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认识你自己——破译《聊斋·焦螟》

《聊斋志异》的人生智慧 作者:祝和军


每一个追求上进、渴望成功的人,在内心深处都为自己勾勒了一个美丽的发展蓝图。他们将自己的岗位职责说明书描述得极尽其详,一方面是为了让每个人明白我们究竟在做什么,或者将要做什么;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人和自己一起监督我们的行为。可是,这说明书上的每一条究竟怎样实现?

不错,我们需要努力!可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努力?如果这种努力出于对工作、对领导、对员工、对客户的一种职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履行这种职责?

这些不同的问题,其实有着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心。正如海恩·泽曼所说:“继续努力吧!可怜的年轻人。当你周围的人们通过种种欺诈手段和不忠行为而暴富起来的时候,当其他的人摇尾乞怜,一心向上爬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清白,不要同流合污;当所有的人靠阿谀奉承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就’的时候,你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他人的这些成就而痛苦;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的爬行的时候,你要能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污泥而不染。要修炼成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你应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生活在一起,凭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去赚得面包。岁月慢慢地染白了你的头发,但你的品德却在几十年的风尘岁月中一尘不染。”

认识你自己——破译《聊斋·焦螟》

侍读董默庵家里闹狐祟,瓦砾砖石经常像冰雹一样从天而降。家人不堪其扰,于是只好搬家,但狐祟依然没有停止。

一天,董公和朝中大臣提起此事,有人说关东道士焦螟擅长法术,不妨请他帮忙。董公去拜访道士,道士用朱笔写了一道符,让董公带回家粘在墙上。董公依言行事,没想到狐狸不仅不怕,反而闹得更厉害了。董公把情况告诉道士,道士非常生气,亲自来到董家筑坛作法。不一会儿,家人就看见一只巨狐伏在坛下,状似乞怜。家人受虐已久,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一个婢女走近打狐,却不料倒地身亡。道士说:“这个东西连我都不能立刻降服它,你怎么敢轻易冒犯呢?”接着又说:“不过可借她的口来问狐狸的话。”于是道士对着婢女念咒,过了一会儿,婢女忽然起身跪下。道士问她家住哪里,狐狸通过婢女的嘴说道:“我生于西域,来到国都已有18年了。”道士又说:“皇城之下,怎能容你们这些狐辈久住?还是快快离开吧!”狐狸不答,道士拍案怒道:“你难道要违抗我的命令吗?如果再磨蹭的话,我是不会轻易放过你们的!”狐狸这才惊恐起来,表示愿意离开。于是婢女又扑倒在地,过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不一会儿,四五个像球一样的白色物体竞相逃窜,从此董家便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有必要先对自己做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判断,不鲁莽行事,不随意冒进,这样也就离失败远了一点。

婢女以为就地伏法的狐狸是不具任何杀伤力的,以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出这口恶气,却不料连法术高强的道士都要惧它三分,又何况是一个普通人呢?她正是过高的估算自己的能力,因此险些丧了性命。

从某种角度来讲,“不自量力”可以说是“自知之明”的反义词。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一则故事。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而居,一天,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准备讨伐郑国,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他下令全体官兵向郑国发起攻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结果,不自量力的息国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息国国王正是没有自知之明,因此误国误身,成为笑柄。

无独有偶。春秋时期,齐庄公有一次乘马车到郊外打猎。马车正在行进,忽然看见路上有一个小昆虫,只见它高举两只前脚,向马车的轮子直扑过来。齐庄公看见这只小虫个头很小,竟然向比它身体不知大多少倍的车轮扑来,感到很稀奇,于是就问车夫:“这是什么虫子,这样大胆?”车夫回答:“这是螳螂呀,这种虫子虽然身体很小,可是它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天不怕,地不怕,不顾后果地瞎干。您看,它现在又张牙舞爪地想挡住咱这大马车,不让车前进呢!”其结果当然是车轮滚滚,那只螳螂被碾个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强出头,不可妄自尊大,不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做你根本吃不消、根本就不会做的事情,否则,最终惨淡收场的将会是你自己。

