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希特勒实施声东击西战略

雷霆万钧: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空战 作者:胡元斌,严锴 编


突击空降比利时

1940年5月10日至11日,德军空降突击队意欲通过攻击和占领埃本·埃马尔要塞,侵入比利时。5月10日,空降部队通过使用滑翔机降落在要塞顶部,然后使用炸药和火焰喷射器打击在要塞外的守军。同时,其余的德军突击队降落在运河附近的3座桥梁边,摧毁了数座碉堡和防御阵地,并击败了守卫桥梁的比利时部队。

希特勒实施声东击西战略

1940年5月10日,在德军“B”集团军群第十八集团军投入荷兰之战时,该集团军群的第六集团军同时开始了向比利时的挺进。

希特勒企图以对比利时的进攻来转移盟军对他把阿登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注意。盟军此时确实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是通过列日攻打布鲁塞尔。德军第六集团军的行动就是要使盟军感到他们的预料是正确的。

如果希特勒的企图能够实现的话,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就会向北进入比利时去阻击第六集团军。这样,担任西线主攻的“A”集团军群就可以集中兵力,迅速突破阿登地区,突入盟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

正如希特勒事后所说的:

我把攻击的重点放在想要突破的战线左翼,同时在另一翼采取了佯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为防御德国侵略,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都构筑了坚固的筑垒防线。在荷兰为哥雷比-皮尔防线,在比利时为艾伯特运河防线,在法国为马其诺防线。

这3条防线自北而南,互相衔接,连绵数百公里。

至5月10日,比利时共有22个师,包括18个步兵师、两个摩托化师、一个骑兵师、一个重炮兵师。比军没有坦克,防空设备也几乎等于零,只有一个战斗机团。

其战前的部署如下:

4个师配置在荷比边境一线,6个师用来保卫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KW线”,12个师扼守艾伯特运河。

比利时在战争爆发前还未最后确定战争的打法,对于固守哪块阵地也还未做出抉择,要根据德军进攻时的兵力再作调整。因为艾伯特运河防线掩护了整个比利时国土,所以军队重点配置在这一线。

当德军“A”集团军群44个师的庞大突击部队在阿登地区对面的德国边界上停下来,准备进攻的时候,“B”集团军群的博克上将却命令第六集团军尽量进入靠近艾伯特运河的出击位置。

博克虽然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助攻,但他仍希望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向西推进,以使盟军确信德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从比利时向前推进。而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最大障碍,就是艾伯特运河。

二战时的作战坦克

由于艾伯特运河两岸陡峭,遍布防御工事,尤其还有运河边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扼守着运河,因而构成了被认为可与马其诺防线相媲美的最可靠的反坦克防线。

德军要进攻亚琛-马斯特里赫特-布鲁塞尔一线,就必须渡过这条运河。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在艾伯特运河受阻,那德军的进攻就会在还没有发挥其锐气之前停滞下来。

为此,德军决定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空降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并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西北部的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如不能全部攻下,至少也要保证拿下一座。

德军训练滑翔机降突击队

埃本·埃马尔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的比利时一侧,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中间。

该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其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是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控制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16公里之内的所有渡口。

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长900米,东西宽700米。它的东北和西北面是几乎垂直的断崖峭壁,高约40米,水势滔滔的艾伯特运河流经崖下;南面横亘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

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带”包围着,并筑有钢筋水泥碉堡,里面配有探照灯、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机枪。要塞东面的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平行,形成外围障碍。

埃本·埃马尔要塞实际上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堡垒群,是仿照马其诺防线错综复杂的防御工事构筑的。

乍一看,每座堡垒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块五角形的区域内,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把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防御体系。各部分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

每件武器都经过精心布设,使之发挥最大效力。要塞对任何方向都便于观察,通入要塞的每条坑道都可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在要塞的外面没有暴露的人工痕迹,也没有暴露阵地的建筑物,到处布满了杂草。

德军DFS-230滑翔机

在顶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压升降机供给弹药,并可随时缩入地下。为了迷惑敌人,比军还在要塞各处设置了假炮塔。

