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四与五伦

三元草堂随笔 作者:喻学才


五四与五伦

“五四”是五四青年节的简称,它是用来纪念1919年发生在北京、后来波及多个城市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专有名词。“五伦”是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这五种人伦关系,据中国史书记载,传承不息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把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名词放在一起做题目,是希望对五四以来我国人伦传统变迁做个小结。希望为21世纪中国社会恢复和谐的人伦关系做点工作。

五伦,最初叫五教,因为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五种人伦关系处理原则,又称五常。是帝尧时期就已经开始总结利用的社会教化理念。孔子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到。实际上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恢复五伦教化而努力。到了他的孙子辈的亚圣孟子手里,五伦问题被作为古代重要的教化遗产提了出来。查考历代政权在治国安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政权是以何种方式取得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五伦教化。历代刑法也对违背五伦的行为有明确的量刑标准,大量的族谱家乘中保留了许多家族法律和族训家训。这些家规和家训都会花很多篇幅来进行本宗族的五伦教育。

习近平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70周年撰写的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中引用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话说:“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同样,今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不可不重温经过数千年历史实证过的优秀民族传统。对五伦等传统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的记忆的丧失,亿万中华儿女就会在黑暗中迷失,重新步入“文革”浩劫而不自觉。重新认识,再次唤起心灵的觉醒,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被马克思称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古老中国有四个特点:一是农耕立国,重农抑商。二是家庭本位,家国一体。三是没有私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是专制集权,官本位现象严重。鲁迅总结说:在专制集权体制之下,除了官僚阶层,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稳了奴才的人,一种是想做奴才而不得的人。

但我们必须承认,五伦教育是中华农耕文明留给世界的一份十分重要的遗产。是可以为后来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人们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因为无论社会如何飞速发展,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还是家庭。也无论你是官僚阶层也好,还是做稳了奴才的人也好,或者说是想做奴才而不得的人也好。社会各阶层都需要维持正常的五伦关系。如果我们破坏五伦,把千千万万个家庭搞得支离破碎,把各种人际关系搞得乱七八糟,等于把我们的社会细胞弄得千疮百孔。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大家还是要恪守的,否则社会就烂成一锅粥了。任何朝代治理国家,都必须有规矩。这个规矩,包括成文的法和不成文的习俗。习俗就是社会道德风尚的约定俗成。一个正常的国家和社会都会珍惜那些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公序良俗。即使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崇尚马上得天下,治理天下阶段是不能再搬用战争年代的那一套的。因为性质不同了。汉高祖刘邦明白这个道理,马上得天下,马上不能治理天下。那个拿儒生帽子当尿壶的刘邦,坐天下后不久就跑到曲阜去祭拜孔子墓。因为他知道治理天下要靠秩序。而孔子的学说就是有序治理。

但很遗憾的是从五四时期开始,这个优良的传统,便遭到了严重的打压。近百年的岁月,清末民初,青年人自旧家庭叛逃成风。巴金的名著《家》《春》《秋》就是那个时代青年叛逆家庭的写照。到后来学习苏联的阶级斗争办法,高层默许以人划线。搞个人崇拜。鼓励夫妻互相揭发,鼓励子女跟父母决裂,鼓励学生跟老师斗争,煽动年轻的红卫兵造单位领导的反,从中央到地方,莫须有地抓隐藏在我们身边的野心家、阴谋家。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都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样一来,传统的五伦教育就荡然无存了。加之我们的教育一边倒地学习苏联,崇尚的是培养被李森科欣赏的有机物,即不需要你思想,不需要你有个性只需要你做好齿轮和螺丝钉就可以了。在这种极“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课本里根本没有五伦教育的内容。甚至连数学课本中都是阶级斗争的题目,如讲利率问题一定会说某地主剥削农民,等等。改革开放以后,国人的价值观由阶级斗争为纲一变为“一切向权看”,再变为“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越来越坏。我们的高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比如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重视和谐社会建设,提倡八荣八耻等道德教育。但基本上都没有直接涉及五伦教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