人、什么事?

是哪句话或是事情中的哪个关键因素让自己产生了不良情绪?

当时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宜?

引发了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不适宜,具体是哪些地方?

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怎么应对?

除了对单个事件进行分析外,也可以对一系列和情绪相关的事件进行纵向分析:是哪些事情、哪些人容易引发自己的情绪?

在纸上写下来的过程,就是一个澄清思绪的过程,这样的检视,虽然可能无补于当时,但有益于情绪的平复和以后类似情绪的避免。吃一堑,长一智,过去的就过去了,但不能一再发生。

另外,也可以和可信的朋友交流。不过要注意选择,如果朋友比自己更情绪化,那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向反方向发展。情绪往往容易传染,尤其是在人群中。很多人如果只是自己静静地待着,不会有事,和朋友在一起,三言两语说起来,就有可能被鼓动。如果读过《乌合之众》,就会明白这种可能性。


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检视,养成习惯,有意进行练习,就可以慢慢增强对情绪的觉知能力。然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2. 在情绪生起后及时察觉、迅速给出正确的应对。

情绪之所以伤人,是因为在情绪爆发的过程中,人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做出失去理性的言行。如果能够及时觉知,知道自己的情绪处在什么状态,也就容易去控制。所以,觉知非常重要。愤怒的情绪可能只持续几秒,但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悲伤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很久,可能会导致健康受损……意识到是什么样的情绪和这种情绪的危害,可能不会立刻中止情绪,但起码有了控制的可能性。

第一阶段的练习,是通过事后的检视来培养过程中的觉知,保持清醒,就不容易被情绪带着走。

有时候,人即使觉知了情绪,由于现场还有其他人,因为面临尴尬、下不来台等状况,即使情绪平复了,在外表上也还会保持。这种情形下,要避免再次被环境因素引发。如果可能,最好避开现场。有些时候,双方情绪的对立可能会引发危险,网上曾经爆过一个事件:女村官与人在路上争执,被杀。其实事情原本不大,但双方在情绪上都有些失控,遂酿成惨剧。


3. 达观、乐观、正见、正思,根本不让不良情绪有生起的机会。

这是情绪控制的第三个阶段,也是较高的境界,是根本不让不良情绪滋生。很多人以为这很难做到,其实不然。

要控制情绪,需要一些知识储备,比如阅读心理学著作、增加阅历、不断增强对人性的洞察等,推荐阅读《自我、群体、社会》这本书,可以从中了解人的自我心理、与群体和社会的关系。情绪,很多时候起于“无明”,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由于无知而产生了偏见与固执,因而产生了苦”,可以观察一下身边或者网络上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鼓动起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能力、认知、人生规划相关。

能力方面:

能力强的人,控制力往往也强,包括情绪自身。能力弱的人,因为挫败感、自尊心特别强,所以要用过强的情绪来作为保护,类似于纸老虎。能力强的人较自信,虽然也可能走上过度自信、固执偏激的路子,但能力很多时候也意味着学习能力、包容能力强,所以与其被情绪牵引,不如把精力放到能力培养上。能力强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即使面对别人的情绪(比如妒忌等),也有底气。


认知方面: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越强,包容度也就越强。无知的人会把自我当成整个世界,封闭,用情绪来保卫自己,并且有较强的攻击性。面对攻击,认知力强的往往不会接招,因为他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体,还有这个个体背后的动机、成长历程、可能原因,所以不会与之计较。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情绪如同海洋,不会因一点风吹就有波动,反之,如果世界小到一盆水那样,一个小孩子也有可能端起这盆水泼掉。

《学会站着睡觉》中有段话很有道理:他很清楚真正的伤害是来自内心的,只有你痛苦了、哭泣了、为它而改变了、不快乐了,它才会伤害你。就像失恋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你就会受到真正的伤害,你可能会长时间地陷入胡思乱想、自怨自艾之中,甚至会因此而改变对爱的信仰和对人对己的信任;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者(及早地认清了事情的真相,在下不得船之前下了船,重新得到了与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相会的机会和自由),风雨便奈何不得你。

这其实说的就是认知。

认知和能力结合起来,情绪的控制能力会大幅提升。这两种能力,又和人生阅历等有关,人越成长,对他人就会越包容和宽恕,不易被别人激怒和牵引,这并非懦弱和惧怕,而是出于自信和自我尊重。相信自己的品格和能力,不怕误解和刻意扭曲。尊重自己的时间和心理空间,明白人生短暂,不为不重要的人与事偏离方向。如此,自然心态安稳,情绪平和。他们会用成果而非情绪来证明自己。纸老虎因为拿不出成果,所以要用情绪来虚张声势。


人生规划方面:

有清晰人生规划的人,更容易控制情绪,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主线是什么,会沿着既定的方向坚定地走,所有的闲杂人等和杂音,他都会无视。对人生路线没有概念的人,就像墙头草一样,容易随风摇摆,听说风就是雨,并不去分析事情的全貌是什么。通常来说,一个有清晰规划的人,会偏于理性,注重独立思考,如此,也就更容易避免不良情绪,甚至,他还会转化情绪,让情绪成为自己的助力。他要做和能做的,是去鼓动别人的情绪,而非被别人牵制。


以上这些,都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如同情绪控制的锻炼一样,它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如果相信,就能到达。

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情绪管理的主线,还有一些辅助的方法可用,比如:

1. 预演各种情况。

就像排练一样,预先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模拟对策。情绪管理,不只是自己的情绪,也包括相关人的情绪,就像谈一个项目,如果不了解相关各方的反应可能是什么,那么这个项目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做任何事情要学会推演,这就涉及人性的洞察,了解一个人不是很难的事,透过言与行,进行归纳,多看电影、小说,多读一些性格评测书,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如果看过《无间道Ⅲ》,想想黎明扮演的杨锦荣第一次出场时的那份从容不迫)。小说里由于有各种冲突,也涉及各种场景,经常可见情绪管理的鲜明案例,比如《步步惊心》小说中十四爷在八爷受到康熙严责时前后两次的不同反应。

