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胡珂
“史料笔记”在传统四部分类中,以史部杂史类、子部杂家类、小说家类等文献为主,内容庞杂,从军政大事、朝野轶闻、典章制度、士林言行、谈艺论文、社会风俗、名物故实,到街谈巷议、神怪异闻、滑稽诙谐之事,莫不涉及。史料笔记不仅生动有趣,可助人开颜解颐,更能广见闻、资考证,虽然私家叙事有时难免存在主观或客观上的偏颇、疏谬,但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以通性之真实言之,仍不失为珍贵之社会史料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对文史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是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的重要组成部分。1959年,中华书局总公司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商定分工办法时,决定历代笔记均由总公司出版,其中包括吴晗主编“元明史料笔记丛刊”,郑天挺主编“清代史料笔记丛刊”,邵循正主编“近代史料笔记丛刊”。20世纪70年代末,赵守俨先生等筹划将唐宋元明清五朝史料笔记选编成三套丛书,即“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统称为“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其中,“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都曾在“文革”前出版过,而“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是首次出版。历代史料笔记当时并没有总体的出版说明,而是在一种一种笔记的出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最早的品种是1979年出版的中华书局前辈学者赵守俨、程毅中先生点校《隋唐嘉话·朝野佥载》。书前的《点校凡例》,为丛刊后续品种的整理作了示范;每种笔记前的《点校说明》,是整理过程中的心得。赵守俨、程毅中点校本实际上为整套丛书的风格定下了基调,后来在约请作者整理唐宋史料笔记时一度以该书作为参考。据周勋初先生回忆,傅璇琮先生邀请他整理《唐语林》时,就曾寄来一册《隋唐嘉话·朝野佥载》以资参考(见周勋初《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草创以来,得到学界鼎力支持。如邓广铭先生点校《涑水记闻》(与张希清先生合作),裴汝诚先生点校《东斋记事·春明退朝录》《燕翼诒谋录》(署名汝沛或诚刚,实际上是裴汝诚、许沛藻、郑世刚的组合笔名),孔凡礼先生点校《容斋随笔》等18种笔记(分为6种书出版),徐规先生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周勋初先生点校《唐语林校证》,李裕民先生点校《东轩笔录》《青箱杂记》,等等。这些学者参与整理唐宋史料笔记重要品种,使丛刊整体上呈现出较高水平。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专业第一届研究生李伟国、朱杰人、吕友仁、王松龄、俞宗宪、萧鲁阳等,承担了《归田录》《默记》《渑水燕谈录》《东坡志林》《龙川略志·龙川别志》《鸡肋编》的点校工作,为丛刊的壮大添砖加瓦。吕友仁先生后来回忆:“甫入校,裴汝诚先生交给我们每个研究生一本宋人笔记,要我们整理(标点、校勘、辑佚),并交待说:‘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果不其然,在我们毕业前夕就出版了。”(见吕友仁《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这些整理者后来有的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从事学术出版工作,数十年来,多未与古籍整理事业分开。2011年,吕友仁先生致中华书局编辑邮件云:“校点《渑水燕谈录》,是仆学走的第一步。读书不多,时有错误。兹寄上《渑水燕谈录》勘误二则,敬希再版时予以改正。”从中可见当年点校者真诚谦虚与精益求精的态度。
此外,在丛刊起步之时,部分中华书局编辑既当责编,又当作者,贡献甚多。吕友仁说:“中华书局的责任编辑负责把关。我清楚地记得,责任编辑崔文印是那样一丝不苟地批改我写的校勘记。”崔文印先生是《清波杂志校注》等书的责任编辑,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刘永翔先生校注中有“此条注承崔文印先生教”,可略窥见责编与校注者之间的切磋琢磨。崔先生编辑之暇,自己也整理了宋人李心传的笔记《旧闻证误》,他的夫人曾贻芬后来也点校了唐代笔记《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这是“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整理者中的一对伉俪,可谓佳话。
