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画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水中鱼,袁钰 编著


三画

小时了了

【天天悦读】

东汉末期,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因为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擅长辞令,年纪不大,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10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小孔融很想见见这位大学者。一天,他来到李元礼的官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见只是一个孩子,就打算随便把孔融打发走。孔融灵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他一定会见我的。”守门人通报后,李元礼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样一位亲戚,不过还是决定见见孔融。

李太守见到孔融后,就好奇地问:“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我是孔子的后代,你是老子的后代。天下的人都知道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所以他们是师生关系,所以说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原来,在中国历史上,与孔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老子。老子本名叫李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孔子当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自称学生,谦虚地向李聃请教。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10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后人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

——《世说新语》

【求解驿站】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活学活用】

小海的妈妈给宋老师打电话,说不能用~这个贬义词来表扬孩子聪明伶俐。

【妙语点拨】

一个人从幼年起,便显示出聪明伶俐的特征,固然可喜可贺,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和用心培养,最终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沦为平庸之辈。此外,从“小时了了”和“大未必佳”连用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有可能是讽刺人、轻蔑人之意。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将这个成语用来称赞别人,否则别人会误认为你有心讥讽、轻视他。

【成语接龙】小时了了→了若指掌→掌上观纹→纹丝不动→动如脱兔→兔死犬饥→饥不择食→食不充饥→饥寒交迫→迫不及待→待时而动→动辄得咎→咎由自取→取长补短→短绠汲深→深恶痛绝→绝处逢生→生杀予夺

大义灭亲

【天天悦读】

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州吁,因是庄公爱妾所生,格外受到庄公的宠爱,以致于养成目中无人、骄横自大的个性。当时,卫国的石碏(què)大夫也有一个儿子,名叫石厚,经常与州吁在一起游玩。石碏屡次劝告儿子不要与州吁在一起,他始终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卫庄公死后,卫桓公(州吁之兄)即位。卫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兄夺位,石厚有功而被封为上大夫。本来二人以为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州吁却因杀兄夺位的恶行导致众叛亲离、王位不稳。于是他与石厚商量对策。石厚说:“我父亲石碏在任的时候,人人敬服他,我们请他来辅佐吧!”

于是,州吁派石厚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已经告老还乡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晓他俩合谋篡位之事,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可奈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稳定王位的妙策。石碏对其杀兄夺位非常愤怒,便施用了一个计谋。他对儿子说:“只要周天子许可州吁当国君,其他人就一定会服从。”石厚说:“就怕周天子不答应,请问谁能够向周天子说情呢?”石碏就说:“陈桓(huán)公治国有方,又与周天子关系要好。你到陈国请求陈桓公出面帮助,一定会马到成功。”

石碏暗中写信给在陈国当大夫的好友,请求他协助自己为民除害。这为好友立即将详情告诉了陈桓公。待做着美梦的州吁和石厚刚一到陈国,陈桓公就下令将他们逮捕,并当众宣读石碏的来信。州吁和石厚此时才知中了石碏的计,但为时已晚。

陈桓公下令将州吁和石厚关押起来,并派使者告诉了石碏。石碏和众大夫商议决定马上派人到陈国将两人处死。有位大夫说:“州吁杀兄夺位,罪大恶极,我愿亲手处死他。但石厚是您的儿子,并且只是从犯,应该从宽处理。”石碏却说:“州吁干的坏事,大都是石厚谋划的。你们不杀他,我亲自去动手。不杀石厚,恐怕难安民心啊。”几个家臣不愿看到年老的主人旅途劳顿,便代主人到陈国去,杀了石厚。

当时百姓赞扬说:“石碏为了国家大义而忍心杀死为非作歹的儿子,他是一个纯正的人。”

这便是成语“大义灭亲”典故的由来。

——《左传·隐公四年》

【求解驿站】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了罪的亲属不包庇,使之受到应有的惩处。

【活学活用】

这是一条汉子,~,死活只有一个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妙语点拨】

石厚与州吁狼狈为奸,杀兄夺位,丧尽天良。石碏面对屡教不改的儿子和残忍无道的州吁,积极主动地构思出一个天衣无缝的捉拿良方,成功地为民除害,大快人心。石碏这种大义灭亲的精神和惩办暴君的勇气非常值得称颂。

