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拉·G.艾伦
(Paula GunnAllen)
(1939—2008)
葆拉·G.艾伦为著名美国印第安文学评论家、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作为印第安作家和诗人,她创作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印第安文学基础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美国印第安文化、文学的学者和评论家,她整理编辑的数本印第安文学选集促进了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她撰写的印第安文学评论专著,尤其是《圣环:重新发现美国印第安传统中的女性》(The Sacred Hoop: 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s,1986)和《冲出居留地:关于冲破居留地和文学经典边界的思考》(Off the Reservation: Reflections on Boundary-Busting Border-Crossing Loose Canons,1998),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美国印第安文学,尤其是美国印第安女性文学的研究和理解。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艾伦积极参与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反战和反核武器运动。艾伦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工作,是美国印第安文学界和美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39年10月,葆拉·G.艾伦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的阿尔伯克基城,在北部小镇库贝洛长大,库贝洛毗邻印第安人的拉古纳居留地、阿克玛居留地和锡沃利国家森林。艾伦的表妹即美国著名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艾伦的母亲是混血儿,有着苏格兰裔美国人、印第安拉古纳人、德国犹太人血统,父亲是一名黎巴嫩裔美国人。用艾伦自己的话说,她成长的背景是“各种文化的交汇”。[1]艾伦在许多采访中说过,最常萦绕在她心中的是家门前的那条路。那条路一边指向印第安土著居住的大山,代表着她的美国土著血统,另一边指向“高速公路,……西方的都市世界”,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文明”的力量。在她大部分的创作和研究生涯中,葆拉试图调和两个目的地之间的矛盾。正如艾伦自己所说,“与普通美国人相比,我的生活混乱、没有秩序,美国土著人、墨西哥裔美国人、黎巴嫩裔美国人、德国裔美国人、异教徒、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人等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因为她自己本身就是“多种文化的产物”,可以“印证作为文化桥梁的痛苦”。[2]这种复杂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为她日后印第安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艾伦早期在天主教学校接受教育,后来进入科罗拉多女子大学学习,两年后离开学校,结婚生子,后又离婚,返回家乡阿尔伯克基城。之后,她跟随诗人罗伯特·克里利(Robert Creely)学习,期间迷上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丹尼斯·莱夫托夫(Denis Levertov)和黑山派诗人,这些都是她早期文学创作模仿的对象。20世纪60年代,艾伦进入俄勒冈大学学习,攻读英语学士和硕士学位。1966年,艾伦在俄勒冈大学获得英语学士,1968年在该校获得艺术硕士学位。1969年,艾伦进入新墨西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入校时,她告诉研究生部主任她想攻读英语博士学位,从事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但是校方告诉她没有这个研究领域,所以1975年艾伦获得的博士学位专业为美国研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美国印第安研究方向的高级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艾伦曾先后在路易斯堡大学、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圣马特奥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任教,并继续从事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和创作。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俄勒冈大学学习期间,艾伦就对印第安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艾伦研读了一些印第安作家的作品,其中N.斯科特·莫马戴(N.Scott Momaday)的著作《黎明之屋》(House Madeof Dawn,1968)对她的影响最为深远。[3]她说《黎明之屋》“把故乡带回到我心中”,[4]促使艾伦下决心从事印第安文学的创作。同时,莫马戴的作品也是艾伦从事美国印第安文学评论的重要动力。艾伦曾在一次访问中这样谈及从事印第安文学评论的初衷:“我开始写评论是因为没有人可以读懂我的作品,也没有人可以读懂莫马戴或者其他什么人的作品,所以我开始自己评论文学作品,因为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获得读者。”[5]
在早期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中,艾伦个人生活的变迁和文学界的偏见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三次婚姻的动荡给艾伦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扰。在学术研究方面,文学界、学术界和出版商起初并不认同艾伦的印第安审美视角,纷纷要求她遵守西方传统文学标准,但是艾伦并没有动摇把自己的创作根植于印第安文化传统的决心。经过刻苦努力,艾伦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其创作和研究工作开始取得成果。
20世纪70和80年代,艾伦先后出版了五本诗集《盲狮》(The BlindLion,1974)、《小狼的白日之旅》(Coyote’s Daylight Trip, 1978)、《我膝间的大炮》(A Cannon Between My Knees,1981)、《星孩》(Star Child, 1982)、《影子乡间》(Shadow Country,1982)。其中《影子乡间》使她在美国文学界崭露头角,获得前哥伦布基金会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83年,艾伦又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拥有影子的女人》(The Woman Who Owned the Shadows),这是美国最早的以印第安女性为中心人物的当代小说之一。
