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讲究礼仪的韩国人

韩国文化彼岸花 作者:许丙泉


讲究礼仪的韩国人

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说是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兴起反思、寻根的潮流,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习传统文化,要接续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返本开新,推动新的社会文化建设。经典文本还能找到,可是原先“礼仪之邦”“诗歌国度”的生活方式却不容易从文献中复原。因为现实生活和文字记载毕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种类繁多、讲究精细的礼仪,不是物质化的文物,而是举手投足的行为,是修养琢磨的心灵,非由代代传习,不能准确到位,把握内涵精髓。但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颐养性情的过程,不像科技那样立竿见影。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韩国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真正理解了韩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礼仪的表现,时时感受到礼仪文化的氛围。

“韩国人重视穿着,对吃倒不是很讲究。”有人这样对我说。确实,在校园里、大街上、商场里,人们都穿得干净整洁,无论是西装、休闲装还是传统韩服,都有模有样。穿西装可能是工作单位对职员着装有严格要求,但闲坐休息的老人也穿着得体,衣服都像是新的。看不到有人穿破旧的衣服,或者是凑合着穿的衣服。韩国经济发达,人人都有新衣服,不用穿旧的吧!因为我觉得韩国人穿衣服都很在意,有讲究,认真细致地穿出个样子来,在人前显出一个形象,是有“礼”的表现。天气比较热,可是在街上也有穿西装的老人,从上到下,一点也不放松,皮鞋铮亮,西装笔挺,衬衣雪白,领带扎得紧紧的,还戴礼帽,一副19世纪英国绅士的派头。有的老太太喜欢穿宽松的传统韩服,但领口、袖口精心装饰,没有丝毫懈怠。

看不到随意穿戴、胡乱着装的人,看不到所谓不修边幅的人,更没有邋遢的、光膀子露肚皮的人。韩国人重视着装,给人展现好的形象,是对别人的尊敬,是“礼”的要求。在庆尚大学校园里,能看出韩国学生的与众不同,韩国学生让人觉得更多一些严肃、认真、整齐。看到韩国老师们都西装革履地去上课,我也换上西装,但有些不习惯,觉得拘谨受束缚,没几天又穿上牛仔裤、休闲装。“你上课时穿西装打领带?”朋友问我,“正在穿,慢慢适应。”我回答说,有点儿不好意思。

身上的服装有讲究,脸上的化妆更在意。有人说,韩国女人不化妆不出门,特别是爱美的女孩子,如果不化妆,打死也不出门。化妆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不只是女人化妆,男人也化妆。见到男学生涂脂抹粉,也见到五十多岁的男人,脸上一层脂粉,嘴唇、眉毛也都有明显的描画修饰。明白韩国的化妆品产业、美容业发达的原因了,不只是经济、科技,还和重视礼仪的社会文化有关系。“我觉得美容后变得好看了,自己有信心,别人看了也高兴,有好心情。”一位韩国女孩这样说。“礼”是表现自己,是给别人看,让对方和自己同样有精神,心灵相通,关系和谐。这位女孩子说出“礼”的内涵了。

韩国人的言谈举止处处有“礼”的表现。在各个地方,听到最多的话是“谢谢”“你好”,让人感到心里温暖。见面时互相问好,在商店买东西、到饭店就餐,店员和顾客互相说“谢谢”“你好”,坐公交车,上车下车,乘客和司机都互相说“谢谢”“你好”,时时温情流溢。我从中国来韩国时,有人告诉我说:“别担心,你只要会用韩语说‘多少钱’,到哪里都没问题。”但在韩国这一年,我说得最多的还是韩语“谢谢”“你好”。

韩语的语言中也表现“礼”的精神,对不同年龄、社会地位的人,要用不同的敬语。所以有人说:“韩国人一见面就要问年龄,摆正地位、等级关系,然后才好说话。”礼的精神无处不在,对韩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朴正熙总统执政时,美国人要求韩国实行西方民主,人人投票选举官员。朴正熙不赞成,他认为西方民主和韩国传统文化、社会组织是有矛盾的,韩国人的日常语言中就讲究礼,表明社会等级关系和组织结构,不适合采取民主选举的制度。我不会韩语,不能说出更多使用敬语的例子,只知道韩国人在称呼教授时,要在教授后面加上一个后缀,读音就如汉字中的“您”,意思也一样,表示尊敬。“韩语中有许多敬语,汉语中有没有?”一位韩国中文系的学生这样问我,我说:“有啊,许多有文化修养、讲究礼数的人还在使用一些尊称。”我给他举出一些例子,如“您”“大人”“台鉴”“令尊”“贵庚”“先生”等。不过真觉得这其中有些词语显得古老、遥远,即使是“先生”这个词,也觉得比较生疏。在国内,自己称呼别人时常感觉有些头疼,在学校里称同事为“老师”,到了社会上常不知道如何称呼,不习惯称兄道弟,不知道对方的官衔、职位、职称,不愿称呼人“师傅”“老板”,所以有时心里不免紧张、别扭。“中国正在不断变化,慢慢地会有更合适、通用的称呼吧。”我这样想。