【近义】

不徇私情、大公无私

【反义】

徇情枉法、徇私舞弊

大逆不道

【天天悦读】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有一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高下。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爽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始皇的陵墓、搜刮金银财宝、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降卒、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条约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征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愤至极,于是,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退兵。

——《史记·高祖本纪》

【求解驿站】

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给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逆,背叛,叛逆;道,封建道德。

【活学活用】

秦桧~,残害忠良,理应受到人民唾弃。

【妙语点拨】

刘邦满口仁义道德,列举项羽十大罪状,最后得出结论:项羽乃大逆不道之贼臣,从而为自己兴兵项羽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真可谓老奸巨猾!暴脾气的项羽则一如既往地发挥他那霸王气,直接下令射杀刘邦,不求嘴皮功夫,唯有行动。刘邦不敌而跑。二人的性情在此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义】

犯上作乱、罪大恶极、离经叛道

【反义】

忠心耿耿、循规蹈矩

大器晚成

【天天悦读】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崔琰的人在袁绍的手下当兵。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每经过一个地方,就挖开那里的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抢夺墓中的金银财宝,非常不道德。崔琰见此,便向袁绍提建议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让他做了骑都尉。

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崔琰被俘虏了。曹操觉得崔琰是个人才,就没有杀他,并让他在自己的身边任职。崔琰跟随曹操后,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有一次,匈奴的使者来朝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长得不够魁梧,就让崔琰假装成自己,而他自己却装成个侍卫。由此可见,崔琰深得曹操赏识。在崔琰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因此亲友们都说,崔林和崔琰相比,简直相差太大了。亲戚朋友都看不起崔林,但崔琰并不这样认为。他每次碰到亲友把他和崔林相比,就对他们说:“崔林其实很有内才,只是现在暂时还没有被人发现,但将来一定会有人发现他的。古人说‘大器晚成’,意思就是说,做好大器皿要比小器皿需要的时间长很多。同样的道理,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自然很快就会被人知道。但像崔林那样的大人物,人们了解他就要迟一点了。因此,你们千万不要小看崔林。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果真像崔琰说的那样,崔林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后任命他做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地位和成就都远远超过了崔琰。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求解驿站】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者的安慰话。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

【活学活用】

张三属于那种~的人。

【妙语点拨】

只要能成材,大器晚成也未为不可。亲戚朋友们觉得崔林既无成就也无名望,很是看不起他。崔林最终用加官进爵的实际作为给了这些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的小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这启示我们,为人处事时,眼光要放长远,不能仅仅凭借一个人当前的状况就妄下定论。因为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他永远有待生成。古语“盖棺才能定论”说得也正是这个道理。

【反义】

不堪造就、白首空归

大腹便便

【天天悦读】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名叫边韶的读书人,字孝先。他比较有才华,所以,在没有当官之前,在陈留郡教着几百名学生。

边韶这个人除才华横溢外,嘴皮功夫也比较厉害。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来,学生看他的模样很是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是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后汉书·边韶传》

【求解驿站】

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便便,肥胖的样子。

【活学活用】

他当上经理后,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人也变得红光满面,~了。

【妙语点拨】

学生编出顺口溜来戏谑老师打瞌睡,老师则用顺口溜予以回击,引经据典地对戏谑之词进行辩解,还反诘学生,果然口才了得。其实呢,边韶这番好口才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基础上的。我们应努力学习知识,巧舌才有可能成为捍卫人格尊严的利器。

【近义】

脑满肠肥、心宽体胖

【反义】

骨瘦如柴、面黄肌瘦

大笔如椽

【天天悦读】

东晋的文士王殉,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司马桓温为了试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顿时惊慌失措,四处躲避,惟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司马桓温感叹地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

还有一次,司马桓温为了试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司马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殉的梦境马上成为事实。就在当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驾崩。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谥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成语“大笔如椽”便由此故事而来。

——《晋书·王殉传》

【求解驿站】

像椽子那样大的笔,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还用来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活学活用】

正直的记者们~,让贪官污吏无处藏身。

【妙语点拨】

平日里只有注重点滴积累,一旦时机降临,才能牢牢抓住,赢取殊荣,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试想,如果王殉没有在平时就博闻强识,显露出出众的才华,突然遭遇晋孝武帝驾崩一事,又怎能被委以重任,负责起草讣告等事宜呢?