中专毕业的小曼来到杭州打工,她发现杭州的工作很好找,而且工资高。在一根电线杆上,她看到一家化妆品公司招女业务员和商务代表,月工资是5000元,而且除了必须是年轻女性外,对学历、工作经验等均没有特殊要求。聪明的小曼没有冒冒失失地前去应聘,而是先找有关专家帮忙分析。专家说:“在杭州,5000元的月薪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待遇了,从常理来讲,化妆品行业的业务员或商务代表,一开始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待遇,对方的这个承诺要么是句空话,要么就是个陷阱。”后来,这家公司被新闻媒体曝光,原来他们是以公司为幌子从事非法传销活动。小曼也正是意识到自己的资历不够,所以想到咨询专家,因此逃过一劫。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不能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即使本来能力超群,也会因骄傲自大而落伍。《伤仲永》的故事众所周知,那位名叫仲永的神童就是在别人的赞美声中迷失了自我,以为自己胜于常人,因此不再学习,到最后一事无成,一败涂地。

在现实生活中目空一切的人比比皆是,但也不乏有自知之明的人。这些人往往会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改正和克服,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使缺点转化成优点,弱势转化为强势,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曾经有位音乐家从小口吃,但他对音乐情有独钟,为了能唱歌,他每天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口含一颗小石子练习发音,即使把舌头磨出了血也在所不惜。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下,最终不但治好了口吃,而且歌也唱得很有韵味。

另一方面,人能了解自己的短处未尝不是件好事,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奋发有为。但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自知”不只是知己短,也要短己长,否则一味地妄自菲薄,将自己看得太低,就会自暴自弃,难以振作。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绝对有把握胜任工作、取得成功,那么不妨再“好高骛远”一些;如果你是一个表现平平之人,连初级目标都实现不了,那么最好还是“还原”自己,否则只是徒增烦恼。

做人要厚道——破译《聊斋·遵化署狐》

遵化署中有很多狐狸,它们占据了一幢楼,经常出来害人。连署中官僚也拿它们没办法,只得杀猪宰羊,向狐狸祈祷,而不敢与其作对。

有一年,诸城一位姓丘的人到遵化做官,丘公知道这一情况后很愤怒。老狐对脾性刚烈的丘公也畏惧三分,于是它变作一个老太婆,对丘公的家人说:“请禀告丘大人,不要彼此结仇。给我两天时间,我将携带家小离开这里。”丘公听后,没有明确表态。

第二天,丘公阅兵完毕,让士兵把各营大炮搬到衙门,把那幢被狐占据的楼包围起来。一声令下,千炮齐发,顷刻之间,几丈高的楼房即被摧为平地,那些狐狸的皮毛血肉,像雨点一样从空中掉下来,只有一只侥幸逃脱。

两年后,丘公派遣一个能干的仆人带着银两进京活动,谋求升官。但关系没有打通,贿赂不成,就将银两暂时寄藏在一个杂役家中。这期间,忽然有一个老头向朝廷喊冤,诉说他的妻儿遭人杀害,并揭发丘某克扣军粮,向京官行贿,银两现藏在杂役家,可以验证。官差奉旨押告发人前去查验,果然人赃俱在。丘某即被处罚,他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那个告发他的老头就是两年前从衙门大楼里逃走的那只老狐。

丘公为了一泄怒火,竟然动用军炮平息狐祟,虽然孽狐人人得而诛之,但狐企求在先,况且慑于他的威严,他如能趁机进行教化、使其去恶从善不无可能。狐狸的报复只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罢了,而且相对于丘公赶尽杀绝的毒辣手段来说,狐狸还算手下留情。

网上评选“2004年最佳网络语言”时,一句大白话“做人要厚道”竟名列榜首。反思这个故事,丘公如能“厚道”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么他很可能和狐狸相安无事,甚至不费一兵一卒、不伤任何无辜地解决此事,人和狐就都有了相对圆满的结局。正如人不去主动攻击蛇,蛇一般不会向人攻击一样,怀仁善之心者,往往能够逃过无妄之灾。

