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内容简介

守望:我的北大五十五年 作者:费振刚 著


作者简介

费振刚,1935年生于辽宁鞍山,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任中文系主任。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编委会委员、秦汉魏晋南北朝分支编写组副主编。1961年参与主编《中国文学史》,另有《全汉赋》、《全汉赋校注》等著作多种。

费振刚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成就斐然的1955级学生中的代表性人物、著名的文学史家,26岁时就由周扬亲自点名作为老中青三结合中的青年代表,与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一起主编了影响深远的蓝皮本《中国文学史》,蜚声海内,成就了那个时代的传奇。本书相当篇幅即是围绕这部文学史所发生的故事,为研究这段学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全书分 “一史封皮三易色”、“真理标准讨论中的寻思”、“我心中的典型”、“与同学共勉”四辑,收录费振刚先生记录其北京大学五十五年经历、思考的文章四十余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北京大学中文系半个世纪的沧桑。作者以《守望》名书,是想借以表达其对中文系历史、百年传统和未来的护卫、坚持、期待的心志,以及对那“仿佛是无言之美”的“难忘的岁月”的深深怀念。

更多北大版哲学图书请访问豆瓣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i-think

更多北大版文学图书请访问豆瓣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214837

更多北大版历史图书请访问豆瓣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41762

更多北大版艺术图书请访问豆瓣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215329

封面设计:img2

题 记

“守望”一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赵岐注云:“同乡之田,共井之家,各相营劳也。‘出入相友’,相友耦也。《周礼·大宰》曰:‘八曰友,以任得民。’‘守望相助’,助察奸恶也。‘疾病相扶持’,扶持其赢弱,救其困急,皆所以教民相亲睦之道。睦,和也。”

近年来,“守望”一词,又颇见于新闻、文学、文化报刊中,例如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有老弱病残成为萧条家园的守望者;只有少数人守望着濒临危亡的一门技艺,或失去往昔辉煌的一项事业。《孟子》及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使用“守望”一词都是中性的,有的还使它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暖色。如今,“守望”一词的使用者,似乎赋予它更多的感伤、悲愤的冷色。时代不同了,“守望”一词的感情色彩,起了微妙的变化。

2010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一百周年。到那时我在北京大学就整整生活了55年了。在这55年间,我从一个产业工人的儿子成为中外知名大学的学生和教授,还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1998年的前后五年间,担任了中文系自建国后的第五届系主任(前四届分别为杨晦、季镇淮、严家炎、孙玉石先生),我虽然没有以此骄人,但我的内心常常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此,我要感谢母校,感谢中文系,感谢给我以指导和帮助的众多的师友!中文系百年系庆将至,我将过去发表过的一些文章和少量没有发表过的讲话稿、发言稿整理出来,希望能为中文系百年历史的研究提供一些亲历者的资料。书名叫《守望》,我想借此表达我对中文系历史、百年传统和未来的护卫、坚持、期待的心志。

回顾中文系的百年历史,我以为有三个辉煌时期,这就是1910年以后的中文系创立的初始时期,1937年以后的西南联大时期,1952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初始时期。如今时代变了,想再现昔日的辉煌,由于有了种种条件的限制,似乎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由于年纪大了,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不能不有一点感伤,但我坚信不管是还在学校学习的同学和在岗的教职员工,也不管是离开学校的校友和退休的教职员工,我们都是中文系——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优良传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的话,我坚信,也因此我不作“今不如昔”的感慨,而寄希望于明天。

2008年9月28日写于京郊畅春园。这几天据天气预报说,是北京多年未见的好天气,空气质量多是优,有一天污染指数仅为17。

2009年6月3日,我突发脑中风,住进医院治疗,这本小书的编辑工作也就停下了。但我没有停止思考和资料的整理,近些日子,我对全书的结构作了调整,补充了一些文章,再过几天,我想可以交卷了。

2010年3月22日上午8时40分,再记于畅春园寓所。其时,扬沙天气,看窗外,空间似为黄雾笼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