又如王瑞来先生是《唐语林校证》等书的责任编辑,同时自己也整理了《鹤林玉露》《朝野类要》等书。王瑞来先生如今在宋代文献整理方面成果丰硕,《鹤林玉露》是他点校的第一部书,当时他尚在大学时代,1983年书出版时,收到稿费1200元,相当于他在中华书局两年的工资。后来,为整理另一本篇幅不大的《朝野类要》,王瑞来先生赴北京(北图、科图、北大)、南京、上海、台北等地图书馆搜觅查阅版本,今《朝野类要》整理本书前附有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惠栋校四库底本等彩色插页,“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书前有版本彩色插页者唯此一种。本书在对版本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书分“点校篇”和“研究篇”两部分,异于一般整理本,这是对日本学者古籍整理形式的借鉴。“研究篇”的篇幅更逾于正文,《朝野类要》作者赵升其人、成书的原委、版本之源流皆有详细考索。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从初创到20世纪末,不乏经典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周勋初先生的《唐语林校证》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刘永翔先生的《清波杂志校注》。
《唐语林》是北宋人王谠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从唐五代人所著五十种著作中,采摭大量唐代遗闻轶事,加以辑录、改写、考订,纂为一书,内容丰富,不少材料仅见于此书,是一部极富史料价值的笔记总集。但王谠征引各书,一律不注出处,剪裁改写的过程中,又间有失误。《唐语林》世无善本,现存最早版本是明代嘉靖二年齐之鸾刻两卷残本,阙略谬误甚多。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勒成八卷。但不论是《永乐大典》纂修者还是四库馆臣,工作都颇粗疏草率,虽有存留文献之功,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唐语林》一书如不经妥善整理,不仅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即使专业学者亦不便利用。在傅璇琮先生的约请下,周先生从搜罗材料,编制长编入手,给各条编号,为今存一千余条中的九百多条注明出处,并逐条推敲标点,校勘考订。除了利用齐之鸾本、历代小史本对校,更广征各条原出之书以及宋元总集、类书、文集、笔记中相关文献来充分他校,去伪存真,剔除流传过程中阑入之条,新辑得二十条。撰写前言两万余言,附录六种:1.《唐语林》援据原书提要。2.宋元明三代书目著录。3.前人序跋与题记。4.《唐语林校证》参考书目。5.《唐语林》援据原书索引。6.《唐语林》人名索引。周先生整理工作自1981年下半年展开,至1983年大体完成,之后续有加工,至1987年终于出版,真正做到了“一人劳而万人逸”。《唐语林校证》出版后广受好评,程千帆先生称赞校证之举救活了一本死书,赵守俨先生认为是当之无愧的在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整理。此书在1992年3月举办的首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中获奖。周先生为校证《唐语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对王谠所抄录的五十种原书皆作了研究,也因此拓展了自己的学术格局。周先生后来所著《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唐代笔记小说考索》,主编《唐人轶事汇编》。可以说都是因为做《唐语林校证》一书而发现问题,持续跟进,取得成果。
《清波杂志》是南宋人周煇所撰一部较为著名的笔记,作者晚年居住在杭州清波门,故名其书。本书多记两宋人事制度、物产风俗等,多涉文学掌故,存录不少今已散佚之诗词文。刘永翔先生读研究生时,在徐震堮先生指导下,“足足化了六年的时间,查书则多多益善,校注则小心翼翼,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清波杂志校注·前言》),其引书达六百余种,对《清波杂志》做了精善的校勘与注释。注释如刘先生自期,做到了“略者详之,讹者正之;传闻异辞,真伪能定则定之,不能定则并存以俟续考”,其援引材料熨帖,切中肯綮,在没有电子数据库检索的时代,尤为不易。校注中含有发挥、申说、考辨,绝不同于现今某些几乎只从数据库、工具书甚至网络百科来检索、粘贴的所谓古籍注本。刘先生娴于文章词赋,本书前言即以四首绝句收尾,最末首云:“茫茫书海费搜寻,为注《清波》苦用心。唤起西湖周处士,可能异代许知音?”既见甘苦,又寓自信。《清波杂志校注》出版后,也久为学界所称道,成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口碑甚佳之作,邓广铭先生1995年曾致刘永翔信称“读后极佩功力之深厚,实当今校点注释本之上上乘”(见刘永翔《也曾遥沐邓林霞》)。
二
21世纪前十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组约和出版进度一度放缓,新增品种不多(其中近一半品种是由孔凡礼先生整理的),难以满足广大学者和普通读者对这套丛刊的期待。近五年来,为了维护“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品牌不坠,我们加强了组约工作,力图整理出版更多唐宋笔记,便于学者利用和读者欣赏。
自2012年至2017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已出新品种12种:
