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郭沫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作者:傅书华,徐惠琴 主编


第三节 郭沫若

内容提要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成就不仅支撑了整个创造社诗人群,而且照亮了整个五四新诗坛。在五四时期,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中国新诗坛,参与诗歌创作的。他的《女神》一问世,就急遽地结束了五四诗坛上的“胡适的时代”,开一代诗风,引领着新诗走上新的里程。《女神》的思想主题呈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讴歌个性解放和自由精神,如《湘累》和第三辑中的爱情诗。第二,否定旧物、讴歌创造和新生,如《女神之再生》和第二辑中大量的“男性的粗暴的诗”。第三,讴歌祖国、渴望祖国复兴,这是诗集的主旋律,如《凤凰涅槃》《晨安》《炉中煤》等。正如闻一多的评价:新的艺术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第一,塑造了一个极度扩张、个性扬厉的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的精神内核便是新的时代精神。第二,以雄奇、宏大的独特意象为主的意象的综合运用。第三,创造了完全自由的新诗形。

诗集还包括《星空》(1923)《瓶》(1927)《前茅》《恢复》(1928)《战声集》(1938)《蜩塘集》(1948)《新华颂》(1953)《百花齐放》(1958)等,但难以恢复到《女神》的艺术水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诗歌,所歌颂的是时代的最高主题,所表现的又往往是集体的政治声音,情感走向单一和褊狭,个性化色彩严重缺失,抒情主人公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倾向于颂歌的美学风范。

教学建议

1.拓展练习第1题和第2题应结合作品认真讨论后完成。

2.分析《凤凰涅槃》的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3.分析《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色彩。

4.在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泛神论。探讨郭沫若如何接受泛神论;泛神论对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影响痕迹;郭沫若式泛神论的特征。参阅评论摘要4、5及相关索引文章。

精读作品

郭沫若:《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天狗》《女神之再生》

评论摘要

1.郭沫若力倡“主情主义”,强调内心情感、情绪的表现,从而把中国新诗从“模仿自然”阶段推向“表现自我”阶段。从此,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观开始建立起来。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4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在郭沫若所面对的大海里,一切都不是作为特定的符号存在的……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没有思想含义的形式,是一种没有本质的现象,它需要的不是领悟、咀嚼和品咂,它需要的是感受,直接的感受;它不需要你联想什么,不需要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只需要你的心弦随着它的波涛起伏,应着它咆哮跳动……它给你的仅仅是那一刹那的沉醉,但正是这一刹那的沉醉使你感到你自己是完全自由的,是充满巨大、澎湃的生命力的,感到你不是卑微的、软弱的、草芥般微不足道的,而是一个高扬的人,是世界的主宰,宇宙的主人。

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载《郭沫若研究》,1988(7)。

3.从诗歌本体来说,《女神》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就是它以“内在律”的发现和创造,开了一代诗风……

就诗歌而言,中国旧体诗的“外在律”(即讲究平仄、对偶、韵式、句法等规则的以声调为核心的格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中国人现代情绪的自由抒发。早期白话诗人虽然实现了白话入诗并致力于“诗体大解放”的初步尝试,但他们并没有找到从根本上取代旧诗“外在律”体系的新诗的诗美理想和艺术规则。

郭沫若发现并创造了适应现代人思想情感表现的新诗的艺术法则——“内在律”。他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依照“内在律”创作的《女神》,在意象、想象、节奏等诗体方面,为后世中国新诗树立了成功的艺术典范。

吕家乡:《内在律:郭沫若对新诗的重要贡献》,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6)。

4.《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郭沫若是从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16世纪、17世纪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那里吸取泛神论思想的;他曾经将其内容概括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从这样的哲学思想出发,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于是,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统统奔入笔底,构成了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象。……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了创造与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赋予他的形象以飞动的色彩。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0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虽然郭沫若曾多次谈到了受到过泛神论的影响,有的研究者甚至把泛神论当作郭沫若早期思想的核心,但我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在这点上,我很同意周扬所说郭沫若早期泛神主义是“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个性主义之诗的夸张”,以及“他在一种泛神主义的外衣之下歌颂了自己所要歌颂的一切”的说法。也很同意张光年提出的“泛神论在郭沫若的思想中间,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以及“泛神论不过是这位诗人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一种诗意体现”的观点。

卜庆华:《论郭沫若早期的哲学思想》,见《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66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6.(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艺术是自我的表现,是艺术家的一种内在冲动的不得不尔的表现”。这是郭沫若前期信奉的重要创作原则,也是他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核心观点……第二,文艺是“天才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目的”。这是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又一重要特征……第三,“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这是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另一重要特征。

