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白钢笔画概论
钢笔画是一种用硬质线条在纸面上绘画的艺术形式,国内六十多年来围绕着对钢笔画的描述有着许多介绍,但是对其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创新之全貌却缺乏较系统、全面和明确的表述。特别是对能体现画面完整性、独立性、艺术性的新钢笔画(本文里只论述黑白钢笔画),没有一本专业的书籍来对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介绍与宣传,大家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很肤浅也很有限,这对于它的发展与传播有一定阻碍。为了观念上的更新和拾遗补缺,我将在本书中对新钢笔画的形式、风格、特色逐一进行介绍,对新钢笔画的黑白画理进行基本分析,对其绘制技法进行实例阐述。
图1-1 [瑞典] 佐恩
1.传统钢笔画的起源、演进和发展
钢笔画是来自西洋的画种,也是欧美国家绘画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它是舶来品可能更为确切。钢笔画以硬质线条作为自己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人形象地将钢笔画比喻成线条在纸面上的舞蹈,应该说线条是钢笔画里最主要的特点与表现方式。在一个黑、白、灰色调的世界里,只要有存在的物象,钢笔画都能把一个鲜活的世界表现出来。
因此,作为一种硬质线条艺术,它同样有着自己绘画的基本方式与构成。显而易见线条就是绘制钢笔画唯一的“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独立的新画种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去对它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一些必要的了解。钢笔画到底是怎样起源、推进、发展起来的呢?若要探究其历史的渊源,那可是非常久远的事了。这种硬质线条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聪颖的两河流域古埃及人和波斯人首先发现了芦
图1-2 [德国] 丢勒 《红衣主教》
图1-3 [意大利] 达·芬奇 《安加利之战》 25.4cm×19.5cm 1505年
苇秆可以制成芦管笔在蘸沾颜色水后即可写字或描画图案。后来欧洲人又采用了飞禽的羽毛杆制成羽笔(又称鹅毛笔、羽毛管笔),它的使用效果比芦管笔好得多。羽笔由于外形美观,书写作画时显得风度潇洒,因此它在欧洲各国曾风行一时,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在欧洲许多经典著作插图中都留下了羽笔的不朽作品。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人还采用过手工制作的银尖笔和管笔(硬质工具)蘸墨水将“圣经”描画在羊皮上,上面有的图形也许就是钢笔画的雏形。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作画工具性能的限制,大多数画家不愿以羽笔来作纯粹线条的排列表现。然而,古典画家们对线条表现艺术的探求并不止于速写或草图,他们也希望能用线条来充分表现物象。
图1-4 [荷兰] 凡·高 《邮务士鲁伦头像》
图1-5 [荷兰] 伦勃朗的自画像
自从十七世纪的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革新了铜版画制作技艺以后,以针刻线条精细地表现物像成为可能,其刻画方法犹如当代钢笔画线一般,可以刻出极为细密的线条网,将线条表现物像的艺术达到极致。铜版画的硬质线条与钢笔线条既相似又各具特色,实属姊妹艺术,只是铜版画由于制作过程太繁琐,并受画作唯-性的限制,近三十多年来已渐渐衰退。出现于16世纪的钢尖蘸水笔,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所有的西方著名画家都使用过它创作画稿或素材稿,可见硬笔绘画在西方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视。
到了十九世纪的1829年,一位英国文具商米奇尔利用机械制造出了一批蘸水笔尖,该笔尖富有弹性,容易控制线条粗细变化,能画出抑扬顿挫之感的线条,米奇尔的成功使人类终于告别了鹅毛笔时代,继铅笔之后人类又有了一种理想的书写绘画工具。从埃及的芦管笔到羽笔再到后来的“钢尖蘸水笔”,其演变过程是书写绘画工具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克服材料物理性能障碍的基础上完成的。
