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创业之初——从茶楼跑堂到塑胶之王

李嘉诚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孙良珠 编著


第二章 创业之初——从茶楼跑堂到塑胶之王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正的英才,是在历经磨难之后被锻炼出来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犹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山。没有了任何依靠的李嘉诚,只能独自出门打工,寻求生路。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李嘉诚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实干精神,17岁就当上了塑胶厂的业务经理。他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推销员成长为获得成功,成为今天的华商领袖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索与深究……

第1节 低眉顺眼跑茶楼

自一年前他父亲李云经病故以后,一个好端端的家庭破败了,生活的重担就落在李嘉诚这稚嫩的双肩之上。母亲庄碧琴虽然可以持家,然而失去顶梁柱后的李家,再也没有可供维持生计的钱财。尽管大舅庄静庵不断接济一些钱粮,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李嘉诚少年早熟,他始终牢记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嘱咐:“将来这个家就看你的了!”年纪尚小的他便开始了在香港和九龙半岛的奔波求职生涯。

位于香港岛德辅道与靡利臣街的交汇处的香港西营盘,在1858年以前,曾是大清营兵的哨岗。到了1898年以后,这座被人称为西营盘的官兵驻防之地,开始变成香港市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环的街道相毗邻。成为闹市之后的西营盘街,店铺林立,商家栉比。少年失怙的李嘉诚,就在这里寻找到他有生以来第一个谋生之地。那一年他刚好15岁。他看中的是位于西营盘大街中央的“春茗大茶肆”。这座茶肆建得古色古香,雕梁画栋。

毕竟他还是个身材瘦弱的孩子,人满为患的港九各大店铺,绝对不会轻易雇用一个没有根底、没有文化也没有强壮身体的少年,尤其是那些大商铺更是把他拒之门外。李嘉诚在走投无路之际忽然发现西营盘这幢引人注目的茶楼,本来他走进这富丽堂皇的地方时心里是不报任何希望的,没想到当他来到后堂站在老板面前,说明自己迫切的求职要求后,李嘉诚做梦也没想到,他今天的运气这么好,老板竟然也是潮州人。他听了李嘉诚开口一句话,马上就对他产生了好感,老板决定收下他。

李嘉诚急忙躬身致谢,暗自庆幸自己在经过多次求职失败后,命运终于对他露出了笑脸。老板又说:“只是你在茶楼做事,千万要做到‘二勤一少’才行。一是要手勤,二是要脚勤,三是要你没用的废话少说。你如在我这儿做事,首先是客人第一,如果得罪了客人,那么一切就无从说起了。你可听懂了我的意思?”

“当然听懂了,我会照您说的去做的,放心吧,老板。”李嘉诚赶紧说。他早已看惯世态炎凉,知道如能在西营盘这家大茶楼里当一个跑堂的伙计,已是天大的荣幸。一个月来,他在九龙和香港岛往返奔来跑去数百次,进过的大小店铺更是无法计数,然而他一个初来香港不久的穷孩子,若想跻身在这都市的任何一家商铺,简直比登天还难。有时他刚进一家铺面,尚未开口求职,就遭到老板的无情冷面。有人甚至把他斥为上海瘪三,满口脏话地把他轰出门来。

上班的头一天,舅父送给李嘉诚一只小闹钟,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他把闹钟调快10分钟,每天最早一个赶到茶楼。李嘉诚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他要抓住这个养活一家人的机会。这一习惯,他保留了大半个世纪,直到今天,李嘉诚的手表始终比别人的快10分钟。

茶楼的工作每天都在15个小时以上,再加上超时的跑堂,15岁的李嘉诚刚开始累得连话都不想讲。辛苦了一个月,老板把第一份薪水递给李嘉诚那一刻,他的心里充满了对老板的感激。

这是李嘉诚平生以来最激动的时刻,自己的劳动终于有了回报,虽然得到的薪水很少。因为白天,虽然茶客较少,但总会有几个老翁闲坐泡茶消磨时光。李嘉诚是个堂仔,大伙休息,他还要待在旁边侍候。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或是贫穷,或是富有,或是豪放,或是沉稳。这一切对李嘉诚这个初涉社会的人来讲,都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在那里,李嘉诚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些为李嘉诚日后从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开始学着根据茶客的外貌、举止、言语去揣测他们的职业、财富和性格,这份用心正是李嘉诚与其他茶楼伙计不同的地方。

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量,练就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又练就了李嘉诚日后当推销员的脚力。

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又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

其一是时刻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每一位常到茶楼的顾客几乎都做到了心里有数,对于他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都了如指掌。比如谁爱吃虾、谁爱吃鱼,谁爱喝红茶、谁又爱喝绿茶。李嘉诚的这一招令客人们十分满意,很多人成了茶楼的回头客。

这样,李嘉诚成了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茶楼也是一个信息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暗学会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要从商,必须用心。

每天茶楼打烊,都是半夜人寂。这对于一个才15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李嘉诚曾对儿子说起他的这段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上三天三夜。”

每天下班,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李嘉诚仍然坚持自修至深夜才睡,从不懈怠。

每每这时,李嘉诚的母亲就会悄悄端上一碗儿子最爱吃的潮州白粥。这时,李嘉诚就会心疼地告诉母亲不要为他太过操劳。然后,他就闪亮着眼睛告诉母亲他每天工作、学习的收获,并对母亲讲他未来的志向。这时,母子俩往往偎依在一起,憧憬着他们美好的将来。

李嘉诚为了保证自己早晨上班万无一失,他准备了3个小闹钟,这个习惯,李嘉诚也保持至今。

李嘉诚终于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他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实现了他养家糊口,供养弟妹上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锻炼机会。在当时的贫困情境下,茶楼付给他的工资,足以让李嘉诚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全家不再挨饿了。

