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说《唐诗三百首》

芸窗随笔 作者:刘浏


再说《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问世二百多年来,几乎家置一编,讽诵之声,不绝于华夏。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风行海内的唐诗选本,其编者身世,长期以来是个谜。朱自清先生当年写给中学生看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对于编选者的事迹,也只能说“还不能考出、印证,这件事只好暂时存疑”。朱先生当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看到的本子,只有卷头《题辞》末尾所记,“时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题”。刻本的“题”字下,押了一方印章,是“孙洙”两字,朱先生说“也许是选者的姓名”。说“也许是”,当然是推测之辞。所以,有的学者慨叹,古往今来,书和编著者知名度反差最大的,莫过于《唐诗三百首》及其编选者了。

孙洙其人,《清史稿》无传。几十年来,经学者多方搜集、考证,其身世宦历大致如下:

蘅塘退士本名孙洙,字苓西(一作临西),号蘅堂,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享年67岁。做过上元(今属南京市)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后,做过直隶卢龙、大城知县。乾隆二十五年曾两任省考试官,后改任江宁府(南京)教授。幼年贫寒,隆冬只能握木取暖,取“木能生火”之意。为官时能体察民情,宽厚好学,为官清廉,离任时百姓攀辕相送,归后常衣食不周。诗学杜甫,著有《蘅塘漫稿》,其诗录入《梁溪诗钞》。《唐诗三百首》是与其续娶夫人徐兰英共同完成,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任冮宁府教授。[1]

这则资料见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王步高主编《唐诗三百首汇评》代前言的《怎样读唐诗三百首》一文。作者说是根据上海古籍版的《唐诗三百首》附录的两条关于孙洙的传记资料,以及无锡窦镇编《国朝书画家笔录》所载徐兰英(孙洙续娶夫人)小传,综合而成。“蘅堂”有时也写作“蘅塘”。蘅塘、退士、蘅塘退士都是孙洙的别号。我们当下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也只题作蘅塘退士编,一仍其旧。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起因、宗旨及有关情形,见于卷前的题辞或曰原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这篇简短的题记,大概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对《千家诗》作为传统蒙学教材表示不满意,二是要编《唐诗三百首》取而代之,三是引谚语说明熟读《唐诗三百首》是学诗最好的门径。

不满《千家诗》大概有三条意见:一是随手掇拾,工拙莫辨,显得粗糙;二是只有五七律绝二体,不能显示唐诗的全貌;三是唐宋人杂出其间,体制上显得有些混乱。所以,要编一部新的诗选,作为家塾课本。怎么编呢,编成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大概也是三条。一是专选唐诗,而且是选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唐诗名作多矣,就择其尤要者。什么是尤要者?就是最精彩、最值得学习,而且还要最切近少年儿童的。二是照顾到唐诗的各种体裁,又有一定的数量,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所谓“每体”就是指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以及五、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即按此体例分卷编排。三是要既适合儿童发蒙学习,所谓“童而习之”,又能兼顾其他人诵读,乃至“白首亦莫能废”。题记最后,引了一条当时流行的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谚语中的“熟读唐诗三百首”,当然只是泛指,强调要多读、熟读,蘅塘退士先生接下来一句“请以是编验之”,巧妙地把《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与只是泛指的“唐诗三百首”等同起来,等于向读者宣告:熟读这本《唐诗三百首》吧,不会吟诗的人也会吟诗。吟诗就是作诗,这实际上是说,想学作诗吗?这本书就是教你作诗的范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