然而,真正意义的钢笔画出现应该是在自来水笔(钢笔)诞生后。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雇员华特曼,因签字时不小心,羽毛笔漏了一摊墨水,把合同弄脏了。就在他返身去拿一份新合同时,一位竞争者趁机抢走了这笔生意。为此,华特曼深受刺激,立志设计出一种装置既能贮存墨水又能控制墨水且使用方便、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自来水笔,它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钢笔。因此,我们可以严格地说世界上使用和生产钢笔(自来水笔)也不过150年左右的时间,钢笔画也是在十九世纪出现的新画种,而这以前的欧美硬质线条绘画艺术,应该只能说是钢笔画的前奏。由于自来水笔出墨水连续、平稳,画出来的线条清晰、明亮,张弛有力,果断坚挺,且粗细兼之,作品表现力较强。
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许多欧洲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著名插图和画册里,都采用了钢笔画这一艺术形式。那高雅的格调、优美的线条、丰富的画面表现力,体现出了钢笔画严谨稳重的艺术性,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画种。钢笔画以其无可替代的便捷性、艺术性和作品的唯一性开始在世界美术历史的舞台上展示风采,许多艺术大师都留下了永恒的硬笔画和钢笔画艺术精品,如达·芬奇、伦勃朗、丢勒、毕加索、凡·高、莫兰迪、佐恩、罗伦兹等艺术大师(图1-1~图1-10)。
图1-6 [意大利] 达·芬奇 《人物速写》 40.5cm×29cm 1480年
图1-7 [荷兰] 伦勃朗 《风景》
图1-8 [法国] 多雷 《唐吉柯德》插图
图1-9 [西班牙] 毕加索 《女人体》
图1-10 [法国] 多雷 《唐吉柯德》插图
2.钢笔画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初期,自来水笔(钢笔)正式传入中国,美国华特曼自来水笔陆续在我国沿海城市设点销售。1926年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笔厂-国益笔厂(上海博士笔厂前身),1931年由自来水笔经销商开设了华孚金笔厂,然后相继有关勒铭、金星等两家笔厂诞生,它们四家笔厂是我国自来水笔制造工业的先驱。由此可见,我国使用和生产钢笔的历史大约在100年左右,钢笔和钢笔画传入中国应该是在同一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对钢笔的称谓都是自来水笔,而六十年代以后就都称其为钢笔了,而用它画出来的图画,在中国有记载的书籍报纸杂志上都称为钢笔画,也从来未见过叫它“自来水笔画”的。钢笔画在我们国家是个既年轻又没有名分的画种,同时也背负着古老画种的名声,怎样使起源于外国的钢笔画同样也可以兴盛于中国,就成了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
图1-11 江莹 连环画《盖马棚》 1955年
图1-12 江莹 连环画《盖马棚》 1955年
图1-13 江莹 连环画《盖马棚》 1955年
民国初期,钢笔画曾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形式出现在上海的戏剧海报上,上世纪30年代我国也曾出现过为数不多的钢笔画,它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画面出现在小人书和书籍插图中,画面形式和艺术性也不是很高,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二十世纪50年代,钢笔画艺术形式有所改观,如创刊于1951年的《连环画报》,曾刊登过一些小幅面有着故事情节的钢笔画作品如江莹的《盖马棚》(图1-11~图1-13),华三川的《亲人》等。由于受画报幅面的制约,作品-般都比较小(40cm×50cm)。上世纪6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各地美术出版社连续多年出版了许多钢笔画形式的连环图,如华三川的《青年近卫军》《交通站的故事》《项链》《虎王牌坦克》(图1-14~图1-16),董洪元的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图1-17~图1-19),及冯增春、毅进等的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这个大俗与大雅的“结合部”,成为那个时代许多艺术家的重要舞台。这种连环图在进行绘制时幅面都很小,一般只有16开大,印刷后为6cm×8cm,因此大多数连环画家都是在A4或A3纸面上进行创作。多年来,钢笔画形式的连环图凭借着过硬的素描基本功和线条表现的独特性及强烈黑白对比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图1-14 华三川 连环画《项链》 1957年
