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红楼梦》博大精深,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伟大巨著。对《红楼梦》评价最高、也是最正确的是20世纪人文学科中学术成就最高的王国维,他在《红楼梦评论》这篇宏文中指出:《红楼梦》是天才之作,优美与壮美完美结合的悲剧中的悲剧,是宇宙之大著述。
所以《红楼梦》讲的是大智慧,讲的是宇宙和人生的大智慧。但也包含着众多细微难辨的小智慧。
《红楼梦》虽然要表达的是大智慧,写的却多是小事情,也即日常细碎之事。《红楼梦》不写军国大事,不写政治权力的斗争,不写战争,也不表现航海、探险、商务、弘法之类的重大活动,不表现这些大事中的智慧。
《红楼梦》中写的是小儿女细小的微妙的心事,也写到富贵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际交往,妇女之间的小小的勾心斗角。里面包含着一些细小的智慧,这些智慧都是具体细微的,都是和具体的细小事情揉合在一起、不起眼的细小的心机、智谋和计谋,粗看是不会引起注意的。在《红楼梦》中,我们经常要从“于无声处”提炼和体会人生智慧。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相比,这些小说中涉及具体的谋略、智慧的内容多,《红楼梦》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并不很多,因为《红楼梦》主要讲“大智慧”,其主要人物宝玉、黛玉、晴雯等,正因为缺乏应有的谋略,走向了人生的悲剧。书中的一些聪明人物的智谋则与情节一样,具体、细碎,且与日常生活的情节描写交织在一起,单独提炼出来,无法讲清。
由于《红楼梦》中的众多小智慧是隐藏在情节的细节、人物对话的字里行间的,不能作绝然剥离式的理解、分析和评论,所以只能结合具体故事、言语作分析评述,这是与其他描写军国、造反大事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完全不同的。但是《红楼梦》和其他优秀作品一样,写出了人物与智慧紧密结合的性格、心理、品质和命运,而尤妙在细微处显精神、显智慧。
本书具体分析《红楼梦》中的细小的智慧,其中不少智慧具有反面的意义,也即是狡猾之徒和有些人物的阴谋诡计,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宣扬、或者教唆心肠坏的人善搞阴谋诡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只有了解和研究别人的阴谋,我们才能具有预防暗算的智慧,并帮助善良的读者培养和提高识破、预防和反对、击败此类阴谋诡计的智慧。妒忌人、算计人、谋财害命、贪赃枉法的勾当中所需要的计谋,是负面意义上的“智慧”,实际上只是短智、小智。但是这些毒谋、阴谋、诡计,其中有不少是细微处埋伏着的,令人防不胜防的,故而善良人们很难识别和防备,往往中了暗算而不自知。我们分析评论此类负面的智慧,用心即在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红楼梦》说明了这样一条千古真理:这种善于害人的坏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非常聪明,虽然一时可能得逞,毕竟是短智和小智,其结果往往是害人必定害己,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红楼梦》揭示的这条真理,就是一种大智慧。
同时,我们又必须认识到:《红楼梦》中描写的家常里短中间的细小智慧,治理家政中间蕴含的细小计谋,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读者处世立身,甚至治理大型企业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也就是说,从这些细小的智慧中可以引出大的人生原则,引发大的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早就有格言指出:“治大国者如烹小鲜”。意思是即使治理大国这样的高级智慧,也和烧饭煮菜一样,其所需的智慧和其中包含的原理是相同的,其中所包含的智慧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所以日常细碎之事中,也蕴含了大智慧。读者读了本书,必会认同这个观点。
所以《红楼梦》中又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第五回)有的人文化程度虽然不高,甚至还不识字,但他读懂了生活这本大书,通过揣摩社会世事或者说世故人情,获得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良好生存的学问,有的还能够总结或说出不少处世待人的道理,这样的人也是富有智慧的。这种人一般因为人生的艰难,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但他们善于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样的人,也是很了不起的。《红楼梦》中众多因人生的艰难而被剥夺教育权利,于是不识字、没有文化的优秀女性形象,如袭人、平儿、凤姐和刘姥姥等,都是这样的人物。