大材小用

【天天悦读】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事情。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耿京组织的农民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太可惜了。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离世。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求解驿站】

大器物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亦指人事安排不恰当而屈才。材,也作“才”。

【活学活用】

自恃才高,总以为自己~,受了委屈。

【妙语点拨】

辛弃疾大材小用的故事,反映出古代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也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缺乏识人的慧眼。

【近义】

大器小用、明珠弹雀、牛鼎烹鸡

【反义】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顾茅庐

【天天悦读】

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出师表》

【求解驿站】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活学活用】

新上任的张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妙语点拨】

刘备三顾茅庐,使得诸葛亮出山坐阵,辅助刘备打下一片江山。如果不是刘备的持之以恒,哪能求得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古人给我们以启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成功之门将向我们打开。如果有朝一日成为管理者,想要把事情做得如日中天,就得像刘备那样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不怕挫折。就算成不了管理者,我们也要努力去做诸葛亮式的人。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之人,到哪里都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

【近义】

礼贤下士

三人成虎

【天天悦读】

战国时期,有两个边境相邻的国家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担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恭(一作“庞葱”)陪同儿子前往赵国。

庞恭是魏国一个很有才能的大臣,在朝廷中有一些和他作对的官僚,所以他非常担心自己离开魏王以后,有人会趁机陷害他。于是,临行之前,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恭又问:“如果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恭无奈地又问:“如果有三个人都来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迟疑一会儿,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恭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三个人都这么说,大王您就认为大街上真有老虎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

魏王听懂了庞恭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我不会因为听到一些人说你坏话,就怀疑你的忠心的。”

就这样,庞恭陪同魏王的儿子去了邯郸。

庞恭走后不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恭的坏话。起初,魏王总是为庞恭辩解,指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忠臣。可悲的是,当庞恭的政敌三番五次对魏王说庞恭的坏话时,魏王居然真的相信了。后来,庞恭从赵国回到魏国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许庞恭再去拜见他。

——《韩非子·内储说上》

【求解驿站】

三个人谎报街上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形容人言可畏或舆论的力量很大。

【活学活用】

谣言的可怕之处在于~,说的人一多,会使你分辨不清真假。

【妙语点拨】

在陪同魏王之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之前,庞恭巧用“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的问题,对魏王表达自己此行的忧虑,暗示魏王千万不要听信小人谗言,怀疑自己的忠诚。可惜,魏王最终还是重蹈了“三人成虎”的覆辙,对那些奸臣反复之言,信以为真。从这种意义上讲,魏王可真是一个不明辨事理的昏君。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引以为戒,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近义】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成语接龙】三人成虎→虎背熊腰→腰缠万贯→贯穿而入→入不敷出→出生入死→死不瞑目

三令五申

【天天悦读】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带着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拜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否可以用我的军队试一试?”孙武说当然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把这些宫女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还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等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宫女们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宫女们说:“明白了。”

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反反复复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宫女们不仅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宫女们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妃,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服从!”于是命手下将两女队长斩首,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整齐。吴王阖闾检阅阵容后,拜孙武为将军。

后来,人们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求解驿站】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活学活用】

虽然领导~地强调要控制成本,但本月成本仍超出预算。

【妙语点拨】

孙武训练宫女们时,为了规整阵形,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将吴王阖闾的两位爱妃斩首示众。因为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乃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训练的结果充分表明,孙武不愧为一代军事奇才。

【近义】

千叮万嘱

【反义】

言之不预

千里送鹅毛

【天天悦读】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奇珍异宝前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点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白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谁知白天鹅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一时间,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接下来,缅伯高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来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于是,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徐谓《路史》

【求解驿站】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活学活用】

~,礼轻情意重。

【妙语点拨】

缅伯高是一个对君主绝对忠诚并怀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他坚忍不拔,克艰度险,最终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读完这个故事,我们禁不住佩服缅伯高的机智与才华,更赞赏开明、重视情义的唐太宗。在古代社会,身为皇帝,能够意识到情意无价,不以奇珍异宝为衡量臣民忠诚与否的唯一标准,难能可贵!

