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餐
“书餐”是摆在精神餐桌上的书,是精神食粮的一种。精神食粮的载体,在书籍之外,还有别的形式,而书籍传播的是精神食粮。即便是离经叛道的书,强加于人的书,虚伪欺诈的书,也能从中吸取反面教训,让人变得清醒一些。来书不拒,见书就读的人不少,我也勉强算一个吧!什么书都读,就好比人常吃五谷杂粮一样,益脑、益智,常读书,便常有新的生活伴侣,而且读书也是一种信仰,常读书会产生信仰的比较,有的人喜欢读历史书籍,有的人喜欢读哲学书籍,各取所需,这“需”便是读书人追求的信仰。
社会丰富多彩,提供“书餐”平台的渠道,除书店外,还有民间的多种形式,对我们这些离退休的政协老委员来讲,营造“书餐”环境的平台,是省政协老委员联谊会。我们这个联谊会有十多年的历史,越办越兴旺,我们把它当成老年生活的第二个家。不仅是因为老人们通过这个平台,定期相会,互道平安,互通信息,谈天说地,聊古论今,交流思想,还因为这里的文化氛围较浓厚。联谊会除自己编印《生命与健康》和会刊外,有不少老委员向会内朋友赠刊送书,都是很宝贵的精神食粮。我收到老朋友赠书,总是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来自朋友的情谊,来自书中的启示、知识和感悟。
资深老报人杨宗生编著的《当代中华名人养生百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通读完后,放在手边,常随手翻阅。对豁达静谧是健康的维生素;外面急风暴雨,内心一片祥云;精神内守,战胜疾病等书中传递的健身要义,深深印进了我的脑海。成了我防病毒的防火墙。书中介绍的各种异曲同功的健身食谱,健身方法,我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应用。该书介绍了百岁老科学家贝时璋的学术研究成果:“贝时璋创立了‘细胞重建’理论。他领导的课题组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生物体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可以重建,而细胞重建可以延缓生物机体的衰老。”我觉得这对我们每个人增强健康信心,是很有意义的。杨老的另一本书《逸老诗歌》和联谊会秘书长林克昌的《闲情逸致》、尹双增教授的《点滴》、作家蔡旭的《生活流》、孙翩教授的《‘爱’的回忆》,我随时交叉着读。
《逸老诗歌》内容相当丰富翔实,尤其描写养心、养生、戒怒、自乐、心命、却病、除烦恼、逸老、喜老、白头、逍遥的歌赋诗词很生动。我在这里摘录两小段,同大家共享:“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论短长,却不道荣枯有敉,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索名缰。约几个知心朋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畅,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古今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小门深巷巧安排,没有尘埃,却有莓苔。自然潇洒胜蓬莱,山也幽我,水也幽我。东风昨夜送春来,才见梅开,又见桃开。”有些诗歌读起来动心,有立杆见影的感受。还有一些自挽的歌词,都是歌词作者生前预死而歌,自悼生平,潇洒脱俗,视死如归。书中收录的这类歌词,都很有嚼头。我边嚼也边杜撰了四首。其中的“了歌”的歌词是:
了了了了要走了,老妻同舟到岸了。
承诺白头偕老事,做到了都做到了。
了了了了要走了,儿女情长此时消。
没有留下钱与物,遂愿清白全家好。
了了了了要走了,亲朋好友永别了。
想起生前愉悦事,在此说声谢谢了。
了了了了要走了,愁肠心事一起抛。
人间烦躁无轻松,一了百了百了了。
了了了了要走了,长眠不起乐逍遥。
乐逍遥魂飞蓝天,乐逍遥我上九霄!
