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整合
——代序言
作为一名“50后”,与同龄人一样,经历过一些年轻人所未经历、很难再经历的“特殊历史”;当然也有与年轻人共同经历的历史。记述或反思这些经历的文章,有什么价值呢?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回答,但基本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出于真诚、坦诚而书写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或许,这种想法,也是我就散文而结集的一种自信之源。
人生如行,当然不只是劳顿,经常会举目四望。尽管大段的路程都需要脚步匆匆,但上山和下山不同,宽阔的大陆和田间小路不同,崎岖坎坷和通畅平顺不同……细细想来,发现一直都在陪伴自己的,只有时间。哪怕远离亲人、更换同路人,哪怕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交错转换,哪怕踽踽独行,哪怕在连梦都意识不到的夜阑,时间都在陪伴着,而且深深嵌入生命结构,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回首自己的经历,按照最为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别人指出方向、别人设置路标、别人输入动力;第二阶段逐渐改变,但越是追求“我的前行我做主”,越是感悟到我在时间中,时间在我的生命中。
将以往经历的“陌上”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显得过于粗略,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样的划分最为“精确”,不能再细了,无论命运轨迹、社会变迁、时代精神发生了多大变化,无论有多少视角或理由可以细分,都不如这样的划分更为准确。或许,对于人的眼光与思维来说,有时候宏观真的比微观更准确吧?以后的人生,会不会进入“第三阶段”,不敢说,但至少,当两个阶段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不仅是自己对行走中最大变化从“整体感受”上的把握,而且简直就是本质的时间和属于我的时间,在一番商讨之后而做出的标注。
第一阶段,总是在一种庞大的队伍中,就连“我是谁”这种偶然响起的问话也即刻被淹没在阵容感之中。然而,无论怎样地被挟裹也好、推动也好、导向也好,路毕竟是自己走的。如果说当时留下的文字像脚印一样,离当下的脚步渐行渐远,而神秘的时间则是温情的。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究竟是我的记忆抓住了时间,还是时间本身的巡回让我有了记忆?至少目前,我的思考选择了后者。然而,时间的神秘,决不会让以往的经历简单重现,而是表现在不断的整合之中、筛选式的沉淀之中。于是,就有了对以前留下文字的审视——高度尊重时间作用而进行的审视。这种审视,既不是自我的“厚古薄今”,也不是“厚今薄古”,而是价值观作用下最宽容的接纳和最严厉的考量的统一。
由衷地敬畏和感激时间,促使我在整理以往的文字时,首先是尊重经历的真实和素材的内核。军旅生活的原貌,大学生活的原味,改革开放以来种种遭遇的原境,现实中点点滴滴所感所悟所由以萌生的原味,读书写作中所思所想所借助的原构或“缘构”(海德格尔)……许多经历必须体现“当年色彩”,一切时间“巡回逆转”而给予我的馈赠,都应当无比珍惜。然而这并非对于时间的最文明的礼貌,因为还必须尊重时间那多元而立体的整合,所以我在重读中认真回忆,回忆中认真筛选,而且必须改写、重写部分内容,也因为心情的激越和思绪的活跃而新写了许多内容。而更为重要的是,时间跨度与时代变革带来的任何时间的“切割”、任何折冲樽俎,都应当纳入时间整合而造就的属于我的生命之河,无论缓缓潺潺,还是浪花翻卷,无论涛声激荡,还是旋涡徘徊。因为,现在的我已经坚信,“时间之矢”无论怎样朝向“玄而又玄”的神秘未来,都一定在给我以“唯道是从”的价值引导与昭示。
时间从本质上是一位哲学老人,或许西方的“上帝”是他的形象代言人,或许中国老子“强字而曰”的“道”是他的抽象表述。在我生命的第二阶段,逐渐地领受着他的垂顾与启迪。在教学、学术生涯中,日益强烈地追求独立思考,被社会所切割的时间以各种冲击波的方式震颤自己的心灵,被自己所掇取的时间以各种思绪的方式搅扰着精神世界。然而,时间,决不仅仅是哲学老人,更是诗人,是文学家,让自己所有的冷峻与理性都伴随着激情和浪漫的记忆。时间,将自己巡回穿越的步伐注满温存和慈祥,从不减弱美的贴慰和笼罩,哪怕是挫折与跌宕,也给我的记载与回忆赋予某种悲壮之美的观照。这一阶段的诗作很多,包括“自我放逐”的近似哀伤的叹喟:
放逐之门 挤不过身子
只要身子中还有灵魂
只要 骨骼的嬗变
没有弯曲
就会成为风雨中的树干
而一切绿色的颤动
都铿锵成
飞向寰宇的诗句
如果说这期间的论文和著述,是理性追逐精神自由的脚印,而散文和诗作,本身就是过程中的自由,是时间在“参构生命”中绽放的一路旖旎。于是,《陌上情思》在时间的酝酿中略具雏形,带着许许多多的缺陷、生猛和稚嫩,带着跌宕起伏、曲折蜿蜒的旋律上路了。陌上,有了情与思录制的乐曲的播放,相信一定会有知遇的回音、心灵的和弦。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