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东亚汉诗研究 作者:严明 著


前言

诗歌是语言文字与音乐节奏和谐配合的产物,古今中外的不同形态的诗歌都是不同的语言文字与不同的音乐节奏相结合之后才产生的,汉诗的产生也不例外。汉语的结构形式特点,包括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和汉语词组的结构特点,都直接影响到汉语诗歌形态的形成和定型。汉语的因时而变,又给汉诗韵律的变化和定型,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涉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中国周边国家中汉诗的变化和发展。东亚汉诗由汉字组合而成,汉诗的形式特点是建立在汉字和汉语结构形式的基础之上的。汉字的特点和汉语的特点,是考察和分析东亚汉诗的起点。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之后,诗歌的口传性质就越来越减弱,诗歌的流传越来越依赖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因为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文化方式来传递感情与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各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审美方式与习惯不同,所以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语言形式,包括文字系统和语音系统。汉字与汉语是中华民族进行传情表意和理性思维的语言形式,汉字与汉语中渗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探讨汉字与汉语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到汉语诗歌之所以成型和发展的原因,而且还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汉诗中所凝聚的中华民族文化因素和精神传统的巨大魅力。同样,通过汉诗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的长期流行,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深刻影响力。东亚汉字文化圈,或者说是东亚儒学文化圈、东亚佛学文化圈的历史存在是客观而持久的,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及文明传播史上是重要的种类之一。

总的看来,汉语言文字的发展长期以来是偏重语义的,而在形式表现方面较为自由,语法规则较为灵活。正因为对汉语的理解主要是从明白字词和词组的含义出发,所以古代中国的文字学和音韵学研究长期发达,训诂之学几乎成为古汉语研究的代名词,而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则要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西学东渐以后才开始。汉语发展的这种状况对汉语诗歌的表意功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汉诗的艺术表现以词和词组为中心,其结构灵活,变化丰富,出现了形象生动、拟声词和表现色彩的词语丰富、典故运用多且排列对仗整齐等外在的表现形式特点。至于汉诗中的句法乃至诗体形式的变化,则不是大多数诗人刻意追求的对象,也不是诗人创作时普遍看重的地方,这一风气的定型也限制并影响到了中国古典诗体自唐代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也影响到了东亚各国汉诗形式的更新发展。

从东亚汉诗的角度看,近世各国汉诗都经历了长时期的本土流传,长时期的切磋诗艺,使得汉诗在东亚各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汉诗写作技巧趋于成熟,出现了持续繁荣的局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世东亚各国汉诗开始摆脱对中国诗歌经典的一味模仿,虽说从《诗经》到唐宋诗歌的传统,仍然是近世东亚汉诗人的学习和崇拜的对象,但是东亚各国本民族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鲜活艺术因素,也开始对其汉诗创作发生影响。

东亚汉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中国文学,同时也属于诗人所在国的本民族文学,这种用非母语进行创作并保持长期兴盛的东亚汉诗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公元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东亚各国汉诗都进入了长期繁荣的时期,包括中国的明清时期,汉语诗歌在东亚各国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流行也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朝野各界皆好诗,吟诵唱酬雅俗共赏,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有,不仅文人士大夫对诗入迷,吟诵不休,粗通文字的市民百姓也在娱乐活动中多用韵语俗唱。诗歌的创作与审美成为明清两朝最为普及的文艺活动,其参与者的人数之多,诗歌作品的数量之多,都是空前的,数百年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诗歌艺术遗产。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繁盛总结期,又是东亚汉诗发展的黄金期,其中包括了中国的明中叶到清末;朝鲜的李朝(1392~1910);日本的五山、江户(1603~1867)时代;越南的后黎朝、阮朝(1427~1884)。对这一时期(以下简称近世)的东亚各国汉诗人而言,从《诗经》到唐宋诗歌已经形成了共同的传统经典,而诗歌创作时空环境及语言文化因素的变迁,又促使着他们对共同的诗歌传统做出了不同的文化解读与创新选择,因此便出现了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东亚汉诗。

近世东亚汉诗人开始产生明确的本土意识,其汉诗创作也出现明显的创新冲动并开始注重展现本土色彩。本土意识的增强对于东亚各国汉诗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带来了东亚各国汉诗人在诗学观念及创作方式方面的转变,对于东亚汉诗的发展来说,形成极为重要的一种推动力。

东亚汉诗发展到近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新现象普遍出现,那就是东亚各国汉诗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开始突破传统的贵族文人圈子,而在市民百姓中间也逐渐流行起来。东亚汉诗在从贵族到民间的扩展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汉诗的传统样式及表现内容,而东亚各国汉诗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主动的,其发展汉诗的效果是颇为显著的。正是靠着他们的不断探讨及大胆改革,在汉诗的创作中不断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诗歌及民间俗唱的因素,东亚各国汉诗才在中国本土诗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延绵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诗在东亚各国得到广泛流传,成为各国文人乐于采用的写作方式。从模仿、借鉴到创新,东亚汉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变化,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本书分别对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诗进行归纳探讨,开展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中、朝、日、越的汉诗发展放到东亚社会与文化在互相联系中共同发展的背景平台上进行考察分析;既确认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角作用,又关注在与中国诗歌进行交流、碰撞和交融过程中,东亚各国汉诗是如何创造出各自独特面貌的;既辨析各国汉诗艺术的变化及特色,更关注引发变化的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动因。

通过辨析近世东亚各国的汉诗发展历程,总结中国诗歌对各国汉诗影响的不同侧重面,其中涉及中国诗歌传入东亚各国之后的情况分析;东亚汉诗人的交往情况分析;东亚各国汉诗中各种意象、寓意、象征手法及抒情方式的对比分析等。本课题的初步研究已经证明,汉诗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东亚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代表。汉诗产生于中国,自然是以中国为主,东亚各国作为汉诗的接受者,自然为客,其主客界限原是分明的。但本项研究采取反客为主的观察法,即有意识站在东亚各国立场上,反客为主,概括东亚各国汉诗创作的来龙去脉,分析其特征表现。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

本课题的研究对现在通行的中国古典诗学和比较文学中的诗歌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因为在现行的诗歌理论框架内难以给东亚汉诗作出准确的诗学定位。本课题研究不仅审视了东亚各国汉诗的历程,而且还涉足到一些前人很少关注然而却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譬如怎样看待中国的汉诗传统,不同国度的汉诗人在诗歌形式与抒情内容方面对这一传统都有着明显不同的选择、解读甚至误读。还比如不同的母语因素对各国汉诗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像日本的荻生徂徕等大学者的汉诗中,也可以看出受到日本汉文训读法的影响;又如朝鲜李朝汉诗人的作品也深受朝鲜语谚文的影响;又如越南黎末阮初的字喃诗与汉诗创作之间的关系等等。细致辨析这些影响和差异,对重新评估中国古典诗学的价值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通过探究汉诗作为古代东方的一种强势文学形式,为何能够长期影响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学艺术及社会审美意识,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长期以来在促进东亚诗歌文学繁荣和形成东方艺术传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探索东亚汉诗在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还有,通过总结东亚汉文学的发展规律,对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模拟及创造、民族性和国际性等重大文学理论问题,也可以进行有着开拓细究意味的探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