要塞是在和平时期由一批专家设计、经过3年精心施工、于1935年竣工的。当时被列为欧洲最重要的防御阵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并被形象地比喻为比利时东边的“大门”、艾伯特运河防线上的一把“锁”。

人们普遍认为该要塞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在这座近代化要塞的建造上,尽管比利时军队绞尽了脑汁,但因要塞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面进攻,所以有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那就是敌人有可能从空中降落在炮台和装甲炮塔之间的空地上。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防守部队共1200人,由乔特兰德少校指挥,属第七步兵师。全部人员均可处于距地面25米以下的掩体内,并备有可供长期使用的饮水、食品以及大量弹药。

要塞的武器配备齐全,有安装在转动武装甲炮塔上的火炮两门,其射程对任何方向都是16公里;在要塞顶上的阵地内还有同样射程的75毫米火炮16门,60毫米反坦克炮12门,高射炮6门,轻、重机枪37挺。

这些火炮和机枪只是要塞火力的一部分,因为它的火力是同野战工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沿着要塞的外缘,在壕沟和河旁,还有很多掩体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火力发射阵地。

对于一般的炮击,埃本·埃马尔要塞无疑是可以经得住的。实际上,防御计划已将敌人一旦突破山脚下的外围防线时,向要塞顶部实施猛烈炮击的可能性考虑在内了。

由于要塞如此坚固、威力如此强大,守卫要塞的比利时第七步兵师接受了19公里宽的正面防御,这要比在其他情况下宽得多。

埃本·埃马尔要塞西北侧艾伯特运河上的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和费尔德韦兹尔特桥,是由东向西越过运河的必经之途。每座桥梁由一个班防守,包括一名军官和12名士兵。桥梁附近戒备森严,均筑有桥头阵地,在两岸桥头两侧600米范围内还筑有水泥地堡。

各桥配备有反坦克炮一门和机枪等其他轻武器,为防备万一,桥墩上安放了炸药,设置有电子爆破和常用的引信爆破两种爆破系统,后者的延迟时间也只有两分钟,这样随时都可以对桥梁实施破坏。

平时这3座桥的守备分队属埃本·埃马尔要塞指挥,在要塞炮兵火力的控制之内。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守桥分队可以经得起激烈的战斗。而且增援部队相距不远,一旦桥头吃紧,可及时到达。

即使桥梁失陷,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大炮也能制止对方的前进,使对方不管夺取哪座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德军一直对埃本·埃马尔要塞十分感兴趣。自1938年起,就开始搜集有关要塞的资料,1939年已获得了要塞内部的详细设计图,并悄悄地对这个坚固防御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

为了找到摧毁它的特殊方法,为进行袭击作准备,根据情报人员的了解和要塞的设计图纸,德军于1939年秋天开始仿造了两个埃本·埃马尔要塞:在格拉芬弗尔军事训练中心造了一个规模完全一样的“复制品”,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又造了一个小一点的模型。

希特勒本人对解决如何突袭埃本·埃马尔要塞这个难题也相当关心。

出人意料的是,他征求了一个女人的意见,尔后便形成了取胜的方法。被征求意见的是一位富有朝气的著名女飞行员汉娜·莱契,她是极少数与希特勒保持长久关系的女人中的一个。

莱契小姐是一名熟练的滑翔机飞行员,当她听到希特勒说起攻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困难后,立即建议使用部队乘滑翔机进行无声的突击。

希特勒对她的建议发生了兴趣,马上召见了戈林、斯徒登特和航空工程师格哈特·康拉德。希特勒说他已决定把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作为一项特殊任务交给空军来完成,并告诉斯徒登特,他想用空降突击攻打埃本·埃马尔要塞,但又不愿削弱在荷兰进攻的伞兵突击力量,因为那里的伞兵突击力量不足。

经过讨论,斯徒登特估计,所需人数最少也得500人,而且这些人可以由伞兵和滑翔机配合发动攻击,这就证实了莱契建议的可行性。

斯徒登特指定了一名他了解并且深信会完成这项任务的年轻军官担任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指挥官。这位年轻军官就是他的参谋,上尉沃尔特·科赫。