图1-15 华三川 连环画《交通站的故事》 1961年
图1-16 华三川 连环画《青年近卫军》 1958年
图1-17 董洪元 连环画《童年》 1964年
图1-18 董洪元 连环画《在人间》 1964年
图1-19 董洪元 连环画《我的大学》 1964年
仅一支钢笔亦能将一幅小画面表现得生动活泼,并吸引许多读者的兴趣,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创作出的优秀钢笔画形式的连环画,给艺术绘画开辟出了新的形式和审美空间,给几代国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也在日后影响和成就了一批钢笔画艺术家的成长事业和艺术道路。在六十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许多速写形式的钢笔画,受当时形势的影响与鼓舞,很多艺术家都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用钢笔画出了生产、生活的场景,如邵宇的《在英雄的古巴》,叶浅予、李焕民、牛文、黄胄等画家的作品(图1-20,图1-21)。
图1-20 邵宇 《在英雄的古巴》 1963年
图1-21 黄胄 《新疆速写》 1963年
“文革”期间,钢笔画的艺术创作每况愈下,书刊画报上也不多见,画钢笔画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优秀的钢笔画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只有少数报刊上出现过小幅钢笔画作品,如《长沙晚报》(1956年创刊的《长沙日报》)在五十、六十年代发表了许多小木(杨敦仪)、左钧(刘左钧)两位画家的钢笔画速写,内容多为工厂企业、人物与时政新闻,在湖南地区有较好的反响。自六十年代末开始,浙江“工农兵画报社”(即浙江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种叫《工农兵画报》4开幅面的简易画报,里面常常刊登了黄云松的钢笔画如《打虎英雄——扎果》(图1-22-1)《战马驰骋》(图1-22-2)等就画得很好,对于喜爱钢笔画的朋友真是久旱见到了甘露,那高雅、俊朗的线条总是激励着画钢笔画的年轻朋友。该绘画期刊的出版直到七十年代末结束,这也许是文革时期中催生出的有钢笔画经常出现的刊物并能延续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诞生前夜的唯一画报,实属难得。同时,黄云松也画出了大量的钢笔画风格的连环图,如《神秘岛》《海底航行两万里》《人猿泰山》《战争与和平》(图1-22)《鲁滨孙漂流记》等七十多部作品,创作时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那时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艺术性书籍出版量很少,钢笔画专业书籍及作品更是难觅,能从小人书上看到硬质线条表现出来的画面,对钟爱钢笔画艺术的朋友来说是莫大的幸运和享受,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就这样,钢笔画在中国连环图(画)为主的特殊环境下生存了近二、三十年,这不能不说它是个奇迹。
图1-22-1 黄云松 连环画《打虎英雄——扎果》 1972年
“文革”后期,孙愚创作的钢笔连环画,更能体现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他是继华三川、董洪元等之后,又一枝连坛绽放的奇葩。数十年来,他心无旁骛,埋头于线条、色彩、光影的世界,追求的是“像外之像”、“弦外之音”,这就要求画家不仅要有扎实的写实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并把自己的修养、气质和情感统统融入作品中去,这样的艺术品才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与检验。同时,他的钢笔画里有一种安静、孤单的感觉,在这个变化迅急的时代,正是这份安静、孤单,使孙愚笔下的树木、山水,甚至日常景色,都散发着清雅、冷逸、空灵、圆韵的意境,但又不乏生命的张力(图1-23,图1-24)。
图1-22-2 黄云松 连环画《战马驰骋》 1973年
图1-23 孙愚 《山峰》
图1-24 孙愚 《驼铃》