1977年,艾伦的印第安文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那年夏天,由现代语言协会(MLA)和美国全国人文学科捐赠基金会(NEH)主办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研讨会在亚利桑那州的弗拉戈斯塔夫举行。艾伦参加了会议并主持了首次美国印第安文学课程设置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the Study of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s)成立。1983年,会议的成果汇集成一部开创性著作,就是由艾伦编辑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评论文集和课程设计》(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Critical Essays and Course Designs)。这是第一部关于如何讲授美国印第安文学的著作,也是美国印第安文学学科的一部奠基之作。
《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评论文集和课程设计》一书把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印第安文学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分类,并对每一分类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述。第一部分《口头文学》阐述了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点,尤其是口头文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仪式和神话;第二部分《个人叙事、自传和过渡文学》探讨了自传作为印第安文学中的过渡形式是如何衔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第三部分《美国印第安女性文学》介绍了印第安女性作家撰写的自传,分析了传统和现代美国印第安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带有女性特征的人物、象征和意象;第四部分《现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收录了1772—1959年间美国印第安人所写书籍目录和其他几篇讨论印第安文学作品的评论性文章;第五部分《美国文学中的印第安人》研究了美国作家小说中的印第安人物;最后一部分《资源》详尽地罗列了印第安学者和非印第安学者研究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研究成果。前五部分的每一部分后分别列有课程设计建议和阅读书目。这部著作收录的论文如苏珊·斯卡贝利(Susan Scarberry)的《祖母蜘蛛女神的生命线》(“Grandmother Spider’s Lifeline”)[6]和帕特里夏·卡拉克·史密斯(Patrick Clark Smith)的《小狼奥提兹》(“Coyote’s Ortiz”)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现在看来,虽然出版于1983年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评论文集和课程设计》一书在收录的作品目录上有所遗漏,课程设计建议和阅读书目稍显粗略,但是该著作却是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为美国印第安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课堂铺平了道路,收录的评论性文章达到了当时美国印第安文学领域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是艾伦为美国印第安文学教学与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
1986年,艾伦将自己多年撰写的关于美国印第安文学的评论文章整理汇集起来,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重要评论专著《圣环:重新发现美国印第安传统中的女性特征》(The Sacred Hoop: 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s)。在这部著作中,艾伦把文学和历史结合起来,对有关历史文件和美国印第安文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该书成为美国印第安文学、印第安历史研究和印第安妇女研究的经典著作。
自从白人殖民者进入美洲大陆以来,印第安人的历史就被忽略了,尤其是印第安妇女的历史几乎完全消失。在印第安传统社会中,女性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体系中拥有很大的权力。信奉男权主义的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后,剥夺印第安女性的权力,强迫印第安人采用父系文化,是欧美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部落实施殖民化的重要一步。他们推行男权主义文化,挑战部落管理机构中女性的地位,试图清除美洲印第安女性的声音,致使女性在印第安土著社会的中心地位被削弱,甚至被抹杀。在五百年的殖民统治中,印第安女性的故事一直被遗忘。
艾伦的《圣环》力图重新发现女性在印第安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圣环是印第安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象征着宇宙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是一个女性象征。在印第安文化,尤其是普韦布洛族人的传说中,思考女神、太阳父亲、玉米母亲是最主要的三个神灵。其中“思考女神”(Thought Woman),也叫“蜘蛛女神”(Spider Woman)是最重要的,因为她是创世者。宇宙“最早始于思考之神,思考之神的名字叫女人”[7]。 她代表着“原初的力量——制造和关联的力量”[8]和“自我繁衍和再繁衍的力量”[9]。女性神灵在印第安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是印第安人“确知他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知道她是他们的中心,也知道她就是生存的圣环”。[10]妇女不仅是印第安社会的创世者,更是印第安社会的管理者。艾伦认为“美国印第安各个部落的社会制度,无论有多么不同,都是注重仪式感、建立在以灵魂为中心、以女性为中心的世界观上的”。[11]鉴于女性在印第安传统文化起源和制度中的中心地位,艾伦把印第安文化称为“女性文化”(gynocratic culture)。