当然,《红楼梦》中也不乏正面描写领导管理的智慧,人生斗争智慧包括对付妒忌、暗算和复杂人际关系的经验教训,正面介绍了制度管理和经济管理以及主子对奴婢(封建时代的“领导”与“下属”)的不同态度和不同后果等问题,甚至还多处研讨和总结文艺创作智慧,发人深省。
同时也描写了不少缺乏智慧的人、愚蠢的人的悲剧命运。我们通过了解和研究别人的不智或愚蠢的言行,以此为反面教材,作为提高自己的智慧的途径,也是极为必要和有用的。
照理,智慧帮助人们成功,可是充溢着人生智慧的《红楼梦》写的是失败和灭亡,写的是美的最终毁灭。
《红楼梦》在描写失败和灭亡时,正面表达了作者所悟到的大智慧。
《红楼梦》写的是大智慧,写的是超越成功和失败、辉煌和毁灭的人生的大智慧,这对一般年轻缺乏人生阅历的人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对此本书有专节分析和评论,希望青年读者能够仔细思考和领会,并用现代的观点,来正确认识其中的深刻性。
另外,从艺术角度和审美角度来欣赏和评论《红楼梦》,与从人生智慧的角度来审视《红楼梦》,有时在评价同一人物和同一件事时,得到的答案是两样的,甚至常常是相反的,这点务请读者诸君注意。例如,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所有的美妙女子都是喜欢的。有的评论家认为:曹雪芹对他笔下的青春女性,虽有千差万别,却一律欣赏,一概理解,一般爱惜。无论是黛玉的病态,宝钗的内敛,妙玉的诡僻,迎春的懦弱,探春的精明,惜春的孤介,晴雯的任性,袭人的体贴,芳官的胆大,麝月的本分……在他笔下,无所谓绝对的优点或缺点,全是天生丽质,如花美眷。(刘心武《是真名士自风流》,《新民晚报》2005年7月29日)这是从审美的角度看,她们都是美好的,可是从智慧角度看,她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表现不同,品质的高低不同,结局也就有很大的不同了。本书在叙述评论时也会常常提醒大家注意。人生智慧是属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不等于生活。有的读者如果硬将两者混在一起,于是就会将自己去套书中的人物,或者去模仿书中人物的行为。如当年有不少德国的青少年读者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学维特的殉情自杀,民国时期的一些中学生读武侠小说入了迷,就离家出走,到峨嵋山寻找剑客练武去了。现在的青少年不大会再做此类傻事了,但我们还是要提醒,用不同的角度来读书,我们思考的视角、重点和答案是有区别的。否则会感到迷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理解《红楼梦》中的思想和人物。我们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要读活书,要将书读活,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阅读和理解经典著作,才能将经典著作中的精华内容化为我们思想的血肉。
考虑到有不少读者还没有读过原作,或虽然读过但对原作并不熟悉,所以本书举例时引用或复述《红楼梦》的原文,力求做到举例具体细致,分析具体细致,结合原作艺术魅力的分析,在深刻细腻的分析中显示原著的精彩,烘托其中的智慧,不能仅将议论和说教连缀成篇。通过本书,读者感到《红楼梦》原著实在精彩,从而急切地去阅读或重读《红楼梦》原著,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因为《红楼梦》中的表现多是的小智慧,这些小智慧紧密地结合着具体的细微描写;而其大智慧又显得宏阔高远,书中的多数人物也未能认识,所以《红楼梦》中的人生智慧,不能按照智慧的一般分类方法,不能用“三十六计谋,七十二变化”的方式来分类梳理。本书用3种方法来述评书中表现的人生智慧:一、用人物类型的分类方法,用梳理、分析和总结同类人物所具有的同中有异、大同小异的智慧的方法来撰写,全书以此为经纬;二、分别分析和梳理几个重大事件,将涉及的有关人物的智慧夹叙夹议的挖掘和评论,全书以此为重点;三、对《红楼梦》要表达的大智慧作专门的介绍和解释,全书以此为结尾。