一头大象在森林里漫步,无意中踏坏了老鼠的家。一天,老鼠看见大象躺在地上睡觉,心想机会来了,一定要报复大象,至少可以咬它一口。但是大象的皮特别厚,老鼠根本咬不动,于是它便钻进大象的鼻子里,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感觉鼻子很痒,猛地打了一个喷嚏,将老鼠射出好远,老鼠被摔了个半死。同类们来探望这只老鼠的时候,它不无后悔地说:“要记住我的惨痛教训,得饶人处且饶人!”这虽然是一则寓言故事,但其中的哲理却很深,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来说,更应以此为戒,“厚道”一些。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核心思想仍旧是“厚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取得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取得成功,达成互惠互利的关系。总之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作为害人者丘公来说,他肯定不想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子孙惨遭炮轰,血肉横飞,如果丘公能站在狐狸的立场为它着想,再综合狐狸的诚恳表现,自然不会遭到报复,官帽难保。或许丘公有权利、有责任这样对待狐狸,但这种不“厚道”的表现,却使他最终自食其果。抛去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不说,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循环报复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关键是你能否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做人是否“厚道”。

在这个人心难测的社会,善人也好,恶人也罢,人人都需要“厚道”,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你某一句尖刻的话、某一次恶意的中伤,都会使你陷入对方报复的漩涡,而且防不胜防。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给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结实的航船,载你搏击风雨浪涛。厚道既是以心换心,以情还情,也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即使要用隐忍来换取厚道,即使可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比付出更大的代价要好,不是吗?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成亲,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治水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大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更省事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会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白圭只为自己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难免害人害己。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而且耽误自己的幸福,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当属“厚道”之先锋模范。

总而言之,厚道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的技巧所在。做一个厚道的人,做几件厚道的事,你会发现你能收获很多,很多……

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宽恕——破译《聊斋·吕无病》

洛阳有个孙公子,少年丧妻,不胜悲哀。一天他独自在家,忽然有个女子掀开帘子走了进来。公子见她十八九岁,长相一般,而且衣着朴实,以为她是村中的贫女,呵斥她离开。女子自称吕无病,是山东文学士之女,因为仰慕公子的才华,愿为婢女。公子拿来案上之书来有意试验她,果然对答如流,便把她留了下来。

晚上,公子让她到别的房里去睡。半夜公子醒来,觉得床头有人,一摸,竟是无病。无病说,她独睡害怕,公子动了恻隐之心,便把无病安置在自己床上。无病身上有异香,渐渐地,公子喜欢上她,把她纳为小妾。

后来公子娶了许氏为妻,生下一个儿子阿坚,由无病抚养。阿坚三岁时,许氏去世。这时有个高官的女儿王氏恰巧死了丈夫,过来求婚。王氏非常美丽,公子也动了心,把她娶了回来。才发现王氏娇蛮无理,又特别善妒,常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公子忍受不下去,经常不回家。王氏就拿无病出气。还经常责打阿坚,一次阿坚受了惊吓,竟昏死过去。王氏以为阿坚死了,吩咐丢到野地里。无病摸阿坚四体尚温,把他抱到农家暂为抚养。

这一天,孙公子在外,忽然看见无病悄然进来,大哭良久,才说了一句:“与儿逃往杨……”话未说完,倒地消失了。公子大惊,以为是梦,但地下又有无病的衣服。他立刻整装,星夜赶回家中。

到了家里,公子得知阿坚已死,无病不知去向。非常伤心,大骂王氏,王氏也不示弱,与之对骂。公子一时性起,打伤了王氏,把她休回了家。

公子回想起无病“逃于杨”的话,便在附近察访,恰好有杨谷,果然找到了儿子。但无病仍毫无消息,仔细想到当时的情形,公子才悟出无病不是人。

王氏被休回家后,因为悍名远扬,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娶她,家人也对她冷眉冷眼。她这时方才悔悟,一天她偷偷跑到孙家,苦苦哀求孙公子,并自断一指以明其志。孙公子本不欲接纳她,但见她决心已下,也感念夫妻之情,把她安排在别间居住。

王氏自此果真性情大变,每日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对阿坚也关怀备至。一天阿坚不小心把石头砸在她头上,使她昏迷好久,她也只是说是原先虐待阿坚的报应。几十年后,王氏死时,异香满室,面色如生,许久不变。

在这个故事里,王氏由骄横暴戾转变为平和宽容,这说明人是会变的。套用一句哲学术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许多人,特别是男人,常会把面子看得很重。对待爱恋对象,也存在两个极端,要么爱得发狂,要么恨之入骨。在恋爱中一旦受挫,爱人就可能会转变为敌人。即使有一天,那人回心转意,鼓足了勇气再去找他,即使对其怀有感情,他也会因为面子、自尊等等问题,违心拒绝。或者,他自己做了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导致两人分开,过后后悔,也往往拉不下面子去承认。