艾伦认为重新确立女性神灵和女性在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女性文化传统可以成为印第安人继续生存的动力。艾伦研究了印第安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力量对比关系,认为在欧美殖民者的男权主义没有出现之前,印第安女性和男性生活在和谐互补的文化中,双方通过拥有不同的力量享受平等。从宗教象征意义上来看,印第安男性宗教仪式重点在于生命的短暂和变化,而女性宗教仪式重点在于生命的永恒和延续。因此,如果重新找回女性传统,印第安文化就会继续生存。
女性文化对印第安文学的意义也同样。艾伦分析了几位美国印第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如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詹姆斯·韦尔奇(James Welch)、N.斯科特·莫马戴(N.Scott Momaday)、乔伊·哈乔(Joy Harjo)、温迪·罗斯(Wendy Rose)等人的作品,认为印第安男性文学强调殖民过程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导致的异化和对印第安人消亡的焦虑感,而印第安女性文学的主题则是延续、适应和存活。因此,“当我们把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以男性为轴心转为以女性为轴心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叙事的“重点就会是延续而不是灭亡”,也会把去殖民化从“悲观主义变为乐观主义、从绝望变成希望”。[12]
《圣环》出版后,引起了轰动,也引来了很多争议。包括著名学者埃尔薇拉·普利塔诺(Elvira Pulitano)、印第安作家杰拉德·维泽诺(Gerald Vizenor)等在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艾伦只是简单地把性别本质主义倒转过来,是另一种形式的性别本质主义。还有些学者认为艾伦研究的样本过于狭窄,资料仅来源于自己出生成长的美国西南部普韦布洛族克瑞斯人的生活,因此结论不能代表整个美国印第安人。[13]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该著作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功,它开启了印第安文化和文学的研究风潮,被公认为“美国印第安人性别和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14]。艾伦也以此书奠定了自己在美国印第安文学和印第安妇女研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圣环》出版之后,艾伦又整理出版了自己的两本诗集《命运之神》(Wyrds,1987)和《生活是致命的疾病:诗集》(Life is a Fatal Disease:Collected Poems 1962—1995,1988),同时还整理了当代和现代美国印第安文学,编辑出版了三本印第安文学选集:《蜘蛛女神的孙女:美国印第安女性作家传统故事和现代作品》(Spider Woman’s Granddaughters: Traditional Tales and Contemporary Writing by Native American Women,1989)、《龟之声:美国印第安文学1990—1970》(Voice of the Turtle: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1900—1970,1994)、《龟之歌:美国印第安文学1974—1995》(Song of the Turtle: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1974—1995,1996)。其中选集《蜘蛛女神的孙女》填补了文学选集中没有印第安女性创作的作品或者关于印第安女性的作品这一空白,为此艾伦还获得了1990年美洲图书奖。艾伦的这些整理编辑工作“勾勒出了印第安文学史,展现了印第安文学经典”,[15]为促进印第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艾伦出版了美国印第安研究和女性研究的又一力作——《冲出居留地:关于冲破居留地和文学经典边界的思考》(Off the Reservation:Reflections on Boundary-Busting,Border-Crossing Loose Canons)。这部专著选录了艾伦之前未发表的关于传统和当代印第安文化、文学等19篇论文,虽然没有明确统一的主题,但是所有的文章都围绕着后哥伦比亚时代和当代印第安人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展开。艾伦认为,由于欧洲殖民者地到来,后殖民时代的印第安人现在是“多种血统和多种文化的混合体”,“21世纪的印第安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这个多文化民族——无论作为美洲土著还是美国印第安人——将如何在加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保持我们的‘印第安性’”。[16]
《冲出居留地》第一部分《巫婆/女性哲学》(“Haggles/gynosophies”)共有10篇文章。在这一部分,艾伦继续强调她一直坚持的印第安文化中的女性气质和印第安文化中女性的重要性。艾伦认为,印第安传统文化对于地球、土地的深刻理解使得印第安社会成为 “女性哲学社会”(gynosophicsociety),而且现在这种女性哲学也是“现代美国印第安社会的特征”,这才是印第安文化与西方文明最根本的不同之处。[17]第二部分《命运/文字体系》(“Wyrds/orthographies”)主要研究美国印第安文学。艾伦认为美国印第安文学主要有三个主题:历史、政治和美洲土著传统。当代印第安作家“正处在现代与永恒的交界处”,“拥有无限可能”。[18]除此之外,艾伦还在这一部分论述了印第安文学中口头叙事传统和当代文学评论文章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那样分明。“总体看来,评论文章——确实是‘非虚构’的写作——其实是讲述故事的另外一种方法”,只是在这些故事形式中,“概念取代了人物”。[1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艾伦以讲故事的形式完成了一篇评论性文章。她的观点和实践对于一直在寻找学术研究和传统故事之间联系的美国印第安学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艾伦在这一部分探讨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学术界经常争论的文学经典问题。艾伦批评了只有被西方学术权威列入‘经典’的作品才是值得阅读的文学的观点。艾伦指出,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讲授边缘人群,如女性、同性恋者、非西方作家和有色人种作家的作品,但是“学术精英们只是以一种恩赐的、讥讽的态度无奈地教授这些作品”,“学术权威们顽固不化,还在为他们有限的智慧感到自豪”。