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国语》)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1〕,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2〕。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3〕。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4〕,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5〕?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于周室〔6〕,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7〕,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8〕,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9〕,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10〕,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
〔1〕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襄王:周襄王。郏:今河南洛阳西。
〔2〕隧:掘墓道安葬。古时天子的葬礼。
〔3〕甸服:国都近郊之地。不庭:不来进贡。不虞:意料不到的事。
〔4〕神祇:天神和地神。
〔5〕百度:各种法令、法度。
〔6〕天降祸灾:周王朝发生内乱。余一人:古代帝王的谦称。
〔7〕不佞:谦词,不才。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
〔8〕更姓改物:改朝换代。
〔9〕显庸:显示功能。
〔10〕流:放逐。辟:受刑罚。
美文共赏
文章记叙的是周襄王对晋文公提出的死后用天子葬礼的要求予以拒绝的言辞。
周襄王是靠晋文公的援助登上王位的,不敢正面拒绝他的要求,可是又不得不拒绝,因为“隧礼”是天子所独享的,这是君臣名分的象征。周襄王从维护宗法制、等级制的角度出发,用“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即我不能拿先王的原则作为交易去酬谢你,来约束想偷窥天子之位的狂妄的晋文公。这句话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篇没有一句明说不许,但句句都是说不能允许的理由,话语言辞委婉,立意堂堂正正,步步紧逼,让晋文公哑口无言。“王何异之有?”是全文的主旨,帝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和臣民的区别就是全靠各种礼仪来区分的。
本篇名句
“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
岂敢尽情满足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