《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资暇集·刊误》,〔唐〕苏鹗、〔五代〕马缟、〔唐〕李匡文、〔唐〕李涪撰,吴企明点校。
《教坊记·次柳氏旧闻·开天传信记·乐府杂录》,〔唐〕崔令钦、〔唐〕李德裕、〔唐〕郑綮、〔唐〕段安节撰,吴企明点校。
《丁晋公谈录·国老谈苑·孙公谈圃·孔氏谈苑》,〔宋〕潘汝士、〔宋〕夷门君玉、〔宋〕刘延世、〔宋〕孔平仲撰,杨倩描、徐立群点校。
《奉天录·新辑玉泉子·中朝故事·金华子杂编》,〔唐〕赵元一、〔唐〕佚名、〔南唐〕尉迟偓、〔南唐〕刘崇远撰,夏婧点校。
《靖康缃素杂记》,〔宋〕黄朝英撰,吴企明点校。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金良年点校。
《愧郯录》,〔宋〕岳珂撰,朗润点校(朗润是集体笔名,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教授的学生曹杰、闫建飞、陈希丰、任石、尹航、聂文华分别点校了本书的部分章节)。
《钱塘遗事校笺考原》,〔宋〕刘一清撰,王瑞来点校。
《曾公遗录》,〔宋〕曾布撰,顾宏义点校。
《儒林公议》,〔宋〕田况撰,张其凡点校。
《云溪友议校笺》,〔唐〕范摅撰,唐雯校笺。
《嬾真子录校释》,〔宋〕马永卿撰,崔文印校释。
上列新品种,有的是中华书局老作者孜孜矻矻、勤勉不懈的成果。例如2017年新出的《儒林公议》,是暨南大学古籍所教授张其凡先生整理的。《儒林公议》是北宋名臣田况记载北宋前期朝廷政令、士大夫言行掌故的重要笔记,张其凡先生除了点校原文,还力图对田况传记、诗文作品等相关资料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搜集,编为附录,以便学者利用。张先生还以类似方式整理了北宋状元宰相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北宋名相王旦之子王素、之孙王巩的《王文正公遗事·清虚杂著三编》,两书年内可出版。张先生于2016年11月24日不幸因病去世,未及见到这几种笔记的出版,在此我们对他致以深切的悼念。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企明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整理过《桯史》《癸辛杂识》这样的重要品种,近年来虽已年过八旬,仍老骥伏枥,董理文献,《苏氏演义(外三种)》《教坊记(外三种)》即是。另《靖康缃素杂记》,80年代曾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近年吴先生重加修订,亦纳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再版,以飨读者。
中华书局编审崔文印先生,今年已77岁高龄,2017年整理出版了《嬾真子录校释》。本书为南宋初马永卿所撰,多涉宋代名人诗文轶事。崔先生对注释部分用力颇深,凡原书所涉文献,均为注明出处;凡原书引录文献或作者所论有误者,皆一一辨明其非;凡原书论及又未能举其全的文献,校释择要而补之,可以说是《嬾真子》一书目前最佳整理本。
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前中华书局编辑王瑞来先生,早年即尝试对宋代史料笔记和其他基本史籍进行整理,近年来用功更勤,在每天通勤的路上也会带着史籍做标点工作。王瑞来先生近年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宋代文献整理作品,其中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新品种《钱塘遗事校笺考原》。《钱塘遗事》是南宋遗民“刘一清”记南宋一代之事的作品,尤详于宋理宗、度宗和宋恭帝数朝之事,本书整理除了版本校勘外,利用了大量其他宋元史籍进行他校,并对《钱塘遗事》所记条目进行史源追溯。
老作者之外,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生代学者渐渐加入到丛刊整理者队伍中来。如2014年出版的《奉天录(外三种)》整理者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夏婧博士,是“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整理者中的第一位八零后学者,她对唐代文献素有积累,根底扎实,年纪虽轻,处理文献却显熟练老成,目前还是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旧唐书》修订组成员之一。《奉天录》,中唐史臣赵元一撰,按日记事,多记功臣勋业及逆臣言行,叙事记言往往较正史为详,是记载唐德宗“奉天之乱”的第一手文献。外三种包括《玉泉子》,唐末佚名撰;《中朝故事》,南唐尉迟偓撰;《金华子杂编》,南唐刘崇远撰;皆记中晚唐故事,广涉君臣事迹、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文学掌故等,颇为正史、《通鉴》所采摭,价值珍贵。四种笔记几无善本存世,整理者在底本选择、内容考辨、校改分寸、佚文辑录等方面多经过深思熟虑。以其中《新辑玉泉子》例,南京大学严杰教授考证今本《玉泉子》乃明人先从《太平广记》辑得《玉泉子》31条,辑者以其篇幅太少,又摘录《广记》所引他书文字以充数。致使今本《玉泉子》约七成条目与他书重出,文字高度雷同。这类条目多集中于今本后半部分,作伪之迹甚明(参《新辑玉泉子·整理说明》)。有鉴于此,必须重做辑本。新辑本据各类典籍辑得佚文46条,其中15条为此次新辑。