小时候,长辈常常教导我们:做人要有骨气。不错,自尊、骨气是一个堂堂正正生活在世上的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可是,到底什么是骨气呢?就是指对伤害的不释然、对别人的过失不宽容吗?应该不是。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的标准,却并没有提“过错不能谅”。

刚毅是一个好品质,但往往会拘泥于固执。虚假的自尊和真正的爱情哪个重要?每个人估计心里都明白。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落下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自嘲。“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实在是害人不浅。

有一对夫妻,本来生活得挺好的,可男人偏偏迷上了赌博。妻子苦口婆心地劝他,一开始,他还有一点顾忌,时间久了,就不再搭理。妻子劝得多了,他还会发急打妻子。妻子实在受不了,和他提出离婚。他被妻子的唠叨和哭泣搞得心烦气躁,一气之下,就同意了。离婚后,他一个人生活,再也不能一回家就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等着他、衣服脏了也得自己洗。这时,他才发现妻子也不容易,回顾自己以前的生活,觉得很对不起妻子,也对不起自己。这时,他得知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过得也很艰难。他想向妻子道歉,请求她的原谅,但男子汉的自尊和“好马不吃回头草”的观念,使他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并不可怜这个男人,毕竟这是他一手造成的。可我们也要看到,他还算一个本质不很坏的人,如果他真心悔悟,完全可以用以后的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之所以迟迟不敢向妻子表白,一方面是害怕自己被拒绝;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没有勇气原谅自己的过去。这难道是自尊和骨气吗?绝对不是。

其实,人一生中难免要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但那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人能以一个人的过去给他的未来下定论,关键是看他当下在做什么。

很多时候,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不是为自尊,而是怕再受伤害。像古人的话那样:“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但想一下,因为怕自己受一时的伤害,而使自己和别人一生生活在愧疚和后悔之中,真正有自尊和勇气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孙公子原谅了王氏,也使自己家里恢复了井井有条的秩序。他给王氏一个机会的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如果上面那个故事中的男人主动请求妻子的原谅,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别人宽容一点,让自己勇敢一点,这不但不会损害你的好品质,还会让你更加有尊严。因此,“好马可吃回头草”何尝不是一种美德?

与人为善,于己方便——破译《聊斋·种梨》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一个邋遢潦倒的道士请他施舍一个梨,乡下人不仅不给,还粗野地呵斥他。

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你来说不算什么损失,你不给倒也算了,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呢?”最后,酒店里的一个伙计自己出钱买梨送给道士,道士吃完梨后,挖了一个浅坑,把梨核放了进去,然后用土盖上,并向大家要水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不一会儿梨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成了一棵枝叶茂盛的梨树,接着便开花,转眼结了很多梨。道士从树上摘下梨分送给大家,梨赠完后,又用长刀砍树,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他把梨树扛在肩膀上,从容地走了。

道士开始变戏法的时候,那个吝啬的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当中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观看,把卖梨的事情忘到了一边儿。等道士走远后,他才回头看车子,竟然发现满车梨都没有了。乡下人这才醒悟过来,原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都是自己车里的。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好像是刚刚砍断的。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转过墙角,只见被砍的车把扔在墙脚下,道士却早已不知去向。

《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是利己的根基。”任何事情都能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人为善,于己也是方便,那个吝啬的乡下人仅仅为了一个梨便失去整车梨,如果他能早些明白这个道理,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当然,也不能说未曾做到“与人为善”者都会遭到报应,但适时地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或许就能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行李简陋、衣衫褴褛的老人来到费城一家旅店投宿。他对伙计说:“别的旅店都客满了,我能在这里住一晚吗?”伙计解释说:“城里举办大型活动,所以旅店到处客满,但我不忍心看您没有落脚的地方,这样吧,我把自己的床让给您,我就在柜台上将就一夜。”第二天,老人临走前对伙计说:“年轻人,你能当上美国一流旅馆的经理。我要给你盖个大旅馆。”伙计听了,觉得这个老人很幽默,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

两年后的一天,这个伙计突然收到一封信,邀请他去纽约回访两年前那个雨夜里的客人。伙计来到纽约,老人把他带到一幢高楼前说:“年轻人,这就是我为你建的旅馆,现在我要聘你当经理。”