[20]艾伦认为真正生动深刻的文学是那些敢于创新、富有魄力的边界作家们创作的。这些边界作家属于多个族群,生活在迥然不同的地区,拥有生活在多个族群的边界,拥有跨越边界的意识,所以“他们的作品可以跨越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的边界”,“拥有多样性、更广大的审美意识和更广泛的潜力”,[21]而主流学者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对这种新文学进行研究。在第三部分《边界/叙事》(“La Frontera/Narrativities”),艾伦再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印第安普韦布洛人生活的美国西南部,把个人历史、家族历史、印第安普韦布洛人的神话传说、美国历史融合起来,追溯了自己女权主义研究方法的来源。这一来源就是她的家乡普韦布洛族的克瑞斯部落对于知识的认识,以及部落文化中的女性特质。同时,虽然艾伦批判西方男权主义文化,但是她并不走极端,而是欢迎跨印第安和西方文化的交流。
《冲出居留地》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当然也免不了一些争执。一些学者认为该书的某些结论过于笼统和武断,缺乏严密系统的论证,[22]但是瑕不掩瑜,《冲出居留地》一书不仅是美国印第安文化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女性研究和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
艾伦在美国印第安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为她赢得了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奖(1977)、美国印第安文学奖(1990)、大众和美国文化协会颁发的苏珊·考普曼奖(1990)、维斯塔写作奖(1991)、南加州妇女理解文学奖(1992)、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的美国文学研究终身成就哈贝尔奖章(1999)、莱南文学写作奖(2007)等。
1999年,艾伦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退休。2008年5月29日,艾伦因病在加州布拉格堡家中去世。艾伦坚持不懈的文学创作、评论和研究为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妇女研究和美国文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1999年杰伊·B.哈贝尔奖委员会颁奖词中所说,“如果仅仅说葆拉·G.艾伦多才多艺,对美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未免过于简单,低估了她的地位和重要性。事实上,这样评价葆拉·G.艾伦才是准确的:作为作家和诗人,她的作品建立了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基础文本;作为评论家和人类学家,她的成果带动了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加深了学术界对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理解。全世界学术界都没有多少人可以担得起这份评价,更勿论美国文学界了”。[23]
主要作品(按出版年代排序)
“The Psychological Landscape of Ceremony.”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 5.1(1979):7-12.
“A Stranger in My Own Life:Alienation in American Indian Prose and Poetry.”Newsletter of theAssociationfor Study of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s 7.2(1980):3-19.
Shadow Country.Los Angeles:Amer Indian Studies Cent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2.
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Critical Essays and Course Designs.New York: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83.
The Woman Who Owned the Shadows.San Francisco:Aunt Lute Books,1983.
“Who Is Your Mother?Red Roots of White Feminism.”Sinister Wisdom 8.4(1984):34-46.
[Ed.]Spider Woman’s Granddaughters:Traditional Tales and Contemporary Writing by Native American Women.Boston:Beacon Press,1989.
Grandmothers of the Light:AMedicine Women’s Sourcebook.Boston:Bacon Press,1991.
The Sacred Hoop: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s.Boston:Bacon Press,1992.
“Storysherd.”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s 4.4(1992):3-14.
[Ed.]Voice of the Turtle: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1900—1970.New York:Ballentine Books,1994.
[Ed.]Song ofthe Tturtle: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1974—1994.New York:Ballentine Books,1996.
Off the Reservation:Reflections on Boundary-Busting,Border-Crossing Loose Canons.Boston:Beacon Press,1998.
参考文献
Allen,Paula Gunn.“The Autobiography of a Confluence.”I Tell You Now:AutobiographicalEssays by Native American Writers.Eds.Brian Swann and Arnold Krupat.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141-154.
Ball,M.Charlene.“The Value of the Trickster.”Lesbian Review of Books 7.1(2000):19-20.