有备而战,永远要比仓促应战好。


2. 慎选交往圈,避开情绪源。

人的交往圈非常重要。如果所交的朋友中普遍都是愤青,谈起事情来群情激烈,或者是一帮同事在一起攻击公司,固然过了嘴瘾,但并不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交结积极、上进、乐观的人,交结情绪控制能力强的人,尤其多向长者学习,在有些事情发生之后,能够有人帮助分析、解劝,是最好的。《倾听雅尼》一书中提到的雅尼曾经的恋人琳达,就是这样的人,她的阅历比雅尼丰富,在雅尼情绪激动的时候,能够帮他分析,让他冷静下来。

要交雪中送炭的朋友,别交火上浇油的朋友。


3. 按照自己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能够用于安抚情绪的物品。

比如精油、香熏(洋甘菊精油就有镇静作用,我个人喜欢鼠尾草精油,又称快乐鼠尾草,会让人心情愉悦,不过每个人感受不同,所以可以先多试几种,再确认哪种对自己有效)。

比如,在烦躁的时候倾听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音乐(如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

比如,饮茶;比如,看柔和的颜色;比如,看卢梭的充满了童趣的画,用清淡的饮食,等等。

以上只是举例,这类物品并不固定,合乎自己的需要、起到作用就好。如果想要安抚他人的情绪,也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在生活中,多多探索,形成自己的安抚体系,在必要的时候,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果形成心理习惯,只要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者闻到喜欢的香气,就可以平静下来。


4. 为了提升觉知能力,可以进行必要的提醒。

比如,在明眼处贴上纸条,或戴上有象征意义的手串,纸条上的字和手串的意义也许只有自己知道,但看到的时候就能够想起。林则徐因为容易发怒,所以书写了“制怒”的条幅挂在堂上,作为对自己的提醒。

这些都是简单的方法,只要能够提醒自己,就是有用的。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方法,但求有用,何惧原始简单?

这里推荐一系列书籍,以下是豆瓣豆列“情绪管理”的地址:

http://www.douban.com/doulist/38307165/

这些书籍,是我的推荐,未必适合每个人,有些书看上去似乎和情绪管理有关,但每一个推荐,都有其道理。有些书,如《正见》,建议反复阅读,直至读透,做到了觉知,才能做到控制。

在待人接物方面如何更懂得人情世故

先说几个小故事吧:

领导带员工去和客户吃饭,每上一道菜,员工总是先夹。领导很尴尬,后来就不再带这位员工出去了。领导说:“我也不好提醒她,这样的事,父母能说,做领导的不能说。”

曾经对一个小女孩很好,很爱护她,后来慢慢疏远了。一起吃饭,总是我买单,我是前辈,虽然她也工作数年,有收入,我请也没关系,麻烦的是“事多”,某次和男友一起说请我吃饭,嫌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我赶紧抢着买了单。当然疏远还有些另外的事,就不说了。总之一般来说,一个人不会长期忍受“添麻烦”。

余秋雨《千年一叹》中说到在约旦中国餐厅里遇到杜月笙的女婿,71岁的老者,边说边自然地为附近顾客服务,表明待“侍候完”顾客,包括他在内的餐厅人员才吃晚饭。老者虽做着服务工作,却无损“派头”,原因“在形体,在眉眼,在声调,在用词,在对一切顾客的尊重”。(我虽对余秋雨无感,但那篇文章是真喜欢,文中另有提到杜月笙女儿美如的“把伤痕当成酒窝”。)

好,故事结束。


每一个故事,都会引发不同的感想,见仁见智。比如故事一,有人会说,这领导也太多事了,至于吗?

我出生于山东曲阜,儒家发源之地,重“礼”,说是封建礼教应该抨击也好,说是为人处世应有的素养也好,反正,自幼还算受了点礼仪教育。有人说待人接物细致点就是圆滑、世故、讨好人,这也由得他们吧,通常来说,人还是会愿意和相处舒服、周到的人一起的,个性化这种东西,艺术界是可以的。我是俗人,追求让人如沐春风的境界。


如何养成?

依个人的浅见,总结几点,修炼不到位,还需要时间。

1. 家庭教养。

如故事一中说的,父母可说,领导不可说。这是为什么?父母说,是教育,孩子就算不听,也不会有反感情绪。领导说,虽然是好心,但员工可能不满意,尤其是现在的员工,都很个性化,一句话不满意,辞职都有可能,再说这毕竟是个尴尬的事。知道说出来会得罪人,那就必然是体己的人才说,否则白费那个力气又不讨好,为什么要做?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包括处世礼仪。这方面,我父母教过我很多,不仅言传,还有身教。我父亲在朋友中有很高的威望。为什么朋友们那样喜欢他?我觉得和他的大气、周到是分不开的,不仅是逢年过节的礼数,就是平常,都很讲究。有人会觉得累,但是形成习惯就不累。

我上班之前,父亲曾经专门叫我过去,谈了半天,就是教导各种礼数,比如在办公室要勤快,要多帮前辈端茶倒水,要有眼色,不要议论人是非,等等。


2. 向职场前辈、优秀的同事学习。

如果家庭环境不算好,父母给不了自己好的指引——就像一度盛行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系列文章中说的那样,那么,工作以后,多向前辈和优秀的同事学习,也是很好的成长途径。当然,如果对这类行为有偏见,认为那叫溜须拍马,就没辙了。

我在银行和IT行业,都深蒙前辈指导,这真是让人感激的事。以前有位领导对我非常严厉,超乎对其他人的严厉,那时候也是战战兢兢,但是后来就懂得了那片苦心,的确,她不看重的人,各种迟到她就当看不到,对我固然是严格,但也因此,让我成长很快。

另外有些忘年交前辈,在六十岁至九十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极有阅历而心态积极,愿意分享又不会倚老卖老,跟着他们学到很多。


3. 通过书籍、电影等学习。

《红楼梦》《京华烟云》《白鹿原》《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涉及大量的为人处世道理。高阳的《胡雪岩》,梁实秋的小说、傅雷的《傅雷家书》等也都包含他们自身成长历程描述或对子女的期望,父母的阅历可能有限,前辈的指引也可能存在局限,而小说则以虚拟加真实的世界,给出另外的补充。《红楼梦》里贾母对刘姥姥,不是虚伪,而是大户人家的宽容——反正有钱,又不缺那点,所以礼数上非常周到,吃着、拿着,说话间还要注意人家的自尊心,不让别人觉得是施舍。这就是会做人。现在有些小孩子,要找人帮忙,说“我请你吃饭”,咳,谁还缺那顿饭吃?他是不知道,很多人宝贵的是时间,一顿饭有什么吸引力呢?