我们说钢笔画在连环图中借用了有限的展示位置进行发行与传播,是因为它的画面清晰、明确,不像铅笔、木炭笔那样容易模糊弄脏,但更主要的是它那黑白线条制成锌版印刷后,能基本上保持原貌。钢笔画有时也用于速写、漫画、插图、装饰画中,但是它不属于自己,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而从属于其他画种,因此始终上不了台面。毕竟以往的钢笔画,主题性弱,幅面狭窄,常常蜗居于报刊插图、速写小品之角落,小打小闹,始终难登大雅之堂。这种小幅面的作品在中国延续了几十年,自“文革”结束后到二十一世纪初,国内一些钢笔画爱好者和职业画家,一直在积极探索钢笔画生存的空间和成长的土地,他们总想将其发展壮大,总想将这一硬质线条艺术发扬光大并将其艺术魅力和神韵予以全新的展示,总想看到它成为全新的画种。也就是在这一群中国钢笔画弄潮儿的坚韧努力下,他们对过去时代的小幅面钢笔画进行了更新蜕变,终于开始走上了独立性、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新钢笔画创作之路。
3.新钢笔画的诞生
近些年来,国内各种艺术流派尽显异彩。钢笔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十多年来,中性签字笔(金属钛钢笔尖)、针管笔、绘图针管笔(金属包裹的硬材质笔尖的一次性水笔)相继出现,它们极大拓宽了钢笔画工具的选择范围,提升了钢笔画的表现力,表现出了钢笔画丰富的绘画语言,使得钢笔画成为一个独立画种有了可能。新的金属笔尖工具的出现,完全适用于钢笔画的艺术创作,多种规格众多品牌的中性笔、钢笔、点水笔俗称描图笔、蘸水笔等的出现和重新运用,是中国新钢笔画表现能力提升的可靠保证,为其技艺的日臻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极大促进了国内钢笔画创作热情和水平提高。受地域影响,中国新钢笔画已初步呈现出南北特色和东西各异之貌,如江、浙地区的郑、唐亮、孙茹雁、孟鹤群、俞志平;湖南的李渝基、刘红军、沈波、杨宇、丁雄;安徽的杜成垠、徐英德;香港的李蔷生(已故)、沈平;四川的杨仁敏、刘劲松和福建的孙群、黄镇煌;广东、广西的赵乐琳、马国斌。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的是南方的风土人情和华东、华中的自然景色。画面多以秀美的线条与和谐的情调,把美丽的江南风光表现得惟妙惟肖,用精巧的线条编织出一幅幅南国的美景。画面格调高雅、清新靓丽。作品表达了画家热爱大自然、热恋家园的情怀和对美的真实感悟。如天津的赵军,东北地区的高首峰、杨雨堂、范祥厚、成宗汉、刘志刚,他们的作品表现的是北国的地貌山川和华北的风土人情。作品笔法细腻,线条流畅,组合缜密,黑、白、灰调子处理精细入微。画面充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技法和把复杂物体凝练在线条上的驾驭力。他们的作品生动刻画出了北方大地的景物、风光与神韵,极具地域特色和个人风格。而内蒙古、西北地区的作品给人的是一种新的视觉美和对心灵的撼动。张军朝、陈化智、陈建平、铁钢、程庆拾、朱永平等的作品分明把我们带到了雄浑壮观的西北高原,带到了新疆那大漠孤雁的故乡,让我们看到了大西北的苍凉和远去的商旅驼队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画面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看到了草原天高云低,芳草连天,碧绿如洗;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尽享草原丰美的时节;看到了蒙古兄弟彪悍的生活和世代相传的崇尚勇猛的性格。那一幅幅心力之作,展示了大西北和蒙古族人民的田园牧歌的草原生活的无穷魅力。像北京的胡泰良、武京生、王崇实、王永潮、岑建等,他们作品中有的在表现北京的胡同,为延续北京胡同文化在努力,有的多年描画雁北风情,用钢笔画出了历史新的闪光点。
图1-25 李渝基 《爱晚亭》 22.5cm×32.5cm 铜版纸 钢笔、中性笔 2001年
图1-26 李渝基 《长沙五一市民广场》 23cm×52cm 80克双胶纸 钢笔、中性笔 2001年
以上作者的作品来自生活,来自钢笔画家心底的真情流露,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充分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品成熟,处理到位,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是当代中国钢笔画的创新之作,有深度与意境,有新的形式与思维。这种全新风格与面貌的新钢笔画已从过去时代的钢笔画中蜕变出来,开始催生出一个新的画种。
