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三 雕花般的回望

怀念一个老城市 作者:林梓


序三 雕花般的回望

黎燕

与林梓在博客相识,又细读了她赠送的小说集《夏天的倒立》,为其极富才情与魅力的文字所倾倒,更为其悲天悯人犹如静水流深的情怀所感动,自此引为知己,惺惺相惜。值新书出版,邀约写序,当欣然应之。

《怀念一个老城市》的文章皆为羁旅留痕,却又与时人的游记迥然不同,依然鲜明体现了林梓那特立独行的视野与文心风骨。涵盖于行走风景里的,是作者对过往岁月的真挚回望,对琐碎日子的灵慧打捞,对历史、革命、人性的深度拷问。翻开书稿,这样的画面不期而至:寻常的生活况味,沧桑的风雨烟尘,多舛的命运轨迹,诡异的人心根脉,聚散起落,交集融汇,纠缠撕扯。无论是昆明的逼死坡、卢公馆、唐家花园、文林街、北门书屋、民主草坪,还是赣州、闽西、椰岛、洪湖、腾冲、松山;无论是瞿秋白、闻一多、李广田、沈从文,还是老城抑或革命圣地里的男人、女人、老人、年青一代、官宦、商人、艺术家、革命者、书生,林梓以小说家、诗人兼而有之的灵雅神秀,对湮没于时间废墟里的前尘轶事、风物传奇、风土人情,精雕细刻,钩沉探幽,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神韵、哲理和禅境,万千气象扑面而来。犹如一位丹青高手,风走云飞地舞动画笔,将萦绕于心的对历史、革命、生命、人性、善恶等疑难纠结,追寻拷问……大写意地氤氲于画布上。那些前尘轶事,风物传奇,历史与现实,忧郁与感伤,随着如小溪淙淙流淌的文字,强烈而深刻地嵌入我的心魂里。

林梓的作品极具南方水乡与女性作家骨子里的温婉柔媚、清澈空灵,却无小女子的轻浅单薄。而是敏锐地关注人的普遍性生存苦难,发自肺腑地悲悯苍生不幸和人世苦难,深刻到极致甚至无法言传的忧伤与哀痛,真实可感。这种大气度、大襟怀、大视角、大境界,并不是直观地、线性地、孤立地、粗浅地表达,而是寄予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如真如幻的场景铺排,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伤春悲秋的婉曲情思,如诗如画、缠绵悱恻、清灵飘逸的水洗文字。同为女性,同为写作者,更深深体会到这点的难能可贵。

决定文学作品高下雅俗的两个重要元素,应是作家的境界和作家对文字的掌控力。视野与情怀抵达了大境界,一部作品就有了呼之欲出的精气神,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抒写的文字不是千人一面、拘谨呆板,而是打上鲜明的自我烙印,生猛鲜活,灵异神骏,其作品的神异风范和迷人魅力,浑然天成,臻至化境。

在五光十色、红尘滚滚的当下,林梓超然静笃、心无旁骛地痴迷纯文学创作。以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历史学者的深邃眼光,与自然、时代、天地、宇宙的脉动相通共振,于废墟、碎屑、爪痕、丝缕之中,对史料沉香、前人旧梦深入生命与人性的根本予以思考抒怀,曲径通幽地宣泄爱到极致的精神诉求和生命关怀。她的作品因此拥有了文化散文、艺术散文的精深丰盛和风容气度。

如是,我将林梓这本散文集,称为雕花般的回望。

细细推敲,林梓此书的独特魅力是从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其一,初心不改的林梓,对美和艺术有发自天性、后天升华的灵异感知,善于从生活细部和日常琐碎之中,捕捉,发现,接收,并用独到的诗性文字加以描摹,水乳交融地将一种古典、悠远、精致和优雅的况味表现出来,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与感人至深的力量。

请看:

我听着,微笑着。甚至能看见自己脸上的微笑,虚幻,空洞。我因此困惑而惶恐,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怎么会如此的不一样?吸引我的,似乎是另外的东西。而那东西是什么,却又是一时说不清的。细想一下,并不明亮,灰暗着,带着点阴郁,还有苍凉。