电影电视也是好的学习途径。看看受欢迎的人举止如何,而被人讨厌的人是如何处事的。

我认为各种社交礼仪的书也是职场必读的。好的公司会有商务礼仪的培训课程,如果没有,自学吧,这也不难,像秋叶的《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这样的在线课程就很不错。很多人指望进了公司后由公司培训培养,却没想到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已经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竞争力就会更强,可以获得更好的机会。


4. 多历炼,多思考,多总结。

别人说再多,不如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吃点亏是好事,从教训里成长。身段放低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社交媒体时代,不是说待人接物就不重要了,网络上难道就可以肆意妄为?在微博上骂上司又被看到,这不算是一个妥当的行为。有些人在自己微博里发各种正能量,到别人微博里评论时却满口污言秽语,这也是很不谨慎的行为。

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生活中,知道而不做到,还是没用的。

跳槽攻防战

跳,还是不跳,真的,这不是问题。

每年春节过后,往往人心浮动,奖金拿到手了,新一年又开始了,职业上是不是该有个更新更好的发展?好机会在招手,看上去很诱人,现在的环境虽然待着也不错,但总有那么点不爽,辛苦了一整年,连三五斗也没多收……要是不比较吧也没啥,但是阿里和腾讯去年年底那奖金……新公司不断涌现,中国大陆仿佛是个聚宝盆似的,某跨国公司来势凶猛,某企业300个位置虚席以待……这个世界真是充满了诱惑啊……所以看上去,问题相当多……

问题的简单在于,其实也就两种结果,往多了说也就四种结果。

要么跳。

要么不跳。

当然,根据我们对中国人的深刻了解,中国人往往会有个灰色地带,带点模糊,带点纠结,于是就往往有如下的状况出现。

1. 跳了而且很快乐的。

2. 跳了但是不快乐的。

3. 不跳而且很快乐的。

4. 不跳但是不快乐的。

于是,本来简单的事情就复杂了。现在,我们力争通过科学的分析,把复杂的事儿,变简单;力图开个快乐的药方,让你不管跳不跳,都快乐(不保证一定有效,这个因人而异)。

我们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留下来?

2. 跳槽的注意事项。

好,现在我们逐一进行剖析,展示一下知识性跳槽咋回事。

1.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留下来?

怎么判断该不该跳槽?是接受诱惑,还是坚守阵地呢?是选择金钱,还是选择情义……

这种对比分析,是咨询顾问的拿手好戏,可以罗列出一堆工具来计算。比如什么5W1H分析法、SWOT分析法、公司业务组合矩阵、决策七步法、决策树、利益相关者分析、相互关系有向图等,所以平常要锻炼独立思考,熟练运用各类分析工具,关键时刻用得上。

先给出一个跳槽影响分析图:

按照人月神话的精炼总结,上图中,核心三要素可以理解为:

这三要素,可以用来评判对比。

要走,还是要留,各有利弊。要先区分清楚,想走的原因是什么?是行业环境、企业环境、团队环境,还是个人问题?如果是前三者,有不同的解决思路。比如,如果是行业环境,那可能换企业是没用的;如果是团队环境,那可能不需要换企业,在内部调转就可以;如果是个人问题,就需要警惕,这个问题是否可在企业内解决?如果换一家企业,能否解决?企业各有其问题,换一家企业,可能没有A问题,但会有B问题,所以如果不能了解问题的根本,那么单只是换,未必有效。张爱玲在一篇小说里曾经提到过,一个女孩子由于没有足够的衣服用来换,于是就经常换男朋友。


要慎重地考虑跳槽,李欣频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深意的话:

你要在眼前不喜欢的事上找出乐趣,先接受你眼前的命运,然后从这个命运中有创意地看到出口,从既有命运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把自己的身不由己、怀才不遇,推到别人身上或环境因素上。

如果能够突破自我,克制不喜欢而去做事,从其中找出乐趣,把事情做成,那么,结束之后再离开,也会是一种战胜了自我的胜利者姿态,而不是遇到困难、不喜欢就逃避,试图以换环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可以这样解决,但这不是根本。

如果已经克制了心魔,而各类环境有不如意之处,同时又有相当诱惑的机会在招手,那可以考虑跳槽,而在跳之前,要综合对比、分析,谋定而后跳。不要一点调查都不做,兴冲冲地就跳过去,结果有可能跳进了火海。


细致的分析维度供参考:

1. 发展空间。

留下来和出去的发展空间各自是怎样的?对于现单位,当然比较熟悉,对于要跳的企业,可能不是太熟悉,这就需要多方收集资料,进行研判,要从行业、企业环境、职位等各方面来分析。

1.1行业。

行业整体发展是否乐观?国外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国内如何?前景怎样?行业是大势,有些行业受国家扶持,这就占了天时地利。如果是一个正在萎缩的行业,那是堪忧的。不要相信人定胜天,个人的力量有时是很有限的。在中国,国家的经济政策很重要。

1.2企业环境。

该企业的文化是怎样的?高管的组成如何?其业务发展战略能否了解?历史上的变动情况怎样?

