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库门遇上田园——让城市移民记住乡愁的“金海探索”
周建义 邓华龙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提出“记得住乡愁”之后,触动了公众的心弦,呼应了社会的情绪,引发了广泛的共鸣,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主题。在美丽乡村建设、新区规划和老城改造中,传统价值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乡愁成为非常重要乃至主导性的元素。然而在珍视一方水土一种乡愁时,大量流动人口、迁徙人群的乡愁却没有安放之处,在城市里如无根的浮萍。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至2015年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而据《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6年年底,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41%。面对这么庞大的城市移民人群,如何安放他们的乡愁,如何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记住乡愁,是一个亟待解决又充满意义的课题。
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首家“公办民营”区级公共文化机构——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对这一课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是上海浦东首个大居类文化配套设施,服务于曹路镇大型居住社区20万人口,其中包括城市、农村和外来人口。针对大居成分复杂的导入人口,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在三年的运营工作中,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充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响应城市移民乡愁文化诉求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使“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落地生根,美丽绽放。
一、走进城市移民的乡愁世界
故乡心事在天涯,这是城市移民共同的心情写照。作为上海体量规模最大的导入型大型居住社区,曹路镇集聚了来自全市乃至全国的住户。尽管建起了现代化的社区、交通等配套设施,但乡愁文化关怀却处于缺席状态。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和故乡记忆,现在都只能面对同样的街道、小区、超市、医院和学校。随着环境、风俗和生活节奏的统一化,他们原有的记忆被割裂了,个性情感被压抑了,乡魂丢了,乡愁无所归依。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充分发挥社会化、专业化优势,通过“三寻”路径走进城市移民的乡愁世界,从中发现了民俗风情的奇珍,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三寻”一是寻真需求,通过广泛调研分析,精准把握乡愁文化诉求。针对来自上海老城区的拆迁人群,来自山东、河南等外来人口以及本地农民提出不同的乡愁文化建设方案。二是寻好意见,通过走群众路线,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愁文化痛点。城市与乡土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外来与本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需要对症下药,创新方式方法,让每一个人的乡愁都有容身之处,让石库门乡愁和田园乡愁都有寄托。三是寻新思路,通过群众自治、百姓做主的文化自觉,积极营造乡愁文化生态。不仅是对过去乡愁的追溯,还要为现在、未来的乡愁留下空间;不只是留存乡愁形态,还要激发乡愁活力、彰显乡愁魅力,让移民的后代依然被它吸引;不单单凝固乡愁记忆,还要注入鲜活的时代因子,实现“乡愁+”的延伸效果。
经过“三寻”的发掘、梳理和传递,许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情感浓郁的地方乡愁文化浮现在众人面前,如反映亲密邻里关系的弄堂游戏文化、崇祖重教的客家祠堂文化、朴实敦厚的中原农耕文化等。历史文脉因人而传,为在田野上新建成的曹路大居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蕴涵。
二、打造城市移民的乡愁空间
一夜乡心五处同,晨昏夕月、午夜梦回时,城市移民的乡愁眷恋不时被唤起,需要被安放。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在曹路镇既有人文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三美”工程,着力打造能够安放城市移民乡愁的文化空间。
“三美”一是美丽乡愁,指具有物质化载体的乡愁,包括地方特色老物件、书信、照片等,如通过设立展厅、摄印成册等进行展示交流;二是美好乡愁,指具有艺术表现形式的乡愁,包括文学、音乐、曲艺、戏剧、影视作品等,如组建乡愁文化沙龙一起赏析体会、组织文艺创作活动携手精心打造等;三是美妙乡愁,指对乡愁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应用,包括“非遗”项目、乡愁文化创意作品等,如举办专题宣传活动或参加展销会进行传播。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目前正在筹备建设上千平方米面积的乡愁文化展示交流基地,积极开展“家”主题的乡愁文化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全家福”摄像活动,免费给100个家庭拍摄合影,唤起城市移民的家族观和宗祖意识;举办了“传家音”系列活动,包括承办六省一市“故乡情”故事大赛,主办青少年“田园诗歌”大赛、“上海乡土记忆”展等,歌颂美好家乡,重温乡土岁月;还将组织“传家宝”征集活动,汇集家传信物、家族图腾等,进行一次共同的乡愁洗礼。
此外,还将通过引入专业院校力量,成立“乡遇”文化创意工作室,对乡愁文化进行延伸开发,包括工艺品、话剧、微电影、电子游戏等,以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关注;同时计划开设“乡逢”“非遗”亲子体验坊,城市移民家庭可以参与到老手艺的制作中,在亲密有趣的合作中,完成对下一代人的乡愁教育。
“三美”工程得到了城市移民的热爱和支持,他们踊跃地送来旧时生活、生产用具、儿时玩具以及老照片等参加展览,每一件器物都有一段文字或语音描述它的来历,都是一段故事、一份记忆和一种情怀,让我们恍若回到旧时光,触摸到乡愁的温暖。他们积极地提供乡愁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并且一起遴选、编排,作为乡愁文化沙龙每一期的主题,通过集体观看、热烈讨论或创作演绎,共同度过沉浸在心灵故乡的美好历程。对城市移民来说,乡愁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来处;在这里,他们觉得山水有情、乡愁可依。
三、重塑城市移民的乡愁文化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历史变迁中,城市移民终究无法回到旧时光和老地方,但只要守住文化之根,使传统和现代内在相连,就能在新的地方找到精神故乡。金海文化艺术中心立足人居环境,紧扣乡愁文化基因,通过“三合”模式,重塑城市移民的乡愁文化,让乡愁与新家园相容、共生。
“三合”一是文化会合,指尊重、保护来自不同地域的乡愁文化,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因为乡愁文化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而特色是乡愁的生命力所在,不可有所损毁。基于这一保护模式,曹路大居的多种乡愁文化都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安放。二是情境结合,指将乡愁文化与当地人文特点、现代化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因为乡愁文化不可能保存在真空环境中,必然会与周边环境发生关系,所以需要协调发展、和谐共存。三是时空化合,指顺应乡愁文化在当地发展的结果,比如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城市移民,既有的乡愁未必能保持原本形态,有一部分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移民乡愁文化,这在历史上已有先例。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对曹路大居的多种乡愁文化进行了调研整理,在保持各自特色下推进记住乡愁工作,得到了居民的认同,他们放心地参与进来,共同守望乡愁。在进一步做好“记得住乡愁”工作中,指导居民遵循“入乡随俗”和现代法规要求,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上海规定有的时段和地域不得燃放鞭炮、全国各地红白喜事风俗不同等,因此在新地方不可能完全照搬原来的地域文化。同时要认识到,乡愁文化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在一代又一代的自然传承中,尤其是移民之后,不可能一成不变。当部分将化合成新的乡愁文化时,有其独特价值,要以开放的胸怀、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它,对乡愁文化未来的发展可能做好提前规划。
荷尔德林有句诗: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乡愁文化是人诗意栖息的体现。对于城市移民来说,如果没有给他们的乡愁安放之处,他们就会成为无根的游子;如果都按照统一标准的现代文明和逻辑生活,缺少个性文化情感,诗意就无从谈起。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对“如何记住城市移民的文化乡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理念,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在金海,石库门文化和田园文化等竞相绽放,在这里既可以重温打弹子、滚铁球的弄堂时光,听到深巷叫卖茉莉花的吴侬软语,还可以体验渔樵耕读的乡村生活风光,触摸一件件斑驳的老用具旧物品,听一段乡野传说,更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来处。还在不断推进的“金海探索”,对记住乡愁,留住诗意,建设有温度的城市,解决更多城市移民的乡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