Bruchac,Joseph.“I Climb the Mesas in My Dreams.”Survival This Way:Interviews withAmerican Indian Studies Poets.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7.1-21.
Castro,Michael.Interpreting the Indian.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83.33-36.
Coltelli,Laura.Interview.“Paula Gunn Allen.”Winged Words:American Indian Writers Speak.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0.11-39.
Draper,James p.“Paula Gunn Allen,”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ol.84.Detroit:Gale Research,1995.1-47.
“Hubbell Medal 1999,”“Paula Gunn Allen.”<http://als-mla.org/HMAllen.html.>
Jenkins,Linda Walsh.“A Gynocratic Feminist Perspective and the Case of Kopit’s Indians,”in Theatre and Feminist Aesthetics.Eds.Karen Laughlin and Catherine Schulaer.Madison: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95.82-99.
Milspaw,Yvonne J.“Review of The Sacred Hoop: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47raditions.”Journal ofAmerican Folklore 103.408(1990):245-247.
Purdy,John.“‘And Then,Twenty Years Later...’:A Conversation with Paula Gunn Allen.”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9.3(1997):5-16.
Reuman,Ann E.“Paula Gunn Allen,”Dictionary of Library Biography.vol.175:NativeAmerican Wri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Ed.Kenneth Roemer.Washington,D.C.:Gale,1997.11-20.
Seidman,Kitt.Barbara.“Review of Off the Reservation:Reflections on Boundary-Busting,Border-Crossing Loose Canons.”Magill Book Reviews 2000.Academic Search Premier,EBSCO host.<http://www.ncslibrary.org/uslibrary_tutorials/EBSCO/Framed_Magill.htm>
Teuton,B.Christopher.“American Indian Women:Nurturing American India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inuance.”NWSA Journal 15.2(2003):123-134.
Van Dyke,Annette.“A Tribute to Paula Gunn Allen(1939—2008).”Sail 20.4(2008):68-75.
——.“Paula Gunn Allen.”Notable Native Americans.Ed.Sharon Malinowski.Detroit:Gale Research,1995.6-9.
[1]Paula Gunn Allen,“The Autobiography of a Confluence,”in I Tell You Now:Autobiographical Essays by Native American Writers.Eds.Brian Swann and Arnold Krupat.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p.145.
[2]Ann E.Reuman,“Paula Gunn Allen,”Dictionary of Library Biography.vol.175:Native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Ed.Kenneth Roemer.Washington,D.C.:ABruccoli Clark Layman Book,The Gale Group,1997.p.4.
[3]N.斯科特·莫马戴 (N.Scott Momaday),美国著名印第安作家,其著作《黎明之屋》(HouseMade of Dawn)出版于1968年,是第一部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美国印第安文学作品 。
[4] “Hubbell Medal 1999,”“Paula Gunn Allen,”<http://als-mla.org/HMAllen.html.>
[5]John Purdy,“‘And Then,Twenty Years Later...’”:A Conversation with Paula Gunn Allen.”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9.3(1997):6.
[6] 在印第安普韦布洛人和纳瓦霍人的神话传统中,祖母蜘蛛是世界的创造者。宇宙在她的思索中形成,万物都是由她编织而成的 。
[7] Paula Gunn Allen,The Sacred Hoop: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s.Boston:Bacon Press,1992.p.1.
[8] Ibid.,p.17.
[9] Ibid.,p.99.
[10] Ibid.,p.1.
[11] Ibid.,p.1.
[12] Ibid.,p.262.
[13]Yvonne J.Milspaw,“Review of The Sacred Hoop: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Journal ofAmerican Folklore 103.408(1990):246.
[14]Annette Van Dyke,“A Tribute to Paula Gunn Allen(1939—2008).”Sail 20.4(2008):69..
[15]M.Charlene Ball,“The Value of the Trickster.”Lesbian Review of Books 7.1(2000):19.
[16]Paula Gunn Allen,Off the Reservation:Reflections on Boundary-Busting,BorderCrossing Loose Canons.Boston:Beacon,1998.p.6.
[17] Ibid.,p.9.
[18] Ibid.,p.11.
[19] Ibid.,p.10.
[20] Ibid.,p.165.
[21] Ibid.,pp.165-166.
[22]Barbara Kitt Seidman,“Review of Off the Reservation:Reflections on BoundaryBusting,Border-Crossing Loose Canon.”Magill Book Reviews 2000.Academic Search Premier,EBSCO host .
[23] “Hubbell Medal 1999,”“Paula Gunn Allen,”<http://als-mla.org/HMAll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