【成语接龙】千里送鹅毛→毛手毛脚→脚踏实地→地老天荒→荒诞不经→经纬万端→端倪可察→察言观色→色若死灰→灰头土面→面有菜色→色授魂与→与民更始→始乱终弃→弃瑕录用→用舍行藏→藏垢纳污→污泥浊水→水乳交融→融会贯通→通宵达旦。

亡羊补牢

【天天悦读】

《战国策》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接下来,我们便来简述一下这段话的来历。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只顾奢侈淫乐,不理国家政事,郢都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呼呼地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小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那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么发展下去。”襄王同意了。

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就派兵侵楚了,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他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询问他解决的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接下来,庄辛便给襄王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没接受邻居的劝告。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庄辛看到襄王听得津津有味,便给襄王具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古时贤王商汤、周武王,都是在只有百里左右的土地上发展强盛起来的,创建了商朝和周朝。而暴君夏桀、商纣虽然有天下,却不免亡国。现在楚国的领土虽然比以前小了不少,但合计起来也有几千里,岂止是百里左右啊。楚国都城虽然被攻破,但只要大王您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不当之处,秦国是灭不掉楚国的。”楚襄王听了,眼睛一亮,果真按照庄辛的话去做,真的度过危机,振兴了楚国。

——《战国策·楚策四》

【求解驿站】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活学活用】

虽然电脑中了病毒,不过马上安装个杀毒软件,也是~,为时未晚。

【妙语点拨】

楚襄王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又闭目塞听,将忠言规劝视为耳旁风,国都被敌军攻破是必然的。这启示我们,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贪图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可喜的是,楚襄王及时悔改,在庄辛的指导下,重整旗鼓,终于又复兴了楚国。由此可见,出现错误以后,如果赶紧采取挽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还不为迟。当然,事后的“亡羊补牢”,优势总是比不过事前的“未雨绸缪”。

【近义】

见兔顾犬

【反义】

未雨绸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天天悦读】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蜀地的刘备以后,再攻打吴地的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对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吴军的统帅周瑜和蜀军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最后,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在作战方案上采取火攻。

周瑜先用反间计,诱使曹操杀死了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得力将领蔡瑁、张允。接着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这样,如果燃起大火,战船不能迅猛分开,曹操的军队就会全军覆没。

接下来,周瑜又使出“苦肉计”:当着很多人的面痛打老将黄盖,然后让黄盖假装投靠曹操。其实呢,黄盖在归降的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诈降时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可是,当所有环节都安排好了,周瑜却高兴不起来,反而忧心忡忡,居然卧病不起了。原来啊,要成功实现火攻曹军的作战计划,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向北岸曹军放火,而放火呢,则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

诸葛亮拜访周瑜,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诸葛亮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可以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听完诸葛亮这一番把握十足的话后,高兴极了,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顺利地完成了他的火攻计划。

——《三国演义》

【求解驿站】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活学活用】

我们现在是~,只要旅游大巴的司机一到,就可以出发了。

【妙语点拨】

刘备与孙权联手抗击曹操,诸葛亮替他的主子刘备露脸要火烧赤壁,派内应把曹操所有的战船用铁链拴在了一起,所有的事情全准备好了,只差来一阵风。结果呢,诸葛亮煞有介事地登台作法,果然刮起一阵东南风,两国军士齐呼“军师真乃神人也”。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诸葛亮是通过气象观察,预测到了刮东南风的日期。所谓的“诸葛大神”也只不过是个优秀的天气预报员而已。

【成语接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风中之烛→烛照数计→计日程功→功德无量→量才录用→用行舍藏→藏头露尾→尾大不掉→掉以轻心→心急如焚→焚琴煮鹤→鹤发童颜→颜面扫地→地上天官→官逼民反→反裘负刍→刍荛之见→见微知著→著作等身→身强力壮→壮志凌云→云消雨散→散兵游勇→勇猛精进→进退失据→据理力争

口蜜腹剑

【天天悦读】

李林甫,唐玄宗(李隆基)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也还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个人品德,那简直是坏到家了。

李林甫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加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表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非常合作,嘴里尽说些好听的、善意的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阴险狡猾,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

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遗憾的是,皇上还不知道哇。”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赶紧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宠臣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好几次都想把这件事启奏皇上,只是不敢开口罢了。”玄宗被他这番话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不满意,逐渐疏远了他。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的“本领”,深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大官。