李嘉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十分感激茶楼老板,为此,他工作更卖力,也更勤快了。

如果仅仅从养家糊口的角度考虑,在春茗茶楼当一个伙计正是他所求。他感到舒心的是老板是潮州乡人,老板娘也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这里每天出入的都是一些香港名人大亨,这些腰缠万贯的茶客们中有许多广东人,花起钱来可称得上是挥金如土,有时候李嘉诚在茶楼得到的小费也够他全家生活好几天的,再加上这里较为丰厚的薪水,还有老板娘逢年过节给伙计们的加薪,好一阵子贫困的李家好像忽然苦尽甘来,再也不必忧愁生计了。可是,每当下午时分,茶客稀少的时候,李嘉诚就会躲在楼下的角落,从怀里掏出父亲生前留给他的一册《千家诗》,悄悄地看。他知道,即便春茗茶楼再好,这里也不可能是他的人生终点。李云经曾经告诉过他:“阿诚,到什么时候你都不要忘记,咱们潮州李家可是读书的人家。尽管如今是战乱年月,咱们逃到香港你不能再读书了,可我要告诉你,迟早有一天,我还是想让你进学堂的。”

老板对爱读书的李嘉诚更加喜欢。可是,已经15岁的李嘉诚人小心大,对自己的职业越来越产生了暗暗的抵触情绪。并不是因为这里的客人五花八门,各色人等他难以伺候,也不是因为老板对伙计越来越挑剔,而是因为他渐渐长大了,有了些新的想法。一旦对自己的生活能力有了新的信心,他就会多一份对未来前程的思索,他内心里始终滋生着一种奋进的念头,有着不甘人后的奋斗精神。“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这是李云经在老家面线巷小院门楣上写下的春联,数十年后李嘉诚始终牢记着这两句话。

1944年的旧历春节,庄静庵提着一袋年货走进妹妹一家租用的低矮民房。那天刚好李嘉诚也在休年假,舅舅索性就在妹妹家里吃了一餐云吞面。饭后庄静庵再次向默然不语的外甥发出友好的信号,他说:“我知道你不想依赖别人生活,这说明你是有志气的孩子。可是,也不能因此耽搁自己学手艺的最好年华呀。”“阿诚,你为什么就这样固执呢?莫非舅舅的话也听不进吗?”

庄碧琴见哥哥说得真诚,也在旁进言说:“阿诚,你舅舅可是为了你好,已经几次劝你到他表店里上班了,可你为什么始终不动心呢?”

李嘉诚虽然理解母亲和舅舅的善意,可他笑着仍不做声。只听庄静庵继续说:“我不是说春茗茶楼不好,我是说你在那里即便做得再好,终究也只能跑堂,给客人端茶送点心,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香港这种地方,没有手艺是不能安身立命的,如果你不嫌在我的表店没大出息,过了节,你就到我店里上班好了!”

这次李嘉诚没有拒绝。他确实长大了,思考问题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在初步满足一家人的衣食费用以后,李嘉诚也深感必须要在此基础上寻找一条可以终身受用的职业来做。继续满足现状,将来仍会一事无成,甚至有可能因年龄过大而失业。所以这次李嘉诚答应了舅舅,他含笑点了点头,说:“好的,舅舅,如果您老人家看我行,我就先到店里做学徒,做一阵子看看。”

第2节 辗转跳槽为攀高

为去舅舅的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他渴望从事新的职业,尤其是跟复杂钟表打交道的行当。李嘉诚迈向社会,曾忤逆了舅舅的一番好意。现在李嘉诚又觉得,他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自己是在社会闯荡和磨练过的人,进舅舅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舅做事。

庄静庵回忆少年李嘉诚时说:“阿诚的父亲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诚进了舅舅的公司,舅舅没有因为李嘉诚是外甥而对他进行特别照顾。李嘉诚从学徒干起,初时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儿,只是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李嘉诚在茶楼受过极严格的训练,轻车熟路,做得又快又好。开始,许多职员不知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在庄静庵面前夸李嘉诚,说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

李嘉诚进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

舅舅对李嘉诚的长进心喜不已,但从不当面夸奖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只是太阳旗重新换成了米字旗。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治时期锐减为60万。大批的房屋遭破坏。英国接管香港,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港英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给,复兴香港经济。

庄静庵预见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与人打交道。进中南公司后,经过装配修理的学艺,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做得十分出色。与李嘉诚同在高升钟表店共事的老店员回忆道:

嘉诚来高升店,是年纪最小的店员。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但不久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对钟表很熟悉,知识很全,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谁都不敢相信,他学师才几个月。

“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标青(出色)的钟表商,还没想到他今后会那么威水(粤语,神气,风光意)。”

少年时的李嘉诚,就显示出与众不同能力,只是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楼打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默读英语单词。他怕遭茶客耻笑和老板训斥,总是靠墙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饭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给自己定下最低目标——不遗忘学过的单词。

但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

进了中南公司,晚上的时间全是自己的,白天做工不那么劳累。李嘉诚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他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舅,像茶楼遇到的“大粒佬”(大老板),干一番大事业。虽是在战时,但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败在美国手里,无不与科技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日新月异,没有知识,很难做成大事业,这是极浅显的道理。

李嘉诚尽管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买教材而发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维持全家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妹读书的学费,他希望弟妹能顺利读完应读的学业,而不是像他这样。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购买旧教材。许多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废纸卖掉,或当垃圾扔掉,就有书店专门做旧书生意。

李嘉诚谈起节省几港币买新书的事时的言谈表情,比现在赚几亿港元还兴奋:

“先父去世时,我刚刚15岁,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我不得不中止学业,外出打工。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从这件小事,可见少年李嘉诚已开始具备商业头脑。

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家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推销员。

同事大惑不解,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是一个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无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这为的是哪般?莫非他神经出了毛病?