生前写挽歌,好相是人生悲观,很好笑,其实不然,是积极地面对生命,是对生与死的自我放松、自我宽慰、自我预期的一种思想情怀的放缰!八旬的人,就算长寿,盈缩之期不过20年左右,很快就到了,对照曹操的《龟虽寿》简直微不足道。我在构思挽歌内容时,忽然产生一种来去轻松自在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当时我笑了,这自然而然的笑,也许是生命预期的送别。境界如此,还在乎什么?我同王峻岩教授两人谈心,他说活着过好每一天,到时候轻轻松松的走,我想他这也是一种自挽的说词。
《闲情逸致》这本书,亮点、看点在知识的兴味上,不夸张的说,称得上是一本集锦。克昌老弟把分散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典故和趣谈人生的文章编著在书中。他费的心血,他下的功夫,实在令人感佩。书中的“风俗民情”和下面几篇短文,我读后深感多看多益,多趣,不看太可惜。它们是:“稀奇太岁的古传今说”“以讹传讹为俗语格言”“意料之外的举动与结果”“塑造阳光心态心安乃大福”“人的黄昏哲学”“古今老人的休闲快活与秘诀”“老人是一首秋天的歌”“人到老年才明白”“地球上奇特的民族”。
《点滴》这本书,我感觉是一本表明作者成就感的书。双增同志确实是位有成就的学者,同时还是位学者型的官员。作为学者,他倾半生的心血研究断裂力学“从线弹性断裂力学发展到弹塑性断裂力学的研究,进行了艰苦的求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独立见解和学术观点”他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书读到此处,我产生出一种感慨:双增同志是在没有背景的人生版图上,靠自己的才智、勤奋、求索一步一步地绘画了成就的天窗。书名叫《点滴》很是恰当,是他人生足迹的回放。我们现在都是老人,老朋友读老朋友的书,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这是最重要的。
《生活流》是一本散文诗,读的过程中,我十分认真地捕捉文墨中透视出来的想象力,越是这样,越感到有味,感受到作家文学修养的魅力。在《冒雨出门》中,有这样的句子:“雨伞防不胜防,挡不住雨箭的偷袭。一会儿左边湿了,一会儿右边湿了,只有心思没被淋湿。”作者把随风飘洒的雨点,形象地描写成雨箭,实在是精美。精明的消费者,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无论什么货色,谁的东西物美价廉,就买谁的,被识破是伪劣质低的东西,就是喊破嗓子也没人要,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不用喧嚣喊叫,人们自然会倾慕而至。老蔡在《早餐店的直播》中,写透了人们选择的自由。在《捡到钱包的心得》里,两颗心都在为对方跳动,都在焦急。捡到钱包的人,如果轻信某机构,将寻找失主的责任委托给机构,他可能会后悔一辈子。还是自信,让失主心中的石头落地,自己的那块责任心的石头也就落地了。《在早茶馆健身》一文里,朋友们围坐饮茶,茶壶里同茶叶一起泡进的是朋友的友情,是出现在当今大地的趣闻,是赞美、争论与求同存异。本来是聊天的茶会,竟然收到健美的效果。作者的想象力包装在精美的造句里。现在人们走路不自由,即便是专属徒步者的人行道,也被挤占了,老年人怕上街,怕走在路上被机动车撞着,非死即伤,产生恐惧感,道路宽了,车水马龙,市面繁华,然而是福是祸?老蔡的《行路难之叹》用文学色彩,将人行道上的霸道侵权勾画了出来。我本想借此,多写点读这本书的体会,可是自己的文学功底差,怕理解有误,有损书中的文采,就收住了。
《‘爱’的回忆》我读着也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我的师长和同学。我比她年长些,但大体上也算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有共同的时代烙印,共同的感受。她在回忆中写道:“直到今天,我们这批50年前的老同学,无论在哪里,都还保持着当年最透明,最直接,最‘无条件’的友谊”这便是我们的同感。她师从郑丽琴老师,在老师的关爱与精心培育下,成就了学业,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艺术家。几十年后,她对自己的学生陈谊的教导,也走着她的恩师郑丽琴教诲她走过的路,在陈谊生病的时候,她登门教学,不收学费,还给陈谊一份奖学金。现在陈谊成为了海南第一名获全国优秀伴奏奖的优秀钢琴艺术指导。这是多么值得崇敬的良师精神的传承!
联谊会办的会刊很生动:图文并茂,热热闹闹,交流思想,和衷同道。我这12个字的概括,也许还不够分量。
201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