文化要看两方面,一是企业网站上标榜的企业文化,这是放在那里给外人(公众、投资者、感兴趣者)看的,二是企业真正的文化,这需要接触内部的人才能够了解到,比如客服,当然,最好是层次多样化,而不要只是几个岗位或同类人群,因为一线面对客户的人往往受过良好的企业教育,他们的表现未必真实。可以了解企业的愿景、价值观等,当然,这些也都只是参考,因为现在网站上企业的资料很丰富,但能否做到,就需要深入探究。

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看企业年报,了解其发展历史、资本组成、历年来股价变动情况、高管资料、高管历年来的变动、销售业绩、利润情况、企业规模、员工人数等,也可以试图去了解企业历史的重大变动及变动造成的影响,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执行情况、产品、服务等概况,公开媒体报道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因为这些资料不可能在变动后被回收,而只要在网上有痕迹,就成为重要的参考。

不仅要看正面资料,也要看负面资料,比如诉讼官司、前员工对企业的评价,这样看企业才会全面。

要警惕的是,当资料过多时,有可能会影响决策。所以要抓关键,要明白你对企业的要求是什么,有些负面新闻,对你来说未必有用,所以不需要过多关注。

可能的话,最好实际考虑一下未来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做一下对比,这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下面再分析。

1.3职位。

未来的职位,和现在的职位有什么关联?是全新的,还是顺承的?要关注这个职位的现时发展,也要关注三年后的发展,结合前面的企业情况一起考虑,比如,如果企业的组织架构半年就调整一回,那么,你的职位未必安稳。看上去是诱惑的东西,未必真正有价值。年薪100万,一年就下台,和年薪50万,但是能够做三年,这账可不一样。

要了解这个职位在企业中的位置,有时候,单个头衔看起来很炫目,印在名片上是很好看的,但是放在整个企业中,就可能微不足道。这个岗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还是边缘业务?企业的重视度如何?而且要学会判断企业的重视度(在招聘时,面试官都会说这个岗位是受重视的,但是招聘要区分不同的情况,有时是因为业务扩展的需要,有时是因为该岗位有人离职而出现空缺),要掌握重视的几个关键指标,如资源的投入、外部舆论等,不要听到风就是雨,盲目乐观,扎个猛子就跳进去,结果发现那水很浅。如果企业习惯了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改变业务方向,也要警惕,因为招你进来做的事,有可能一段时间后就不存在了,届时你面临的可能是要么冷藏要么走人的命运。

要考虑上下级关系。直属领导很重要,另外要看间接领导。企业政治,只要身在职场,永远无法避免,如果上级的平均在职寿命只是半年、一年,那风险就会非常大。

对此,陆亚明有一条微博提及:

今天和员工谈心,和他们分享自己的职业感悟,九个字:入对行,跟对人,拼命干。进入一家公司,不该只是被动地接受挑选,要主动地选择。了解行业是面试前应该做的功课。HR面试结束,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我可以见一见我未来的上司吗?”你应该睁大眼睛考察一下这位大哥是否值得你追随。


2. 收入。

在新的机会面前,收入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比如进入创业公司)。

如果是增加,要和原工作做一下增加幅度对比,不要只比较净增幅和总数,要注意细节,要关注综合收益率(扣除各项成本之后)。

2.1一般来说,未来的薪资必须高于现在实际收入35%,才有初步的吸引力。

2.2每月税后收入是必须谈的,每月实际收入和绩效收入比例也必须明确,绩效的考核方法必须清楚。

2.3如果是股票和期权,兑换条件必须清楚,不要在不留神的情况下,戴上了金手铐。

2.4保持淡定,不要被贪欲蒙蔽了眼睛。在对比的时候,要考虑的是综合收益率,包括机会成本,比如你现在单位的期权收入,如果离开,会蒙受多少损失?新的薪资福利能否足够弥补?福利的具体内容都包括什么?有些福利,可能在开始不被注意,但有可能与你的生活品质相违背,所以最好通盘考虑。

如果是收入减少,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引发问题,比如对家庭的影响、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目前,很多创业团队都开不出高薪,而纯以股票、期权、梦想等吸引人,在加入的时候,起码要考虑自己三年内的生活问题,否则有可能创业的梦想还没实现,自己已经衣食无着。要用冷静成就热情,不要那么容易受鼓动,别人几句话一说,立刻挽起袖子就上,这样的鲁莽看上去是热情,但结果未必会好。不要以为所有的付出一定带来收获。


3. 家庭。

跳槽,对家庭会不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异地工作,对于夫妻感情,可能会成为考验,甚至有可能让家庭解体,不可不慎。因为家庭问题往往是由异地工作引发的,所以本段剖析的是异地工作,同城工作一般来说影响较小。

3.1父母的健康状况。

如果和父母居于一处,要考虑父母的健康状况,如果在异地,是否能够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赶回?父母与你另一半的感情如何?比如本来就有严重的婆媳矛盾,则丈夫在异地工作时要慎重考虑,因为原本丈夫在家中担任粘合剂的作用,如果离开,则可能使矛盾激化。

3.2夫妻关系。

异地工作,能否取得另一半的支持?对另一半会造成什么影响,尤其是不良影响?夫妻间的信任度如何?比如丈夫只身到异地工作,距离导致夫妻感情变差,小三(男小三或女小三)乘虚而入,都是很麻烦的事情。而如果彼此间信任度不足,隔三差五电话查岗,也可能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3.3亲子关系。

如果是已婚已育,而且孩子幼小,孩子的照顾、养育问题,可能都会转嫁给一方,这种压力势必要考虑,而孩子的教育往往需要两人共同进行,一方缺位可能使孩子教育出现麻烦,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如果是异地工作需要搬家,那么涉及的内容就会更多,比如新居的位置,尤其是有孩子时幼儿园和学校的位置等。


4. 人脉。

目前社会上的很多人脉,往往是因为工作而起。工作变动,有可能引发人脉变动。进入新的单位时,对朋友、合作伙伴关系等会有什么影响?比如你去的地方是现在单位的竞争对手,那么,可想而知,现在的同事将来有些会视你如寇仇。有些重要人脉,会不会因为工作变动而疏远或消失?其重要度相比新的机会来说如何?如何求其利而止其弊?

