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部静水流深的好书(代序二)

老河湾的味道 作者:刘善民著


一部静水流深的好书(代序二)

/杨广克

读了善民同志的散文集《老河湾的味道》,感觉真实、自然、有滋有味,就像家乡的滹沱河水一样清澈透明,恬静幽远,让人不知不觉间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真挚的家乡情怀。滹沱河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时代变迁在作者笔下如风景画一样徐徐展开,那些故事就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写照,那些人物就是这条河流亘古不绝的记忆。滹沱河是饶阳县的母亲河,我与善民同志一样是滹沱河的儿女,对这方水土知之深,爱之切。能把自己的赤子之情诉诸笔端,形成优美的文章,善民同志堪为榜样。这部散文集,承载了他深沉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也见证了他对父老乡亲的拳拳之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善民同志做了一件大事、好事,这将是饶阳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标志,也将是饶阳人民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一个缩影。

文学即人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善民同志是用心用情去写作,字字句句,无不透露出他的真情实感。正所谓有感而发,人们能从作者的文章里读到他的感情、观点乃至灵魂。展卷细读,爱不释手,我觉得这部书还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滹沱河源远流长,饶阳县历史悠久,建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书中以滹沱河边村庄的历史变迁、生产生活为主题,反映了饶阳厚重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比如,《城里的亲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写出了农村的发展历程。善民同志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对农村感触很深,以他的亲身经历,尤其以一些细小的事例去展现当时的城乡差别,反映近几年农村的飞速发展,其作品活脱脱是一部村庄发展史。《葡萄熟了》以真实的笔触从侧面记录了饶阳农业的转型升级,展示了饶阳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的过程。记得我在县政协工作期间,曾组织编写过一部《饶阳县设施农业发展简史》,目的就是全面记录饶阳农业的历史性变革,善民同志则是从文学角度,通过“葡萄”诠释了这段历史。《乡村花絮》运用了极精练的语言,把20世纪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切出一个个横断面,每一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读了之后,都会产生无限的留恋和深深的乡愁。

二是丰富的文化内涵。饶阳文化底蕴深厚,是《诗经》的发源地,也是燕赵交会之地,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志士,是著名的红色老区。这本书把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诗经文化的朴素自然、红色文化的爱党爱国都融入了自己的笔端,述说着滹沱河畔的地域性文化。《村戏》中小脚老太太唱出的“船头调”,《打夯》里的“夯歌”,《坡上人家》的土窑,《秃尾巴堤记忆》里的“凯爷”……极其鲜明地记录了滹沱河边的历史及民间文化。这是一种挖掘、一种开采,既弘扬了家乡的文化传统,又为后人研究饶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三是积极的现实意义。饶阳县是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葡萄之乡、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文中对新农村建设着墨不少,以新旧时期对比的方法记录了时代的脚步。《去滹沱河看水》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后农村的生态变化有具体的描述,对滹沱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有很深的感受;《河对岸的村庄》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满期待。他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新时代农村的崭新风貌,让人们切身感受到时代的飞跃,给人信心和力量。

四是鲜明的文学特色。饶阳县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作者的选材和语言都有冀中平原独有的特色,这是难能可贵的。比如《黑哥》《晒墙根》,把冀中平原独有的方言和习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些场景诗意盎然、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生出独特的美感。

我与善民同志是老同事,他无论从军、从政、从文都为人真诚,重感情,干事脚踏实地、有始有终,这在他的文章中都能体现出来。他有很深的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在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参与起草了县委许多重要文件,撰写了很多关于全县改革发展的文字材料,是县委有名的笔杆子,留墨不浅。多次被河北省委、衡水原地委(市委)办公厅(室)系统评为“优秀文字工作者”并通报表彰。近几年,他又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这部散文集,可以说是他才华智慧的结晶,是他笃行不怠的硕果,既报效了桑梓,也圆了自己的文学梦。在衷心祝贺的同时,也期待他笔耕不辍,写出更多歌颂家乡、积极向上的力作,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为建设经济强县、美丽饶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饶阳县人大主任,历任饶阳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政协主席等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