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突破两系杂交稻制种的瓶颈

信念 创新 奉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风采 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编


突破两系杂交稻制种的瓶颈

在实现增产的同时,袁隆平也看到,三系杂交水稻存在育种程序和生产环节比较复杂、种子成本高、推广环节较多、再增产难度较大等不足。袁隆平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决定简化制种手续,由三系法向两系法过渡,使杂交水稻产量再上台阶。

1986年10月,在长沙举办的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袁隆平做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构想:

“……今后,杂交水稻育种的方法,必然要由繁到简,从三系简化到两系再到一系;杂种亲缘的利用范围必须由近到远,从品种间推广到亚种间再到远缘间,杂种优势必须由强到超强方向发展……”

来自美国、日本、巴西、英国、埃及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的杂交水稻专家被他的精彩而充满理性的报告所折服。大会一致同意将这一设想作为会议的主题写进了会议文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说:“国际上认为,水稻高秆变矮秆,是第一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和推广应用,可以说是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先生的杰出贡献享誉世界,现在,他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将使杂交水稻的前景更加灿烂,魅力无穷。”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工程项目中的101-1号专题,袁隆平出任该课题的专题组长、首席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从而使全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出现了重大突破。

实现两系法,简单地说,就是要使原来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中省去一系,同样达到应用杂种优势的目的。

实际上,在酝酿两系法研究的同时,袁隆平就已开始了一系列实验,但这些实验没有成功。是否有其他成功的途径呢?他想到了植物的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由于属于十分复杂的生态遗传,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有害性状被育种家舍弃。

简单地说,光敏型是在长日照下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下育性恢复正常;温敏型则是在高温下表现雄性不育,在较低温度下转变为可育。但光敏不育材料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表现光敏特性,如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光的长短对育性转换不起作用。袁隆平决定大胆尝试利用光、温敏核不育与广亲和性为基础,向两系法进军。

1987年7月16日,安江农校青年教师邓华凤在籼稻中发现了一株光敏核不育系。经过三代繁殖和观察,证实了这株两系不育材料的农艺性状整齐一致,是一种新的宝贵的光、温敏不育系。1988年8月,在怀化对邓华凤的两系不育材料举行了鉴定会。会上,袁隆平正式命名这种材料为“安农S-1”。“安农S-1”的发现,终于冲出了制约两系法育种的瓶颈。

紧接着,一个个新的光、温敏不育系材料被发明、被转育发现。经过3年探索,袁隆平研究团队终于发现了水稻光温敏不育性转换与光、温关系的基本规律,一套有效的选育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很快形成。

经过9年的努力,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协作组先后攻克了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遗传漂移的控制、低温敏核不育系繁殖、原种提纯与生产、两系强优组合选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四大障碍(植株过高、生育期过长、结实率低、籽粒充实度差)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两系法杂交水稻于1995年获得成功,应用技术成熟配套,开始逐步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被写进了1996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年被两院院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位居榜首。

两系法育种除了克服了三系法杂交稻的不足外,还提高了选配强优组合的概率,扩大了品种间杂种优势,具有进一步提升单产、提高品质等优点,是水稻育种技术又一革命性进步。

两系法杂交水稻一般比同熟期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10%,截至2012年,全国累计推广两系杂交水稻4.99亿亩,增产稻谷110.99亿千克,增收271.93亿元,使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