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容易受伤的人

语言情事录 作者:杜世洪


容易受伤的人

我在黑耳场的乐善小学读书时,班上同学都在作文中表达了长大后要做什么做什么。那时的少年,处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绝对没有来自网络的侵扰,几乎没有受到利益之心的影响,在表达未来的心愿时既浪漫又现实。

男生们几乎都想当解放军、警察、汽车司机、铁路工人、油田工人等。看看,男生们就这么点想法。小学时期的女生们就不一样,就是比男生们多三点:醒事早一点,懂得多一点,想得宽一点。她们纷纷表示要当医生、护士、百货公司售货员、人民教师、大学教授、工程师、科学家等。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说来说去,没有人表示要当演员和歌手,因为那时演员和歌手并不像现在这样具有影响力。可有那么一位少年,似乎甚是醒事,比较独特,他表达的心愿是要当一名不易受伤的人。

这位少年,立志要当不易受伤的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他的心愿被带上了作文讲评课上,这心愿一表达出来,就引起了同学们的片片笑声,纯粹的,不纯粹的都有。老师问他为什么要当不易受伤的人,他说电影里的好人经常受伤,他感到不舒服;生活中的好人,时不时地要受伤,他感到不舒服;班里面的男同学,在课间靠墙站成一排做名为“挤油渣儿”的游戏,两头的人都往中间挤压,有好人要受伤,他也感到不舒服。

现在想来,这男生的心愿既有现实的悲叹,又有浪漫的情怀。电影里好人要受伤,生活中好人要受伤,身边也有好人要受伤,无论这伤那伤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受伤就是受伤,总是令人不舒服,而且很多时候,受伤还不只是不舒服。不忍看到他人受伤,不愿感到自己受伤,这与其说这是来自现实的愿望,还不如说这是对现实进行的批判。可是,现实就是江湖。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这男生立志要做一个不易受伤的人,表达的是一种超越。虽然无法让整个世界超越现实,不再有伤害,但至少可以想法让自己达到超越,不再理会伤不伤的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孕育着新的思想,是后来的改革开放的准备时期。人们满怀希望,都认为会有更好的一片天地在前方等待着自己。于是,考上学的成了所谓的天之骄子,在所谓的高等学府塑造着未来。没有考上学的,离开了故土,去了远方,挣扎着寻找更大更多的面包。可是社会很多时候六亲不认,不管你是考上学的还是外出打工的,你要是没有特别的水平,特别的关系,特别的机会,以及一切特别的特别,你要实现心中的梦想,那肯定是特别地不容易。这世界一切都不容易,而容易的反而是你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

先说考上学的吧。从初中直接考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如师范学校、卫生学校、农业技术学校、机械技术学校什么的,这批学生是同辈们的优秀之优秀。可是,等他们毕业后,由于所在的学校与所学的专业,他们的命运却过早地被注定,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来得太迟。之所以说太迟,是因为等这批学生毕业后意识到自己受到伤害时,世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他们中多数人却早已不能做出恰当的应对。

那些没办法从初中直接考上中专的,硬着头皮上了高中,经过魔鬼般的高中学习,两三年后参加高考,接受了这般挑选或那般挑选,只有极少数人要么进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要么有幸进入所谓的高等院校。进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后与从初中直接考上中专的没什么两样,他们的命运一样被注定。就在他们的命运被注定的同时,一种潜在的伤害正前方等待着他们。进入高等学校的极少数人,貌似天之骄子,在大学度过轻松或浪漫的四年后,按照国家要求,被分配到了所谓的好单位,端上了所谓的铁饭碗,从此他们的命运也被注定,等待他们的仍然是伤害。

可是,就在这批大学生读书的期间,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口号,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每个人应该多挣点钱。于是,没有考上中专或大学的那批大多数人,他们外出打拼,不少人混出了名堂,成就了一番事业,挣了不少钱。他们在物质上的成功,让考上大学老实本分的那批人受到了莫名其妙的伤害,让人感叹:原来读上大学并不等于成为物质社会发展中的领头人。

当然,还有一批人,他们没有考上学,没有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崭露头角,未能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仍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苦苦挣扎,仿若生活在剃刀边沿。这批人其实也是受伤的人,因为他们在接受中学教育时,心里憧憬的与他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截然相反。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是走上了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他们共同的命运就是不得不面对社会的转型,不得不接受时代的转型。在这个转型期间,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现实的挑战,个人的做人准则也受到了冲击。以前看不惯的现象却成了主流,老实巴交彻底成了贬义词,代表着落后。笑贫不笑娼,忽然间成了人们评价他人是否成功的宽容标准。

社会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考上高一级学校固然是人们的愿望,但绝不是最后的愿望,为什么呢?因为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成功,至少没有确保个人在物质上的成功。上大学不再是生活的目的,而成了生活的一种手段。

上大学只是一种求生的手段,没上大学的人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于是,这让寒窗苦读的学子过早地感受着伤害。社会表面上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成功机会,可是现实生活却一次次地鞭挞着社会的不平等。寒窗苦读的人不一定比得上这样那样有特殊机会的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再是学识的丰富与否,而是人见人爱的孔方兄或金钱老弟。于是,什么行当挣钱多就成了后生们的心愿所在。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眼中只看到的是钱,看到的是物质成功。以物质享受而论,屠呦呦比不过王宝强,训练有术的大学教授根本比不上缺乏专业训练的朱之文那样不怎么专业的歌手。这就让人产生错觉,社会追求的是娱乐而不是进步,社会需要的是表面荣华,而不是深层朴实。这不能说不是对良性社会的伤害,愿意生活在良性社会的人,他们具有良心,看到这样那样的不平等现象,自然会受到莫名的伤害。

如果一个社会所谓的进步是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社会到处都是容易受伤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