然而,坏人虽然有时可以达到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大家就发现了他这种伪善,于是纷纷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这便是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

——《资治通鉴·唐纪》

【求解驿站】

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狡诈。

【活学活用】

依照我对他十多年的了解,他这个人~,你可要提防着点啊。

【妙语点拨】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林甫是一个拍马溜须的高手,他还善于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排挤大臣,对人更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然而,唐玄宗却重用这个虚伪的奸臣十几年,说唐玄宗不昏庸,恐怕难以服众。再有,任凭李林甫如何做人两面三刀,但时间久了,人们也察觉到了这个人口蜜腹剑。正所谓“日久见人心”。生活中,我们只要真诚待人,迟早会收获友谊。如果为人奸诈狡猾,久而久之,就会形单影只。

【近义】

佛口蛇心

【反义】

碧血丹心

马首是瞻

【天天悦读】

春秋时期,晋国联合了齐、鲁、宋等诸侯国一起攻伐秦国。联军在晋国大将荀偃的统帅下,向西进发。不久,来到了泾河边。

荀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秦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而联军内部也确实是人心涣散,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只见各诸侯国军队站在河岸,谁也不肯先渡河。一番争执后,联军决定抓阄来决定谁先渡河。结果,鲁军抓到了。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而泾河上游的秦军首领见各诸侯国军队集中在河边,于是,与手下商议:“看样子,诸侯联军准备渡河,我们得想个办法阻止他们过来。”随后,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联军人心惶惶,乱作一团。联军中有将领提议:“秦军已经毒死了我们很多士兵,再往前进发,不知道还有什么陷阱等着我们踏入呢!我们还是撤退吧!”

荀偃见此情境,没有办法,只得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清晨鸡叫,全军就得驾好兵车,填井拆灶,进攻的时候唯我马首是瞻!”意思是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荀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荀偃这佯指令,太专横了,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更何况,秦国那么强大,我们还是回去吧!”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荀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我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左传·襄公十四年》

【求解驿站】

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服从指挥或追随某人。首,头;是,指示代词,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

【活学活用】

发展中国家如果唯西方强国~就没有出路。

【妙语点拨】

团结就是力量。齐、鲁、宋、晋等多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本来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联军在士气斗志方面严重不足,且人心涣散,触犯了兵家作战的一大禁忌。难怪秦景公面对声势浩大的联军阵容并不畏惧。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如果联军听从总指挥的统一调度,下定决心与秦国决一死战,历史画卷可能会有另一番风景,也说不定呢。

【近义】

惟命是从、亦步亦趋

【反义】

背道而驰

门庭若市

【天天悦读】

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邹忌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徐公是齐国赫赫有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哪有你美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说:“徐公没有你俊美!”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邹忌发现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齐王,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齐王,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齐王的关怀,看来恭维齐王的人一定更多,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邹忌看了看齐威王并没有动怒,接着说:“更何况,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大有益处。”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

齐威王的这道命令公布不久,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大臣和官吏都到宫廷中向齐威王提出批评建议,致使齐国宫廷“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简直热闹得像赶集一样。齐威王根据人门提出的建议,及时修明政治,改正错误缺点。一年后,由于齐威王的缺点都已经改正,提意见的人逐渐少了,大家觉得根本没有什么可提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见。齐威王身处朝廷,不用出兵,就战胜了一些诸侯国。

——《战国策·齐策一》

【求解驿站】

门前和庭院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庭,庭院,院子;若,像。

【活学活用】

那家餐馆自从聘请张大厨后,就变得~了,顾客络绎不绝。。

【妙语点拨】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邹忌委婉劝说他人的方式,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委婉劝说的做法,赢得更多的信任与友谊。

【近义】

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车马盈门

【反义】

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千钧一发

【天天悦读】

公元前154年,即汉景帝刘启即位的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朝廷逐步削弱诸侯王封地,纠集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6个诸侯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因为晁错力主削藩)的旗号,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据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记载,西汉初年著名的辞赋家枚乘,最初在吴王刘濞的宫廷里任郎中(当时的一种官职)。在刘濞一开始图谋反叛时,枚乘就坚决反对,他写了《谏吴王书》来劝阻吴王叛乱。他写道:“现在形势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细线悬于高空,挂着千钧重的东西,而且下临深潭,细线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起兵叛乱。枚乘无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险。

