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橱窗
从女儿上报纸谈起
女儿翻着课桌上的赠书,和她的同学一样笑得都很灿烂,这是报纸上的一个镜头。另外一个镜头是许多人撑着雨伞,手里提着书,怀里抱着书,正向学校走来。省城某高校冒雨给孩子们送来了许多图书,报纸上如是说。我问女儿都是些什么书?女儿说有《十万个为什么》《中国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草房子》《苏菲的世界》《环游世界》等等,许许多多的好书。可是,当时发给同学们的那些书,后来老师又都收了回去,再也没发给我们看。“凭什么不让我们看那些送给我们的书?”女儿气愤地嘟哝着,可在老师面前,他们只能把满肚子的不快、不满憋在心里,怏怏不乐地作罢。
那些书都到哪里去了呢?校长先生恐怕没有胃口私吞吧?也许收藏在学校的图书室吧?总之,孩子们再无缘见那些书,书包里除了教科书之外,别无他物。学生在校,除了啃教科书上的那些有限的知识外,回家后,还要没完没了地写家庭作业,再没有时间用课外书来启发他们的蒙昧,滋养他们的灵魂,给他们营造一个个梦幻之城。难怪现在的孩子们都少了天真和灵动,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人一面,味同嚼蜡。稍大一些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读书缺乏兴趣,再加上影视霸权的确立,网络游戏的兴盛,读书的风气日渐被边缘化。一个不读诗书的孩子,是缺乏梦想和修养的,而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又有多少智慧和希望可言呢?
作为学校,不可能没有图书、阅览室,但图书、阅览室是否发挥了它的作用却不能一概而论。经调查,农村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阅览室形同虚设。蒙尘的书柜玻璃橱窗里,幽囚着太多的新书和旧书,没有留下被翻阅的痕迹。墙上的图书借阅制度和登记册,全是临时伪造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书中蕴含的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梦幻、智慧和美好品质,犹如被埋在土里的珍珠,更谈不上书对孩子心灵的慰藉和唤醒。难道借书给孩子们读,是很烦琐的事吗?难道给学生开设阅读课,我们的语文老师不是乐在其中吗?只有当孩子们喜爱一本好书时,他们的心灵才会被唤醒,才会像蚕一样咀嚼到书本中的芬芳。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读书的兴趣需要激发,读书的方法需要引导,读书的情趣需要张扬。因此,我们的校长或老师,如果忽略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忽略了对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那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可谓误人子弟深矣。
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很给力,乡村校园的教学设施和城里的条件差距不大,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扶持更是令人感佩!我们的孩子应该有条件充分享受阅读的充实和快乐。那些对孩子们敞开大门的图书馆、阅览室中,孩子们应该是穿梭在知识汪洋中的鱼,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汲取知识的甘露,编织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梦幻世界。别再让图书作秀!别再让孩子因读不到他喜爱的书而叹息!
进城的树
眼见窗外两行婆娑的绿柳,在一个下午被一帮人砍去枝条,刨出根系,用绳子捆缚了光秃秃的树桩,架上车运走,只留下满地的枝叶和硕大的沙坑及一片狼藉。耳听人们谈论这些树卖了个好价钱,才明白这些树,被买树公司运往城里的某个公园或小区。种树的人一下子赚了不少钱,自然很快活,他亮着嗓门说,树一挪这里亮堂了许多,也再不被鸟儿聒噪得睡不好觉了。见钱眼开的俗鄙之人,哪知这边风景独好的妙处!我为那些叽叽喳喳惊慌逃离,顷刻间失去家园的鸟儿愤愤不平,更为失去窗外的那片绿荫,那份诗意而惆怅!春来时的鹅黄嫩绿,漫天飞絮,盛夏之际的翠枝纷披,绿荫婆娑,清秋时节的缤纷鸟影,声声鸣蝉,冬雪时那随风舞动的琼枝玉叶,还有那些在柳荫中编草帽、捕鸣蝉的孩子,这美好的一切,都随着树的訇然倒地而化为乌有!
据说,现在城里成立了许多买树公司,他们开着车在乡下的村落田间游走,见到那些雪松、柳树、紫槐、法梧、银杏、杉树等风景树,就和树主人交易,然后再倒手卖给城里某些绿化公司,从中谋取暴利。俗谚曰:人挪活,树挪死。树的故乡原本在山林和旷野,那些进城的大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因环境、水土的改变,加上自身元气大伤,许多树会凋零枯死,许多树移栽一两年之后,才会像大病初愈一样抽出新枝。倒是那些小树,很快就在城市里扎下根,焕发生机洒下片片绿荫。一棵原本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树,如果不遭遇天灾,他们就是大地的骄子,就是地球的肺,就是乡村的诗歌!而一旦遭遇人祸,他们就只有灭绝!留给乡村的,是一个丑陋的疤痕和一个残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