当下,新钢笔画在我国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钢笔以它的轻便、价廉和表现力强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钢笔画家,是他们对自己信念的坚守才创作出了许多新钢笔画佳作。但是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毛笔作画,国画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坚实,所以对于新钢笔画的认识和接受都比较缓慢。具体表现在:人们对新钢笔画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钢笔画上,认为它是上不了台面的小画种,只能是画画速写或进行基础造型训练及插画中使用,这种认识上的不足造成了人们对“新钢笔画”了解误区的延续。基于这种看法,过去很长-段时间内国内许多专业画家把钢笔画只当作是画速写、设计草图以及书刊、杂志等插图的简单绘画形式,并没有意识到新钢笔画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存在的必要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钢笔画在我国长期以来游离于中国画和油画及其他画种之外,成为了一个“边缘画种”,它不能以自己独立画种的资格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这是一种对新钢笔画艺术认识上的狭隘,是对当代艺术多元化认识的迟钝,也是中国当代绘画精神的悲哀。可喜的是,钢笔画这种东方意境与西方线性绘画技法奇异结合的艺术形式,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在钢笔画艺术亟待发展的关键时刻,新钢笔画大型展示应运而生。2006年秋天由一群致力于钢笔画艺术的画家们在湖南长沙‘全国首届钢笔画邀请展——中国新钢笔画精英论坛’上,由李渝基倡导发起,经集体商榷后提出了‘新钢笔画’的称谓,这是在传统钢笔画艺术基础上第一次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它拓展了钢笔画的定义空间,为中国钢笔画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及时地把握了中国新钢笔画艺术发展的契机,道出了众多画家对钢笔画艺术革新的迫切心声。”(摘自袁飞:《论中国画与新钢笔画在艺术表象上的求同存异》一文)。新钢笔画凭借独特的线条魅力用最朴素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其他画种无可替代的特殊艺术风格。它线条刚劲流畅,黑白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画面表现的是一种黑入太阴之美,视觉效果对比强烈,轮廓分明,清新悦目,风格独特,画面细密紧凑尤显高雅与凝重。新钢笔画既能表现出中国画工笔风格的严谨细腻,又能表现出写意风格的酣畅淋漓,还能表现出油画的厚重朴实以及铜版画的精美和强烈黑白视觉对比。新钢笔画是集众家之长却又独具特色的新画种。同时新钢笔画的创作表现,十分注重题材与内涵,在定位中国版的新钢笔画发展中,要把新钢笔画创作上升到一个艺术高度,必须重视主题的确立和题材的选择。过去传统钢笔画主要表现一些小幅风景和人物速写及建筑和设计图稿等,谈不上艺术风格的形成,很难与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画种相提并论。大幅面新钢笔画的出现,使它在视觉艺术上有很强的冲击力,当然画幅的大小不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是一幅优秀的大幅面作品,在欣赏过程中会给人以更大的震撼。在绘制主题性作品上,大的画面能更全面、准确地用艺术手段再现生活、表现生活。同时大幅面作品创作难度也更大更具挑战性,它的创作成功需具备多方面条件的汇集,如画家的高超技艺、渊博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的社会阅历和饱满的创作激情。
图1-27 李渝基 《在历史的天空下》 46cm×64cm 80克双胶纸 中性笔 2007年
图1-28 郑 《山村晨曦》 54.5cm×79cm 绘图针管笔 2012年
这样的新钢笔画的震撼力是不容置疑的,它进入人们的艺术欣赏空间已逐渐成为了可能。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开始出现一些钢笔画家的好作品,内容和结构都不错,反映了我国新时代巨大变化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如新钢笔画《爱晚亭》(图1-25)《长沙五一市民广场》(图1-26)《在历史的天空下》(图1-27)《山村晨曦》(图1-28)《空谷2》(图1-29)《生命的灵动》(图1-30)《辰溪·晨曦》(图1-31)《珠穆朗玛》(图1-32)《黄海渔夫》(图1-33)《老门环组图一》(图1-34)。