在考虑跳槽时,要有清醒的意识,过往有些成绩的取得,有可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单枪匹马的奋斗未必有效,失去了现有的团队基础,在新的岗位上是否能够闯出一番天地?毕竟,在职业简历上,还是胜利的经历多些好。


5. 健康。

健康是一切的基础,现在的工作,是否因连续加班而影响到了健康?未来的工作,是否有拼命加班甚至过劳死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健康隐患?这种隐患是否能够用可能得到的高薪来弥补?

在不少创业团队里,可以看到的都是拼命地加班加班加班,即使春节也不例外,不过似乎没能看到这些创始人对于团队成员身体的关怀。梦想固然美丽,但一定需要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意志才能够实现,要警惕梦想掩盖之下的风险。

拼命工作,没什么不对,尤其是在创业团队里,更要有一种勇闯难关的精神,但是不可能不眠不休地连续奋战很多天,人生需要平衡,才能够走更长更远的路。


6. 地域。

同城换工作一般不存在太大问题,如果是异地工作,要考虑该地的气候是否适应,比如有些人的身体不适应干燥,那么,到了北京,沙尘暴天气里,可能只顾着怎么擦鼻血,而无心情工作了。

另外,虽然是因为工作而做的变动,也要综合考察该地域的生活环境,毕竟,生活是重要的一环。很多人选择杭州,是因为那里是宜居的城市,很多人选择深圳,是因为这里弥漫着创新的空气。

而如果是出国,就需要考虑语言、当地文化和禁忌等,比如你是女性而又到了沙特阿拉伯,不戴面纱上街,万一被抓起来咋办呢?


7. 餐饮和交通。

吃饭看似是小问题,但如果天天吃,就成了大问题。一个北方人,往往吃不惯南方的饭菜,几天不吃面食,就全身没力气。如果不是大口吃四方,就还是实地考察一下,而且要连吃多天。餐饮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事情。常有同学问我到深圳来如何,我帮忙分析完生活成本,不少人就打了退堂鼓。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小城市可能赚钱不多,但是生活成本也低,一顿饭可能十块钱就吃得很好,而在深圳,十块钱不够一盘青菜的价钱,何况物价还在不断地上涨。商务套餐全国的味道都差不多,但是天天吃商务套餐估计把涨的钱都吃进去了。

交通类似,在小城市里,可能骑单车、摩托车都可,但越大的城市交通越不便利,住在上海地铁沿钱,每天上下班合计花上四小时,而且还是在练习好一身硬挤功夫的前提下,日子久了不得疯掉?外滩中心当然上班不用挤,但那房租也巨贵。

要考虑一家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主要就是看餐饮和交通。企业有没有食堂?质量怎样?成本怎样?交通如何?好不好停车?记得看孙大伟的书,说到单位后转了两个半小时找不到停车位,只好回去了(孙大伟所说的城市是台北)。


8. 成本。

异地工作收入可能增加,但成本也会增加,所以要算综合收益率。

异地工作,比如租房成本(租房本身+中介费用),日用物品的成本,交通成本(公共交通或者私家车),另外还有关系成本,比如身在异地需要联络感情导致的话费剧增,探亲费用,礼品费用,另外也不可忽视隐性成本,如时间,奔波在两城之间的时间。

再往大和虚里算,家庭出现问题而导致的解体成本,异地万一有新情感出现的情感成本,等等,这些都要考虑。悲观者可能行事慢半拍,但是往往也能够防患于未然。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在各项对比之后,对于走还是留的利与弊,应该是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了。

对于走还是留,其实没有一定标准,因为每个人要考虑的问题不一样,这涉及各人的环境、背景、性格、追求等,所以答案虽然是走或者留两个,但是因素繁杂,比如有房贷的和没房贷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有家庭的和没家庭的考虑的可能就不一样,已婚未育和已育又不一样,以上只是列出分析框架,做个表格一计算,打一下分数,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句话:谋定而后跳。不管是跳还是不跳,开心最重要。


二、跳槽的注意事项

跳亦有道,不要乱跳。

1. 时间。

如果不是创业,总有可能求职,拿着每半年一跳的履历,对面试官不好解释,事实上,这样的简历也很难获得面试的机会,一眼看过去,非常容易得出“不稳定”的结论。

一般来说,三年一跳是合适的。一个需要承认的事实是:在一家企业里,其实薪资福利的增长幅度,除非是表现优异不断升职,否则缓慢甚至停顿,如果想要个人待遇最大化,三年一跳可以使薪资倍增(前提当然是能力),不想跳槽的同志们也请务必认清这个残酷的事实,留下来,就得认命。

在一家企业里,如果时间太久也未必好。老员工固然是忠诚度的良好表现,但要和这家企业的文化匹配。比如日本企业讲究员工工作年限,但咱们中国的企业大部分不是,企业需要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老员工未必受到尊重和欢迎。在这种情况下,老员工需要提高警惕,不要使自己失去了跳槽的能力,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被企业淘汰之前,先淘汰企业,这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关于情感,可以考虑,但不是最关键要素。“联想不是家”的故事是一记警钟。中国人重情感,很多人留在企业或加入某企业往往是因为情感因素,这不是不可以,但要作好为了情感而牺牲的准备。


2. 善后。

如果要离开,安排好交接。不要留一个烂摊子给人。要记住,在职场上,应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不是不负责任。在企业一天,就有一天的责任。离开前安排好一切。能够用文字记录的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好交接清单,与接手人清点、签字。


3. 委婉。

离开,也要留有余地。不要因为要离开了,就开始口无遮拦。HR例行要询问离职原因,如果是因为对企业不满意,不要以为这是到了敞开心扉的时候,找一个看上去很美丽的理由就好了,不用直截了当地说明。李开复老师曾经总结过几条辞职时的套话,如“休息一阵”、“搬去女朋友城市”、“父母生病”、“还没想好”,可以套用。


离开后不要非议企业,尤其不要暴露商业机密,这是职场操守问题。

裁员,难道不可以成为好事吗?