口中有敬语,身体便有表示尊敬的动作,经常见到韩国人鞠躬行礼。如果年龄、地位平等,互相尊敬,互相鞠躬。常常在街头看到人们互相点头哈腰,鞠躬如也。如果尊卑不同,那就不一样了。学生见到老师,立定,站住,然后九十度弯腰鞠躬,笑脸问好。学弟见到学长,也要鞠躬问好。这是下级对上级的尊重,老师和学长则可以略略点头,说一声“喏”即可。刚开始看到这情景时,我还真不太认同,觉得有违自由、平等的精神。但想想,也有道理。

有一次和韩国教授一块儿去外地开会,来到办公楼下时,几个研究生也刚到,他们让我在楼下等一会儿,然后到楼上把教授请下来。吃饭时,学生们饮酒时双手捧杯,把头转向一边,侧身饮酒,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不能正对着长者饮酒,那样不礼貌。学生给教授斟酒,最后教授还从这位学生手中把酒瓶接过来,给学生倒上酒。韩国人觉得不应该给自己倒酒,那样会让人觉得孤单,没有人缘,于是教授给学生倒酒。

八月十五中秋节放假,我到晋州古城去观光。恰好看到在一座祠堂里有韩国人在举行祭祀活动。一位上年纪的老人身着古代衣装,在祖先牌位前起身俯身,长跪磕头。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身边一位年纪较轻的人,应该是助祭,帮忙摆放供品、斟酒等。两人默默无声,虔诚恭敬,让人感觉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于寂静之中,虚空之中,看到诚挚的心情,于冥冥之中,感受到另一个世界,一个超越现实,永恒神圣的世界。韩国人特别重视中秋节,和春节一样,放假三天,城市里的人要回老家祭祀祖先。一位教授特意向我道歉:“不好意思,我中秋节要回老家祭祀,不能陪你旅游,请原谅。”在电视新闻节目里,看到不少高速路堵车,因为人们都要从城市回老家祭祀。祭祀活动一般在长子家举行,有很多讲究。祭祀由长媳操办,准备各种果品、点心、菜、汤、饭、酒等。女人忙个不停,很累很辛苦,但男人一般不帮忙,他们是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人员,韩国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比较明显。准备好后,按照辈分年龄,先后下跪磕头敬酒。过年时也要郑重地举行祭祀活动。

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山东泰安老家那儿的人们开始过年祭祀,称为“请老的”。立牌位,献供品,磕头行礼。之后人们开始拜年,去本家长辈那里磕头、问候、祝福。记得那时候人们都还有点儿不自然,似乎心怀忐忑的样子,因为这些活动曾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已经荒废多年。三十多年过去了,老家发生很大变化,生活条件改善,许多人家都搬进楼房。年轻人四处打工,忙着挣钱,每家每户祭祀祖先的活动还是必需的,虔诚郑重,毕恭毕敬。

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韩国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礼节,韩国可以称得上是“礼仪之邦”了。但有人这样说,韩国人讲礼节,只是重形式,摆花架子。还有人说,因为韩国人重视礼节,讲等级,所以多规矩,多束缚,不能放松,生活得紧张、累。我想,说这些话的人大概有点“酸葡萄”心理,古人早就说,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礼仪是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文明的表征。中国人越来越讲究礼仪。与其生活在牢骚、抱怨、仇恨之中,人们更愿意生活在问候、感谢、祝福之中;与其生活在威胁、恐吓、暴力之中,人们更愿意生活在恭敬、友爱、互助之中,与其生活在欲望的驱遣、虚空的荒诞之中,不如生活在精神的充实、无私的奉献之中。

中国本是礼仪之邦,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影响。近几年来中国的孩子乃至大人都在阅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这是在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中国人正努力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信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礼仪,有越来越多“彬彬有礼”的君子,中国仍然会成为四方仰慕、学习的礼仪之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