1939年10月下旬,希特勒亲自召见了科赫。他走到墙下,拉开一张比利时大地图的幕布,指着埃本·埃马尔要塞对科赫说,一定要把这个要塞拿下来,还要夺取坎尼、弗罗恩哈芬和费尔德韦兹尔特等地的艾伯特运河上桥梁。他给予科赫的部队只有伞兵第一团的一个加强连,一些工兵和这次进攻所需要的JU-52飞机和滑翔机。

希特勒命令他马上就开始准备。于是,由科赫上尉担任队长的专门执行袭击埃本·埃马尔要塞任务的空降突击队就成立了。

针对要塞的地形特点,计划使用滑翔机将突击队直接降落在要塞上面。将要使用的滑翔机是德国空军优良的DFS-230式滑翔机,这是德军为执行空降突击任务于几年之前研制出来的。

早在1932年,当时设在瓦萨尔库帕的罗恩·罗斯济登公司制造了一架长翼滑翔机,用飞机拖曳,能利用强烈的上升气流升空,进行气象观测。

1933年,这架能在空中飞翔的气象观测滑翔机随同新组建的德国滑翔飞行研究所迁到达姆施塔特的格里斯海姆。在这里,它首先用作被拖曳飞行的教练机。

当时还是德国滑翔飞行研究所飞行员的莱契小姐,就是最早试用JU-52飞机拖曳滑翔机的人。后来任德国空军技术总监的乌德特听到这个消息后,前来达姆施塔特参观了这架滑翔机。

他认为这种大型滑翔机完全能用于军事目的,可以用它把笨重的物资送到前线,也可以用它给被包围的部队运送弹药和粮食,说不定还能把相当数量的兵力悄悄地运到敌后。

乌德特曾和一家研究所谈了这些想法。不久,这家研究所接受了制造军用滑翔机的订货,由汉斯·雅克普斯设计制造,并命名为DFS-230型。这种举世闻名的滑翔机就这样诞生了。

1937年,DFS-230式滑翔机开始投入生产。这是一种带支架的上单翼机,长方形的机身,机长11.3米,翼展22米,都是用亚麻布蒙着的钢管结构。起飞后扔掉其特大的机轮,着陆时使用一个坚固的金属滑橇。这是采用了乌德特的意见,因为他在20年代就曾冒险用滑橇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上降落过。这种滑翔机自重900公斤,载重一吨,可以乘载1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由于它的着陆速度低,很受空降部队的欢迎。

从1938年秋开始,在当时还处于绝密之中的斯徒登特的空降部队里,就成立了以基斯少尉为首的小规模运输滑翔机指挥部。从演练的结果来看,当突击一个守备力量较强的狭窄地段时,滑翔机部队要比伞兵更有把握取胜。

因为当运载伞兵的运输机飞抵时,总容易先被敌人发现,然后才空降。即使从90米的最低跳伞高度跳伞,伞兵也还要有15秒钟的时间在空中飘荡,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且,即使伞兵以最快的出舱速度在7秒钟内全部跳出机舱,一个班也要散落在300米长的地带上。着陆后,伞兵们还必须抛掉伞具,集合、寻找投下来的武器箱,这样就要拖延很多的时间,使敌人有可能对最初的冲击作出及时反应,赢得战斗主动权。

而运输滑翔机就全然不同了。它可以在黑暗的夜色掩护下,悄悄地进入目标区域,这就使奇袭的效果更为理想。滑翔机驾驶员可以使这些“鸟”降落在目标附近20米之内。士兵们从机身的宽大舱门跳下后,就能够立即投入战斗。现在,这些滑翔机交给了富有雄心的科赫上尉使用。

科赫接受任务后,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对埃本·埃马尔要塞做了研究。他在格拉芬弗尔对要塞模型进行了详细观察,熟记了各种照片和地图,并利用侦察飞行从空中对要塞进行了实地观察。

他深信,在白天进攻要塞,其代价必然很大,用那么一点兵力去攻击,几乎等于自杀。只有在夜间让滑翔机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才能成功地夺取要塞,因为不可预料的进攻时间和独特的进攻方式,能使他的行动出敌不意。为了提高攻击初期的突袭效果,他计划在攻击之前不实施炮火打击和航空火力打击。