8月10日是我的工作纪念日,有一年8月10日,我发了一条微博:

第一份工作,情同初恋。在中行八年半,接受过各种培训,学习了很多技能,除了本职的计划统计和信贷业务外,电脑、网络等是额外收获。工作有时辛苦(主要是半年和年终决算、核销呆账),大部分时间还好。想离职,幸运拿到裁员名额带一笔遣散费。好聚好舍,情义深长。你的第一份工作怎样?

有人评论说:裁员名额……教主是被裁掉的!!!

我回复说:说过N遍了,至于这么惊讶?


那段时间,诺基亚裁员的事情沸沸扬扬,据报道,最近数年,思科也一直处于裁员的阴影之下,除思科外,微软、IBM、惠普、戴尔等公司近年来都公布了数量不等的裁员计划。在可预见的将来,裁员风将长盛不衰。

2014年8月13日,思科宣布裁员6000人,达员工总数8%,这是大规模重组的一部分。思科CEO约翰·钱伯斯表示,对思科的转型“要求我们作出非常困难的决定”。为了这次裁员,思科预计投入差不多7亿美元的相关费用。

天底下本来就没有铁饭碗,即使自己创业,都有失败的可能性。

所以,对裁员,至于很惊讶吗?

没有多少人希望被裁员,但是,这个危险,肯定存在。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企业大势的问题,企业未必做错了什么,但在这个飞速变幻的移动互联时代,不做错,不等于做对,做不对,就有可能在突然之间崩塌,即使是百年企业。

我曾经到一家跨国企业培训新媒体营销,由于跨国企业的特殊性,即使了解了新媒体是怎样的,很多事情他们也都没办法进行。课堂上,有人甚至不想讨论,直接告诉我:“这个我们做不了,所以没用!”我内心很感慨,但是由于现场也有他们的领导在,我不好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不见得一辈子服务于一家企业,而且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变化,现在封闭,不等于一直封闭,不愿意尝试新的知识,其实很危险。


当初离开银行的时候,去找行长要裁员名额,行长对我说:你可要想好,出了这个门,你可能就回不来了。他是我的老领导,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地说:我不后悔。

我的确没有后悔过。我把握住了裁员这个难得的机会,本来,如果我离职,我需要交五千元的培训费,以我接受过的各种培训来说,这个要求真的不高,但由于被裁员,我不仅省下了五千元,还拿了一笔可观的遣散费,而且,也帮行里分了忧,因为当时别的同事们都特别害怕被裁掉,只有我们信贷科两个人抢下了名额,行里大摆宴席给我们送行,送了一份精美的告别礼物。数年后,行里还找到我,又补了一笔房补。我和行里,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偶尔回家,有时间的话,也会去行里看看。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离开银行的话,我的生活会是怎样?人生很难假设。如果我不主动选择被裁,会不会有一天,我会被动裁掉?不清楚。

只是离开金融行业,我忘记了很多技能,比如点钞、计算器、计划统计、信贷风险控制,但是,我的职业素养沉淀下来,理财意识沉淀下来。我转行进入IT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如鱼得水,而又在若干年后,成为自由人,继续奉行着专业主义,不再受任何企业的约束,工作与生活完全融合——这是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开心。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人如果害怕裁员,就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怕?怎么才可以不怕?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考公务员,这是父母爱孩子的拳拳之心,可以理解,不过,他们往往并没有想到,公务员体制是否能够一直存在?现在的安稳,是否等于一直的安稳?如果一个人到了三四十岁,习惯了稳定的环境,但这时候,外部却发生了突变,是否还能有足够的能力迎接变化?

在一系列裁员事件发生前,跨国企业也是安稳、高薪、高福利的象征,也因此,很多员工都有优越感,误把企业光环加诸自身,事实上,却未必是这回事,一旦平台坍塌,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并不足以匹配市场需求,而由于之前的消费习惯等,财务压力、社会压力都接踵而来,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时代裹挟着人前进,唯有坦然迎接变化,通过持续学习让自己的知识保鲜,才是正道理。


裁员,应该意味着新生。不再受限于原来的企业,也摆脱了各种羁绊,可以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开启新的规划。

在这个意义上,难道不可以称为好事吗?

职场的两栖人

秋叶是武汉工程大学的老师,教的是机械制图,一周只需要上几节课,作为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他兢兢业业地授课,也要求学生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里交作业,用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他不只是副教授,也是多本畅销书的作者、在线教育的探索者、PPT达人、培训师……他穿梭在高铁站和机场,奔波在各大院校和企业之间,自嘲是高铁侠,他的日程密密麻麻,产出也相当惊人,当别人在朋友圈、微博刷存在感的时候,他作为研究者,已经推出书籍和在线课程;当别人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他还在指导小伙伴做课程和传播。PPT课程在网易云课堂推出两年,销售额已经达到几百万。2015年秋叶又推出三本新书,分别是面向大学生的《轻松学会独立思考》,网络营销的专业书籍《社群营销》,还有关于读书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可谓硕果累累。


林司我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同时,他也是半岛网络电台的创始人。半岛网络电台是国内知名人气独立播客,创办于2010年9月12日,那时候,林司我还在上大二。电台主打清新温暖风格,节目以情感、旅行、电影、音乐、读书等类型为主。目前,半岛网络电台已拥有主播三十多名,发布节目近千期,节目积累了上百万听众和几千万播放量。林司我的本职工作,正好也和网络广播有关,创办半岛网络电台的丰富经验,也是他被公司看中的原因。


魏小河有一份环境优渥的本职工作,业余时间,他创办了“不止读书”,微信公众号已经有几十万订阅用户,除了经常在深圳举办读书会活动,不少城市也都有分会,影响力很大。关于“不止读书”这个名字,魏小河觉得顺理成章:“因为真的不能仅仅读书啊,你看这世界多么美好,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儿,美丽的数码产品美丽的App,美丽的电影美丽的苍老师,光看书你就白瞎了这神奇的祖国和世界给你的造化。书是生活,但不是全部,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在读书的路上,魏小河越走越远,他的书《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涉及书房、书店、书单、读书随笔等,描述了如何打造理想的个人读书生活。