图1-29 张军朝 《空谷2》 106cm×72cm 牛皮纸 绘图针管笔2011年
图1-30 刘红军 《生命的灵动》 80cm×106cm 巴比松水彩纸 中性笔 2012年
图1-31 陈化智 《辰溪·晨曦》 78.5cm×54.5cm白卡纸 中性笔 2012年
图1-32 赵军 《珠穆朗玛》 76cm×53cm 巴比松水彩纸 中性笔 2012年
图1-33 赵军 《黄海渔夫》 53cm×76cm 巴比松水彩纸 中性笔 2012年
图1-34 沈波 《老门环组图一》 58cm×54cm 水彩纸 钢笔、中性笔 2012年
以上作品注重了构图和形式,运用技法和技巧追求意境和意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命的讴歌。画家们在钢笔画艺术形式及画幅上的大胆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逐渐纠正了钢笔画难以表现大作品的狭隘观念。同时一些画家在积极进行主题性创作的尝试,在中国钢笔画联盟和一批优秀钢笔画家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之下,全国各地逐步兴起了一股新钢笔画创作热潮。自2006年在长沙举办“全国首届钢笔画邀请展”并成立中国钢笔画联盟后,六年来相继在西安、天津、南京、温州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钢笔画大展”,引起了绘画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惊喜地发现新钢笔画正在悄然诞生且逐步壮大。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新钢笔画也开始受到重视和被收藏,一批优秀的新钢笔画佳作在拍卖会上频频亮相受到欢迎。这些作品关注民生,走进自然,贴近生活,无论是题材和风格、内容和形式都较从前有了质的飞跃,反映了当代中国新钢笔画家们创作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它已稳稳地走在了路上。而国外的钢笔画历史悠久,延续至今仍然是以传统小幅面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如近年来的欧美各国他们的钢笔画是围绕书刊、报纸、画报、书籍的插图来进行创作绘制。其画面内容大多是以生活情景和科幻题材来进行创作,很少见到主题性题材的钢笔画。使用的作画工具也比较传统,仍以点水笔和钢笔(自来水笔)来进行作画,也没有独立的钢笔画组织和大型画展(图1-35~图1-37)。
图1-35 [原苏联] 苏宪科 《建设新高炉》
图1-36 国外钢笔画插图
图1-37 [英国] 巴林顿·巴伯 《威尼斯大运河上》 钢笔画插图
一切优秀美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新钢笔画也不例外,艺术创新是艺术生命之所在,技法提升,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何融入我们的文化形态,充分灌注中国精神与隽永内涵,适应我们的欣赏习惯和对艺术独特审美趣味,走上一条具有中国民族自主审美特色的中国版新钢笔画发展道路,这是钢笔画在中国百多年来的发展、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当下的中国,是一个艺术大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艺术格局出现的时代,中国新钢笔画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数量在世界各国的钢笔画发展史上都是超前而领先的。它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技法程式上是已成系统而适用的,在画面的意境、思想内涵的表达方式上是绝无仅有的。完全可以相信,中国新钢笔画必将成为世界艺术的一部分,中国新钢笔画一定会尽情展示出线性造型艺术新境界,它所具有的表现力,完全可以使自己演绎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并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成为一种全新的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