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 无尽的思念

乡土皖南的书写者:吴组缃创作论 作者:黄书泉 著


八 无尽的思念

迈入老年的吴组缃躬逢盛世,身体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状态。但从90年代开始,吴组缃的健康每况愈下。他曾多次怀疑自己的胃有问题,经过医院检查无恙,他十分喜悦,对生命充满信心,因为他还有很多未竟之事要等着他做,他曾打算80岁后写一部《吴批红楼梦》,甚至想写一部和冯玉祥交往的回忆录。84岁生日时,他在赠友诗中写道:“八十不为老,现今条件好;兄心是海洋,百岁还嫌少。”北京作家协会朋友们给吴组缃过85岁生日时,正是他经历一次大手术后胜利归来。他风趣地给前来祝寿的朋友们讲“歪墙不倒”的道理。他自喻“歪墙”,因为在他的兄弟中,唯有他体质较弱却活得最长。(26)

然而,自然规律无法抗拒。吴组缃终于一病不起,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待大限的到来。当代著名作家、吴组缃的学生陈建功深情回忆吴组缃临终前两天他去医院探望时看到的情形:

先生已经形销骨立了,躺在病床上,大张着嘴,艰难地呼吸着。病房里正在开着紫外线灭菌灯,为了使先生的眼睛免被照射,一块毛巾遮挡住了先生的半个脸。我盯着那块毛巾看了好久,觉得那里面充满了不详的暗示。冬日的天空苍白而惨淡,离开了医院的我,似乎也在一块毛巾的捂盖下走着,永远难以从中走出来。我时不时就冒出那个古怪的念头——我想是不是应该走近前,帮先生把那毛巾掀开。(27)

1994年1月11日20时40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授吴组缃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吴组缃逝世后,《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对他作出很高评价,称之“一生追求进步,不媚流俗,实事求是,敢说真话,淡泊名利,生活朴素。他的品格和成就受到了人们深深的钦佩。”(28)北京市政府、北京大学、北京作协为吴组缃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国家教委、吴组缃家乡泾县政府、全国一些著名高校以及吴组缃的好友、同事和学生纷纷致唁函、唁电和送来挽联,表达了他们对吴组缃的崇敬和哀思。在吴组缃逝世百日祭的时候,北京大学中文系又开了吴组缃先生追思会,诸多吴组缃年迈的朋友、同事抱病与会,文艺界、学术界的同仁和吴组缃的弟子与会,大家纷纷表达了对吴组缃无尽的思念。其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又编选出版了《吴组缃先生纪念集》,收录了包括季羡林、林庚、严家炎、臧克家、端木蕻良、姚雪垠、刘白羽、冯其庸、刘绍棠、吴泰昌、谢冕、陈建功等在内的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的追思文章。他们从不同侧面对吴组缃先生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教学与学术研究成就、人品道德风范进行了深情的回顾,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也许,下面的一段文字更能表达对吴组缃一生的盖棺定论:

年轻人放论纵横,品藻人物,总以为求学、治学者才、学、胆、识缺一不可,而世所难得。我心中常认为吴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才学胆识兼备而世所难得的人物。吴先生的高才、博学世所公认;深谊、至情,人所难能;更兼有书生的儒雅正直、从戎的磊落豪兴;种种因素融合成吴先生的博大襟怀和对社会、人物、历史、文学等卓越的洞察能力。每听到吴先生畅议古今、品评人物,淡淡道来,娓娓不倦,无不是妙趣横生而精辟入骨。吴先生论史访真求实,论文察微探幽;论人爱才重德;论事先天下之忧;一夕闲谈间,古往今来,英雄贤达、奸险凡庸,正史笑谈,历历俱在目前;令闻者如瞻高山,如饮醇酿,倾服沉醉,不觉移时,受教于无形之中。(29)

吴组缃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作为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精妙的文学作品和宝贵的研究成果,还有他高山仰止般的学风、人品与道德情操。他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一个时代的绝唱。他的儒雅、沉思、清瘦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今天,当北大的学子们漫步于未名湖畔时,还能见到这道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风景吗?

--------------------

(1)葛兆铣:《最后一次家乡行》,《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296-2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季羡林:《悼组缃》,《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钱文辉:《听吴组缃先生谈曹禺》,《百年潮》2000年第7期。

(4)钱文辉:《听吴组缃先生谈曹禺》,《百年潮》2000年第7期。

(5)茅盾:《<西柳集>书评》,《文学》,1934年。

(6)[法]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第12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杨树标、杨发祥:《冯玉祥家事》,第23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49页,三户图书社1945年版。

(9)吕乃岩:《一代宗师风范长存——追怀吴组缃先生》,《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2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59页,三户图书社1945年版。

(11)冯洪达、余华心:《冯玉祥魂归中华》,第236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12)周恩来:《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4日。

(13)葛兆铣:《最后一次家乡行》,《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29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孙玉石:《“人活在世上就是口气”——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吴组缃先生追思会作》,《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张锦池:《忆恩师吴组缃教授》,《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1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吴小如:《吴组缃先生二三事》,《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陈学勇:《吴组缃教授小记》,《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12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张菊玲:《永念师恩——追忆吴先生与中国小说史研究》,《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1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吴宏聪:《深情每祝花长好——回忆与吴组缃先生相处的日子》,《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4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张相儒:《我们大家都倾心向着他》,《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10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孙玉石:《一个光亮的灵魂》,《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25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据方锡德《吴组缃生平年表》载:1943年,在一次聚会上,曹禺劝告时在“中央大学”兼职的吴组缃放弃教席,全力创作。“吴组缃渴望能伸展自己的写作抱负,因而对‘中央大学’的教席感到形同鸡肋。但又想两全其美,不辞职而又能写作。”《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37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参见《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中《吴组缃日记摘抄》(1942年6月到1945年5月)。

(24)孙玉石:《一个光亮的灵魂——怀念吴组缃先生》,《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26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燕治国:《渐行渐远的文坛老人》,第223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谢冕:《悼念吴组缃先生》,《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24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陈建功:《我作哀章泪凄怆》,《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1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8)《光明日报》1994年1月21日。

(29)马欣来:《高才、博学、卓识、深情——铭念敬爱的吴组缃先生》,《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第20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