为了有效揭示《红楼梦》中的人生智慧,理想的写法应将作为例子的精华段落、作者对原著的精彩分析评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人生智慧的揭示,熔于一炉,并引入古人、前人、今人的精彩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再争取有作者自己新的独到的见解。做到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兼顾。这就需要内含很强的学术性,有很大的信息量,而又强调深入浅出。但不排斥少数地方有一定的难度,作者再用通俗的行文复述或解释,并做到这种复述和解释与其他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读者看了这样的书,觉得对名著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本书很想望这个方向努力,但还是做得很不够。
《红楼梦》的版本比较复杂,各本的文字颇有出入。本书的引文力求择善而从。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八十回的抄本(有脂砚斋的评语)和一百二十回的活字排印本,是程伟元和高鹗两人修订增补的。
《红楼梦》早期是以抄本的形式流行的,仅八十回,但也有人看到过一百二十回的手抄本。自称与作者曹雪芹是亲友关系,亲眼目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曹雪芹在创作和修改《红楼梦》时也听从过他的意见的脂砚斋,说《红楼梦》总共是一百一十回。但程伟元认为此书共有一百二十回,他通过多年的收集,将后四十回的手稿残稿大致收齐,全书由他自己亲自整理和修订,并请高鹗协助整理、修补后,排印出版。程伟元和高鹗不仅增加了后四十回,而且还将前八十回的文字作了增删和修改。
通过对比阅读,可知今存的各种脂砚斋抄本的八十回和程高本的前八十回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具体的文字则有众多的差异。大致说来,八十回抄本的文字,有的显得粗糙,可能是传抄有误,或原文如此。程高本作了修改后,在行文上显得更为恰切和精致。但也有少数是改得不好的。脂评抄本中的有的内容,程高本作了删节,或者他们所见的抄本中没有这样的内容。例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描写怡红院全体丫环为宝玉做寿,大家喝酒欢乐到深夜,醉倒、睡醒后,第二天上午,宝玉为芳官改名为耶律雄奴,还结合这个名字,介绍了匈奴及其后裔契丹等数千年入境侵犯的历史,显示了宝玉对芳官的喜爱,宝玉具有颇为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一大段重要文字都被删去了。但也有增加的大段文字。例如第74回写王熙凤奉命带着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抄到怡红院,“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脂本接着只写“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而程高本在“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儿”后面增加了二百多字一大段精彩的对话,表现了晴雯的言辞机智、刚烈和尖利,王善保家的凶狠、愚蠢和脆弱,凤姐欣赏晴雯的智慧勇气和鄙视王善保家的复杂情绪和圆滑、阴刁的复杂性格,并将这次大抄检的背景和贾府内的诸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有力烘托了交锋激烈明快,场面精彩纷呈,读了令人解颐和解恨,得到极大是满足。这段弥足珍贵的绝妙文字,可能是早期抄本中的原稿,也可能是程高两人的艺术创造。
总之,正如俞平伯先生所精辟指出的,程高本和脂评本“互有短长”(《红楼梦研究》第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本书的有关引文和对原文的评论即尽力做到取两种版本之长。
《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众多,他们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难以统计的贡献。尤其是近20年来,出版的研究书籍很多,论文极多。本书在写作中,在篇幅容许的情况下,尽力学习和吸收前人和当代学者的成果,要提炼和写好《红楼梦》的人生智慧,非要在尽力掌握学术界取得的总体成就的基础上,再发表一些个人的体会,才能做到。但是专门总结和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生智慧的书籍似乎尚无,专门的文章和有关的文章也不多,本书在篇幅容许的范围内,尽力引用一些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精彩观点,并表明出处,在这个基础上力求有新的发现,提供读者参考。本书虽然向这个方向努力,因限于学力,又因本书篇幅、写作体例的限制,可能做得还很不够,不妥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以便今后改进。
周锡山
2005年9月4日于上海九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