罗天君就职于一家跨国公司的IT部门,他还有一个身份,叫狗粮专家,业余时间,他帮助妻子开狗粮专卖淘宝店,由于微信公众号经常发布关于狗粮的专业文章,引发业界的重视,他被网易邀请开立狗粮专栏,所以除了公司职员、淘宝店主这两个身份以外,他还可能成为专栏作家。


有一把美妙声音的小荻老师,在正职工作之余,和秋叶合作网络视频课程《和秋叶一起学PPT:PowerPoint2013快速入门》,放在淘宝店出售,热销1300多份。


在贵阳一家运营商公司上班的顾嘉,在业余时间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故事书”,也拥有很多忠实粉丝。生活在小城的他,既享受着平静安稳的生活,又特别能折腾,他觉得如果不折腾,可能会导致自己在安逸中退化。


曾经遇到过一位男孩,在一家星级酒店工作,酒店业不景气,他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忙碌,业余时间也空闲起来。他注册成为uber司机,周日,从早到晚,开车十几个小时,一天赚两千多块钱。他说自己在老家买了房子,他是独子,但不想啃老,所以自己想办法赚钱还房贷,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


一位在某大公司工作的朋友,业余时间开发App,放在AppStore里销售,收入甚至超过了本职工作。不过,他也不会因此就去全职开发App,他挺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也有稳定的收入和其他保障,他对现在这样的状态表示非常满意,认为自己拥有很高的幸福指数。


这个时代提供了很多机会,和计划经济时代一份工干到老死而且孩子还可以接班相比,移动互联时代有太大的自由度。只要处理好时间精力,同时做几份工作,并非不可能,本职和兼职等,也不见得形成冲突。兼职都是在员工的业余时间进行,公司也不能强行控制,开明的公司,还会把这点转化为优势——有些公司由于有网络名人的存在,反而吸引了名人的粉丝加入。而通过社交媒体显现出来的才能,也会成为求职的砝码。比如南方锈才由于参与写作了《移动社交时代的互动搜索营销》一书,顺利加盟深圳之窗网,从武汉来到深圳工作。


由于网络的发展,很多公司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有的公司不再要求员工打卡上班,只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即使在家中工作也一样,当公司有需要集体讨论的时候或者有必要的会议,才到公司去,这也给了员工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缓解了员工的住房和交通压力。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买断员工的时间,尤其是八小时的上班时间,而新的管理模式是让员工为结果负责。

梦想的实现有多种途径,正职工作是一种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采用这一种。如果可能,人可以多方尝试,不断探索,尤其是社交媒体这样发达的现在。一个人如果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品牌,含金量甚至可以超过本职工作的名片,名片上,往往是公司赋予的身份,有因为公司平台而产生的光环,而个人品牌,却是更加真实的存在,可能是一个人的实质内核。

有些人一份工都做不好,更不要说兼职了。要成为职场的两栖人,对一个人的要求很高,通常来说,这些人有超乎常人的努力,在他们取得的成绩的背后,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钻研,水滴石穿的坚韧。罗天君为了提升自己的网络运营能力,参加了不少培训,加起来价值不菲,但罗天君认为这是知识投资,完全值得,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他也把一些事交出去,而且只交给大学生做,给予在校大学生增加收入的机会。顾嘉为了编辑好内容、和粉丝互动,经常会忙到一两点,虽然辛苦,但甘之如饴。

这些人可能原本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小荻老师的好声音,但很多人其实也都有各种优势,只是没有发挥出来。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没有这种意识,可能是有需求但是不知道方法,可能是由于惰性。

我并不鼓励因为兼职而影响到正职,更不鼓励那种非正常收入的兼职,公器私用也是兼职的大忌,我只是希望,对于那些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人们,能够通过对这个世界多一些了解,通过对别人的工作生活状态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眼界,明白困境自作,福田自造,其实原本可以突破重重阻碍,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而不是徒然怨艾,每天哀叹。

你能不能成为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的时间相对灵活,所以可以这月去台湾,下月去新加坡,今天还在深圳参加活动,明天就到了婺源闭关写书,时间基本由自己支配,有些人就很羡慕我,感觉自由职业相当好,询问我,他们是否也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

这个没有一定的答案,有些人,我因为了解,所以可以直接给出结论,而有些人,我不了解,就不敢贸然建议,我只能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作为参考,至于一个人适合不适合,最终,仍要由自己判断。


1. 自由职业者需要更强的克制力。

很多人认为,自由职业者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这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必须要很强的克制力才能完成。很多自由职业者往往在失去环境约束后,做不到自我约束,比如从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进入生物钟紊乱的自由生涯,每天的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这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其实都是很大的损伤。

要想获得并长期拥有自由,其实背后需要有强大的自律力量,包括抵制外界的诱惑。例如,在正常上班情况下,考虑到次日要上班,人可能不敢太晚睡觉,但如果想到反正也自由职业了,大不了第二天补觉,于是肆无忌惮地晚睡,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很大麻烦。

我个人基本上是按正常时间作息,偶然有晚归、晚睡,但都是偶尔,不是常规。而且晚归一定是有特殊原因,三年间也就一两次,而且通常都是因为外地朋友来深,机缘难得,所以破例,但破例不等于形成惯例。

这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有些人的意志力本来薄弱,也未必能够挑战自己成功,所以需要三思。

曾遇到过一位女士,说是在家自由职业了半年,发现情况不妙,无法管住自己,于是赶紧找了份全职工作,恢复了朝九晚五的职业生涯。


2. 生活能力。

自由职业者有很多种,其他人的情形我不太清楚,我的观点是,生活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方能照顾好工作。

固然可以请钟点工、厨师等,但是,请不要忘记,多一个人,就需要与其打交道、沟通,是否请人做事,要视效果等各方面因素来定,请人做事有时候省力省心,有时候反而费力费心,如果长期合作,有了默契倒好办,不过开始的磨合总是需要的。