第3节 小跑堂荣升经理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它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此,李嘉诚以他超前的眼光,看好了塑胶发展的美好前景,再加上塑胶公司老板真诚邀请,他决定再跳槽。

在塑胶公司,李嘉诚主要负责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有一次,李嘉诚走了几家客户,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就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业务,这时,李嘉诚看见清洁工在打扫卫生,他灵机一动,就自告奋勇地拿出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这样做,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让他们能亲眼看见洒水器的好处,眼见为实,有了实在的感性认识,洽谈起来才更有说服力。果然有职员提前来到,碰巧还是负责日用品器具的部门经理。结果,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就答应了,愿意经销这种塑胶洒水器。

由于李嘉诚做出的成绩在职工中非常出色,老板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因此,在李嘉诚刚满17岁那年就被提升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时隔不久,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李嘉诚成了塑胶厂的台柱。

小小年纪的李嘉诚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大的作为,是因为他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执拗劲。早在五金厂推销铁桶时他就表现出了不服输的个性。

有一次李嘉诚去酒楼推销铁桶,遭到老板毫不客气的拒绝。李嘉诚沮丧地走出那家酒楼。离开酒楼不远,李嘉诚站住了,他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又回到酒楼。一见老板,李嘉诚抢先说:“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想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您多指教。我是个新手,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个成功人士,我恳求您的指点。”李嘉诚虚心而坦诚的求教精神和真诚的态度感动了老板,老板立即改变拒人千里之外的冷冰冰态度,向李嘉诚提出宝贵的忠言和批评建议。老板也不忍心为难这位真诚的年轻人,他立即收回成命,与李嘉诚做成了这桩生意。

李嘉诚这一招可谓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既学到了成功人士的经验,又做成了生意。

来到塑胶后,他深信,能从老板那里学到许多制造塑胶的技术和经营经验。当推销员的日子,他每天工作16~20小时,他很谦虚地向老前辈们学习,又开始了他的塑胶市场调查和分析,把每天工作中遇到的事,或发现了什么新的信息都记录下来。这种不甘人后,不服输的执拗性格,让他在塑胶厂也干得有声有色,成长迅速。

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诉了老板,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他打算自己也创办一家塑胶厂。

就这样,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了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他迈上了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第4节 万里长江立大志

要想成就大事,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李嘉诚离开塑胶裤带公司,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

从解放战争后期,大批逃避战争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万。这批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给香港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受战争的影响,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大陆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大门戛然关闭,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自由港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尽管“共产党要解放香港”的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李嘉诚仍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整个世界经济自二战后迅速恢复,开始持续增长。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挫折。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万分慎重。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分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础。他回忆在塑胶公司的工作经历时感慨道:“这段生活,是对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确实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行业。

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并且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需的开支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约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都觉得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周折。

创业资金并没有难倒李嘉诚,让李嘉诚感到棘手的,却是给塑胶厂取名。他从辞职那天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最后确定为“长江”。其寓意是: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于“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起了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不足以租下好点的厂房,他只能租廉价的厂房。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前后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临靠山谷的小溪。虽然这里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是读书的理想地方,但是他主要是办工厂,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毕竟不是很方便,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缘好。不过,若不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租金也不可能很低,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也没能讲下租金,加上当时又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只得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1950年春天,李嘉诚来到了香港的筲箕湾,该地位于香港岛东北角,和九龙半岛的鲤鱼门遥遥相对。他站在宵箕湾,目光越过一片碧蓝色的水域,就可看见不远处航行在九龙海湾的几艘渔船。这里不久前还是一片荒地,稍远处是有名的天后庙,海鲜坊也隐蔽在一片迷蒙的晨雾中。这附近虽然建起几幢工厂,但是宵箕湾仍然荒草丛生,李嘉诚再次来到这里考察,惊飞的野鸟,扑楞楞地飞向了灰暗色的天空。

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跟在欧美塑胶商之后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老板,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刚成立的塑胶厂没有什么新东西,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迹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就是这样环境中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的。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一样。李嘉诚为他的山沟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第5节 行船终有逆风时

作为优秀商人,要有独到的眼光,要能够准确而迅速地抓住市场的动向,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事塑胶业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的进步和香港市场的需要。这门新兴的工业制品价廉、耐用、美观,前景广阔。他创办长江塑胶厂,还有一个历史背景。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港英当局不得不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对华禁运之前,香港的转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这就是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1%。

这是二战后香港经济最大的灾难。悲观情绪在香港经济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兴起的加工工业一扫而光。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香港资源匮乏,市场有限,所以,香港加工工业的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料和市场在海外,利用本地劳力资源赚取附加值。香港的工业化以纺织成衣业为龙头,塑胶、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装嵌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金融、地产、航运、交通、通讯、仓储、贸易等,皆向加工业倾斜,加工业渐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型。塑胶业在世界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李嘉诚对推销商品轻车熟路,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了。接下来是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为了加快进度他又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他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地出货。

他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人员,他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他没想到投产后会这么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然而,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很容易就能做成功的,开办工厂更是如此。正当李嘉诚春风得意之时,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风浪。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他知道他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贴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

推销员带回客户的反馈,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或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对制品的款式质量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自然越发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

事态严峻,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事业的航船未扬风帆,就遇到了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他曾做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重大决策仍是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就要承担一切风险的责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仍是这种心态。李嘉诚太年轻,余勇可贾,而涉世未深。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决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灭顶之灾。李嘉诚承认,他创业之初不是个出色的船长。他说:“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李嘉诚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这一次,却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对熬出头的人来说,磨难大有裨益,可磨难也可能将一个人彻底摧毁。

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塑胶成品。一些客户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李嘉诚急如热锅中的蚂蚁,业中人常说:“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厂正处在后一种情景中。

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缴原料货款。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他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宣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杀手锏。

墙倒众人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银行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长江厂面临遭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只剩下半数产品品种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不走,车间和厂部没有片刻安宁。留下的员工人心惶惶,为长江厂的前途,更为自己的生计忧心忡忡。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不免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全厂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第6节 诚实信用化危机

李嘉诚回到家里,强打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知儿者,莫过母。母亲从他憔悴的脸色,布满血丝的双眼洞察出长江厂遇到了麻烦。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事的常理。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儿子走向社会,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早晚到佛堂敬香祭拜,祈祷儿子平安。她还经常用佛家掌故来喻示儿子。