到后来,我终于发现,我对翠湖之美的忽略,就如同对这个城市其他著名风景的忽略一样,记住的,只是那些隐藏在一种特殊气味里的东西。

是的。是气味。这个城市独有的气味。

——《怀念一个老城市·楔子》

后来再到昆明来,竟没机会遇上樱花开的时节。冬日的疾风里站在光秃秃的花树下,恍惚间,婆婆的手握在我的掌心里,暖暖的,说出了那句谶语般的话,女人如樱花呀!心头一惊,急促回转身来,花路幽深,透着无边凄凉。

……

也许,那个舞会后的清晨,也下雪了。

夜里的雨,在飘洒了一个夜晚后,终于在清晨到来时变成了雪花。也是这般细小的雪花,轻轻柔柔地从空中落下,在快接近地面的时候又变成了水,渗入了地面,不留痕迹。小别墅的花园在雪中也已经沉入往日的宁静,将夜晚里惊心动魄发生的一切遮掩而去。只是在郊外的机场,或许也像圆通山上一样,气温要低一些,雪落到了地面,没有马上融化,留下了白皑皑的一片,盖住了跑道,也盖住了飞机的机翼。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那些最后从机场走出来的人中间,或许会有那么一个匆匆回过头来,怆然之间,想起了《红楼梦》里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怀念一个老城市·旧花园》

其二,林梓的性情里有李清照、秋瑾等奇女子的魏晋风骨、家国情怀、英雄气节,挥之不去的红色情结,理想主义的执着守望,弥漫在诗情画意而又激情澎湃的抒写之中,使文本的婉约风格里依然不失豪放高迈的气质。

如:

那场震惊世界的腾冲之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自己领土的反攻战。长达一百二十七天的“焦土之战”,无法形容如何惨烈如何悲壮,只知道,在寸土必争的步步胜利中,倒下了九千多将士的血肉之躯。

九千多的赤诚男儿呀!站起来,是一片直逼苍穹的森林耸立;倒下去,也是一片地动山摇的热血翻飞。

历史的真相,在这里以如此震撼的方式重新展示。令每一个到来的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

风从身上抚过,留下一阵低咽般的林涛。突然很想放声大哭,毫无顾忌地大哭,让哭声穿越树林,穿越云层,带上多年来所有的愧疚和悔恨、委屈和愤懑。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为自己民族的热血男儿流泪太少了,才令我们的历史变得如此的干涸、苍白和冷漠。

——《在远方征战的军人》

一时看呆,不知雨什么时候就停了。花上仍然有水光,晶莹闪烁中,那红色通亮而深邃,似穿透着无边夜的静谧而来,直撞进心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突然间,屋里有些细碎的声响传了出来,静谧的夜顿时生动起来。猛一惊,一个熟悉的场景闪现眼前。那两个著名书生的鲜血,在半个世纪前哗然泼洒地上,是不是也如花儿这般红呢?

……

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政治永远笼罩着校园。那些心灵敏感而深远的书生,会自觉承担起一个民族沉重的忧患,甚至是流血。

——《怀念一个老城市·旧大学》

又是四月。

江南有雨。岭南也有雨。

江南的雨与岭南的雨,在那寥廓天地间可能相遇?若我能随风雨而去,便化作一片郁郁林子相伴她身旁,为她抚琴放歌,为她扬袖起舞,为她长声吟诗……

——《题余两篇·四月江南雨》

其三,林梓精细入微地回望隐匿于岁月深处的刀光剑影、悲欢离合,理性认知狂飙突进之中的血与火、牺牲与奉献的悲与欣,以本性的温暖与清澈,对中西文化深入理解的丰厚积淀与学养,开阔而多元化的胸襟、视角与胆识,对中国的历史与革命的得与失,人性的善与恶,进行了深度的拷问与诠释。历史回声的宏大气场,极具穿越性的禅思一味,激荡于卓有深度的抒写之中,令文本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珠联璧合,相互成就。

如:

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度里,近代以来无数的革命与变动,都在有意无意中将历史的痕迹清除得非常干净,而令我们的理想总不得不建立在空虚无力的乌托邦之上。

——《怀念一个老城市·旧房子》

有学者振振有词地论证,当今社会贫富分化的剧烈已经到历史上最严重的地步,其隐患难以预料。听起来,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贫富分化与对立,是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又引致了无尽的杀戮与战争。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悖论。而历史,又很容易以相似的面目重复。

