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徐志摩林徽因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李东明 编著


前言

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才华出众、美丽又孤高的女子,不正是诗人笔下最好的爱情素材和灵感来源么?

也许这便是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宿命,而这样的爱情也许是命定的浪漫但却没法圆满的。爱情如果圆满了,它就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而已。遗憾地失之交臂,爱情便成了诗句。

山谷中的回音

才子徐志摩纵有满腹诗书和旷世才华,他也仅仅不过是一个内心火热而单纯至极的男人而已。一个宛如诗歌的女子,成为他爱而未得的永世情结,解不开,理还乱,只能将情寄托于诗句行间。

林徽因如何浪漫脱俗,她始终还是被自己理性清醒的心绊住了。她是多么想把爱情留在制高点,在爱情最美的时刻戛然而止,她便永世得到了诗人的如火爱情。可她为徐志摩亲手系下的结,何尝没有将自己的心捆绑了一生?

也许一定是要这样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一定是要这样爱而不得的爱情,一定是要这样珍惜过度的患得患失,一定是要这样相忘人海却早已镌刻灵魂的另类相守,才会成就了那一行行鲜活的呼吸着的诗句。

也许他们是为诗句而生,也许他们是为爱情而生,也许他们根本就是诗句中的人物,一不小心遗落人间,留下了这般美好。

无需言语,你是懂我的。这样的人生境界,该是多么至真至纯。和这样一个人相遇,太过欣喜,太过胆怯,欣喜到没有言语能够表达,胆怯到不敢拥有。

徐志摩的离去,也许真正解脱了这段爱情,又或许真正成全的这段爱情。林徽因用《别丢掉》缅怀她的爱情,但谁又能真正读懂呢?也许只有埋葬在山谷里的曾经挚爱她的诗人。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那真!

一样的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拉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爱断情伤旷世奇才——徐志摩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唯爱、唯真、唯情,他洋洋洒洒、酣畅人间,带给他同时代的人们以无数的惊叹和撩拨,同时更像一盏长明于人类精神家园之内的不灭心灯,照亮着那些虽然物质富足却心田干渴的灵魂们的回归之路……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按族谱排列,取名章塘,字槱森,小字幼申,1918年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一代旷世奇才遭遇天妒,年仅34岁就因飞机失事撒手人寰,蔡元培为徐志摩写下了挽联: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的爱国热忱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徐志摩回国,并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以期在中国实现其理想主义。这一时期的作品节奏轻快,并表现了自己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对恋爱自由的向往,如《雪花的快乐》《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等。

1923年,徐志摩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并成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次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徐志摩为其担任翻译,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1925年,徐志摩因为与有夫之妇陆小曼的恋情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他远赴欧洲,将自己的悲伤和感触化为一句句令人黯然销魂的诗句,这一时期的诗作多是对异国他乡的感触和对爱情的记叙。

1925和1926年间,中国的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军阀混战带来的民不聊生,满目的残忍暴行令徐志摩的思想产生了“波澜”,此时期的作品一时间没有了乐观的调子,反而沾染了些许忧郁、失望,乃至颓废的色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参加林徽因在北京的演讲会,乘坐飞机“济南号”从南京飞往北平,因遇到大雾飞机失事遇难。

徐志摩的诗作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与此同时,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出自挚友金岳霖的挽联可谓对林徽因这位才女恰如其分的赞誉。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她以与新文学同体的方式,张扬着自己的独立品性,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让我们见识到了有别于传统女性的迷人风采。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并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在1923年开始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成立的新月社的活动。

1924年林徽因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美术学士学位,同时完成了建筑系的全部课程,由此实现了她成为建筑师的志愿。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回国,并先后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抢救并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北京,终年51岁。

林徽因不仅是一位建筑学家,更是一位才情横溢的作家和诗人。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林徽因的文字多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究生活和爱的哲理,语句委婉柔美,韵律自然。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才子佳人永世情殇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与“徐志摩”这三个字相伴而生,相互辉映。

徐志摩初次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24岁的他比情窦初开的林徽因大了8岁,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止徐志摩猛烈追求林徽因的障碍。面对林徽因,徐志摩发动了多次猛烈的攻击,使得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然而,好景不长,林徽因游欧时间结束,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

梁思成与林徽因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林徽因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徽因一直心存幻想。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林徽因非常悲痛,并将从飞机失事现场捡回的一块烧焦的木头挂在卧室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

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

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还在伦敦相识之初,徐志摩就经常写诗给林徽因看,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志摩写过很多诗送给她,最有名的是《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也许,这就是世俗所难以理解的一种纯情。

今夕,才子已逝,佳人长眠,难寻踪迹,唯留下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情和不朽的字句,让后辈为之叹息、赞颂。或许,我等旁观者难以领略其中的深情厚谊,但,总有些许字句会触动你我内心最柔软的一角,为此足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