母亲平静地说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的住持。之后,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我给你俩的种谷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次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工厂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往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来保全自己。李嘉诚说了一番共渡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得到稳定,士气也不再那么低落。

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了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他们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

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对方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客户涉及好些家,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让步。有一家客户,曾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经理怒气冲冲来长江厂交涉,恶语怒骂李嘉诚。

李嘉诚亲自上门道歉,该经理很不好意思,承认他的过失莽撞。该经理说李嘉诚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继续合作。他还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谋划策。

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了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积压产品库满为患。这之中,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产品质量并无问题。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普查一次,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李嘉诚如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地到市区推销,正品卖出一部分。他不想将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了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着“次品”的标记。

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在危机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有的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他开口借钱或带来麻烦;有的则来电话或主动上门为李嘉诚分担忧愁,安慰激励,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李嘉诚又一次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李嘉诚求发达,丝毫不含恩怨报复之心。他后来发达、成巨富、不计前嫌,仍与这些在危难中曾疏远他的亲友保持来往。

路遥知马力,危难见人心。李嘉诚正是靠那些真诚亲友的鼓励和帮助,获得新订单,筹到购买原料、添置新机器的资金。

被裁减员工又回来上班了,李嘉诚还补发给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

李嘉诚又一次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寻求进一步谅解,商议共渡难关的对策。

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

“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话音刚落,员工顿时沸腾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由李嘉诚亲自分发。

夜深沉,海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忙碌了一整天的李嘉诚,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冈,眺望着中区的万家灯火和海域中驶过的巨轮,陷入沉思之中。

李嘉诚感到长江号航船暂时避免了倾覆之危,只能说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今后的航程,还会遇到急流险滩、暗礁风暴,作为船长,切不可陶醉在小小的胜利之中,须胸怀大志,头脑冷静,行为稳重。

经历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又成熟了许多,他给自己立下座右铭: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第7节 米兰打杂为偷艺

有一天晚上,疲惫不堪的李嘉诚来到湾仔一家专烧潮州菜的餐馆,拣了一张小桌坐定,就在他等候服务生上菜的时候,他无意中看到放在餐桌上的几本外国画报,这时,李嘉诚那扎实的“英语童子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读到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批量生产,推向欧美市场。敏锐的李嘉诚立刻想到了另一则消息,也是他从另一本英文杂志看到的,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两条看似不搭界的消息,立刻在李嘉诚脑海中电光火石般接上了轨。

他在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变化使人们无暇种植各种娇贵而美丽的植物花。如果想解决这一问题,何不利用塑胶花?塑胶花和植物花相比,一则可节省好多时间,二则可以变幻无穷,正好迎合了生活的快节奏。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应该有发展前途。

李嘉诚甚至立即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李嘉诚更长远地看到,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势必不会持久。因此,现在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丧失天机。

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却又茫然无头绪的李嘉诚,如夜行的航船看到了灯塔,一股希望之光点亮了他的内心。再经过细致的了解,李嘉诚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而港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越来越喜欢摆设。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生产技术要求又不高。他兴奋地预测道:“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这顿晚饭李嘉诚吃得十分香甜,但他却忘记了吃进去的都是些什么,头脑中想的都是塑胶花!

李嘉诚从书店里买到一本同样的意大利画册,拿到厂里摆在几位技术员面前进行商议研究,他问:“我们可不可以自己进行试制呢?”他看着一双双充满怀疑的眼睛,几乎所有人都对他摇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李厂长,您要知道,这些塑胶花可不比咱们已经生产的那些常规产品,塑胶水桶和玩具早就是在香港各家公司生产线上过关的品种,工艺流程并不复杂。可是这塑胶花儿却是塑胶制品中最难制的尖端项目,它不仅要求先进的工艺,同时也要求超出一般普通塑胶制品的设备和原材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技术,没有技术,一切都无从说起呀!”

李嘉诚遇上了障碍,他麾下几位技术员都是一些没有经过正规学校学习培训的“土技工”。虽然李嘉诚在偿清所有内外债、重新恢复生产以后,开始注重智力和技术的投资,并且不惜财力重金礼聘几位在塑胶行业颇有建树的技术工程师加盟他的长江厂,同时也对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然而,面对着生产塑胶花这样在香港尚无先例的尖端产品,李嘉诚的技术智囊团仍然显得力不从心。不过,李嘉诚是一个不会轻易服输的人,只要认准了可以攀登的新目标,就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实现计划。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嘉诚在四壁无门,求计不得的情况下,他终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到意大利去,到米兰去!因为那本画报上注明,米兰不但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该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画报上的几幅塑胶花朵,就是米兰维斯孔蒂塑胶厂生产的最新产品。

李嘉诚走出机场候机大厅时,米兰弥漫在一片迷蒙的朝雾中,他发现清晨中的米兰城市非常美丽迷人。他来米兰之前,只是从一份有关生产塑胶花的资料上知道米兰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文化名城,美丽而久负盛名的阿尔卑斯山南麓那些起伏的群山,在这座古城的高处便依稀可见。李嘉诚想起在湾仔一家西餐厅里见到的画册,心潮就难以平静。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就试想着在长江厂内部进行生产塑胶花的种种准备。因为,他知道生产塑胶花一旦成功,就意味着他刚刚起步的长江塑胶厂很快就能以超人的速度攀上香港所有塑胶工厂之首。因为至少在当时,香港尚无一家塑胶厂对此项目进行开发,而他若要捷足先登抓住这一商机,就必须尽快掌握生产塑胶花的技术。

如今,当李嘉诚真的来到这座城市时,又感到了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他发现米兰城仍然保留着18世纪古朴的风貌,宽阔的大街与狭窄小巷组成了错落有致的城区布局,满目疮痍的古堡与新建的大楼,构成了古今相宜的特殊风格。不过,那时心急如焚的李嘉诚哪有心思欣赏这些,他那时的目标就是尽快找到维斯孔蒂塑胶厂。