孙党伯:《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见《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553~56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7.就像一切伟大的诗篇,《凤凰涅槃》意义简单,结构实用,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死亡与新生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看,它不仅涉及对言说者身份多重性的探寻,也同样显示出对相邻言说者系的兴趣。根据死亡和新生这两大主题,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包括“序言”、“凤歌”、“凰歌”、“凤凰同歌”和“群鸟歌”,而后半部分则是指“凤凰更生歌”。就主题来说,前半部分对死亡的目击和后半部分对新生的歌咏形成了一个对照。但就两者关系到的话语言说者而言,诗的前后两部分也是截然不同。在那个关于死亡的场景中出现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言说者,他们的身份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类:《序曲》中的超越叙事者,凤凰本身以及观葬的群鸟。《凤凰更生歌》则虽由鸡鸣开始,但在整体上却由凤凰作为主要歌者。鸡鸣本身马上被滔滔不绝的凤凰和鸣所淹没。更为重要的是,与前半部分凤凰分咏的情形相反,在诗的后半部分凤凰似乎是用同一个声音在说话,任何细致的差别都被取消了……

《凤凰涅槃》的死亡场景显然是多个言说者占据的语境。凤凰对自己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序曲》的超越叙事者和《群鸟歌》的言说者面前,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与己不同的评价。在这个意义上,凤凰的自焚也就是对这两种异己言说者的克服。凤凰的声音也就是对这两种“杂音”的对抗。凤凰对自我身份多重性的揭示也就取决于同相邻“自我”之间关系的扬弃。“自我”纵深维向的开启也就是信赖于“自我”平面维向的整理。换言之,批判并不能成为一种全然孤独的行为。那个批判性的“自我”并没有面临“自我爆炸”的两难情形,因为批判总是和某种抒情的成分结合在一起。虽然这种抒情并不面向那超越叙事者和群鸟,但凤凰的自毁显然是一种面向相邻“自我”并且有关相邻“自我”的行为。

邹羽:《批判与抒情》,王晓明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转引自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72~7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作品

郭沫若:《晨安》《梅花树下的醉歌》《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夜步十里松原》《光海》《浴海》《洪水时代》《天上的市街》

评论文献索引

刘纳.论《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4).

蓝棣之.论郭沫若新诗创作方法与艺术个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2).

黄曼君.自然科学的时代精神与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2).

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刘悦坦.论郭沫若“泛神”的艺术思维方式.郭沫若学刊,2000(4).

吴定宁.论郭沫若与泛神论.郭沫若学刊,2002(3).

伍世昭.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创作实践.文学评论,2003(2).

邢小群.试析郭沫若在大跃进年代的诗歌活动——从《百花齐放》到《红旗歌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

雷业洪.郭沫若诗歌价值系统的整体性.郭沫若学刊,2003(4).

陈俐.生命盛典的沉醉狂欢——《凤凰涅槃》综论.郭沫若学刊,2004(2).

王兰.破坏者与新生儿——论郭沫若《女神》中的“我”.郭沫若学刊,2006(4).

拓展练习

1.对《女神》往往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文学史的读法”,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寻找价值,并确定其地位。当今各种现代文学史,几乎都是通过这种读法解读其作品来评价郭沫若的。而“非专业的读法”则比较偏重个人或行时的审美趣味,注重本文,不太顾及“历史链条”,从而并不看重像《女神》这种时代性、现实性强的“经典”。当今许多青年读者对郭沫若其人其诗不感兴趣,评价不高,用的多是“非专业读法”。两种读法本无所谓高下,然而当今许多大学的讲台或专家的文章对郭沫若甚表称许,而一般读者却不敢恭维,这种两极现象就很值得研究。为什么对《女神》的接受有这么大的时代反差?读《女神》,特别是《女神》中那些最具有“五四”特征的代表作,最好采取三步,即:第一步,直觉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试着运用此方法解读《女神》中的诗作。

2.诗歌研究无定法。一般而言,评论一位诗人,应抓住最能体现其思想艺术追求的独创的方面。而“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便是《女神》的特色。对这一形象的特征及其时代内涵的分析,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目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二是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大我”与“我”是统一的。结合具体诗作加以详细的阐释。

3.有人这样论述:“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半的稚拙局面。在具体的创作中,郭沫若主张‘形式的绝端自由’、‘感情绝端的流露’,其结果是在获得一种‘狂暴的技巧’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现代性的深层表现的朦胧美。”(4)你是如何看待的?

4.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较之20年代的作品十分逊色,我们应该关注这样一个现象,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处身当代的“郭沫若:中国歌德之道路”;“茅盾、老舍:现实主义之困境”;“巴金、曹禺:激情主义之阻力”,研究他们何以放弃了五四时期以来长期形成的个人话语,而接受了流行的公众话语,作为“自由知识者”的精神日益弱化,何以在历史惯性的“同化”和“探索精神”终结的双重作用下,陷入了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危机,从而提出“走进当代”的“鲁郭茅巴老曹”现象不单是文学现象,还是一个文化现象。对此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