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很小就成了孤儿,和弟弟一起跟着叔父诸葛玄到了荆州。叔叔死后,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在乱世,却不求闻达。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建立了与曹魏及孙吴鼎立的蜀汉。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良相之一。著有《诸葛亮集》四卷。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358],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59]?是故托臣而弗疑[360]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36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362]。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36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364],兵法乘劳[365],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366]。
高帝明并日月[367],谋臣渊深[368],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369]。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370],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371],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372],各据州郡,论安言计[373],动引圣人[374],群疑[375]满腹,众难塞胸[376],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377],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378]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379]。然困于南阳[380],险于乌巢[381],危于祁连[382],逼于黎阳[383],几败北山[384],殆死潼关[385],然后伪定[386]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387],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388]不下,四越巢湖[389]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90],委任夏侯[391]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392],犹[393]有此失,况臣驽下[394],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395]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396],及曲长[397]、屯将[398]七十余人,突将无前[399];叟叟青羌[400],散骑武骑[401],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402]。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403]?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404]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405]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406],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407]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408],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409]。此操之失计,而汉事[410]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411],关羽毁败,秭归蹉跌[412],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413]也。
说明
此文作于蜀建兴六年(228)冬。蜀军北征,关中三郡叛魏而应亮,魏明帝亲自西镇长安,命张郃抵御蜀军。诸葛亮派马谡督诸军在前。街亭失利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蜀国不少大臣却对北征伐魏的战略表示怀疑,针对这种失败主义情绪,诸葛亮上此表慷慨陈词,认为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以寻找成功的机会,并且以曹、刘都有过绝处逢生的历史事实为据,指出:不能让失败主义乱了自己的方寸,以偏安来求太平;而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敌人的东西疲敝之机,尽快再次出师北伐。
诸葛亮深感当时已是敌强我弱,但他决心为“汉事”大业,死而后已。这是老臣拼死,对刘备、对蜀汉的最后报答了。全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恳切之情,真是令人感喟不已。
集评
(魏)袁准语曰: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志邓艾传裴注引》
(晋)常璩评曰:诸葛亮虽资英霸之能,而主非中兴之器,欲以区区之蜀,假已废之命,北吞疆魏,抗衡上国,不亦难哉!
——《华阳国志》卷七
(晋)习凿齿曰:达人有作,振此颓风,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义范苍生,道格时雍。
——《初学记·卷二十四》“诸葛武侯宅铭”
(清)吴楚材、吴调侯评曰:忠肝义胆,照耀简编。……凛然与日月争光,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非抱忠贞者不欲言,非怀经济者不能言也。
——《古文观止》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