李嘉诚以香港企业老板的身份造访了这家以意大利古代贵族维斯孔蒂命名的塑胶厂。这果然是一座气魄宏伟的现代化工厂。接待他的是一位女厂长助理,两人以英语对话,谈得比较投机。特别是李嘉诚那风度翩翩的仪表与温文尔雅的谈吐,让这位厂长助理很愿意与这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年轻企业家交流。

可是,接下来的谈话让李嘉诚始料未及。当他提出要购买该厂生产的塑胶花工艺与设计图纸时,女助理所提出的价格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如果依他长江厂现有的流动资金去购买的话,简直就是一种奢想。因为几百万美元的价格,即便李嘉诚把他工厂全部都换成美金,也只够这笔费用的几十分之一!如此惊人的天价,让李嘉诚自感力不从心,于是他只好讪讪地告辞了。

夜里,他住在米兰旧城区的一家低档旅店里。他已经在筹划归程的机票了。既然在意大利无力购买到天价的塑胶花技术,那么最好尽快离开这座意大利古城,他没有心情到处逛一逛,因为他知道如果继续这样毫无成果地在意大利逗留,就等于浪费金钱。本来,再过两天就有飞往香港的机票,可是说来也怪,就在李嘉诚等候购买回程机票的时候,他在购票窗口见到了一张招工广告,上写:

招工广告

本公司现缺勤杂工3名,供料工2人。凡米兰常驻人口,或者外国人均可报名应试。录用者试用期1个月,转正后发给所有正式工人应有的劳保待遇,并增加工薪……

李嘉诚初时并没有在意,因为这与他此行的目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再说,他如今最苦恼的事就是如何才能搞到生产塑胶花的技术,为了这一目标,几天来他每天早晚都来到那座气势威严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的大门前。他在这里徘徊,想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有人看管的厂区大门。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很不现实,别说他是个外国人,即便米兰当地人也休想迈进这家戒备森严的工厂。在这一打算落空以后,李嘉诚又想到书店和图书馆去碰碰运气。然而,他在这些地方也不可能得到有关生产塑胶花的技术资料。在当时,尚未解密的工艺资料又怎么能轻易印在公开销售的书刊上呢?他所能得到的无非就是一些塑胶花的大幅照片而已。

可是,就在那张招工广告上,李嘉诚的余光忽然瞥见“塑胶花”三字!这几个字刚刚跳进他的眼帘,就让他浑身所有细胞都顷刻跳动起来。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什么比“塑胶花”几个英文字母更能引起他注意的了。这个特殊的英文名词,已经在李嘉诚的脑际活跃和沸腾起来了,只要他闭上眼睛就能看到这几个英文字母。招工的是一家名叫“福尔斯”的公司,而且广告上注明是“福尔斯塑胶花有限公司”!李嘉诚早就知道在米兰市,大大小小的工厂有上百家,而生产塑胶花的只有维斯孔蒂一家。他不明白为什么忽然又冒出一个塑胶花有限公司。再看那招工启示上的要求,凡是年满20岁的本土人或外国人均可报名,再看工种竟是勤杂人员和车间的送料工,劳动强度肯定很大,所以当地人报名者不多。正因为如此才允许持外国护照者也可报名。

此时,李嘉诚的脑海里冒出这样一个想法:我去报名试试如何,我以外国打工者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工厂,这样就可以接触到他们的技术了。当时,李嘉诚的护照签证可以在意大利境内停留三个月时间。当初他把期限定为三个月,是希望有机会在此多方考察,然后在拿到一份完整的塑胶花生产工艺资料以后,马上回香港。香港他早已经安排好可靠的人员在主持工厂,没有他在场的情况下,香港的长江厂仍然可以照例生产旧有的几种产品。想到这里,李嘉诚忽然福至心灵,茅塞顿开。

这个主意打定以后,李嘉诚决定马上就去报名。

福尔斯塑胶花有限公司设在米兰市东郊的马其顿大道168号。

李嘉诚进厂报名后才知道,这家公司原来是几天前他曾经探访过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的分公司,专门生产新式的塑胶花。不久前他在香港一家餐馆里的画册上所见到的那些艳丽无比的塑胶花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李嘉诚没有想到,世间之事有时竟然如此奇妙,一个在香港已有近百名工人的塑胶厂老板,如今到了米兰,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打工仔。

对李嘉诚来说,即便是想在这里当一个打工仔也不容易,他必须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因为该公司招工启事中虽然说外国人也可以进公司打工,可是,李嘉诚所持的护照,毕竟是只有短短三个月期限的旅游护照,按照福尔斯公司的招聘条款,像李嘉诚这类旅游者,一般应聘肯定是要遭到拒绝的。所以当他递上香港的护照时,招聘官员马上就沉下脸来,说:“不行,这位先生根本就不具备应聘的条件,你不能被录用。”

李嘉诚并没有被招聘官员的话所吓倒,他早就想到了会有这样的局面,他不慌不忙,只是苦苦地向招聘官哀求说:“先生,我确实没有想来贵公司打工,我本想利用学校的假期,对贵国进行一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旅行。米兰也并不是我的最后归宿,我是想到美丽的威尼斯水城好好观光的。可是,我的运气不好,就在抵达米兰的当天晚上,我随身携带的所有旅费都在一家旅馆失窃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不打工的话,那么吃饭都会成问题。我是一个穷学生,如今在意大利举目无亲,希望贵公司从爱护外国青年的角度出发,让我在这里进行短期的打工吧,只要我把回香港的旅费赚到手,我马上就会离开贵公司的。”

招聘官听了,心中虽然有些同情,可他仍然不肯收留李嘉诚,他大手一挥说:“对不起,先生,我们只是一家公司,并不是临时收容站,这里又怎么能为你解决回香港的费用呢?你最好还是到其他机构去想想办法吧?”