——《椰林深处有人家》

但有一些东西,会顽固地保存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常常思忖,所谓的天赋,或许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传基因。如对诗文词赋琴棋书画的沉迷,对情操气节理想追求的执着;也如对虚名荣耀仕途庙堂的留恋,对奢华侈丽安逸散淡的满足;还有清高傲世特立独行的性情,骄矜自负随性不羁的脾气……好的,不好的,令人羡慕而欣赏的,让人讨厌而可恨的,复杂,又矛盾,都在浑然不觉中左右了我们的人生。

——《迷失的家园》

很迟才知道,那位早逝的革命伟人宋教仁,却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鲜明坚定地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建立宪政以实现革命理想,坚持以议会道路代替暴力革命,坚持在宪政民主的框架内从事议会政党非暴力的民主选举与和平竞争。他的思想在今日,仍然振聋发聩。但在那个崇尚暴力杀戮横行的年代里,他的声音太微弱了,如同他的生命一般短暂。上天不垂怜苦难的中国,早早带走了这位最清醒的智者。于是,接下来的历史不可阻挡,国共分裂,内战不息,生灵涂炭,暴力复暴力,永无停息,伟人为之奋斗的宪政理想依然遥远而不可即。

——《洪湖水浪打浪》

其四,文字是文学作品的经纬丝缕,也是作家的灵魂界标。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与独具一格、颇有魅力的文字血肉相连。我一直喜欢玛格丽特·杜拉斯和张洁的作品,她们鬼魅、奇幻、优雅的文字,令人痴迷。而林梓绝美的文字也是令我一见钟情,心驰神往,如见青山绿野之莹碧、仙风道骨之绝尘、江南水雾之灵秀、美丽女子之妖娆。更惊讶于林梓的文字往往是在随意平淡中就散发其独特的视角和魅力,引人着迷:

这个时候,我是那样惊讶地发现,这个家族里的儿女们都是如此的俊美迷人。

这种俊美,总让我想起十九世纪西方作家笔下描写的那些贵族青年,身材挺拔,白皙整洁,眉宇清朗,眸子明亮。在和他们认识的日子里,我常常在心中惘然感叹,身世竟能如此鲜明地决定了一个人的相貌吗?

——《怀念一个老城市·旧房子》

日子开始变得缓慢悠闲,从容不迫。那样的日子里,书生丢下了昔日所有的困扰和忧虑,读书,写字,作诗,篆刻,回归了一个真正的书生本色。偶尔抬头望出窗外,园子里草长莺飞,花影重重,心间不由涌起丝丝惆怅,回忆起昔日那满山的红旗猎猎,还有那些有着柔婉调子的山歌谣。但他明白,自己心底更喜爱的,还是那些温婉缠绵惜春悲秋的诗词。更留恋的,还是能在自由自在的日子里,用那种有着淡雅花色的信笺,给远方心爱的妻子写信,绵绵情话后捎上一阕新词。

书生的人生底色,或许就不是红色,而是青色。淡淡的青,素净,高洁,傲岸。如李白的布衣,一生放逐荒野,远离朝堂,纵酒高歌,激扬文字。也如宋代的瓷,典雅,清高,却脆弱,孤寂。

——《园子里的花依然红》

眼前河流的名称与城市相同,叫赣江。后来我从资料中知道,这是因为河流由章水和贡水合流而成,“章”与“贡”两个字的合并,便叫了赣江。而城市临江而建,就有了赣州这个叫法。“赣”,成了一个专用的字,冷僻孤独地存在,为了这条河流和这座城市。

不少汉字的产生就是这样,看似随意,却又坚定,一旦有了需要,便固执地坚守着她的孤独,为了使她命名的事物得以穿越历史悠长的时空而留下永恒的身影。

——《一江春水流何方》

此书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封面设计与插画的精美动人,出自作者的女儿小文之手,传统与时尚完美相糅的手法,简约干净虚实交织而趋于写意和幻象的风格,澄澈空灵而又细致入微、寂静冷清而又柔美淡雅的意象,与母亲的文字灵犀呼应,相得益彰,令此书更具有独树一帜的光彩。以我之见,其格调与品质,可与当代任何一本名著媲美。

感谢林梓!读君一册书,让我有了一次难得而丰盛美妙的精神之旅。

2017年6月17日 辽宁鞍山

  1. 黎燕,作家,居辽宁鞍山。著有散文集《乐水》《梦幻与飞翔》《锦瑟无弦》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