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唐诗类型的文化阐释 作者:高春燕


前言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代近三百年间,诗歌达到鼎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体裁全备。从初唐的陈子昂,到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孟浩然、高适、岑参,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至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等,都为人们呈献上许多优秀的诗篇,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弦,影响久远而巨大。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抄录、印刷、阅读显然是困难的,普及和流播更是不易,选本就应运而生了。从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开始,千余年间,历代都有唐诗选本,人们读之诵之,从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滋养性灵,提高素养。

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采取了分体、类编、系时三者相结合的编排方式,萧统在《文选序》中对此有明确表述: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的编撰体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大型的诗文总集如《文馆词林》、《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完全效仿这种体例。类编诗文集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不仅限于简单地提供材料和范本。作为古人对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进行主题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将相同题材的诗作依次排列,有助于学诗者辨析异同,更好地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与演变规律,明了作者为文之用心,从而“以故为新”甚至推陈出新。

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寻找想读的诗大约借助两种方式:一是以诗人为目标的方式,诸如杜甫、陶渊明,或是特定的诗人,或是喜欢的某一类型的诗人,翻读该诗人的别集或选集即可进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便是以时代为目标的阅读方法。但要广泛搜求与当时心情相适应的诗,则必须要按照诗的主题进行寻找。这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习惯性划分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普及渐次正规化的反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若依刘勰的见解论之,诗,犹如成文(文样、图案)的织物,是以天地万物为经,以诗人之心为纬织出的文样。此时,与其将诗人比做纺织手——这样比较接近事实——不如将诗人放于更为辽远的天地之间,这恐怕更接近刘勰见解的核心。而这天与地的一个个文样,便是诗的主题。

本书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式将唐代三百年的诗歌以主题和题材为依据分类阐述,分为唐代叙事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离别诗、爱情诗、咏怀咏史诗、酬唱诗七种主要的题材类型进行分别梳理和文化阐释。针对每种题材探究其渊源,分析其在唐代产生的新变,阶段性地梳理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发展脉络,以便于读者对不同的诗歌题材有整体宏观的把握。徜徉于诗的世界,感受发现佳篇秀句的欣喜,那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享受。希望这本书能够使读者拓展阅读视野,增强阅读能力,并能从中感受我国古典诗歌的丰茂华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的博大精深。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定有不少错误与疏漏,恳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