李嘉诚今天清早为了进这家塑胶公司应聘,也曾做过各种周到细致的准备。他把自己的衣服从头到尾都换了一遍,以便于更像是一个丢失了旅费的学生。为了能让招聘官同情,他脱下了从香港来时穿的那身笔挺的西装,特意从旧货市场上买了一套破旧的衣服。他又取下了领带和皮鞋,换上了一双破旧的帆布鞋,浑身上下打扮成一个前来欧洲旅行的穷学生模样。李嘉诚知道如果在招聘官这里卡住,那就等于他白白花钱跑了一次意大利,成了地地道道的赴意旅游者了。而对李嘉诚此时的急迫心情而言,意大利即便有再让人神往的山山水水,也难以引起他的兴趣。没有什么能比让他进公司亲眼看看如何生产塑胶花更为迫切的事了。

李嘉诚很着急,他不想就这样放弃。他一个人神情郁郁地坐在门前的椅子上,愁锁双眉,长吁短叹。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刚才自己与招聘官的一番对话,已被一位匆匆经过的女人看在眼里。那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人,穿一套深蓝色的工作服,显得几分富态。李嘉诚遇事和蔼的态度,遭受挫折后不卑不亢的气度,都让这位路过招聘室的中年女人产生了格外的好感。“喂,香港青年,你真想到我们公司打工吗?”这个女人凝视着双手抱头的李嘉诚,问道:“你不知道我们招聘的工人都要吃苦吗?你一个学生怎么能够受得了呢?”

李嘉诚那时还不了解女人的身份,所以对她的询问漫不经心地答道:“什么辛苦我都不怕,只求能进公司的车间参加劳动就好。”

女人托起李嘉诚的手掌瞟了一眼,意外地怔了一下:“咦,你一个学生的手掌为什么会有这么厚的茧子呀?看来你在香港就打过工吧?”

李嘉诚苦笑:“是的,我的家境比较穷,从小就靠自己的勤工俭学维持学业,所以进贵公司打工对我来说算不上什么吃苦。”

女人从心里已经理解和接受了温文尔雅的李嘉诚,可是她仍然不停地追问:“可我还是不明白,既然你称自己的家境贫苦,为什么你能从香港乘飞机到我们意大利来旅行呢?据我所知,从东方来到西方旅游的人,一般都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你不觉得自己的言行与你的自述南辕北辙吗?”

“我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必要在任何人面前说假话。”李嘉诚站了起来,准备离开,并冲着女人笑了笑,说:“至于您问我为什么会有钱到你们意大利来旅游,这有什么奇怪呢?我的贫穷可以体现在我的衣食住行上,然而我从来不肯因为贫穷而让我的精神世界空虚。我只要有一点钱就会去旅行。旅行就是我最大的精神追求,我省吃俭用来看米兰的博罗梅奥大教堂、埃马努埃尔国王的王宫,寻觅拿破仑在1796年统兵进犯米兰时的遗迹,因为这是我最大的享受啊。夫人您说,我这样情愿饿肚子也要一饱眼福的做法有什么不当吗?”

“好,小伙子,你说得很好。”女人充满怀疑的目光忽然变得柔和起来。她甚至被李嘉诚一番颇谙意大利历史的谈吐惊呆了。她觉得面前站着的香港青年,正是她公司所需要招聘的工人。

于是,女人以断然的语气说道:“我现在荣幸地通知你,香港小伙子,你已经被我们公司录取了。如果你真想实现你通过打工赚回香港路费的愿望,那么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这个条件。只是你从现在开始恐怕要付出一定的体力作为代价了。”

李嘉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禁把这位穿普通工作服的女人上下打量一番,半晌才说:“您说我被录取了?”“是啊,我确定的事,任何人都是无法反对的,你可以到里面去办理进公司工作的手续了。”女人说着,向内室招了一下,刚才把李嘉诚拒之门外的人走了出来,他听了女人的话,态度立刻大变,马上对李嘉诚笑着说:“好好,既然公司总经理答应留用,我照办就是!”

李嘉诚就这样被留用当上了一名车间送料工。

福尔斯公司共有三大车间,分别是选料、定型和包装车间。让李嘉诚感到惊讶的是,这个生产塑胶花朵的公司就像它所从事的工作一样,偌大的厂区里几乎就像干净整洁的花园一样,厂区大道两旁栽满了各色艳丽的花朵,有专门管理卫生的工人在不停地洒水和清扫路上的积物,哪怕是一片树叶也不放过。李嘉诚正是通过这些来判定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他把眼前的情景与他在香港筲箕湾的长江厂相对比,意识到两者之间无法相比的差距。

李嘉诚进了选料车间。厂房宽大,四壁几乎都是巨型落地窗,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口投映进来,照亮了每一张选料桌子。工人们就坐在那里办公,一个个井然有序,默然地在选料桌前挑选原料。服饰艳丽的女工居多,间或有几个男工在各桌前指导选料。整个一间几千平方米的大车间里,在工作时鸦雀无声。李嘉诚首先从这里学到了厂风和厂纪,特别是车间四壁上张贴的宣传口号更让李嘉诚为之心动。

严明的厂规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根本。

纪律和质量是公司的生命。

没有精良的质量,就没有广泛的信誉。

用户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在最初的几天里,李嘉诚并没有接触到塑胶花的生产过程。他只能是频繁地进出选料车间,在经过选料桌时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仔细察看女工如何选择塑胶花的原料。当然,他更无法从这里得到他急需的原料配方。至于观看塑胶花的生产过程,那需要他进生产车间,而那些事关重要的车间是不准许无关人员进去的。

李嘉诚心里清楚,若想在管理森严的福尔斯公司获得他渴望了解的制作塑胶花的工艺资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他必须要有一定时间,同时,还要在工人中间广交朋友。只有通过潜移默化地接触与交流,才可能逐渐获得一些有用的资料。这件事对于李嘉诚来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知道以自己端正的人品,是不该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求得生产塑胶花知识的。然而,每当他想到自己在香港前期办厂所遇到的挫折时,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压力。他必须要把自己的长江厂办成在香港几百家同类工厂中的佼佼者,如果他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付出包括给外国公司打工的代价。非此,他是绝对不可能在短期生产出独具特色的塑胶花的。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和苦干精神很快赢得了选料车间上下的一致好感。他开始可以在这大车间里自由走动,有时也可以与那些女工们用英语进行悄悄的交谈。李嘉诚看到了各种原料的配比,这些看起来杂乱无章而实则颇有章法的原材料,从桌上的筛选到分门别类地装箱,直到运往下一个车间,其实都有着固定的原料配比。