科赫把他的计划呈送给希特勒,得到元首的完全赞同。在斯徒登特正式批准了整个作战方案后,科赫便开始制订具体作战计划。

他把部队分成4个分队,每个分队约100人。各分队的任务十分明确,一个分队负责突击要塞,3个分队负责夺占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

各分队又进一步区分了任务,有喷火器组、机枪组、反坦克组、迫击炮组及爆破组。各组都配备了适合于完成任务的兵器,要求通过训练,每个士兵至少能够掌握两种军事技术,以便在战斗中能够代替他人完成任务。如果这些组和他们的分队隔开,他们也可以组成独立的单位,继续战斗。

根据这些设想,科赫率领他的部队从1939年11月至1940年4月,用半年时间,在靠近捷克边界的格拉芬弗尔训练基地,进行了为适应这次作战的极其艰苦和严格的训练。

训练先从理论课开始,并利用沙盘和立体模型等形象教具施教。由于希特勒要求预行演习和训练要绝对保密,泄密者一律处死,因此,突击部队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刚组建起来时,就与外界隔绝了。这里没有休假,不准外出,信件要经过严格检查,禁止和其他部队的人员交谈。此外,每人还必须在一项规定上签名。

规定上写的是:凡用书信、绘画或其他方式将本部队的性质及其任务泄露给他人者,不管有意或无意,格杀勿论。为了绝对保密,尽管士兵们都对要塞的内部工事设施了如指掌,但要塞的名字却直至所有训练结束后才告诉他们。继理论训练之后,他们又开始了不分昼夜、不论好坏天气的外场训练。

至1939年圣诞节后,他们以苏台德地区阿尔特法塔的捷克要塞作为假想目标进行了实兵演习。计划最后明确后,科赫又利用模型反复演练达12次之多。所有的战斗组都乘滑翔机在狭窄场地上几次练习了夜间着陆。

为减少滑翔机的滑跑距离,在滑翔机的滑橇上缠上了带刺铁丝,着陆时后面还可放出小型减速伞。起初,伞兵全都分配在突击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分队里,后来科赫又给每个攻桥分队分配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伞兵机枪班。

训练卓有成效,各突击分队的战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效果。曾经空降到埃本·埃马尔要塞,执行任务的工兵排长维茨希回忆说:

开始,我们对即将发起的进攻有些胆怯。但是,我们逐渐对自己的力量有了信心。不久,我们就确信:从要塞上部发起进攻的一方要比在内部防御的一方安全得多。

德军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

科赫的突击部队于1940年4月底结束训练,开到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兹韦勒哈尔机场待命。为了保密,就连机场部队的指挥官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滑翔机要在这两个机场的机库里装配。

斯徒登特最后确定,突击队共700人,编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400人,分成4个突击分队,使用滑翔机机降。

第一分队代号“花岗岩”,队长威齐格中尉,兵力85人,配备轻武器和2.5吨炸药,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和破坏要塞表面阵地。第二分队代号“水泥”,队长沙赫特少尉,兵力96人,与科赫突击部队指挥部一起,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弗罗恩哈芬桥。第三分队代号“钢”,队长阿尔特曼中尉,兵力92人,使用9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费尔德韦兹尔特桥。第四分队代号“铁”,队长施勒希特少尉,兵力90人,使用10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坎尼桥。各突击分队夺取目标后,扼守到正面进攻部队到达。

第二梯队300人,在第一梯队后乘JU-52飞机伞降,任务是增援第一梯队袭击要塞的分队。

第一梯队的滑翔机将从荷兰方向进入目标,并在进入荷兰领空前就脱离拖曳机,悄悄地越过荷兰狭窄的领土上空进入比利时,空降距离100公里。

由于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将西线战役的开战时间定在凌晨3时,而滑翔机要准确地降落在指定地点,驾驶员必须能看清地形才行。这就是说,滑翔机进入目标的决定性时刻,需要天色微明,所以科赫对此提出了要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