这位当时的年轻人就是如今纽约首屈一指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经理乔治·波尔特,而那位老人则是拥有亿万财富的石油大王保罗·盖蒂。

不妨给蒲老的《卖梨》设想另一种剧情:乡下人慷慨地送给道士一个梨,然后道士会怎么做呢?一种情况可能会说声谢谢,然后离开;另一种情况也可能会送给他一颗神奇的梨核,顷刻间就能长成大树,收获满树甜梨。总之,肯定不会有原文的结果。乡下人没有种“与人为善”的因,自然不会收获“于己方便”的果,遭人戏耍、被人耻笑也是他应得的下场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又看不见是明是暗,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了自己。”

盲人可谓眼盲心不盲。“与人为善,于己方便”的道理看似浅显,实则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世界的主题,人与人之间也一直存在着欺诈与嫉恨。其实,我们不妨学习盲人闭上眼睛,不用污浊而功利的眼去看,而是用纯净而善良的心去感受,那样,你会发现宽容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投资。

然而,心怀不满、思图回报者不会拥有这层境界,只有那些胸襟坦荡、表里如一的人才有收获的一天。韩信的故事众所周知,他在得志之后送给洗衣婆一千两黄金,却只送给亭长一百个小钱,皆因亭长不是真心彻底的帮助他。可见“与人为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一旦坚持下去,必会“于己方便”,即使不会有此奇遇,也没有半点损失,你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要区分好人与坏人、好事与坏事,否则一味地“与人为善”只能是愚昧,有时甚至会助纣为虐,结下恶缘。佛教有云:“供给于恶人,欲益反遭损;如人饲猛兽,无不伤害者。”一味地慈悲行善,其结果不唯自害而且害他,亦将扩散祸患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不当的布施,徒然助长贪婪和投机的风气;父母滥给子女金钱,有时不过是纵容他们吃喝嫖赌、行凶作恶……凡此种种,就像在家里饲养了一头猛兽,只知道给它吃喝,一旦到它反扑的那天,则会危害大众,祸患无穷。

因此,“与人为善,于己方便”也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如何把握这个度,就视具体情况而定了。

忠诚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破译《聊斋·鸲鹆》

从前,有个人喜欢养八哥,他对待八哥就像对待小孩一样,不仅细心照料,还耐心地教八哥说话。

有一次,此人出门在外,碰巧盘缠用光,而离家尚远,便十分焦急,却又想不出任何办法。八哥对他说:“你何不把我卖掉?你要是把我送到王府,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他说:“我怎么能忍心把你卖掉呢?”八哥却说:“没有关系。你拿到钱以后赶紧离开,到城西20里外的大树底下等我。”

在八哥的鼓励下,他进城找到一个人多的地方,表演人鸟对话。当时有个太监在场,见此情景,连忙回府报告了王爷。王爷把他召进府内,给他十两银子买下了八哥。

王爷得到八哥,心情十分愉快,叫人拿肉来喂它。八哥吃完肉喊道“我要洗澡。”王爷便命人用金盆装水,打开鸟笼。八哥洗完澡后,梳理羽毛,抖动翅膀,还和王爷说个没完。可是它的羽毛干了之后,却突然飞起,用山西口音说了声:“我走了!”转眼之间便飞离王府。

王爷急忙叫人去找养八哥的那个人,可他早就不在王府,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忠诚既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因为缺乏忠诚,其它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甚至起到倒戈相向的逆反作用。这种能力能使你更快地接近目标,更快地发展事业,是成功的另一个阶梯。

八哥对主人忠心不贰,因此甘冒风险换取银两,然后趁机逃回主人身边。对主人来说,八哥实在是贴心贴肺的好知己、好奴仆。八哥也能因此学到更多的本领,成为更聪明的鸟类。

当今社会,忠诚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许多公司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然而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往往一走了之,有些甚至不辞而别。因此,许多老板在用人时,既要考察其能力,更看重个人品质,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忠诚度。一个忠诚的人十分难得,一个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更是难求。忠诚的人无论能力大小,老板都会给予重用,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条条大路向他们敞开。相反,能力再强,如果缺乏忠诚,也往往会被人拒之门外。毕竟在人生事业中,需要用智慧来做出决策的大事很少,需要用行动来落实的小事甚多。少数人需要智慧加勤奋,而多数人却要靠勤奋和忠诚。