李嘉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就凭着观察得到了原料的大致比例。

一个月后,李嘉诚得以进入定型车间。

定型车间是福尔斯公司的核心车间,它并不比选料车间大,可是,布局却更加有条理。车间正中是一座四周全封闭的定型中心,里面有几台李嘉诚从没见过的新式机器,单从表面上观看,这些制造塑胶花的器械就与他们长江厂的机器截然不同,然而仔细一看,机器的功能与他们长江厂的设备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只是这些设备的操作者们在为塑胶花定型的时候,有着与众不同的手法。李嘉诚有时在车间外静静地观察着,心里也暗暗地记下了技工的操作手势和窍门。在意大利工人操作下生产出来的塑胶花,果然别出心裁。不但花瓣的色泽艳丽,而且叶片有弹性。塑胶花经过几次加温最后定型,让本来并不娇嫩的花蕾变得越加光滑和透亮。

如果真想学到意大利制造塑胶花的技术,仅靠远距离观望是根本不行的。李嘉诚为了从那些技工口中得到一些相关的技术,他与车间工人广泛交谈,与他们交朋友,在平时的闲谈中得到与塑胶花相关的经验。对于所有一切看似随意的只言片语,李嘉诚都牢记心中。在繁忙与充实之间,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李嘉诚的护照签证到期了,该回香港了。在5月,他搭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他的长江塑胶厂。

第8节 塑胶之花遍地开

1957年,李嘉诚长江厂生产的第一批塑胶花在香港上市了!李嘉诚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生产,回港后,他率先推出塑胶花,立即成为热销产品。

由于李嘉诚正确而精到的决策,几乎在数周之内,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口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长江厂出口的塑胶花的情形。对此,老辈的香港人至今记忆犹新。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长江塑胶厂在李嘉诚的英明指挥下,借塑胶花一炮而红。

但是,正如李嘉诚所预见的那样,很快,香港就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其后更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以长江塑胶厂的实力而言,无法保证其在同业中的龙头地位。

因此,李嘉诚接着考虑的就是要扩大长江厂的规模,添置设备,扩充实力。此时,李嘉诚感觉到私家企业财单力薄,发展缓慢。他将目光聚焦到股份制企业。

李嘉诚仔细分析了自身的优劣,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岁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拳头产品是塑胶花。

香港《星岛日报》当天的新闻标题十分醒目:筲箕小厂一炮打响,香江遍放塑胶花。记者写道:“谁也不会想到在香港市场塑胶产品处于低迷状态的关头,有人竟异想天开地改产出质地艳美,风韵独特具的塑胶花朵。这家厂位于香港岛无人问津的筲箕湾一角,厂区不过几千尺,厂房也很陈旧。工人都是一些内地移民。真可谓三无厂家(无丰厚资金、无专业人才、无先进设备),厂长是推销员出身,名叫李嘉诚。此人虽然没有丰厚资本,但却在短短几年里生产出港九少见的塑胶新产品——室内高级装饰品塑胶花朵。”

长江厂上市的新型塑胶花种类繁多,造型独特,精美而价廉。刚在莲卡佛、吉之岛和天祥百货上市第一天,塑胶花就以其新奇美观而受到顾客青睐。试销品柜台前观望者购买者纷至沓来,记者询问一位购买塑胶花的女客人,她称赞说:她的家里缺少的就是这种不需要洒水的花。同时也有人说,这种新式塑胶花不但看着漂亮,而且也能美化家居环境,更有一种好处是它的价格实在便宜,甚至可以与花店里卖的鲜花相比。鲜花最多只可以在家中保存三日,然后就凋谢了,可是长江厂生产的塑胶花却可以长期摆放。

“长江厂的塑胶花的销售势头必将继续看好……”

李嘉诚筹备已久的计划终于成功了!1957年10月,金秋的风已经吹遍了维多利亚海湾,梧桐树的叶片随风飘落在湾仔的马路上,收获的季节到来了。

李嘉诚想给市场一个惊喜,他从意大利回来以后并没有对外界宣布任何消息,而是采取了秘而不宣的策略。在长江厂简陋的车间深处,他组成了一个九人攻坚小组,专门研制新型塑胶花的工艺,以便尽早上市,并准备在一炮打响以后马上进行批量生产。当时李嘉诚给所有参与此事的攻坚小组下了一条死命令:在塑胶花正式生产之前,任何人不得向外泄露这一机密。他还给塑胶花研究项目定了一个代号,叫做“米兰2号”。意思是一定要把意大利米兰福尔斯公司生产的塑胶花成功地移植到香港的土地上,并且让这些娇艳的花朵开遍香江大地。

李嘉诚做事很踏实,他不仅从意大利亲自学到了福尔斯公司生产塑胶花的工艺流程,同时也把他们的调色技能、制模程序、花朵与枝叶的配伍组合,以及生产工艺的先进之处都学会了,并应用到自己的长江厂。

回到香港之前,他还亲自到米兰几家商店购回一些福尔斯公司生产的塑胶花样品,以便作为他们长江厂生产的样板。在李嘉诚和几位技术工程师彻夜研究塑胶花工艺的同时,他和厂经营部的主管们也在讨论塑胶花上市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那时候,究竟让这种在香港独一无二的塑胶花以高昂价位进入高中档家庭,还是以中低价位让大量鲜艳的塑胶花走进寻常平民家中,一直是李嘉诚智囊团争论不一的话题。许多企管人员都认为,如果把这些新颖独特的塑胶花以低价位上市,虽然可以满足一些香港下层人家的需求,然而却让这些塑胶花从此降低了身价。这样一来,岂不是让李厂长白跑了一次意大利米兰吗?