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诛杀了晁错。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职出使吴国,告知已杀晁错,并恢复被削封地,要求吴王刘濞退兵。这时刘濞已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见刘濞,要他拜受诏书。刘濞狂妄地大笑说:“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于是不肯见袁盎,却把他留在军中,想让袁盎参加叛军,任命他为将领,袁盎不肯。吴王刘濞就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兵把袁盎围守在军中,还想把他杀了。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营地,最后回到长安。这样,吴王刘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

这时,从前线回长安来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你从前线回来,听说晁错已死,吴楚退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为削他的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现在杀了晁错,我恐怕天下之士从此闭口,再也不敢说话了。”景帝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开始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听了邓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杀了晁错吴楚仍不退兵的事实后,景帝长叹一口气,说:“你说得很对,我也悔恨了。”但后悔已经晚了。于是,晁错得以平反。不过,这对晁错来说己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景帝看到用牺牲晁错和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不能使吴楚七国退兵,就只有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叛乱。在周亚夫等路军队的攻击下,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六个叛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刘濞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枚乘的话应验了。后来,人们将枚乘《谏吴王书》中的“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缩成“一发千钧”,又作“千钧一发”,来比喻形势非常危急或极其危险。

——《谏吴王书》

【求解驿站】

一根头发上拴着千钧重物,形容万分危急的情形。钧,古时的计量单位,以三十斤为一钧。

【活学活用】

就在一辆小车即将撞到小女孩这~的时刻,一个青年冲上去避免了一场悲剧。

【妙语点拨】

对于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来说,怎么会不明白谁是谁非?他腰斩晁错不过是丢车保帅的行为罢了。只是在丢掉了晁错这颗棋子后,并没有起到扭转危局的作用。尽管汉景帝在这件事上办得稀里糊涂,但最起码他还是把错杀晁错的责任揽在了自己头上,尽管有些轻描淡写。但是后来在平反错案时,往往是第二元凶的身败名裂,而罪魁却与此毫无瓜葛。试问,没有罪魁的默许甚至授意,第二元凶怎敢擅自行事?

【近义】

危在旦夕

【成语接龙】千钧一发→发扬光大→大显身手→手到擒来→来日方长→长吁短叹→叹为观止

上下其手

【天天悦读】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当时楚国国力强盛,弱小的郑国实在是没有能力抵抗。楚国的军队开到了郑国的城麇,郑国的将领皇颉奉命戍守此地。他见楚军远道而来,人困马疲,便率领军队出城偷袭,准备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楚军将领穿封戌英勇善战,自己竟然不是他的对手。穿封戌带领楚军顽强抵抗。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

穿封戌满心欢喜:“回去领个头等功是不成问题了。”不料,在回国后,楚康王要对将士们论功行赏时,公子围却硬说穿封戍是他俘虏到的。两个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人提议他们二人到大宰伯州犁那里去评理。公子围倒觉得无所谓,反正已经赖上了,而穿封戍心里早已窝着闷气,很想事情早点有个结果。于是他就主动跟公子围说:“要不,我们就请太宰伯州犁来评断一下。”公子围说:“那也好。反正这个俘虏是我抓住的。”

二人口中所说的伯州犁,原来是晋国大夫伯宗之子,后奔楚,被任命为太宰,专门掌管皇家的内外事务。公子围与穿封戍争功一事,他已有所闻。现在,双方来让他判断是非曲折,他感到这是一个讨好楚王室的顶好机会,于是就耍了一个小小的阴谋。

他先听了双方的陈述后,对他们说:“这件事很好办,只要问一下俘虏就清楚了。”于是,命人将俘虏皇颉拉出来,当庭进行审问。审问前,伯州犁当着皇颉的面,对公子围和穿封戌说:“二位都是有身份的人,可以说这场争论是君子之争。”然后,伯州犁走到皇颉跟前,先向皇颉介绍了公子围。在介绍时,伯州犁有意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这位是公子围,我国国君最宠爱的弟弟,我同他已相处了很久了。”然后,又把手放得很低很低,向皇颉介绍穿封戍时说:“这个人名叫穿封戍,是城外的县官。”说着说着,又故意把手压得再低一些。

