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写这部书的动议,是从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开始的。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当我在张昕老师家看到那部保存完好的六十多年前的珍贵日记时,那黑色的半软半硬的封面,那一张张泛黄的纸页,纸页上那些由十几个人用各自不同的笔迹写下的或工整或潦草,或清晰或模糊得几乎难以辨认的笔迹,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一种最近距离地面对历史的震撼。我很难抗拒这种力量对我的吸引,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决定要把日记整理出来。
那个夏天的很多个夜晚,我是读着这些日记度过的。
这是一群北平大学生的故事。
那时他们年轻,年轻的生命充满着激情和浪漫。他们做着那个年龄的人爱做的梦,发表着那个年龄的人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评判,他们青春的脸庞活泼的身影,闪现在古老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学里:中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1937年,他们走到了一起,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彼此依靠,生死相连。
在1937年相隔六十多年后的一个日子里,应我的请求,他们之中还健在的几位老人坐到了一起,回首往事,九十三岁的荣高棠老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头头,感慨万分,他说:
“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后来再也没有过。”
我注意到他用了“最值得记忆”这样的语言,并且强调“以后再也没有过”,这让我感到意外。荣高棠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他经历的沧桑和辉煌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我提醒他,这一年其实既不是你一生最有成就的一年,也不是影响你仕途的关键时刻,甚至不是你生命中最惊险最艰难的阶段,即便如此,你也真的这样评价吗?
“是的,就是这一年,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位参透人生种种的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他甚至用着半开玩笑的武断口气对我说,“你用不着再征求别人的意见了,我们也用不着对口供了,我完全可以代表大家,尽管后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永远是这一年!”
那是怎样的一年!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充满个性的鲜活青春记忆又有多少存留在他们的心里,鼓舞着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
一个个问题在我面前展现,可惜,日记并不足以回答这些问题,它只记载了1938年2月到10月这段时间里的部分事情,而且,从表面上看它还是琐碎的。于是,我开始探访那些健在的老人们,并对昔日仅存的历史资料一一进行艰苦的查询。
有人说,历史学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擅长把支离零碎、断裂残破的史料点化成为让人兴味盎然的完整叙述,使人们对往事有更多的了解。我不是历史学家,但这种说法却鼓舞我不断地通过“发现”、“鉴别”,抽出种种细小的线头,小心编织,把埋藏在岁月尘埃中的故事呈现出来。
就这样,在整理日记之余,我终于把他们的事情写了下来,并希望通过这些对昔日历史的片段回溯,展示那个大时代,展示年轻知识分子在战争中所走过的艰难的历程,这其中,当然也包含着处于两个截然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交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