3. 经济条件。

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我热爱工作,不能容忍自己无所事事的状态。

当然,我工作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些兴趣也算在工作范围内,如旅行,因为我的旅行与其他人不同,别人可能只是看风景,而我会在旅行之便顺道拜访一些企业,为培训、写书、咨询等积累素材,或者直接就是商务旅行。换言之,我几乎打通了所有要做的事情,做一件事可以同时产出数种效果,这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

我在离职后头半年内,并无经济收入,靠存款生活。工作20年,而且第一份工作是在银行,自然也受到银行熏陶,在储蓄等方面比较看重。另外我是意识独立的人,大学毕业后,就没有伸手向家中要过钱,这种独立意识和银行环境都促使我在理财方面早作了些准备。在IT行业工作多年后,身为大公司中层管理者,薪资也还勉强可以,起码够我用了。早在离职前就已经作好了准备,基本上,如果完全没有经济收入,依我的日常支出,三年都是没问题的,有备无患,谋定后动,做事情不冲动也是我的原则。

在经历半年的逍遥后,才开始接培训和其他工作,另外写书的版税虽然不高,也还是会带来收入,我对生活原本要求不高,所以可以悠游度日,这个说起来的确就是这么简单,但要做起来,或者换个人,未必容易。

个人感觉,虚荣心强、物欲强的人,在经济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宜成为自由职业者。


4. 技能。

要成为自由职业者,往往需要具备一技之长,如果连相应的技能都不具备,就贸然自由,那很有可能,连养活自己都无法做到。

这个技能,要看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大公司出来的人,技能往往不全面,因为大公司讲究协同作业,一件事情,需要流程上的不同人、不同环节来完成,一个人所会的事,有可能就是一个环节,这要放到社会上,未必管用。

所以在成为自由职业者前,最好能够盘点一下自己具备的技能,作些准备。

很多人认为,会写字就可以,可以出书,这是很大的误解。

以我的切身体会,出书通常是不赚钱的,除非是销量上十万的畅销书,但要做到十万,在目前的出版市场,真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初出茅庐而且又没有网络人气积累的作者来说。

书是一个通道,可以积累名气和打开培训、咨询等市场,我所出的几本书,销量都还不错,单只书籍方面,相比投入,可以说盈亏平衡,如果论到名气和其他,那也还是赚了,但如果说希望出书带来直接、大量的现金流,那不现实。另外书籍也要看种类,有些书天然不具备畅销条件。

至于培训,在企业内部的培训和专业培训师,又不相同,前者,来听的人都是同事,大家碍于面子,往往也给好评,社会上的培训,学员的要求高,未必买账。


5. 个人品牌。

不得不说,在企业尤其是大型、知名企业的身份,容易给人错觉,以为别人和自己交往、对自己尊重,都是因为自己这个人,而不只是因为所在企业。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

通过社会化媒体矩阵,树立起个人的品牌,即使不拿名片出去,也有人知道自己,这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6. 关于离职准备。

很多人一冲动就离职了,离职后就后悔了。我的建议是:想好,走出去,就不回头,而且这个想,要考虑诸多方面。

A. 家庭方面。

我离职家里人是反对的,不过我反正是一意孤行的人,离职后家里希望我回山东老家,我也拒绝了。因为山东没有我喜欢做的事。坦白来说,能够抵受住家庭压力是最难的,因为,社会上的敌意容易消解,但是来自爱的压力,反而容易让人妥协。

B. 经济条件。

前面已经说了,补充一点是还要考虑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支出,这种支出往往非常突然,而且大额,考虑了,有可能不发生,但危险性总是有的。所以原则上来说,除了日常支出外,还要考虑保险等。

C. 心理素质。

从全职工作到成为自由职业者,会面临一个身份落差、关系落差。当然得承认这个社会是现实的,不在其位,不得其利。有些人误认为在位时获得的友情是真挚的,所以不能接受对别人不再有用时别人的冷漠,而我对这些早就看得淡然,所以离职后失去一批朋友,心理上并无不适感。而且当别人问我做什么的时候,我直接回答:无业游民、职业混混。就是说:除非正式场合,基本不太顾及所谓面子问题,自然轻松。

D. 身体素质。

这个也很重要,没有过硬的身体,不要说容易发生意外(如大病等),也不易抵抗自由职业的压力。我是因为生活压力小,所以敢于挑事情做,而如果生活压力大的话,可能不会有这样的自由选择,比如有的培训讲师,一月要讲22天的课,这就很恐怖。职业培训师工作对腰、膝、喉的伤害都是很大的,还要考验身体对出差的适应能力。比如我挑床,在外往往睡不好,这就是很麻烦的事。比如有培训师因为长期做“空中飞人”,起落太频繁,耳朵受不了气压变化,导致耳疾。

如果想要离职,最好先做一下体检,最起码大的身体机能不能出现问题,另外还要考虑未来的精力曲线,因为任何人事物都有生命周期。


在不了解一些事物的时候,会有神秘感以及盲目的乐观——所谓,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揍——往往心生憧憬,但事实上,现实未必和想象一样。

三思而行,行而不悔,承受一切结果,不管好与坏。这是我个人的行事原则。别人问我,我按照自己的体会,尽心给出答案,但是是否适用,我不敢保证。请自行决定、自负结果。

【推荐书籍】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才干,明白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喜欢的,并不等于是擅长的,感兴趣的,不见得能够安身立命。

《狗日的工作:知识社会的职业选择与个人自由》,这本书配合《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起,采用里面的SIMS方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剖析,找清方向。重点在三、四章。

《个人品牌50》,汤姆·彼得斯作品,益于帮助树立个人品牌,通常来说,一个拥有个人品牌的人,更容易成为自由职业者。由于这本书已经在网店无售,所以可以在当地图书馆或孔夫子旧书网寻找。

《精力管理》,自由职业者更要做好精力管理,“我们生活的最终衡量标准不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待了多长时间,而是我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上投入了多大的精力。”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曾经再版为《全力以赴》,很快又卖光,不过听说已经又有其他出版社引进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