可是,李嘉诚却另有考虑。他说:对塑胶花上市实施高价位,肯定在最初一段时间里会获得赢利。不过他所担心的是,这样一来恐怕对后续上市的塑胶花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塑胶花的生产成本不高,我们故意卖了高价。一是这样经销不公平,二是能接受高价格的人群在香港毕竟还十分有限。对于长久大批量上市的塑胶花,必然会造成不断降价的被动局面。并且,他们长江厂的塑胶花一上市,香港其他几百家同类企业肯定纷纷效仿。如此一来,势必造成香港市场塑胶花“热”的形势。而其他厂子如果都采取低价位上市,对于长江厂的产品也必然会造成新的冲击。

与其贪图短时间高价位带来的利润,不如从一开始就采取遍地开花的策略。李嘉诚对他的智囊团说:“为了避免其他厂家的一窝蜂上市,不如我们一旦上市就大批量推销,尽量要把香港所有的商场、百货店和花店,在一夜之间全部占领。这样,那些后起之秀们想从价格上来挤压我们,也就不太可能了。因为我们的价格从开始就压得很低,他们如果再低,质量和利润肯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采取的低价位的做法,不仅能让我们开门红,还能让我们这朵塑胶花永开不败!”

他的独到见解很快获得智囊团成员的一致赞同。

1957年10月11日,是李嘉诚在香港发起塑胶花促销大战的第一天。

这一天,被他确定为“塑胶花总进攻日”。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李嘉诚的长江厂全体职工整整奋战了两个月。这期间,李嘉诚几乎吃住都在筲箕湾的工厂里。几个车间都为生产一批同时能够上市的各种塑胶花而夜以继日地运行着。李嘉诚如此加班生产,批量上市,不仅为的是造成一个盛大的轰动态势,同时也为防止其他同类工厂群起效仿,抢占了他们的市场。在此之前,他和全厂员工共同保守秘密,对外一律守口如瓶。

等到李嘉诚的塑胶花新产品全部进入香港市场之后,其他工厂获悉再想仿就已经来不及了。

兵贵神速,商场上的胜败更是速度为王,谁取得了最新信息,谁就能占领市场,取得最后的胜利。李嘉诚对市场信息的嗅觉是非常敏锐的。就在长江厂塑胶花上市的前两天,李嘉诚忽然获悉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信息:香港最有名气的英资百货公司——莲卡佛国际有限公司已与意大利的维斯孔蒂塑胶厂签订了首销塑胶花5000束的协议,并且要在10月15日在该公司所有的连锁店里同时展销。李嘉诚获悉此信后,马上在香港提前四天进行盛大展销,而且他生产的塑胶花将以中低档价格面世,肯定会马上显现出它特有的优势。

在李嘉诚塑胶花新产品隆重登场的当天,香港几家媒体同时发表新闻和报道,这其中有褒有贬。正是由于香港传媒的推波助澜,暗助了李嘉诚一臂之力。当然这些传媒之所以如此大肆报道塑胶花上市的消息,也与李嘉诚事前所做的准备不无关系。

等到香港英资公司莲卡佛的连锁店也随后推出意大利的原版塑胶花时,市场已经被长江厂占领了。况且意大利的塑胶花虽然质量较好,但它的价格比长江厂的产品价格高了一半。相比来讲,莲卡佛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香港各大商场,各大百货公司和所有连锁店,几乎家家都进长江厂的塑胶花。许多商店的玻璃窗里都摆满了五彩缤纷的塑胶花。至于意大利的塑胶花上市,原以为会奇货可居,甚至会大红大紫,因而财源滚滚,可是,因为李嘉诚的塑胶花物美价廉,意大利的同类产品变得黯然失色。

李嘉诚的长江厂此前在香港几乎无人知晓。可是,塑胶花一上市,不但长江厂名声大噪,李嘉诚也跟着大出其名。一些寻常市民的家里也纷纷购买了姹紫嫣红的塑胶花,有些出租的士的车窗口也插上了这样的塑胶花,在香港和九龙大街上招摇过市,当起了李嘉诚长江厂的义务宣传员。而意大利进口的高档塑胶花居然在英资百货连锁店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李嘉诚大获成功,所有一切均源于他当初因地制宜而拟定的“低价位,多销点”的经商之策,如果他不把价位降低,也许产品刚出厂便会遭到意大利产品的无情冲击。

总之,这次李嘉诚成功了!

在一阵脆亮的鞭炮声中,一方新匾挂上了筲箕湾工厂的大门,上写“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在员工地簇拥中高高地举起手来,对赶来祝贺的兄弟厂家代表拱手还礼,大声地说:“咱们长江厂从今天起更名为工业有限公司了,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各厂家积极支持。从今以后,让我们各厂团结起来,在香港创出一方崭新的天地!”四周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958年1月20日,这是李嘉诚又一个新的起点。

如果说到意大利偷师塑胶花生产工艺是李嘉诚转败为胜的根由,那么以低价位产品畅销香港,击败米兰名牌产品就成了他赢得塑胶花龙头老大桂冠的良好开端。在偿还了所有外债以后,李嘉诚再获滚滚财源,让他更加如虎添翼。所以他才决定把从前的一家小厂扩展成二百多人的中型公司。他的长江公司无论从人员还是设备上,均已经超过了从前他曾经供职的万和塑胶有限公司,在香港三百多家同类大小企业中堪称翘楚。

就在这时候,李嘉诚决定把他们的产品打到东南亚各国去。公司销售科增加了十几位推销员,李嘉诚派他们分头到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去,这些推销员也像李嘉诚当年一样,人人背上长江公司的塑胶花样品,到各国去游说推销,悄悄占据各国的商场。

由于李嘉诚公司的产品越来越好,而价格也愈来愈走低,所以不但上述各国购进量可观,而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不丹、越南甚至印度等国也纷纷有订单飞到香港的长江公司销售科。李嘉诚的塑胶之花越开越盛,越开越大,他的塑胶花渐渐走向世界。由此,外界对李嘉诚冠以“塑胶花大王”的美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