等伯州犁介绍完后,便问皇颉:“你看究竟是谁俘虏了你呀?”皇颉明明知道是穿封戍那个可恶的家伙俘虏了自己,本想一说了之。但再想想刚才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暗示和在用语称呼人时尊卑之别,当然心领神会,心想:“我若说真话,日后弄不好就要被长期生活在朝廷的公子围整死;若说假话,不仅可以赢来公子围的开心,更可以使太宰伯州犁对我产生好感,这样,也许我很快就会被释放回国。”

于是,皇颉对伯州犁说:“我是让公子围打败的。”一锤定音,这可乐坏了公子围,气坏了穿封戍。只见穿封戍拿起铁戈就向公子围掷去,可惜没打着。然后,他又狠狠地瞪了伯州犁一眼,骂了声“卑鄙!”就愤愤不平地走了。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求解驿站】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活学活用】

这位仲裁者畏于权势,~,软硬兼施,将是非黑白颠倒,早就该撤职查办了。

【妙语点拨】

阴险是什么?伯州犁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诠释。伯州犁这个仲裁者表面上装作很公正,实则暗中为自己谋取好处,可又不留下任何徇私舞弊的把柄。像伯州犁这样的人如同隐藏在阴暗之隅的敌人,其危害性比公开拿枪站出来的敌人要大得多,更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上下其手”的故事启示我们,在为利益发生纷争的场合,仲裁者是否公允,是否盘算私利,直接影响到纷争的判决结果。

【近义】

营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义】

两袖清风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天天悦读】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叫吕蒙。他带兵打仗非常勇敢,跟着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将自小没有读过书,所以,肚子里墨水很少,行事也比较粗鲁,又不怎么懂礼仪。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吴下阿蒙”。

有一天,吴主孙权把吕蒙请来,对他说:“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知识呀,只讲武战是不够的,应该多读点书,增加一些见识,才能不负众望哟!”吕蒙说:“我整天在军营里忙忙碌碌的,有处理不完的军务,哪里还有空看书呢?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吗?”

“不对呀,”孙权耐心地开导他,“以军务忙为借口就不读书说不过去,我难道不忙吗?朝廷上下,哪一项不让我操心哪,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来读书。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当然我也不是叫你整天看书,不问军务,只是想让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经验,扩大些眼界,充实一下自己,这样对你日后领导军队是非常有帮助的……”

“您说得对,我突然想起光武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他在兵荒马乱的军旅生活中,手一直没有离开过书本……我要以他为榜样,下苦功夫读书呀!”

于是,孙权就给他拉了一串书名,让他有系统地读些书。吕蒙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将军,从那以后果然坚持天天读书,有时读到深夜。甚至还会利用战争停息的阶段,认真读书学习。书读得多了,见识也提高了许多。

后来,都督周瑜去世了,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有天,鲁肃来看望吕蒙,跟他讨论起军事来。吕蒙问鲁肃:“您受朝廷重任,驻防陆口,跟关羽为邻,有什么策略以防不测呢?”鲁肃随便答道:“哦,到时候再说吧!”吕蒙站起身,一本正经地说:“关羽如同熊虎,厉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这里有五条妙计,愿意奉献给您……”

鲁肃听完吕蒙的五条妙计,惊奇又高兴地说:“以前你只有武功,现在你又有广博的学识。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阿蒙喽!”吕蒙答道:“读书人离别后三天,就应该另眼看待了呀!大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由于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所以,后人就常常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

打这以后,鲁肃再也不敢小看吕蒙了,两人还成了好朋友。鲁肃去世前,向孙权推荐了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打败了一代名将关羽,夺回了荆州。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求解驿站】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活学活用】

与张玉泉不期而遇,他侃侃而谈,与之前判若两人,当真是~啊。

【妙语点拨】

孙权让吕蒙读书学习,吕蒙推说自己忙于军务,没时间,还说自己不读书照样能带兵打胜仗。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抽时间认真读书,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出对付关羽的妙计,让平日里瞧不起他的鲁肃大吃一惊。他靠着真才实学当上统帅后,果然打败了关羽。由此可见,坚持读书是有益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给自己找借口而放弃学习。

【近义】

另眼相看

【反义】

等闲视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