表面上看,缺乏忠诚度、频繁地跳槽,直接受到损害的是企业,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对员工本身的伤害更深。因为无论是个人资源的积累,还是所养成的“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习惯,都使你的价值不断贬值。

小美是一个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上海,选择了教育厅直属的教学研究部门,月薪是2800元,她高兴地交了押金,签了聘约。凑巧的是,苏州一所著名大学对她这种专业的研究生很急需,月薪是3500元,而且分配宿舍。小美动心了,于是毁约来到苏州。人事处处长看了她的求职信后,立即将她的个人资料输入电脑人事管理档案,结果拒绝了她的求职。原来,苏州的这所大学和上海的教育部门人事档案是联网的,小美的毁约档案已经被记录在案。最终,她在这两个城市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最后不得不应聘到深圳一所外语学校任职。

如果说智慧和勤奋如金子般珍贵,那么忠诚就是一枚更为珍贵的钻石。孟子说,仁者无敌。只有为人忠诚,周围的人才会信任你、承认你、容纳你,只有忠诚的人,周围的人才会接近你、喜欢你、帮助你。每一个老板在聘用员工的时候,绝对不肯把一个不忠诚的人招进去;客户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也决不会把钱掏给一个缺乏忠诚的商家;与人共事,更没有谁愿意和一个不忠诚的人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都热爱忠诚,任何人都需要忠诚,只有忠诚能够推动事情的发展,只有忠诚能够成就事业的成功。

假如你不准备忠诚于一个企业,那么请你不要选择它,假如你忠诚于它,那么请你不要轻易离开它。忠诚体现在工作主动、责任心强、细致周到地体察老板和上司的意图上。忠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以此作为寻求回报的筹码。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可以增强老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可以增强集体的竞争力,使公司更加兴旺发达,从而也能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当然,忠诚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主人对八哥不好,它也不可能如此忠诚。朋友之间要拿出诚心,不诋毁,相协助;企业必须考虑员工的利益,以凝聚人心,共谋发展。总之,如果没有相互忠诚的基础,只片面要求对方忠诚的话,则必然成为空中楼阁,任何目标都难能实现。

人一生恐怕要走很多条路,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从职业角度讲,难免要调换几种工作。但是这种调换必须依托于整体的人生规划。否则盲目跳槽,虽然能在新公司增加收入,然而一旦养成这种习惯,跳槽将不是目的,而成为一种惯性:工作中遇到困难想跳槽;人际关系紧张想跳槽;看见好工作想跳槽;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就是想跳槽。似乎一切问题都可用转移阵地来解决,久而久之必能消磨你的意志,使你不再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克服困难,而是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回避、退缩。

因此,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忠诚度,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通向成功的另一个阶梯,是让你立于不败之地的金科玉律!

让真诚成为一种力量——破译《聊斋·郭生》

郭生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因无处请教,因此才学一般。他家中闹狐祟,日常用具总是丢失,令他非常苦恼。一天晚上,他把自己的诗文放在案头,第二天却被狐狸涂得乌黑一片,令他又恨又气。

后来,他收集自己新写的20多篇诗文,准备向名人请教,不想又被狐狸捣乱。刚好王生登门拜访,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很有章法,于是认为郭生可以拜狐为师。

郭生开始不以为然,但渐渐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一再拿出诗文“请教”。一年以后,狐狸不再涂抹,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王生认为狐狸改过的文章可以入试,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中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它吃。

当时,叶、缪等人的作品非常出名,但狐狸竟然照涂不误,郭生渐渐的不再相信狐狸。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

但他还是怀疑狐狸任性妄为,于是取出从前被狐狸圈点的文章来试,狐狸果然全部涂污。于是他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狐狸在一页上涂了四道印,两页上各涂五道印,然后便消失了。

后来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当中。

一旦对方失去利用价值,便将其抛诸脑后,这是一种实用主义作风,是一种可耻的虚伪行为。事物往往是不可预知而又发展变化的,这种“过河拆桥”的劣行有时反而误了自己。只有自始至终真诚待人,才能换来别人自始至终的帮助。“真诚不是智慧,但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芒”,有许多凭智慧千方百计得不到的东西,真诚却能轻易得到,因此真诚的人是成功的,更是快乐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