旧本采自他书诸条,则以《旧本玉泉子疑文辨证》为题作为附录,并制作《玉泉子新旧本条目对照表》。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曾慥所编《类说》一书引《玉泉子》18条,其中16条均不见于今本,夏婧没有贸然将其辑入新本,在2012年6月提交初稿时即在邮件中对责编谈到《类说》误标书名,不太可信。交稿后不久,2012年7月《文献》第3期刊赵庶洋先生《略论清钞宋本〈类说〉的文献价值》,指出上图藏雍正时期钞本《类说》一部,系据宋本钞录。比对此本,知通行明天启刻本《类说》所标书名多误。夏婧留心到此文并亲赴上图核对,此前判断获得了有力的版本佐证,这个例子体现了她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及其敏锐的文献洞察力。具体可详参《新辑玉泉子》后所附《类说引玉泉子佚文辨证》部分。
又如2017年初出版的《云溪友议校笺》。《云溪友议》是少数有单行本存世的唐人笔记之一,故事曲折生动,多涉中晚唐诗事、史事,不少重要唐诗、轶事赖本书方得以流传。如《中山悔》载刘禹锡自述昔年醉后荒唐,“司空见惯”一诗即源出于此。《题红怨》记述了宫女红叶题诗的传说,后世戏剧小说遂因之而敷衍。《蜀僧喻》录王梵志诗十八首,是敦煌卷子外最早大量载录王梵志诗歌的文献。《闺妇歌》则记张籍力荐朱庆馀,“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句脍炙人口。因此,《云溪友议》颇为后世诗话(如《唐诗纪事》)、史书(如《资治通鉴》)所采摭。陈尚君教授曾撰文指出,尽管《云溪友议》作者范摅位卑名微,学识平平,但却记录下唐代中后期民间流传唐诗名人名篇的离奇故事,留下唐诗民间传播的特殊文本,颇具可贵之处(《范摅〈云溪友议〉唐诗民间传播的特殊记录》)。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唐雯,在唐代文史研究与文献整理方面已成果颇丰,是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两《五代史》和《旧唐书》修订组成员。她利用海内外所存有代表性版本细致校勘,并撰版本研究论文,还充分利用《太平广记》《唐语林》《唐诗纪事》《诗话总龟》等宋代文献引录《云溪友议》的文字进行他校。笺注部分,旨在探赜事迹来源、辨明记载真伪及文献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将《云溪友议》所载内容与其他相关史料比读互证,对墓志资料、敦煌文献及前辈学者之研究成果多有关注。本书经过精心校勘、深入笺证,成为对《云溪友议》整理最善之本,也是近年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笺注类代表作品。
三
近三十年前,赵守俨先生有鉴于当时丛刊中唐代笔记数量过少,要求在保证整理水平的前提下多出几种唐代笔记,至少要把一些重要的整理出来。现今丛刊已对唐代笔记品种做了不少补充,情况有所改观,但仍有一些重要唐代笔记尚未有精善整理本。宋代笔记方面,赵守俨先生先前指出当年已出宋人笔记点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书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错误(《随笔和〈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近年陈新先生撰《宋人笔记点校质量亟须提高》,对丛刊中宋代笔记在标点等方面的失误提出了不少意见。丛刊中宋代笔记所占比例较大,但就其存世总量而言,亦远逾唐代笔记,故宋代笔记在组约新稿、补充品种方面仍任重道远。我们对丛刊品种的继续充实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做了一些切实的规划。现在已经约请了一批中青年学者对唐宋重要笔记品种进行整理。
继《云溪友议校笺》之后,我们将陆续补充一些读者期待已久的重要品种,唐代笔记有《唐摭言》《唐国史补》《因话录》《鉴戒录》的校注本,各位校注者都曾做过相关笔记的专书研究,有的校注本确实展现出了个人风格,校注中时有颇为精辟的考辨、论说,非有专门研究者不能道之;另外,《大唐传载》《尚书故实》《松窗杂录》《悠闲鼓吹》等将出版新校本。宋代笔记则有《实宾录》的新辑本,以及《思陵录》《龟山语录》《元城语录》等点校本。
我们希望,今后丛刊的规模和质量能够更上一层楼。整理者应该尽量做到对相关笔记代表性版本网罗全面,对版本源流认识清晰;标点准确,校勘精审,笺注应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深刻;要充分关注新材料与学界新成果、新观点,点校注释必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古籍善本的不断公布、碑刻墓志的大量出土、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各种古籍数据库的普及运用使得文献检索手段极其便捷,可以说当今古籍整理者在诸多方面实具备前人不可想象、无法比拟的优势,“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理应进入一个高端精致整理的新时代。
(原载《书品》2017年第二辑,作者系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出版中心历史编辑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